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家張曉風:香港遍地藝術香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臺灣作家張曉風:香港遍地藝術香

    最近正分別在香港的兩所大學做駐校作家的張曉風與蘇童,28日與香港作家聯會的會員們暢談城市與文藝的關係。中新社發 盧哲 攝

  中新社香港3月29日電 (記者 盧哲)「香港大概正很急切地要確定一個香港美學。但其實香港是有藝術香的,可以把這些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臺灣作家張曉風說。

  最近正分別在香港的兩所大學做駐校作家的張曉風與蘇童,28日與香港作家聯會的會員們暢談城市與文藝的關係。

  張曉風把香港與臺北對比,認為臺北多一些老式士大夫混合西派的氣質,而香港,則更多的是嶺南的美學。

  她舉例:「我看香港人曬衣服就覺得很有趣,比如他們早期用竹竿掛著衣服伸出窗外,這是在狹小空間裡了不起的創建。」

  還有街道上霓虹閃爍的招牌,上面的字體也是「藝術」:「香港的商人好像都喜歡字體方方正正,大部分是顏體,要胖胖的,筆畫肥潤,看起來富態而有福澤。這就是香港招牌的標準美學,體現商人對正大的嚮往。」

  香港機場的地毯,在張曉風眼中也是「有語言在裡面」,「我看那地毯都是小瓷磚的方塊圖案,這正是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最興盛的小瓷磚文化的記憶。」還有最近去看的粵劇《南海十三郎》,「在一個竹子搭起的戲棚裡,充滿古代唱大戲的感覺,真是別有一番風味。」而香港近年致力保護的「舊建築活化」,「也是保留下來了一些共同的記憶」。

  「如果都把這些記錄下來,可以看到香港充滿藝術香。」張曉風說,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美學,就像上海是張愛玲源源不斷的故事根源,香港也會是藝術創造的土壤。

  而從1994年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自稱「特別喜歡香港,已記不清是第幾次來」的蘇童,這段時間住在位於新界西北邊的屯門,笑稱是「駐守香港西北邊陲」的他不住讚嘆屯門的青山綠樹和海灣。「那裡有讓人放鬆的舒坦,與我之前在香港大學附近的半山上住的感覺又不一樣,像在黃金海岸一般。」

  蘇童常常在港一住就是幾個月,有機會就繞著香港到處走,「二十年來香港有細膩的變化,一句兩句說不清,會是很多文人的靈感來源。」蘇童說:「從外地人的角度看,中環和尖沙咀是香港的一張正臉,但是它又有更多的像是屯門美景般的側臉,需要我們去關注、去捕捉。」

  正如張曉風舉的例子:「我喜歡的香港薑汁撞奶,原來故事可以追溯到明朝。城市聚集了來自不同地方的人,有著不同的故事,香港就是充滿故事的地方,而今後,它仍會產生更多的故事。」(完)

