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和弦《於是長大了以後》
2011年,謝和弦的再次出現,帶了一點「石破天驚」的意味。看著唱片封套那個沉溺在大片紅色裡的少年,仿佛小惡魔和乖小孩的綜合體,「於是」和「以後」都被划去,只留下明晃晃的——「謝和弦」,「長大了」。是的,這張《於是長大了以後》宣告謝和弦本人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成長,雖然他之前已經推出兩張EP和一張大碟,更得到金曲獎最佳新人提名的肯定,但是服滿兵役歸來後的謝和弦,才算徹底有了脫胎換骨的蛻變,這個蛻變或許來得低調而突然,最終卻成了大大的驚喜。
無可否認,昨日那個爆炸頭的牧羊小孩是清新和討喜的,他可以痞裡痞氣地對著心愛的女孩唱「我好愛你雖然聽起來會有些芭樂」,肆無忌憚地以少年意氣嘶吼「地球其實沒那麼危險」,也會心酸而不舍地忍住眼淚唱「我們都成了大人」……可是,還不夠驚豔。以前的謝和弦讓我們看到他迫不及待向世界證明自己的決心,也感同身受地了解他青澀卻真實的努力,但終究欠一點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直到這個夏天,剪了一頭利落短髮的少年回來了。作為沉寂兩年後的爆發,《於是長大了以後》沒有洋洋自得的炫耀和張揚,謝和弦冷靜克制地對自己的音樂才華進行一番梳理,取長補短的同時找來徐佳瑩、蛋堡、庭竹、陶山等一班好友完善專輯的細節,甚至自家爺爺奶奶的陳年創作都被他妙手得之。這是一張應運而生的專輯,血肉豐滿,情感真摯,渾然天成。
承襲謝和弦一貫豐富的曲風,《於是長大了以後》匯聚了Pop、Hip-Hop、R&B、Jazz、Rock、跨界中國風等各種元素,但是沒有硬要證明自己的勉強,沒有大雜燴的混亂,從曲目排列到歌曲演唱都有連貫性體現,飽滿的情感張力在每首作品中得到具體呈現。從表達主題來看,成長中各種赤裸裸的真實感悟就是24歲的謝和弦最打動人心的地方。第一首標題作品《於是長大了以後》,劈頭便將成長的迷惘、清醒和痛楚毫不留情地一把撕開,「長大了以後,認命的接受,不認命的也接受」,小時候的美好憧憬在一句句的「於是長大了以後」被無情粉碎,最後卻還是要咬著牙堅強起來,開頭結尾那兩句語氣截然不同的「你長大了以後,想要做什麼呢」,令人眼眶溼潤,亦讓人在一瞬間對眼前的謝和弦刮目相看。
《寂寞瘋了》是專輯進一步體現「長大」意義的作品,歌曲取材於謝和弦的真實經歷,卻唱出整個年輕族群的寂寞心態。總覺得「寂寞」是全臺灣流行樂壇乃至整個人類的無解命題,從多年前聽陳綺貞抱著吉他唱《還是會寂寞》,到阿桑令人壓抑到無以復加的《寂寞在唱歌》,甚至蔡旻佑稚嫩無辜的自我療傷《寂寞,好了》……這一次,謝和弦對寂寞的理解則是「瘋了」——「電腦是你的恩人,msn是貴人,以前有aio,現在是facebook,一天沒有上你就會非死不可,還有無名小站首頁陪你守」,年輕人的精神世界被架構在冰冷的科技符碼之中,充滿空虛壓抑不安全感,白描透出警醒,副歌巧妙地引入薛嶽《如果還有明天》,串聯起歷經幾代人之後仍是無解的生命困惑,謝和弦鼓起勇氣用自己的方式嘗試解答:「不是我要把你的美夢敲醒,不是我要把你的憧景重擊,只是我們都不要再騙自己。」
