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觀點地產網
從周期來看,如今正是內地房企們在香港需要開啟新一輪「補倉」的時候。
觀點地產網 又是萬科,又是香港。
兩個月前,萬科香港長沙灣項目「The Campton」熱銷,萬科職員一度舉牌截龍,示意人太多,暫停開放示範單位。
彼時,萬科長沙灣項目兩日共錄得1500認購登記,以首批94夥計算,超額認購14倍;新地旗下天水圍項目Wetland Seasons Park第二期同樣熱賣,首輪200夥,最終收10261票,超額登記50.3倍。
兩個月後,萬科置業(香港)及青建國際組成財團,以37億港元的價格拿下了香港大埔馬窩路一宗住宅地塊,每平方呎樓面地價約4,738港元,與市場預期價格相符。
據消息指出,該宗地塊是今年港府招標規模最大的住宅地。
其實,萬科香港公司的執行董事周銘禧在兩個月前曾表示,疫情壓抑了買樓需求,隨著疫情有減退跡象,相信成交量及樓價會遂步回復正常。其預料道,未來下半年香港的樓市會恢復有序及健康的發展。
而在上一個項目熱賣之後迅速補倉,也不難看出萬科對於香港市場的樂觀。
事實上,看好港島市場的內地房企也不止萬科一家。僅從這一次拿地的情況來看,除了萬科之外,競標者中其實還包括了中海等其他家內地房企。而在香港今年的多次推地中,也同樣能頻繁看到內房的身影。
然而這座小小的港島上時常會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在一場場資本博弈中,並非每個人都有機會笑到最後。
從萬科補倉看香港樓市
不得不說,萬科這次能夠在眾多競爭者中殺出一條「血路」,屬實不容易。
故事要從一個月前說起。
6月19日,香港地政總署宣布,將公開招標出售在2020至2021年度賣地計劃內位於新界大埔馬窩路的大埔市地段第243號的用地。招標於6月20日開始,截標日期為7月24日。
資料顯示,該地皮位於新峰花園西北面,佔地約24.34萬平方呎,指定作私人住宅用途,最高可建樓面約78.1萬平方呎。相比起這個面積,該地塊的價格讓人眼前一亮。據相關機構當時預計,該地皮每呎樓面地價約5000港元,總值約39億港元。
地塊招標消息一出,市場反應頗為熱烈。大面積、低總價,讓該宗地塊迅速成為了眾人關注的焦點。有相關人士指出:「由於涉及銀碼不大,相信中小型發展商有力承擔,預計入標反應踴躍。」
果不其然,等到7月24日截標時,該地塊至少收穫了13份標書。競標者大多以港島本地房企為主,具體包括了長實、鷹君、嘉華國際、建灝、恒基兆業、遠東發展等。當然,其中也不乏萬科、中海、中洲等內資企業。
萊坊高級董事及估價及諮詢主管林浩文指出,彼時入標數量比預期要多,其實也是反映了發展商對住宅後市仍有信心。值得一提的是,從開始招標到截標,該地塊的市場估價已經從39億左右上升到了最高估價43億港元。
有業內人士指出,萬科此次拿地,或許是為了趕在下一個市場增長周期到來前囤一波「糧」。
據資料顯示,香港樓市今年上半年總體呈現下滑趨勢。其中,一手登記錄得6199宗及685.27億元,按半年度下跌26.2%及23.3%,該數據為自2016年至今四年最低紀錄。
如此看來,香港樓市的形勢似乎不容樂觀,不過,如果單從過去一個月的情況來看,或許又會得出截然不同的判斷。
據了解,於6月份,香港一手住宅登記錄2,137宗及211.49億元,按上升92.0%及43.9%,該數據為自2019年5月以來十三個月裡的新高。「疫情一定程度壓制了市場需求,隨著疫情的影響慢慢減弱,市場也將迎來一輪『觸底反彈』。」
或許兩個月前的「熱銷」,讓萬科得以窺到了這一市場走向,而上一個項目去化後帶來的資金回籠,同樣是萬科在這次「搶地大戰」得以獲勝的重要因素。
內房入港周期
對於這次「花落」萬科,有業內人士表示「有一些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那一絲「意外」自然是因為眾人競標積極性頗高,而「在情理之中」則是因為當前香港市場出現了一個趨勢:內地房企的拿地意願慢慢變得強烈。
據林浩文介紹說:「如果把觀察的時間線拉長至三到五年會發現,其實內地房企在香港的拿地是有著一輪一輪周期的。相比起去年,內地房企今年在香港拿地的積極性是明顯提高了的。」
能夠看到,早在三四年前,增長迅猛的內地房企們紛紛將拓展目光投到了香港。據不完全統計,在2016年-2017年間,來自內地的房企在香港購入了不低於10宗土地,成交總金額差不多600億港元。
其中,曾在五個月內以272億港元拿下香港4宗地塊的海航集團讓人印象頗深。於2017年初,合景泰富與龍光地產以168.55億港元聯手拿下鴨脷洲一宗臨海宅地,該價格不僅刷新了內地房企在港拿地紀錄,同時也是香港時隔20年後再度誕生的新一個「總價地王」。
由於與內地市場的基因不同,企業們慣常使用的「高周轉模式」未能照搬到香港市場,再加上2018年前後香港推地數量出現明顯減少的原因,在一番大肆掠地後,內地房企們開始陸續停手,開始將更多精力投放到已有土儲的開發上。
幾年時間過去,內地房企們上一輪拿下的土儲開始陸續入市,並在2019年上半年達到高峰期。數據顯示,於2019年4月,香港共錄得9901宗樓宇買賣登記,相比3月的6432宗上升54%,創下近6年半以來單月新高。
而當時便有市場人士指出,今年的新盤供應主要來自2016年前後推出的地皮,發展商可能擔心樓市向下,預售樓花速度加快,但前兩年賣地面積減少,或許住宅供應會在未來兩三年出現緊張的情況。
從周期來看,如今正是內地房企們在香港需要開啟新一輪「補倉」的時候。「今年內地房企參與投地的次數比去年要頻繁得多,儘管最終可能沒有拿到地塊,但是都有在積極參與競標。」
以今年5月港島南區鴨脷洲海旁道住宅地皮招標為例,該地塊於截標時獲至少有18家財團入標,包括長實、新地、新世界、信置、嘉華國際、大昌集團、嘉裡、中國海外、佳兆業、其士國際、佳明集團、麗新發展與建灝地產合資入標,另有6家不知名財團。
與此同時,有業內人士指出,和香港本土開發商相比,內地房企的在港土儲更少,因此後者的補倉需求也就更為迫切一些。
換而言之,也正是因為香港本土房企的不著急,決定了它們在出價時會更為保守和謹慎,因此在一些價格較高的地塊上,內地房企可能會更有競爭優勢。
林浩文也介紹說,由於香港市場的需求仍然存在,因此從目前的銷售情況來看,內地房企香港項目的去化情況還算是較為穩定,也並未出現太明顯的「水土不服」。綜上幾個因素,其猜測道:「未來一兩年內,內地房企在香港的拿地參與度還會有明顯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