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讀書會|上流父母皆禍害

2020-12-11 搜狐網

原標題:線上讀書會|上流父母皆禍害

當代視角下的儒法之爭——中國傳統思想的歷史意涵與現代啟示

時間:12月11日(周五)15:00

地點:騰訊會議(連結:https://meeting.tencent.com/l/hdAPul9qnTWB)

嘉賓:朱蘇力(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貝淡寧(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白彤東(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起源於中國的先秦時代,它們代表著對中國社會的系統性思考及解決方案。歷經上千年的歷史,這兩種思潮在時代中得以不斷豐富,逐漸發展成為中華文明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當下社會,我們可以從中國傳統思想中獲取哪些靈感?儒家和法家思想又可以為世界貢獻哪些中國智慧?針對以上問題,三位中國法律與哲學界的頂尖學者,將在本場講座中基於他們各自在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新出版的英文專著展開學術對話。

20世紀初的俄國企業主

時間:12月11日(周五)18:00-19:30

地點:ZOOM會議(ID:67624988635,密碼:010994)

主講人:Ю.A.彼得羅夫(俄羅斯科學院俄國史研究所所長、教授)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俄國史專題講座」系列,邀請俄羅斯科學院俄國史研究所所長Ю.A.彼得羅夫線上主講20世紀初的俄國企業主。

《維特回憶錄》中19-20世紀之交的俄國

時間:12月11日(周五)19:30-21:00

地點:ZOOM會議(ID:67624988635,密碼:010994)

主講人:A.Г.戈利科夫(莫斯科大學歷史系教授)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俄國史專題講座」系列,莫斯科大學歷史系教授、史料學教研室主任、功勳教授A.Г.戈利科夫主講沙俄帝國末期重臣維特伯爵的《維特回憶錄》。

明治維新與戰後改革創造的日本「中空」社會——《日本權力結構之謎》新書分享

時間:12月11日(周五)20:00

地點:央視頻、百度APP等

主講人:毛丹青(作家、日本神戶國際大學教授)

《日本權力結構之謎》是荷蘭記者、政治評論家卡瑞爾·范·沃爾夫倫的一本剖析日本社會運作機制與文化本質的經典。該書中文版出版之際,日本文化學者、神戶國際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毛丹青老師做客中信讀書,從他旅居日本30年的實際生活體悟出發,與沃爾夫倫展開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對話,以影響近現代日本的兩個關鍵時期——明治維新和戰後改革——為制高點,打開這個名為「系統」的中空的日本社會。

與新冠病毒「正面交鋒」——耶魯教授講述親歷的新冠肺炎疫情之重

時間:12月12日(周六)9:00-10:00

地點:ZOOM會議

主講人:Frank Snowden(耶魯大學歷史學和醫學史Andrew Downey Orrick講席榮休教授)

全球飆升的感染數據和重創下的社會經濟生活讓我們切身感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之重。12月12日上午,曾在義大利做研究時與疫情「正面交鋒」的耶魯大學歷史學和醫學史Andrew Downey Orrick講席榮休教授Frank Snowden將做客耶魯北京中心現身說法講述他所親歷和觀察的變化與影響。

都市的後工業空間告訴了我們什麼?

時間:12月12日(周六)9:30

地點:騰訊會議(ID:668366915)

嘉賓:梁浩翰(紐約州立大學奧尼昂塔分校社會學系教授)、朱偉珏(同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黃瓴(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城市規劃系教授)、周建高(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目前,很多後工業區和商業區域的再利用與再開發,已經引起了各方的密切關注。不同的機構如何以有意義和可持續的方式重新開發空間,從而造福社會?本次講座將通過分享一些國外的成功案例和失敗案例來引出並揭示這一問題。

政治哲學研究的現實關懷與情境自覺

時間:12月12日(周六)13:30-16:50

地點:騰訊會議(ID:730802293)

嘉賓:吳冠軍(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馬華靈(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講師)、林曦(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助理)、曾一璇(上海社會科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國東(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陳喬見(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等

