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派 | 科比逝世的這兩個月,我們如何通過社交媒體悼念他

2020-12-18 騰訊網

對於全世界的湖人球迷來說,2020年1月26日是一個註定心碎的日子,科比·布萊恩特在這一天因直升機事故不幸遇難。「黑曼巴」的猝然離世讓很多人掉入到一種極大的不真實感當中,頃刻間,全球社交網絡被籠罩進一片悲傷的海洋,世界各地的人通過文字、視頻等形式對科比寄予的哀思,在過去這兩個月的時間中連綿不絕。

很久以前,我們往往是在電視、報紙上獲悉名人的離世,並在心裡默默消受這份巨大的震驚和悲痛。而隨著社交媒體的迅速崛起,每個個體對逝去名人的悼念可以在公共平臺上得以表達,這也形成了一種不同於往昔的「悼念文化」。

那麼,在社交媒體上悼念逝去的名人之於我們有著怎樣特殊的意義?它又是否會使得我們對待死亡的態度變得輕浮隨意,甚至讓死亡成為一場消費和自我的展演?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希望通過反思社交媒體時代的「名人悼念文化」,從另一個角度紀念科比。

「雲悼念」的意義

去數字陵墓抱團取暖

隨著Facebook、微博等社交媒體深度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它們不僅是一個人每天花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展示和瀏覽「生活」的地方,現在,也在直面死亡的經歷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社交媒體的迅速普及,是悼念名人這個行為本身越來越容易成為一場公共事件的關鍵原因。

2009年,麥可·傑克遜去世時,Facebook只有不到4億用戶,Twitter只有不到1800萬用戶。而到了2020年,這兩個數字分別超過了24億和5億。同時,社交媒體獨特的技術「可供性」(Affordance)為人們的悼念提供了更多可能。

學者Caroll和Landry2010年的研究就顯示,網上哀悼能夠克服時空阻隔,讓各地的粉絲及時寄託自己的哀思,有效地緩解他們的傷痛。而對於那些文體明星的粉絲來說,這種克服時空阻隔的情感聯結尤為重要。粉絲和明星一般不太可能相識和見面,明星的各類社交媒體主頁往往成為雙方連接的重要場域。當明星猝然離世,他們的社交媒體主頁便成為了某種「數字遺產」(Digital Remain),仿佛一座虛擬世界中的陵墓,繼續承載著粉絲對明星的情感。

學者Jessica Mitchell認為,在逝者主頁持續留言,已經成為一種維持生者與死者之間聯結的重要途徑。Lisbeth Klastrup的一項追蹤演員範·迪賽爾(Vin Diesel)2013-2015年間Facebook主頁內容的研究也發現,迪賽爾在電影《速度與激情》系列中的搭檔保羅·沃克(Paul Walker)意外離世後,他發布的悼念內容往往容易引發兩人粉絲的強烈共鳴。粉絲們利用迪賽爾的主頁傾訴自己內心對保羅·沃克的想念。

科比逝世後,他的微博主頁下也留下了諸如「謝謝你給了我整個青春」、「你帶我走進了籃球世界」等對話式的留言。通過在「數字陵墓」與逝去的明星持續互動,粉絲們獲得了心理上的慰藉。

事實證明,社交媒體高度的可關聯性(Associability)使得陷入到同種悲傷的人們可以抱團取暖。如果說,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認為印刷媒介的發明創造了民族的「想像的共同體」,那麼社交媒體則是建立了一個能夠通過持續互動建立社交支持、進而讓直面他人死亡的悲痛不再需要獨自承擔的「哀悼共同體」。

普渡大學教授Heather Servaty-Seib提到,在自己喜歡的歌手普林斯(Prince Rogers Nelson)去世時,許許多多已經許久不曾聯繫但是曾經一同喜歡過普林斯的好友都在社交媒體上重新開始和他聯繫,一起聆聽普林斯的歌曲,聊起曾經的歲月。他認為,重要名人的離世事件在社交媒體的中介下,甚至可能重塑或強化某個共同體的情感聯結。

2015年的一份研究也發現,線上哀悼不僅是單純的「哀悼」,更是一種「分享」,哀悼者的敘事身份很多時候是面向其他同輩,他們表達的內容也是在不用與他人直接接觸的情況下期待著他人的安慰。

