「看見你們,我就仿佛看見了當年的自己。」不久前,在第二屆「寒門英才培養計劃-漢能助夢行動」暨2014年清華之旅夏令營的啟動儀式上,面對來自國家貧困地區的120名農家子弟,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用這句話一下子拉近了自己和這些初中生的距離。
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是當下中國無法迴避的現實,王殿軍希望通過「寒門英才培養計劃」,讓貧困地區那些天資聰穎的農家孩子,也能享受到中國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有機會成長為優秀的人才。
「最好的感恩是用同樣的方式幫助更多的人」
之所以創議並實施「寒門英才培養計劃」這樣一個教育公益項目,和王殿軍個人的經歷有很大關係。
王殿軍自己也是農家子弟,從陝西延安的一個偏僻小山村考入陝西師範大學數學系,又考入北京大學數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後執教於清華大學數學系,從2007年起他擔任清華附中校長,如今還在清華數學系帶博士生。
能夠走出黃土地,王殿軍最感激的是當年的老師:「當時我的老師都是來自北京的知青,他們給我講了很多國家、國外的事情,讓我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他們鼓勵我努力學習,將來有機會去上大學甚至上清華北大。我想,比我優秀的孩子非常多,但他們沒有受到這樣的鼓勵,沒有樹立這樣的志向,可能就喪失了成為優秀人才的機會。」
在上午交流時,王殿軍曾特地讓孩子們說說自己對感恩的理解。在他看來,「最好的感恩是用同樣的方式去幫助更多的人,當年我的老師幫助我走上了相對比較成功的道路,就是讓我有一天去回報社會,幫助更多的人。」
對於這批孩子,王殿軍傾注了不少心血和時間。「對這些孩子來講,可能影響一生的事情就在那個瞬間發生了,比如我們的一個活動,一個人的一句話,一下子就會讓他對人生有了新的想法。」他為這些孩子安排的課程非常豐富,除了常規課程之外,還請來名家開講座,開拓他們的眼界。
有人曾擔心,「從全國弄過來這麼多學生,食宿安全等問題難以保障」。王殿軍則說,「培養人才就要冒這個險」。他對清華附中學生的培養也是如此,拓展訓練、野外生存訓練一樣不少,「不能因為一兩個人一二十年內出那麼一兩件事而影響一代人,有意外我們就去處理,不能因為怕事情就不去做」。
雖然希望從這些孩子中湧現出傑出人才,但王殿軍並不苛求。「我就像一個種莊稼的農民,該松的土松過了,該施的肥施過了,至於哪棵莊稼長得好,哪棵莊稼枯萎了,這就是自然的東西,不可勉強。」王殿軍說自己做了30多年的老師,所有階段的學生都教過,深知孩子能有一個健康陽光的性格,未來不管做什麼都能樂在其中,並對社會有所貢獻就足矣。
「我這兒的『狀元』是碰撞的『撞』」
2014年北京市文科狀元孫一先、2013年北京市理科狀元朱宸卓都出自清華附中,在如此傲人的高考成績面前,清華附中的表現卻非常低調。
「我不會去宣傳狀元,他們都是清華附中正常的教育流程中自然湧現的,我也不會因為沒有狀元就認為附中的教育有問題。」王殿軍經常開玩笑說,「我這兒的『狀元』不是獎狀的『狀』,而是碰撞的『撞』,就是撞上誰家算誰家,不能太當回事。」不過,談到狀元,讓王殿軍高興的是「我們的狀元是非常全面的」。
在清華從教多年,王殿軍清楚地知道當前大學生缺少什麼:「很多孩子把考上清華北大當作人生目標,進來之後反而失去了動力。」
王殿軍曾在清華大學數學系擔任過黨委書記,每每看到有學生因為成績不合格而被退學時感到非常痛心。在他看來,問題出在我們的中學教育沒有給學生樹立遠大的目標。因此,他出任清華附中校長後,將「培養大氣陽光、素質全面並有特長的學生」作為目標。「一個學校一屆好幾百個學生,狀元就一個兩個,上清華北大的也就七八十個,只在學生中佔很小的比例。」他說,清華附中追求的是把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功。
為此,王殿軍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開發綜合素質評價系統,鼓勵學生們全面發展:開設大學先修課程,讓拔尖學生不要再把精力和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的重複做題中;舉辦了創客空間活動,提供設備和實驗條件,讓學生把自己的創意變成現實,為他們的想像力落地提供平臺。
這幾年,王殿軍最高興的是看到學生變得越來越有創造力和活力,充滿激情和熱情。前不久劉延東副總理到清華附中參觀創客空間時,看到孩子們的作品和創意也讚不絕口,學生設計的一些實驗甚至被天宮二號採納用作太空實驗。
王殿軍擔任清華附中校長以來,沒有去提煉總結「高大上」的教育口號。「過程決定結果,我們把重心放在怎麼做教育、怎麼為學生提供平臺、為學生開設哪些課程上。」王殿軍說,「這些都落在學生身上,成為他們的一種素質、一種境界、一種行動,這就是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
不能因為誠信體系不健全就不去做和誠信建設有關的事
長期以來,王殿軍都對當前單一的高考選拔制度多有批評。「高考走到了一個很尷尬的境地,大家都不滿意但又沒辦法改變。」他認為,「我們應該有更多的評價學生的維度,維度多了之後我們對人的評價才能更加準確,教育的過程才能不那麼極端化、不那麼應試。」
對於高考改革,王殿軍的方案就是創造更多的有公信力、權威性的維度和指標去評價學生,以綜合評價去選人。未來,他想要建立全國統一的大學先修課程的考試平臺、選修課的考試平臺和綜合評價體系,希望中學生在中學做的所有有益的事情都能在最終的選拔過程有所體現,確保「每個學校會讓學生在每個方面都做好,不會犧牲一些方面去保一些方面」。
在當前中國誠信缺失的環境下,很多人認為,綜合評價體系很難做到公平客觀,統一考試雖然有問題,卻是最公平的。對此,王殿軍的觀點是:「綜合素質評價也可以做到很客觀,學生做過哪些事情,大家怎樣評價都可以客觀記錄下來。我們設計的評價系統根據學生做事的難易程度和意義記錄不同的積分,會非常清晰地顯示出每個學生在科技、學術、體育等方面的發展情況。」
在王殿軍看來,我們不能因為現在誠信體系不健全就不去做考驗人們誠信的事情,「誠信社會就是要通過推廣需要誠信保障的事情來建立。」他說。本報記者 李麗萍 實習生 張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