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初中的時候,我的媽媽和爸爸終於離婚了。
用了「終於」是因為從小的時候我就一直想讓他們離婚,爸爸的家暴和對我的毆打讓我每一天都活在恐懼當中。直到現在,我已經十幾年沒有去看過他了,我也對爸爸這個詞語很反感,第一是因為我的爸爸是一個無惡不作的人,第二是因為我其實很嫉妒那些說自己爸爸帶給他們歡樂的朋友。
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第一想法肯定是拒絕的。因為小時候的經歷讓我對爸爸這個詞語產生了反感。但是書後面寫的介紹讓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由紀夫,一名普通的高中男生,籃球打得好,學習一級棒,有美少女喜歡,還能打得一手好麻將。如此完美的少年是怎麼教育出來的?因為他有四個爸爸。】
這種輕巧的開頭設定,或許會讓很多像我這樣對爸爸有偏見的孩子可以容易的接受去看一看關於描寫爸爸的書籍。
在日本文學中,東野圭吾是一個人人都知道的作家,在我看來,伊坂幸太郎就是年輕版的東野圭吾。他們倆非常的像。首先,兩人都是寫推理小說的;第二,兩人寫作風格走的都是情感路線;第三,都是絕對的高產啊高產。去書店看日系文學那個書架的話,可以看到一大片都是東野圭吾,然後另一大片都是伊坂幸太郎。而我作為這位作家不黑不吹的一個人來講,伊坂桑的文學作品是超越了他的前輩東野圭吾的一個作家。
《哦!爸爸》這本書讀起來非常容易上手,在前半段的時候,我一邊看一邊笑,就像在看一個家庭喜劇電影一樣。但是在書的中間部分的時候,開始覺得有些乏味,伊坂桑描述了太多不是很重要的故事,這部分我讀的很快,當我覺得或許故事就這樣平平淡淡的寫下去的時候,全書的高潮部分出現了,在讀這個部分的時候,我不覺得自己是在看書,覺得自己「在現場」。而且之前我覺得有些無聊的那部分,在最後一個事件發生的時候,也都全部連接上了,可以說是,每一個伏筆揭露都讓我興奮不已,也讓我覺得異常的感動。全書沒有一點是灌水的文字,只要寫出來的,就是值得去看的。
作者在這本書裡讓主角由紀夫這個兒子擁有4個爸爸,對,就是 一個人有4個爸爸,一個媽媽。而且爸爸之間很容易吃兒子由紀夫的「醋」,都各種討好自己的兒子。裡面有一個很小的橋段是由紀夫和他的同學在外面碰到了由紀夫的某一個爸爸,同學因為恭維而說道:「由紀夫和你長得真像啊。」(其實一點都不想像,可以說是天差地別)然後這個爸爸就會回家對所有爸爸公布自己得到了「和由紀夫長得像」的這個榮譽,而其餘的爸爸都會很羨慕。這樣的橋段總是能讓我笑出來的同時還感受到了莫名的溫暖。
書中還向讀者展現了如果一個人有4個爸爸是一件多麼奇妙的事情。爸爸A是運動專家,所以由紀夫的籃球打的很好;爸爸B是中學老師,所以由紀夫的學習能力很好;爸爸C是一個愛賭運亨通的「小混混」,所以由紀夫在被別人打的時候懂得怎麼防身和攻擊;爸爸D是一個長相非常俊美的萬人迷,所有由紀夫也會有天生的魅力遭女生們的喜歡。
作為一個高中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成長階段,作者讓主角的年齡定在這個階段也是別有用心。作為有4個性格迥異爸爸的由紀夫,在這個迷茫的年齡,每一個爸爸在每一個方面都教會了他不同的做人「技能」。
「要是太在意考試,可是成為不了出色的大人的。」--賭運亨通爸爸
「聽好了,在女孩面前千萬不能只顧說自己的事,要好好聽對方說話。即使對方向你傾訴煩惱,也絕對不要說出自己的意見。只需把對方的話從頭聽到尾,再說『真是難為你了』就好。聽的時候別忘了點點頭。」--萬人迷爸爸
「十幾歲的孩子哪怕成天追在翹課的同伴或前輩身後,耍帥地說什麼『好煩啊』、『蠢死了』之類的話,也許還過得去。但是總有一天,他們會發現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就會既找不到工作,又無法過上像樣的生活。」--運動專家爸爸
「人活在世上,只要努力就能找到答案的事屈指可數。人們只能在不知道什麼是答案或正解的情況下煩悶地生活下去。」--中學老師爸爸
這些爸爸們說的話給了我很大的衝擊,有時候也會莫名的感動,像是擊中了內心中那個還沒有被開發的柔軟的地方。如果生活遇到了困苦或者不順,就翻開這本書,伴隨著快樂的氛圍找一找屬於自己的答案吧。
最後我想說,這個世界上肯定有和我一樣從小沒有怎麼感受過父愛的一個人。爸爸,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地位,伊坂幸太郎把這個「責任」分攤給了4個爸爸,讓我覺得原來作為一個父親是這麼的辛苦還有幸福。讀完了這本書,讓我更加的嫉妒有著好爸爸的孩子們。讓你的孩子感受到幸福將是爸爸們人生必修課。而必修課的第一節,請閱讀一下《哦!爸爸》這本書吧。
爸爸在孩子人生的責任和作用或許自己都很難察覺到,如果這本書可以給你啟發的話。那麼:
哦!爸爸們,要加油啊!
友情提醒:讀書之前千萬不要去看其他人寫的的書評,幾乎每一個書評都把最後精彩的那部分給劇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