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分別在香港的兩所大學做駐校作家的張曉風與蘇童,28日與香港作家聯會的會員們暢談城市與文藝的關係。中新社發 盧哲 攝
中新社香港3月29日電 (記者 盧哲)「香港大概正很急切地要確定一個香港美學。但其實香港是有藝術香的,可以把這些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臺灣作家張曉風說。
最近正分別在香港的兩所大學做駐校作家的張曉風與蘇童,28日與香港作家聯會的會員們暢談城市與文藝的關係。
張曉風把香港與臺北對比,認為臺北多一些老式士大夫混合西派的氣質,而香港,則更多的是嶺南的美學。
她舉例:「我看香港人曬衣服就覺得很有趣,比如他們早期用竹竿掛著衣服伸出窗外,這是在狹小空間裡了不起的創建。」
還有街道上霓虹閃爍的招牌,上面的字體也是「藝術」:「香港的商人好像都喜歡字體方方正正,大部分是顏體,要胖胖的,筆畫肥潤,看起來富態而有福澤。這就是香港招牌的標準美學,體現商人對正大的嚮往。」
香港機場的地毯,在張曉風眼中也是「有語言在裡面」,「我看那地毯都是小瓷磚的方塊圖案,這正是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最興盛的小瓷磚文化的記憶。」還有最近去看的粵劇《南海十三郎》,「在一個竹子搭起的戲棚裡,充滿古代唱大戲的感覺,真是別有一番風味。」而香港近年致力保護的「舊建築活化」,「也是保留下來了一些共同的記憶」。
「如果都把這些記錄下來,可以看到香港充滿藝術香。」張曉風說,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美學,就像上海是張愛玲源源不斷的故事根源,香港也會是藝術創造的土壤。
而從1994年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自稱「特別喜歡香港,已記不清是第幾次來」的蘇童,這段時間住在位於新界西北邊的屯門,笑稱是「駐守香港西北邊陲」的他不住讚嘆屯門的青山綠樹和海灣。「那裡有讓人放鬆的舒坦,與我之前在香港大學附近的半山上住的感覺又不一樣,像在黃金海岸一般。」
蘇童常常在港一住就是幾個月,有機會就繞著香港到處走,「二十年來香港有細膩的變化,一句兩句說不清,會是很多文人的靈感來源。」蘇童說:「從外地人的角度看,中環和尖沙咀是香港的一張正臉,但是它又有更多的像是屯門美景般的側臉,需要我們去關注、去捕捉。」
正如張曉風舉的例子:「我喜歡的香港薑汁撞奶,原來故事可以追溯到明朝。城市聚集了來自不同地方的人,有著不同的故事,香港就是充滿故事的地方,而今後,它仍會產生更多的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