《探索與爭鳴》雜誌主辦的「第一屆全國優秀青年學人年度論壇」第五場,與會的學者分別以「政治哲學研究的現實關懷」、「政治哲學研究的情境自覺」兩個專題進行討論。

告別諸神:反「迷信」與現代中國的自我認同

時間:12月12日(周六)19:00

地點:騰訊會議(ID:698901072)

主講人:沈潔(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清末民初現代國家興起過程中,中國民眾的信仰世界經歷了急速的斷裂與嬗變。「迷信」由習俗、民生問題上升為新的國族建構的象徵性障礙物,作為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傳統政治的多重承載,成為形形色色現代主義者批判、論說和構築新國家理想模型的試驗場。反對迷信為一種強固態度的確立提供了完整的可能性,它既是立場,也成為新的信仰。如果把現代中國的反迷信問題視為一個歷史建構的領域,那麼,要釐清它,就需要循著語境去理解問題的產生和發展。「迷信」成批判集矢之焦點,「集矢」亦同時體現了來源和路徑的多樣化,反對迷信作為態度、表達和實踐方式,都不存在統一方向。我們便以反「迷信」所指向的多元「啟蒙」與「政治」,去勾勒一個現代性在20世紀上半葉的展開過程。

混沌以及其他——《日本權力結構之謎》新書分享

時間:12月12日(周六)19:00-20:00

地點:以明讀書會

主講人:任頌華(譯者)

作為《日本權力結構之謎》中文版譯者,任頌華老師曾將全文通讀不下四遍——他在翻譯中遇到了哪些挑戰?又有什麼感悟?在本場直播中,他將從譯者視角出發,解讀到底是什麼維繫了日本政府,同時賦予政府以「正當性」;也將討論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日本權力結構之謎》究竟是「批判日本」還是「解構日本」?

是什麼推動了科學革命——從「哥白尼革命」說開去

時間:12月12日(周六)19:30-21:00

地點:百度、新浪微博直播、搜狐直播

主講人:吳國盛(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長聘教授、科學史系系主任)

從亞里斯多德到哥白尼,傳統的基於主觀想像的宇宙觀如何演變為現代的基於數理觀測的真實存在的宇宙觀,這是西方科學史上的一場革命。但是,這場被稱為「哥白尼革命」的科學革命背後卻夾雜了眾多其他因素,其中有我們所熟知的伽利略在比薩斜塔所做的兩個鐵球誰先落地的實驗,也有哥倫布、麥哲倫等西方探險家的遠航更新的大地新視野,還有文藝復興時期一種把太陽視為上帝影像的古代神秘哲學的復興。那麼,「哥白尼革命」背後那些科學的、歷史的、哲學的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於西方科學的發展?又是如何推動了後來的工業革命?反觀中國,制約古代中國科學發展的最根本因素是否恰恰就在於缺乏這些科學的、歷史的、哲學的因素的互動?北京大學出版社特邀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史系系主任吳國盛教授做客北大博雅講壇直播間,為您講述。

公共領域與當代中國的城市管理:疫情期間的歷史思考

時間:12月12日(周六)19:30-21:00

地點:百度、新浪微博直播、搜狐直播、騰訊

主講人:王笛(澳門大學特聘教授、歷史系主任)

當前全球範圍內新冠疫情未熄,第二波疫情捲土重來。如何使疫情防控井然有序,使社會經濟生活有條不紊?一方面需要政府的號召力和執行力,另一方面需要公共領域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只有公共領域充分發展的社會才是一個健全的社會,才能在遇到像今年新冠疫情突發事件的時候,全社會有序地組織起來,應對危機。北京大學出版社特邀澳門大學特聘教授、歷史系主任王笛做客直播間,通過對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回顧,來考察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從中闡述鼓勵公共領域發展的重要性,並在此之上對當代的中國城市管理提出了獨有的看法。

法外之地:外國強權在1840年後「半殖民地」中國尋求的「嚴格責任」

時間:12月13日(周日)9:30

地點:騰訊會議(ID:610153451)

主講人:陳利(多倫多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本次講座將分析外國列強如何在鴉片戰爭後的晚清中國,發展出一套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史上都很特殊的「嚴格責任」或「絕對責任」體系。

系統圍城:逃離「系統」,一場黃粱美夢?