除此之外,這份研究還揭示了社交媒體哀悼的另一個重要的意義:通過提供一個情感的出口,為原本意味著無意義的死亡賦予意義。哀悼者們往往在講述哀痛的文字中,將逝者比作某種精神的象徵,並與自己的生活發生深層次的關聯。在社會學名著《現實的社會建構》中,伯格和盧克曼就將「交談」稱作一種「重要的維護現實的工具」。通過交談和講述,人們可以組織自己混亂模糊的經驗。在把自己不穩定的情緒向網友傾訴的過程中,他們「獲得了明晰的輪廓」,被安置在生活意義位階的某個位置上。

譬如,在科比去世後,有菲律賓的球迷在推特上留言道:「雖然我之後並不再打籃球了,但科比仍然是我童年記憶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共同喜歡他,我擁有了當時最寶貴的幾段友誼。」對科比的紀念,也讓我們更加珍惜生活中這些珍貴的情誼。除了幫助哀悼者「抱團取暖」,社交媒體也在某種層面幫助我們從對死亡的見證中尋找意義。

社交媒體的正反面

提供便利,戴上枷鎖

「便利」這個詞,在悼念儀式中似乎並不被重點考慮。社交媒體提供的諸種「便利」,在很多時候也意外地遭到了許多的批判。

社會學家馬歇爾·伯曼的那句「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十分適合用來形容當下的網際網路時代。網絡仿佛沒有記憶,熱點更迭的速度不斷加快,可能上一秒刷到了某個名人的死訊,下一秒就會刷出美食博主的視頻。所有本該在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記的事件都在持續加速流動的信息中被衝淡。

大西洋月刊專欄作者Claire Wilmot就對線上哀悼頗有微詞。他認為,「社交媒體短平快的媒介屬性使得悼念死亡顯得極為輕浮和簡單,仿佛只需要動動手指就能完成。」碎片化的表達方式更是讓一個即使完全不看籃球的人,也可以通過最簡單的文案完成一次對科比的「雲哀悼」。

Claire進一步表示:「社交媒體讓分享哀思變得容易,但它卻並沒有塑造一種讓我們對『失去』變得更敏感的公共文化。」

事實上,從整個社交媒體創造的哀悼氛圍來看,各種將科比誤當成其他籃球運動員、足球明星乃至歌手演員的烏龍哀悼話術,的確消解了緬懷本身的意義,讓嚴肅的事情變得滑稽。

正如媒介哲學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的名言「媒介即訊息」所道,媒介對社會施加的影響並不在於其承載的內容,媒介的技術屬性可以塑造一種全新的信息環境和人們的感知方式。

作為麥克盧漢的忠實擁躉,學者Gershon在一次教學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回答「什麼樣的分手是差勁的?」這一問題時,許多人提及如果用Facebook提分手會讓人覺得非常的冒犯。Gershon據此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媒介意識形態」(Media Ideology)的概念,不同的媒介的技術特性往往會為同一個內容的表達賦予不同的意義和效果。

Samantha Kemp-Jackson就認為,如前文所述的那些社交媒體的技術特點讓它顯得更像是一個讓我們放鬆和娛樂的場域,比較適合培育比如自拍和美顏這類文化,而與嚴肅的死亡話題格格不入,在社交媒體上悼念死者總會讓人覺得有些不妥。

除了對死者的不敬,「雲悼念」遭受的另一重質疑則指向悼念者自己,許多人認為這種悼念死者的方式不僅不能夠有效地緩解人們心中的悲痛,反倒可能增加某種額外的焦慮。

情感社會學認為,人類情感並不只是一種生理或者心理機制,而是有著相當大的社會建構的成分,情感被各類文化實踐所界定。同時,情感也並不只包括其內在於心的一面,也存在於對外的社會互動之中,這種情感的呈現受到社會規範的約束,「展示出來的情感」與「被感受到的情感」應該獲得同樣的關注。

因此,作為當代人最常進行「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的空間,社交媒體中的哀悼情感具有了某種複雜的表演性。在過往,我們通過社會學習,很熟悉參加一場葬禮時應該如何根據自己的身份得體地表達自己的悲痛。而在社交媒體裡,人們表達的哀傷被放置到陌生人圍觀的放大鏡下,這使得人們對於「什麼是新的哀悼規範」感到無所適從。

