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
江蘇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公布
第三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公示名單
138個村落入圍
其中南通5個
海門一個
傳統村落,又稱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社會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
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王灶河村位於正餘鎮最南端,村裡的古運鹽河和王灶河老街都是先輩留下的具有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豐厚遺產。王灶河原先是王浩境內偏東南的一個小集鎮,緊靠運鹽河,據《西淮鹽法志》記載,在唐朝末年,王灶河北邊原是大海的岸邊,有姓王的人在這裡燒鹽而得名。起初為了便利鹽民買些日用必需品,有人便在這裡設幾家小攤兒。到了宋朝、元朝、明朝,鹽民增多,小攤變成了小店。到了清朝末年,揚州、寧波、溧水各地居民都開始遷來,在這裡蓋房開店,街面也漸漸形成了規模。民國初年,有鄉紳募捐集資,僱船從江南運來小石塊鋪街,便有了此後的王灶河老街,街道東西約200米,南北約50米,當時老街上客人來往眾多,非常熱鬧。
平園池村由藕池、竹園、太平井3個自然村組成,歷史上,這裡就有栽種蓮藕的生產習俗。近年來,平園池村打造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遊,「荷塘悅色」產業走上生態美麗、產業興旺、群眾幸福的高質量發展大道。
林梓村傳統村落緊鄰長江北岸線,位於白蒲鎮鎮域北側。古建區內街巷為「豐」字格局,北巷、小巷 、原大巷為三橫,培園路為一豎,形成一個「豐」字,銀杏巷、五曲巷、呂岱墓巷,在三大巷中互為串聯形成一個完整街巷網絡而四通八達。其內有大片古建築群佔地約2.19公頃,原有街、市、巷、橋、亭、閣、池、溝、路、井、園、場、坊、寺、廟、宮、殿、宗祠、墓園、汛房、替鋪等,村內居民生息功能一應俱全,是蘇中名村。戰爭年代部分遭損,但原建築群遺址仍在。
如皋市石莊鎮張楊園社區楊園自然村,佔地面積近百畝,其中水體面積28畝。張楊園社區張揚園自然村農房建築從50年代到1987年近20幢建築,青磚黛瓦,多為五架,五柱落地,梁枕多木雕花,屋脊為兩頭飛翹或為回紋,脊中磚花壘疊,貓兒臉、滴水,拔垛為嵌雕花方磚等,這些建於不同時期的建築,琳琅滿目,風格各異,像一處現實版的小型建築史博物苑,是如海地區居民民房演變的微觀縮影。騎岸居歷史古蹟薈萃,文化底蘊深厚。騎岸鎮乃騎於岸堤之鎮也。範堤築成後,常有鹽民過往,漸有商賈徙及。至串場河支線新河(現名滄河)通此,則運鹽民商雲集其間,店肆棧鋪鱗次櫛比,鹽糧百貨集散繁榮,庶望遷臨聚居成鎮,遂名騎岸鎮也。
傳統村落是承載和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文化支點。2017年12月1日起,《江蘇省傳統村落保護辦法》施行,推動省級傳統村落保護工作試點。
《辦法》明確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將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並將傳統村落作為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優先支持對象,改善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人居環境。
在強調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的同時,充分考慮鄉村長遠發展需要和村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注重各類遺存的「活化利用」,鼓勵在傳統村落內合理開展旅遊、休閒度假、傳統手工藝和傳統技藝加工製作等生產經營活動,鼓勵通過挖掘傳統村落社會和情感價值,延續和拓展使用功能,提升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積極開展研究和教育實踐活動,促進傳統村落與當地經濟社會同步發展。
來源:江蘇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如皋發布、白蒲發布、石莊發布、海門電視臺、通州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