相關焦點

  • 臺灣作家張曉風
    11月15日,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走進湘陰縣知源學校報告廳,作了一場以「張曉風講文化與讀書」為主題的講座。該校初中部師生、湘陰縣新華書店工作人員、縣作家協會成員等近1500人聽取講座。    張曉風從事國學教授及文學創作40餘年,被譽為近50年華語文學「最溫柔的一支筆」。有多篇作品入選中小學教科書,如《行道樹》《我喜歡》等。余光中先生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
  • 臺灣作家張曉風閃辭民意代表 親民黨重傷形象(圖)
    親民黨「立委」張曉風(右)15日在黨團總召李桐豪(左)的陪同下,舉行記者會宣布請辭「立委」。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中新網3月16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帶著敬意、感謝和祝福之心離開臺當局立法機構這個「大觀園」,張曉風自認「盡心盡力無愧神人」,下臺身影難免有缺憾,究竟是不適應立法機構生態、個人健康狀況、遭到逼退或條件交換?
  • 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為江南大學師生說「橘」事
    中國臺灣網4月9日江蘇無錫消息 日前,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女士受邀走進江南大學「江南大講堂」,為師生們帶來一場題為「吃一隻橘子」的講座,她從《尚書》、《周禮》、《詩經》等古籍中與大家一同找尋「橘」的身影。
  • 張曉風散文欣賞
    而文學作品,就是作家把她看到的美,轉化成文字。於是我們讀者也就能透過作家的文字,看到她心中世界的樣子。如今,很多人心靈已經似乎在逐漸的失去這種能力,而當我們心靈逐漸的喪失解讀文字圖景的能力,也就失去與心靈對話的能力,我們就算跟隨旅行大軍走向郊外,走向山野,這種解讀圖景的能力也是令人懷疑的。
  • 重溫經典散文丨張曉風:敬畏生命
    植物借風傳遞種子來延續生命本是尋常,但作家張曉風卻因這般尋常,心裡起了波瀾。今天,我們一起來領會一下作家對生命的敬畏。敬畏生命張曉風那是一個夏天的長得不能再長的下午,在印第安納州的一個湖邊。我起先是不經意地坐著看書,忽然發現湖邊有幾棵樹正在飄散一些白色的纖維。大團大團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飄在草地上,有些飄入湖水裡。
  • 江蘇籍臺灣作家展開訪鄉採風活動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10月28日電(記者 陳琪)海峽兩岸文壇的一大盛事--江蘇籍臺灣作家訪鄉採風活動昨天在南京正式展開。    應邀前來參加此次「臺灣作家訪鄉採風」活動的有著名詩人余光中、蓉子、張默,著名小說家司馬中原、段彩華、朱秀娟、陳若曦、張至璋,著名散文家張曉風、周嘯虹、歐銀釧,著名報導文學家夏祖麗,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管家琪以及著名文學史料專家應鳳凰等十八人。
  • 「華人世界最溫柔的一支筆」丨張曉風治癒系暖心散文來了
    張曉風作品多次被收入中小學教材,本次系列散文的出版,凸顯作者「亦秀亦豪一健筆」。(新書實拍)「張曉風散文系列」共五本,分別為《他曾經幼小》《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我聽到你唱了》《故事中的風沙與皮箱》《細細的潮音》,是張曉風半個多世紀散文創作生涯的集中體現,廣羅名篇佳作,具有很高的閱讀欣賞和收藏價值。
  • 香港「臺灣通」李大壯:寶島遍地是黃金
    臺海網1月27日訊 香港-臺灣商貿合作委員會(簡稱商合會)主席李大壯26日下午前往桃園市政府,首次拜訪民進黨桃園市長鄭文燦。為了讓民進黨官員更認識他,愛聊天的李大壯,當場說了許多自己的「糗事」。自稱是「臺灣女婿」的李大壯,說到港臺經貿交流,立刻收起笑臉,精準說出「臺灣遍地都是黃金」,鼓勵香港商人來臺灣不能只到臺北市,也要到臺灣各縣市走走看看,他說特別是港臺經貿的推手,更要全方面、多面向與臺灣進行交流。2010年4月,香港特區政府成立「港臺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與同年5月成立的臺灣「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對口,這是港臺首次建立起制度化的交流平臺。
  • 兒童文學作家:只要有心,遍地都可以是「童話」
    兒童文學作家:只要有心,遍地都可以是「童話」 2017-06-18兒童文學作家陳詩哥表示,無論我們身處繁華的大都市,還是閉塞的鄉下,只要留意、有心,遍地都可以是「童話」。  此次講座是深圳「全民寫作計劃」的落地活動之一,由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福田區宣傳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專項資金提供資助。特別邀請了深圳福田作協主席秦錦屏、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陳詩哥、兒童文學作家安小橙,作為主講嘉賓。