巴納德學院的Sian Beilock博士作為一個長期研究焦慮情緒的學者,從一次身邊的鄰居離世的事件中發現一個廣泛存在於人群中的問題。每一個在線上對這位鄰居表達悲傷的人,在悲傷之下都藏有一種深深的焦慮,他們焦慮於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悲傷,也焦慮於不知道「別人會怎樣感知我的悲傷」,甚至有的年輕人會覺得因為自己沒有表現出足夠的悲傷而感到愧疚。

其實,蘇珊·桑塔格早已在《關於他人的痛苦》一書中闡述過這種現代人面對他人苦難時的獨特心理感受。現代傳媒製造的不斷增殖的「苦難」圖像,使得人們對於苦難反倒產生麻木,加之種種結構因素的制約,現代人並不容易將同情轉化為行動,使得同情迅速枯竭,並轉化為沉悶和犬儒。看似距離我們很遠的受難者通過傳媒與我們發生了親近的關聯,但我們從心理上反倒不容易感到真正的切近,並常常從道德的冷漠與麻木不仁中感受到某種無力的憤懣和沮喪。對他人的痛苦感到痛苦,有時確實也會反映為「感到自己無法感同身受」的痛苦。

《英國每日電訊》作者Alex Proud也認為,每一個人因名人的逝去而受到的心靈震動程度確實是不同的。然而在社交媒體上,這樣的人之常情卻被轉化為了Beilock研究中發現的這些焦慮。這種焦慮不僅是哀悼者的杞人憂天,現實生活中,確實有非常多的人因為自己「沒有表達某種被需要」的哀傷而在社交媒體上受到攻擊。

比如,當科比去世時,有球迷在湖人隊現役球星勒布朗·詹姆斯的社交網站留言:「你為什麼沒有發布一條帶科比照片的悼詞?我不再喜歡你,你只是以自我為中心。」而在2月25日的追悼會上,「詹姆斯是否出席」也成為了當天球迷圈最大的爭議話題。

Proud認為,線上哀悼逐漸催生了一批「哀悼警察」(Grief Police),他們總會認為「只有他們的反應是唯一正確的反應」,並以此要求他人。這種「強迫濫情」的擴散會吸引——或者說是逼迫——越來越多的人為了避免社交壓力而加入這次哀悼之中,並表達同樣情感強度的哀傷,反過來也加劇這種強迫。哀悼似乎變成了一個安全的避難所,只有在裡面的人才是安全的。Beilock認為,此時,線上的這種有些畸形的哀悼倫理已經「削弱了我們真實的感受」,讓每個人的情感反倒不再自由,同時也帶來了大量並不真誠的信息。

每個人回應死亡的方式都應該是不同的,當我們看到許多並不熟悉科比的人在朋友圈「疑似跟風」地悼念時,或許比起簡單指責他們「不配悼念」,更應該反思,社交媒體似乎並不僅僅是給予了我們表達哀思的自由,是否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自由的枷鎖。

被挪用的死亡

數字情感勞動與名人死亡的被消費

通過上文的梳理,我們很容易認為,在社交媒體的哀悼活動中,參與的人只有個體的用戶,卻忽略了另外一些特殊的哀悼者——大公司、跨國企業。

作為與科比一直合作的體育行業巨頭,耐克公司在1月27日於社交媒體發布了「曼巴永恆」的宣傳海報,並在一個月前科比的追悼會上展示了同名的紀念短片,回顧了記錄了科比崛起的全程,突出科比「永不動搖」「永不言棄」的精神,文字最後定格在「Mamba Forever」,以此來定義科比之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意義。

企業參與到名人去世的哀悼之中的現象似乎已經司空見慣,但在Magdalena Kania-Lundholm等學者看來,這是大型企業利用社交媒體,將粉絲與明星之間的情感連接作為資本增值的工具,粉絲為大型企業進行著無償的「數字哀悼勞動」(Digital Mourning Labour),而這又是數字情感勞動(Digital Affective Labour)的一種。

