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東三峽巫峽長」,在三峽中,巫峽最長,瞿塘峽最短,它全長只有8公裡,西起重慶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巫山縣的大溪鎮,但瞿塘峽雖短,卻在三峽中最為雄偉險峻,江峽兩岸如削,懸崖絕壁高聳,峽中長江洶湧奔流,比巫峽和西陵峽更為壯美。
尤其是瞿塘峽西端的夔門,它兩岸若門,高數百丈,寬不及百米,夔門是古代東入蜀的重要關隘,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堪稱天下雄關,民間曾有「劍門天下險,夔門天下雄」的說法。
而站在夔門觀景臺的位置望夔門,我們會發現,這個角度看到的夔門風景與10元人民幣上的背景圖案十分相似,尤其是站在更高處俯視夔門,與圖案就一模一樣了,原來10元人民幣的背景圖案是在這兒取景的,也因此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打卡。
不僅如此,在瞿塘峽境內還有眾多名勝古蹟遍布,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白帝城。白帝城由西漢末年割踞蜀地的公孫述所建,因他自立稱帝號「白帝」,故城名為白帝城,又因公孫述字子陽,所以白帝城也名子陽城,距今已有近兩千年歷史。
白帝城位於瞿塘峽西口北岸,曾是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它據夔門雄關,易守難攻,有「鎮守三峽,拱衛巴蜀」之稱。後由於三峽蓄水水位上漲,與陸地相連的靠山的一面已被江水淹沒,於是白帝城成了我們今天所見的小島模樣。
從陸地前往白帝城的通道是一條寬闊的長廊。白帝城是觀「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陸遊等都曾登臨白帝城,遊夔門,留下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絕唱,所以白帝城有著「詩城」的美譽。
白帝廟是白帝城內的標誌性建築,歷代皆有興廢,廟門華麗,匾額周圍雕刻五龍環繞,象徵著廟主人的身份地位。白帝廟本為後人為紀念公孫述所建,但世事難料,明代時廟內的公孫述像被毀,後改塑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像,奠定了今日白帝廟的格局。
公元223年,三國蜀漢皇帝劉備興兵伐吳失敗退守白帝城,臨終之際將國事、家事一併託付於諸葛亮,這便是三國史上最著名的「白帝城託孤」。白帝廟的託孤堂內,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生動地向遊人們展現了三國歷史上那悲壯的一幕。
公孫稱帝,劉備託孤,歷史滄桑,鬥轉星移,白帝廟已無白帝,真正的主人已被後來的劉備君臣「喧賓奪主」,「白帝城託孤」使白帝城名聲大噪,但如果不是還留有白帝城的名字,又有多少人知道白帝城還有關於公孫述的這段歷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