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三孝口社區食堂,一名老人樂呵呵地打飯。
昨天中午,居民們正在三孝口社區食堂排隊點餐。
濱湖世紀社區食堂裝修得很溫馨。
家門口就可以吃上衛生、可口的食堂飯菜,這是很多社區居民的願望。2012年9月,合肥市首家社區食堂——望湖社區食堂開張,中午放學回家的學生和沒人照料的老人都可以在這裡就餐。如今,社區食堂已在城區多個小區落地生根。那麼,社區食堂經營現狀如何?居民們有怎樣的反應?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又在哪?
三孝口社區食堂
開業沒幾天,人氣不算旺
地點:桐城南路23號(婦幼保健醫院對面)
服務:轄區內60歲以上的老人,攜街道辦理的老人就餐證,每日中午可享受每餐9元的老人專供標準套餐;60歲以上低保老人憑老人低保就餐證,每日中午可享受3元一份的老人套餐。
昨天上午剛過11點,記者來到了開業不到一周的三孝口社區食堂。記者看到,食堂門口的黑板上寫了「今日老年餐午餐供應」,並註明了供應時間和價格。昨天,該食堂有三種套餐:套餐一和套餐二配菜相同,包括蘿蔔燒排骨、萵筍肉片和蒜泥青菜,但主食有區別,前者是米飯,後者是饅頭2個;套餐三是鮮肉餛飩、蒜泥青菜,外加饅頭1個。
68歲的杜大媽是第三次來這吃飯,她告訴記者,當初聽到社居委說這事,特別高興,很積極地拿著相關材料到社居委辦理了老年就餐證。「價格挺便宜的,味道也挺好。」杜大媽說,自己家離得近,來回很方便。
隨後,杜大媽走到了老年餐專用窗口,服務員幫她打了份套餐。而隨她一同前來的外孫女也打了份粉絲,跟外婆一起用餐,「她沒吃過食堂,聽我說了,非要來嘗一嘗。」
杜大媽正吃著時,老熟人尚大媽跟她打起了招呼。「我還沒辦(老年就餐證)呢,先來看看情況。」剛說完,杜大媽勸她也趕緊辦一張。尚大媽轉了一圈很動心,「我馬上回家拿證件去辦!」
記者在這個食堂待了一個多小時,看到來用餐的老人並不算多,年輕人倒是絡繹不絕。食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平時多的話,有二三十個老人在此用餐。
三孝口街道黨政辦副主任陶廣闊告訴記者,轄區內有七千多名60歲以上的老人,但目前辦了老年就餐證的只有一百來人,「我們已經通過發通知、社區報紙、網站和上門等方式宣傳了這項服務,下一步還要繼續加大宣傳。」
濱湖世紀社區食堂
三餐都提供, 老幼能打折
地點:濱湖世紀社區服務中心D棟1樓(長沙路與天山支路交口)
服務:早餐有沙湯、包子、豆漿、油條等; 中餐、晚餐為6到11元的米飯套餐,還有麵條,也能點菜。
昨日早上7點20分, 75歲的餘華才爺爺和74歲的孟凡芝奶奶正在這裡吃早餐。兩位老人點了兩碗稀飯、四個包子,總共花了4塊4。 「有了這個食堂後,我們基本天天都來吃早飯,這樣早上可以多睡一會兒。這邊的飯菜比外面便宜,也很乾淨。」餘爺爺說。
記者看到,這個食堂裝修得很不錯,米黃色牆面、木桌椅、液晶電視,每桌都擺放著絹花。記者了解到,這個食堂一日三餐都能提供,早餐的肉包7毛錢一個,沙湯一塊八一碗,豆漿8毛一杯,都比普通早點鋪便宜。中餐和晚餐供應的一葷一素套餐每份6元,一葷一半葷一素套餐每份9元,二葷一素需要11元。居民還可以在食堂點菜,涼菜、燒菜加在一起有十多個品種。
濱湖世紀社區黨委委員李瑞鶴告訴記者,轄區60周歲以上老人、12歲以下學齡兒童、一些特殊家庭在此就餐,都能享受價格優惠。「60歲到70歲的老人優惠10%,70歲到80歲的老人優惠20%,80歲以上老人優惠30%。12歲以下學齡兒童,殘疾人、低保戶家庭等價格統一優惠20%。優惠的費用由社區來承擔的,目前已有近兩百人享受優惠。」
望湖社區食堂
運營一年多,終於不賠錢
地點:望湖社區服務大廳二樓(望湖城桂香居·福桂苑內)
服務:中餐8到12元米飯套餐
昨日上午10時50分許,記者就來到瞭望湖社區食堂,由於還未到開飯時間,食堂的玻璃門反鎖著。記者透過玻璃門看到,食堂的小廚房裡,兩名工作人員正在忙碌著。11時,工作人員開始開門迎客。
因為餐廳內有一個立式空調,記者剛走進去時,一股暖流就撲面而來。食堂的面積大約三四十平方米,廚房外的餐廳,分為兩個小房間,總共9張四人桌。旁邊的牆上,標著套餐價格,一犖一炒一素,外加湯和米飯,最便宜的只要8元錢,最貴的12元。昨日中午,有紅燒仔雞、肉炒蒜苔、蘿蔔燒肉、雞蛋羹和炒青菜等幾樣菜品,配湯是西紅柿蛋湯。
11時20分後,居民開始陸續來到了食堂,背著書包的學生,獨居的老人,還有一些社區工作人員都排著隊,等待刷卡打飯。12點20分左右就餐結束時,食堂除了一些米飯和少量的雞蛋羹外,其餘的菜品基本被一掃而光。記者也大致數了下,一個小時時間內,有超過100人來這裡就餐。
去年1月份,本報記者探訪這家食堂時,望湖社區黨支部書記張紅兵表示,不算前期的投入,每個月還是不能保本。一年多過去了,現在經營怎麼樣呢?「可以持平了。」昨日中午,望湖社區宣傳委員王棟欣喜地對記者說:「這樣,食堂就可以正常運轉下去了。」
辦個食堂真不容易,給點意見吧
居民都說食堂好,還想食堂更方便;經營者扭虧費思量,追隨者面臨難題多
在已經運營的幾家社區食堂,記者聽到的都是居民讚揚的聲音,但也有居民同時提出建議,希望能得到更為便利的服務。而在蜀山區、濱湖新區、經開區等地的多個社居委也表態考慮開辦社區食堂,但在資金、場地等方面存在一些困難。那麼,居民需要什麼樣的食堂?開辦食堂遇到的難題該如何破解呢?