作為「勞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學系教授霍克希爾德(A.Horchschild)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了「情感勞動」(Affective labour)的概念。通過對空乘人員的田野調查,她發現空乘人員等服務行業從業者們需要時時刻刻在顧客們面前表現出熱情的狀態,就算工作辛苦,也必須壓制自身的負面情緒,時刻以微笑示人,這種藉助情感的自我管理以實現利潤增殖的勞動過程,就是情感勞動最好的實例。某種程度上,明星也是從事「情感勞動」的重要工種,不過Magdalena認為,明星的粉絲也在從事著一種情感勞動。

粉絲們在線下參加明星的活動、購買明星代言的產品,在線上點讚轉發偶像社交主頁的內容,其中都包含著粉絲們的認知與情感的投入。這些情感連接能夠非常自然地過渡到粉絲與明星所代言的品牌之間的情感連接,粉絲對賈伯斯、科比的情感認同,也就與他們對蘋果手機和耐克鞋的認同等同起來,為大公司創造出不菲的價值。

這也使得名人的去世成為了某種另類的商業機遇,Magdalena在研究中指出,這種挖掘名人死亡的商業價值的行為由來已久。

傳統紙媒時代,有研究者就提出報導離世名人的新聞往往聚焦於那些最能引發人們情感觸動的議題,例如道德爭議。而在社交媒體時代,企業往往利用營銷手段將明星的非凡成就與代言的產品品質相連接,並在名人死亡後通過操縱名人的相關圖像,略去TA的一些平凡的特質,將其塑造為某種象徵與圖騰,通過社交媒體的內容引發粉絲最大程度的情感共鳴,促使與企業相關的內容大規模傳播,並直接服務於明星代言產品的銷量增長。

不過,Magdalena的研究也指出,企業挖掘名人死亡的商業價值往往具有極高的風險,可能引來道德上的批評與指責,對品牌公共聲譽產生極大的影響。不只是與名人直接合作的大企業,商業與資本的力量在悼念名人的進程中似乎也無孔不入。有自媒體帳號甚至撰文,指導自媒體如何「高效蹭科比的熱點獲益」。許多鞋商趁機哄抬科比籤名鞋的價格,被指「一場籃球圈的悲劇卻成為鞋圈的狂歡」。社交媒體時代,死亡變得更加容易被消費。

結語

正如學者Hjavard所言,我們的社會的方方面面,已經日益被「媒介化」——「媒介不再僅僅是一種互動的渠道,而是以其自身開始形塑我們互動的方式。」社交媒體已經無可避免地對我們的悲傷情感、哀悼行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任何新技術總是有著天使與魔鬼的兩副面孔,圍繞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哀悼的利弊的爭論,也註定將一直持續。當我們談論了許多有關社交媒體技術屬性所帶來的影響,面對新的哀悼文化有些無所適從的時候,我們也許能從數碼人類學家丹尼爾·米勒(Daniel Miller)的話中獲得一些指導我們行動的啟發。

他認為,「隨著數碼科技的發展,人類被中介的程度其實沒有增加,」曾經面對面的互動其實和數碼技術中介的傳播一樣都是文化的「曲折表徵」,我們之所以忽視了面對面傳播中的框架,是因為這個框架運作得尤為高效。而在數碼傳播科技的使用中,我們的不安源自它們「讓我們突然重新意識到那些在面對面傳播過程中被我們忽視了的框架的存在」。

社交媒體改變了有關死亡的很多東西,但它更多也是線下哀悼文化的延伸。如果我們在真實的線下生活中依然認同共情的力量,依然敬畏死亡,我們就可以相信,未來的社交媒體哀悼會讓更多的人在悲痛中被撫慰,讓更少的死亡被消費。

「Mamba Forever」。

參考資料:

1.A.R.Hochschild.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feeling.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2.Magdalena Kania-Lundholm. Digital Mourning Labor: Corporate Use ofDead Celebrities on Social Media. Death Matters.2019.

3.Ilana Gershon.The Breakup 2.0:Disconnecting Over New Media.CornellUniversity Press,2011.

4.[美]蘇珊·桑塔格:《關於他人的痛苦》,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

5.[英]丹尼爾·米勒,[英]希瑟·A·霍斯特:《數碼人類學》,人民出版社,2014.

6.[美]彼得·伯格,[美]託馬斯·盧克曼:《現實的社會建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7.Giaxoglou, and Korina. Entextualising mourning on Facebook: storiesof grief as acts of sharing. New Review of Hypermedia and Multimedia21.1-2(2015).