但是《於是長大了以後》決不一味停留在沉重感悟,否則難免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做作。《柳樹下》的混搭中國風令人眼前一亮:靈動的吉他伴奏開場,謝和弦清新樸實的說唱搭配徐佳瑩的歌仔戲副歌,聯手詮釋穿越時光的感人愛情主題,令《柳樹下》給人春風拂面的清爽,歌曲結構類似《身騎白馬》,但在音樂元素的雜糅上更加大膽,旋律和演唱更為柔和自然,謝和弦給腐爛不堪的中國風注入了新鮮元素;其他朋友的加入也給謝和弦帶來不同風格的精彩互補:陶山參與作曲的《海洋》還原少年搖滾的硬朗陽光氣質,卻已經沒有面對世界叫囂的野心,「奔向80後的自由」帶來強烈青春氣息;庭竹合唱的《The Rock》其實是一首帶著《雖然很芭樂》痞氣的情歌小品,庭竹混合柔美與硬朗特質的演唱令人印象深刻,也令歌曲層次豐富不少;跟蛋堡合作的《Crazy for you》水準不俗,將爵士與說唱驚豔結合的蛋堡給予謝和弦更多的發揮空間,薩克斯風情瀰漫的編曲勾勒出帶幾分青春糜爛味道的迷幻氣息,謝和弦的演繹完全不受蛋堡的影響,他的Rap不注重每一句都跟節拍嚴絲合縫的節奏感,而是從情緒表達上一氣呵成,歌詞同樣具備天馬行空的瘋狂想像力,給人酣暢淋漓的快感。
那些「單打獨鬥」的作品,則相對保持謝和弦之前幾張專輯的特色,《夢幻女郎》是每個青春少年YY白日夢的典範,歡樂的復古編曲很出彩,《牽心萬苦》和《在一起》就是標準流行情歌,卻都帶著謝和弦特有的搞怪和深情。結束的《我不會讓你失望》,沒有將情緒逐漸收斂,相反推向另一個令人慾罷不能的高潮。歌曲前段,謝和弦的聲音似乎徹底鬆弛下來,簡單的吉他緩緩流淌,純淨嗓音唱出少年直搗人心的力量,正當你以為這是吳儂軟語的小調,那句猛然間爆發出的「我會一肩扛起」震到了每個人內心深處,原來澎湃的情感張力沒有絲毫衰退!收尾又漸漸回歸平靜,謝和弦帶著哽咽反覆用閩南話強調「你要我認真打拼,你要我好好做人,我不會讓你失望」,不得不說,這份青澀真摯的情感魅力,已經超越音樂本身,只留下深深震撼和感動。
作為跟謝和弦一樣大的80後生人,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創作男聲」有了印象?或許,最初的懵懂意識還是來自上世紀末從少年古惑仔中脫穎而出的謝霆鋒,當時他皺著眉頭唱過一堆別人寫的歌,終於自己寫出《因為愛所以愛》;然後是讓整個華語樂壇邁入新紀元的周杰倫,他給了我們一代人最鮮明的青春記憶;如今的謝和弦,給了我當年最初聆聽周杰倫時一樣的感動。他用《於是長大了以後》演繹出一代人的青春迷你電影,或許格局不夠大氣,主題不見得多麼深刻,但那些刻骨銘心的迷惘、失落、感動和堅強……一切屬於青春的印記都那麼鮮明。臺灣的經典青春電影,總有藍天白雲青草地的美妙風景,還有陽光下神採飛揚的男生女生,雖然他們的故事往往不會一路燦爛下去,但每一格畫面都淋漓極致地寫著「青春」二字,謝和弦的《於是長大了以後》就是一部這樣的電影,他的音樂裡有那麼多關於成長歲月最真實的記錄,歡聲笑語或者淚流滿面,伴隨我們同步成長。
最後,不想說任何接班人或者新天王之類的P話,這早就不是一個光憑好音樂就能有好出路的年代,但是如今的謝和弦,實實在在從臺灣一班新生代創作男聲中脫穎而出了,而且你不能以任何固定的音樂框框去給謝和弦貼標籤,甚至不要隨便說他從此就是teen rocker或者別的神馬的,他就是謝和弦,長大了以後還會繼續成長的謝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