居民聲音)
希望食堂再方便一點
能否都提供一日三餐?
提議:記者探訪的三家食堂裡,除了濱湖世紀社區食堂提供一日三餐外,另外兩家社區食堂目前只提供中餐。有居民提出,希望增加早晚餐,「哪怕只有稀飯和饅頭,也能方便很多了。」
回應:望湖社區宣傳委員王棟表示,目前社區食堂只有兩名工作人員,採購、洗刷、做飯等都要做,如果再加早晚餐,人手肯定不夠,如果加人,則會陷入虧損。即便如此,社區也在積極籌劃,時機成熟就會推出早晚餐。
能否給老人專設窗口?
提議:由於三孝口社區食堂是社會用餐和老年餐同時提供,記者看到用餐高峰時期,排了條長長的隊伍。看著人群中顫顫巍巍排著隊的老人,居民杜大媽說,要是場地再大一點,能給老人們開個特別窗口就好了。
回應:三孝口街道黨政辦副主任陶廣闊表示,日後將在老年人用餐專屬區域開辦特別窗口,專門為老年人服務。
能否稍等上學的孩子?
提議:在濱湖世紀社區食堂,經常來食堂用餐的居民中不乏孩子的身影。屯溪路小學5年級學生孔嘉敏就希望,開飯的時間能稍晚一點,「我們中午12點放學,跑著過來要10分鐘,那時候隊伍都從窗口排到大門了。」
回應:濱湖世紀社區黨委委員李瑞鶴表示:「中午的人確實多,也會出現等位的情況,我們要求承包企業必須保證午餐的菜餚量,要不斷補充新菜,確保居民都能買到,可以帶回家吃。」
正在嘗試)
先為居家養老辦食堂
除了自身提供價格低廉的飯菜、街道補助買單外,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社區正在或已經做了新的嘗試,將社區食堂與居家養老服務券結合在了一起。
三裡庵街道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的老年餐廳(主要針對六十歲以上老人)由安徽省社家老年服務中心管理,有養老服務券的老人,可用服務券享受中餐。
經開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負責人王茂光表示,將養老服務券與社區食堂相結合,是他們即將實施的一個想法。目前,經開區的居家養老服務配餐是與其他餐飲機構合作,打包飯菜送到小區,由老人自取或送飯上門。「最好是能找到場地,辦一個以社區送餐為主的食堂,先從享受居家養老服務的老人開始,逐步對其他居民開放。」
經驗總結)
填平虧損靠對外開放
據悉,記者探訪的三家社區食堂,除望湖社區食堂由社居委自身運營管理外,其餘兩家在政府一次性投入後,交由餐飲企業管理,街道、社區負責監管。
望湖社區宣傳委員王棟說,社區食堂有了人氣之後,就放開了一些限制,對附近社區的居民也進行開放,目前已經辦理了400多張就餐卡,「就餐人數增多,也能填平經營虧損。」另外,對於各個時間段的就餐人數,現在食堂已經心中有數,「可以提前算好菜品的分量,避免浪費。」
與三孝口街道合作的餐飲企業負責人胡偉偉告訴記者,向兩類老年人出售的9元套餐,市場價在15元。「老年餐完全不考慮利潤,主要通過開放社會用餐來彌補。」
學者建議)
社區食堂應該有定位
社區食堂到底應該辦成什麼樣?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王開玉提出了自己的幾點建議。首先,他認為,食堂就該辦成食堂的樣子,飯菜相對乾淨,價格便宜,居民就餐方便,食堂該圍繞這幾個特點來開辦。其次,社區辦食堂也應該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不用求大求全,沒有場地的可以通過其它方式提供餐飲服務。「最後則是堅持特色,社區食堂可以有一些自己的定位。比如社區裡的老年餐廳、學校旁邊的小餐桌等。」
王開玉說,除了社區自辦食堂,還可以引入一些公益基金、養老服務機構,「不一定只給資金支持,還可以有一些廚師的免費培訓,添置一些就餐設備等。」
本組稿件由 本報記者 朱慶玲 宛婧 王慧/文 項春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