8.Lisbeth Klastrup . Death and Communal Mass-Mourning: Vin Diesel andthe Remembrance of Paul Walker.Social Media + Society 4.1(2018).

9.瑩琪,董晨宇:《社交媒體中的哀悼行為與社會規範》,新聞與寫作,2019(11).

10.戴宇辰:《媒介化研究:一種新的傳播研究範式》,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

11.https://www.vice.com/en_us/article/8qgppp/how-social-media-changed-celebrity-deaths-in-2016?from=singlemessage

12.https://www.theatlantic.com/entertainment/archive/2016/06/internet-grief/485864/?from=singlemessage

13.https://medium.com/swlh/the-uncomfortable-reality-of-social-media-mourning-3111fe4bf18f?from=singlemessage

14.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your-online-secrets/201409/mourning-social-media?from=singlemessage

15.https://www.nytimes.com/2020/02/02/opinion/kobe-bryant-death.html?from=singlemessage

16.https://www.telegraph.co.uk/men/thinking-man/our-public-grieving-over-dead-celebrities-has-reached-insufferab/

17.http://www.madisonboom.com/2020/02/25/kobe-bryant-is-forever-in-nikes-mamba-tribute/

相關焦點

  • 科比逝世的這三個月,我們如何通過社交媒體悼念他
    而隨著社交媒體的迅速崛起,每個個體對逝去名人的悼念可以在公共平臺上得以表達,這也形成了一種不同於往昔的「悼念文化」。 那麼,在社交媒體上悼念逝去的名人之於我們有著怎樣特殊的意義?它又是否會使得我們對待死亡的態度變得輕浮隨意,甚至讓死亡成為一場消費和自我的展演?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希望通過反思社交媒體時代的「名人悼念文化」,從另一個角度紀念科比。
  • 股市華興社:社交媒體的溫柔
    這類帳號的存在,體現了充斥著浮躁氣息的社交媒體的溫柔,也映射了人們對這種溫柔的渴望。無獨有偶,隨著數字信息和網上遺產越來越引人關注,國內外許多平臺都加入到主動紀念或保護的行列。在國內,2020年12月24日,嗶哩嗶哩彈幕網通過官方微博發布公告稱:「對於不幸離開人世的B站用戶,將在取得其直系親屬確認和同意後,將其帳號列為『紀念帳號』並加以保護。」
  • 詹姆斯動情悼念科比,1/4的粉絲引共鳴,23小時內點讚數超0.13億
    這兩天,科比意外離世的消息讓世界體壇都為之沉痛,誰也不會想到年僅41歲的科比會以這樣的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與他一起離開的還有他13歲二女兒吉安娜以及其他7名人員。不久前,洛杉磯相關部門官方發布消息稱失事直升機上的9名遇難者遺體全部找到,這也徹底擊碎大家內心僅存的一絲絲幻想。
  • 庫克Ins悼念科比與Gigi:你們會在天堂對我們所有人微笑
    虎撲1月28日訊 昨日,據TMZ報導,前湖人球星科比-布萊恩特在一起直升機事故中去世,他的二女兒——13歲的Gigi也在此次事故中不幸去世。今日,湖人球員奎因-庫克更新個人社交媒體Instagram,曬出科比與女兒Gigi的照片,並且配文悼念。庫克寫道:「💔💔我的英雄!我的心碎了!自從2008年我失去父親以來,我還沒有哭過這麼多次,也沒有這麼痛苦過。昨天我失去了我的英雄,我的偶像和我熱愛這項運動的主要原因,也是我能走到今天這個位置的原因。