  • 孤獨的香港作家
    可是梁文道卻說:「香港書展,不過是個墟市。」在好友作家董啟章的《時間繁史》新書發布會上,梁文道索性叫賣起來。《時間繁史》銷量寥寥,董啟章卻很滿意,他對記者說,在香港地區,純文學小說能賣到3000冊,已經是很暢銷。
  • 為什麼香港和臺灣的歌詞如此藝術,大陸的歌詞毫無意義
    為什麼香港和臺灣的歌詞如此藝術,大陸的歌詞毫無意義 因為香港和臺灣有三位偉大的作家可以說,大陸上很少有人能與之匹敵 首先,藺羲(梁偉文),那隻被上天牽著的手,一直不願放手,卻寫了那麼多好話 如果你知道我在做什麼,你想哭,再見埃丁眼,K歌之王,過去的歌
  • 「新華悅聽」張曉風:「椄」這個字
    他決定種「小種西紅柿」,這是臺灣在五十年前就努力開發的品種,到了他的農園裡,因土地肥沃、氣候相宜,產品很快就供不應求。我好奇,問他秘方,他也大大方方說了,他說得平平淡淡,好像此事全無可矜誇之處。他把被我視為神秘曲奧的農藝認定為「自有『專人』『專技』在焉」——而他,只要按規矩辦事就行了。
  • 臺灣作家劉克襄講述香港行山穿村的獨特經驗
    晶報記者 熊奇俠/文 劉寧寧 高雷/圖 上周末,臺灣生態寫作第一人、著名作家劉克襄來深推廣其最新由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出版的簡體版新書《四分之三的香港》,與深圳讀者分享其在香港行山穿村的獨特經驗,講述香港長期被人忽略的四分之三的美麗郊野。
  • 名家經典|張曉風:雨天的書
    雨天的書文 | 張曉風我不知道,天為什麼無端落起雨來了。薄薄的水霧把山和樹隔到更遠的地方去,我的窗外遂只剩下一片遼闊的空茫了。難道這些身上穿著曳地長裙,右手握著擅香摺扇,左手擎著小花陽傘的都是我嗎?咦,我竟是那個樣子嗎?    一張信箋攤在玻璃板上,白而又薄。信債欠得太多了,究竟今天先還誰的呢?黃昏的雨落得這樣憂愁,那千萬隻柔柔的纖指撫弄著一束看不見的弦索,輕挑慢捻,觸著的總是一片悽涼悲愴。
  • 臺灣作家鍾文音任靜宜大學駐校作家
    東南網5月18日訊(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劉強 文/圖)臺灣作家鍾文音獲邀擔任靜宜大學駐校作家,即日起至6月22日在該校舉辦「鍾文音書房」主題展覽,展出相關創作、手稿、攝影作品等,吸引包括陸生在內的很多學生熱情參與
  • 臺灣作家舒國治論上海、香港、臺北的異同處
    中新網10月22日電 臺灣《聯合報》21日刊登臺灣作家舒國治的文章說,上海、香港、臺北,這三個地方皆是市民最世故、也最懂得自身利害的華人城市。三地在建築、美學、文化素養等方面各有伯仲。  文章摘編如下:  近年常被問及上海、香港、臺北三地的相似處與相異處,以下是我最快最簡的回答。
  • 臺灣作家張鐵志因身份證過期入境香港被拒 陸委會又加戲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港臺媒體報導,臺灣「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作家張鐵志6日因身份證過期入境香港被拒。臺當局陸委會藉機炒作稱,近期臺方人士屢遭拒絕入境,已多次向香港特區政府表達不滿與抗議。 臺灣時評人、樂評人張鐵志 因身份證過期 入境香港被拒 據港媒報導,6日下午,張鐵志從臺灣飛抵香港後入境被拒,其妻子為香港人,順利入境
  • 臺灣表演藝術到香港 上演「紙風車幻想曲」(圖)
    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中新網11月8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舉辦的「臺灣月」,將臺灣表演藝術文化傳遞到香港,今年紙風車劇團也將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演出。戶外看表演,是臺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
  • 從「臺北當代」看臺灣藝術市場未來
    臺北藝術市場是否是亞洲藝術市場的遺珠?臺北當代藝術的潛力有多少?臺北當代藝博會對亞洲市場的影響是什麼?為此,我們採訪了臺灣資深藝術顧問林順傑和臺灣知名藝術媒體非池中的常駐作家詔藝,一起來探討臺北當代藝博會和臺灣藝術市場的前景。
  • 奇人阿城: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作家
    以王朔的性格,能這麼誇一個作家同行,可見阿城的道行非同一般,「我以為北京這地方每幾十年就要有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養成精的就是阿城。」時隔二十年《阿城文集》出版   粉絲以收藏心情等待大概是因為興趣太廣泛,阿城的文字作品寫得並不多。   他的小說只有《棋王》《樹王》《孩子王》3個中篇,《遍地風流》一本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