  • 科比墜機離世,8+24秒,籃球你真的違例了!全世界緬懷科比
    據CNN、ESPN、雅虎體育等多家媒體證實,洛杉磯湖人傳奇球星科比-布萊恩特因為一起直升機墜毀事件在今日於加利福尼亞州卡拉巴薩斯市(洛杉磯以西30公裡外)逝世,年僅41歲,科比13歲的二女兒吉安娜也坐在同一架飛機上,不幸逝世。而最先報導此事的媒體是TMZ。
  • 送別科比和馬拉度納,足協官網悼念,總統府停放48小時
    馬拉度納突發心臟病逝世,享年60歲,他將享受阿根廷國家最高級別葬禮,全國哀悼三天,靈柩將在阿根廷總統府玫瑰宮停放48小時。2020年體壇失去了兩位巨星。總統府停放48小時阿根廷默哀三天,這就是對於馬拉度納最大的肯定,作為當今世界第一運動,而馬拉度納作為足球金字塔塔尖的代表人物,更加彰顯這項運動對於世界的影響力,致敬老馬!
  • 《櫻桃小丸子》作者櫻桃子逝世,來自不同行業的明星都發文悼念!
    近日,日本著名漫畫家櫻桃子逝世的消息在整個日本都引起了轟動,她在本月的15日晚上8時29分,因乳癌離開了這個世界。她的代表作《櫻桃小丸子》在日本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是一部連載了將近三十年的國民動畫。而且不僅僅是日本,這部作品在整個亞洲甚至整個世界上都擁有極大的影響力。
  • 科比曾兩度來南京,用中文說「我愛南京」
    TMZ報導,湖人球星科比·布萊恩特因為一起直升機墜毀事件在當地周日26號於加利福尼亞州卡拉巴薩斯市逝世,該消息目前已得到證實。對你充滿敬意,我的兄弟 #33644#」 科比的社交媒體,永遠定格在了這個瞬間 這個噩耗震驚美國以及整個體育界。 美國總統川普在推特上回應科比去世的消息:「籃球名宿科比和其他人在加州一起直升機空難中離世。這真是太糟糕的消息。」
  • 郎平緬懷好友科比,白浪喜歡加索爾?黑曼巴曾14字春聯送中國球迷
    1月27日上午,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通過社交媒體發文緬懷:「早上起來聽到科比意外去世的壞消息,難以置信。家裡還擺放著12年前北京奧運會時和科比的合影,當時我們在同一場地訓練。科比的經歷激勵了很多年輕人,他留下的是努力成就夢想的傳奇人生,和永遠激勵人們為夢想前行的強大動力。我們會永遠記得這位偉大的運動員!」網友留言:「郎導也要照顧好自己,科比和您都是時代傳奇,影響著、激勵著、感動著每一個人!」
  • 這6家英國媒體玩得可以!_全媒派_騰訊新聞
    當然,媒體們也各懷心事,深耕玩兒法,藉助Facebook live的平臺狂攬口碑和流量,跟著全媒派(qq_qmp)一起學習下最新套路。理察·埃文斯是天空新聞臺社交媒體和數位化合作部門負責人,據他透露,他們的社交媒體團隊成員一年之內從3人擴大到8人,現在,他們還想繼續擴大直播視頻製作團隊。「我們希望能維持較高的可訪問性,希望我們的記者能走在粉絲前面。」在任何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天空新聞臺都不遺餘力的做直播。
  • 全媒派 | 外國人也愛造網絡流行詞,英美媒體如何掀起英語用法新潮流?
    這種現象也發生在英美國家,在社交媒體甚至一些嚴肅的新聞媒體上,不斷湧現出英語新詞、新縮略語等。這影響著英美人尤其是英美年輕人的語言環境、思維方式和文化生活的改變。本期全媒派(ID: quanmeipai)獲得授權轉載《青年記者》文章,看看英美媒體如何掀起英語用法新潮流。
  • 好萊塢明星紛紛祝賀科比二公主生日快樂 14歲的你在天堂好嗎?
    瓦內莎悼念女兒 在吉安娜生日這一天,母親瓦妮莎·布萊恩特在社交媒體上呼籲人們通過紅色手環來紀念女兒。瓦妮莎呼籲人們在女兒生日這一天都以紅色的東西來悼念:「為了紀念吉安娜的生日,請考慮戴上紅色的東西。」 在發布這條帖子的同時,瓦妮莎還曬出了一張她戴著一個紅色手環的照片,手環上寫著吉安娜·布萊恩特的名字和她的暱稱「Mambacita」。瓦妮莎表示,出售這套手環的所有收入,都將用來支持公益事業。
  • 全媒派 | 展露實力與野心的popi,不只是社交恐懼下的秘密花園
    這段時間,人們在QQ、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媒體上看到了越來越多邀請匿名提問的連結。這些連結來自於一個名為「popi」的軟體,在這個主打匿名提問的社交應用裡,用戶可以將提問箱(連結)轉發到自己的常用社交平臺,邀請網友進行提問。提問箱的問題五花八門,未來規劃、生活態度、學習習慣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都能被問到。
  • 悼念兄弟!詹姆斯展示科比新刺青!
    #一生曼巴#安息科比#安息吉安娜」這個全新刺青是詹姆斯先前跟「濃眉哥」安東尼戴維斯一起去刺的,當時並未曝光整個樣貌,就算昨天出席湖人訓練,詹皇也始終沒讓外界看清楚這個全新刺青,如今搶在湖人即將進行科比過世之後的首場比賽之前公布,也算表達悼念。
  • 科比去世後,我將48小時內,各位大咖的話整理了出來,超過300條
    在發布會上,洛杉磯警方透露飛機的旅客名單中顯示共有9人登上了這架直升飛機,而不是此前報導的5人,並且警方在事故地點找到了9具屍體。除了科比和Gianna之外,逝世者還包括奧蘭治海岸學院的棒球教練John Altobelli以及他的妻子和女兒。其餘4位逝世者的名字將出於保護隱私的考慮,而不會被公布。事故的原因還在繼續調查中。
  • 大快人心,美國版周立波拿科比去世開玩笑,被取消演出解約開除
    北京時間1月31日,在科比發生墜機事故之後,社交媒體上有不少球迷都在悼念科比,然而也有一些人在拿科比的事做一些博眼球的舉動,比如這位名叫沙菲爾的美國喜劇演員。在科比去世之後,這位喜劇演員曾經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這樣一條有爭議的推文,他表示:強姦犯終於走了,好萊塢自由精神萬歲,我們更愛的是湖人,而不是強姦犯。在這條內容發布之後。有不少科比的球迷直接在社交媒體上對沙菲爾展開了謾罵,還有人向他發出了死亡威脅,以至於他所供職的紐約喜劇俱樂部,取消了他原定於周二的演出。原本在當地時間周二,沙菲爾會代表該俱樂部登臺表演。
  • 「科比不是你的親爹,這就是我牛逼的地方」,周立波最後的瘋狂
    日前,籃球巨星科比和他的13歲二女兒吉安娜,因乘坐直升機墜亡。科比不僅靠自己的球技徵服了無數的球迷,他的黑曼巴精神更是激勵了一代人。因此,科比離世後,很多球迷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悼念科比。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即便你不喜歡籃球,不喜歡科比,也應該有最起碼的善良和同情心。所以,周立波的做法實在不妥。可是,周立波並不以為然,針對網友對他不友好的言論,特別硬氣地回懟。他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自己坐直升機是在告訴網友們不能因噎廢食。並且,他還曬出了自己與科比一起做慈善的照片,表示科比是自己的朋友,非常感恩科比。
  • 迪士尼5人組以科比跳投表演致敬!科嫂換IG頭像,奧迪2點致敬科比
    科嫂換頭像了,科比的妻子瓦妮莎在科比去世後承受巨大的壓力,失去了丈夫和二女兒,大女兒在聽聞父親與妹妹逝世後無法扛住打擊哮喘發作住進了醫院,瓦妮莎一邊處理丈夫女兒的後世,一邊還要照顧大女兒,她一直沒有在社交媒體上發文也沒有換社媒頭像,在1月30日他終於換了頭像來緬懷丈夫女兒。
  • 全媒派 | 搶佔第三大播客市場,印度這家媒體集團怎樣培育本地播客...
    在面對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區域文化時,創建的播客該如何平衡全球性與本地性的衝突,更快速地融入當地市場?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編譯國際新聞媒體協會(inma)的文章,洞察套路之外印度快訊集團培育本地播客文化的經驗與策略。
  • 今天,紅河州各地深切悼念抗疫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
    在這個黯然神傷的清明節,心情沉痛的她佇立在人群中,默默地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表達哀悼之情。看到邊境口岸升起的五星紅旗又緩緩降至半空,一瞬間,李明傑眼中的淚花沒有止住。今天,470多萬紅河各族人民和李明傑一樣,在祖國南疆遙寄哀思,以集體悼念的方式,向逝去的英雄、同胞告別,向一直奮戰在一線的同胞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