時間:12月14日(周一)19:00

地點:新京報APP、快手、抖音、嗶哩嗶哩等

嘉賓:嚴飛(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孫萍(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安定(青年文化研究諮詢公司聯合創始人、音樂藝術家)

從「打工人」到「外賣小哥」、從「拉姆案」到「月經貧困」、從「大數據時代」到「平臺資本主義」……梳理今年的熱點新聞,不難看出公共輿論場域中大家關心話題的變遷軌跡。今年,被人們更多關注的,是系統中的結構性問題。它們或來自工作、技術領域,或來自於性別結構。在這個工作、技術和父權制的系統中,處在系統「圍城」中的個體該如何自處?12月14日,「追問2020」系列活動第二場,我們邀請你與我們共同思考如何突破「系統圍城」。

巴黎聖母院及其修復

時間:12月15日(周二)19:00

地點:ZOOM會議(ID:69993688221,密碼:314840)

主講人:班傑明·穆棟(法國文化與交流部文物建築資深總監、法國夏約高等研究中心資深教授)

作為法國巴黎的著名地標,巴黎聖母院在2019年4月遭遇大火,當年11月,中法雙方合作展開修復工作,並於2020年11月24日完成腳手架拆除工作。本次講座,我們邀請巴黎聖母院修繕工程原負責人班傑明·穆棟,為大家主講巴黎聖母院及其修復。

附:線下活動預告

北京|穿越於文獻和作品的世界

時間:12月11日(周五)14:00

地點:海澱區燕南園56號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

主講人:陸蓓容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文獻與作品關係千萬重,如何釐清其間的層次,合理地把握每一種材料的分量,並找到合適的角度,讓它們一起發出聲音?本講座將以明末清初以來的三個例子,作出相應的努力。

北京|上海是光的存在暗的虛無——蔡駿首部半自傳體新作《春夜》首發會

時間:12月11日(周五)19:00-21:00

地點:朝陽區建國路87號北京SKP購物中心4樓SKP RENDEZ-VOUS

嘉賓:蔡駿(作家、編劇)、顏慧(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副總編輯)、楊慶祥(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批評家)、嶽雯(批評家、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研究員)、徐晨亮(《中華文學選刊》執行主編)、嚴雨松(藍港影業CEO、影視投資製作人)、黃怡婷(喜馬拉雅人文主編)

蔡駿是以懸疑小說出道,《春夜》中的懸疑元素仍比比皆是,卻無法被定義為懸疑小說。某種意義上,這是一部家族自傳。但就像一個個春夜,在虛幻與非虛幻之間,浮動著模糊而幽暗的藍綠色的光。12月11日,蔡駿、顏慧、楊慶祥、嶽雯、徐晨亮、嚴雨松、黃怡婷將做客SKP RENDEZ-VOUS,講述蔡駿首部半自傳體新作《春夜》中跨越上海百年歷史,大半個中國,乃至半個地球的找尋驚心動魄的真相之旅,揭開愛欲交織的秘密……

北京|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暨「費孝通作品精選」新書發布會

時間:12月12日(周六)14:00

地點:海澱區頤和園路5號北京大學靜園二院208會議室

嘉賓:張喆(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副秘書長)、肖啟明(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編輯)、甘陽(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邱澤奇(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朱蘇力(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銘銘(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渠敬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等

2020年,是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三聯書店從其七百餘萬字的著述中精選最有代表性的12種作品予以刊行,庶幾可脈絡性地呈現費先生的學思歷程和主要成就。值此,我們邀請專家學者與會,重讀費孝通,再議「社會科學中國化」這個百年議題,以此紀念費老留給我們的巨大思想遺產和他偉大的「士人」品性。

北京|技術時代的絕望與希望

時間:12月12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朝陽區建國路86號北京SKP-S購物中心2樓SKP RENDEZ-VOUS

嘉賓:段偉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永謀(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魏穎(中央美術學院科技藝術研究員、策展人)

面對浪潮洶湧的技術迷思,面對因技術而起的「藝術危機」乃至整體性的「文化危機」,科技哲學與科技藝術的學者將作出怎樣的回應?12月12日,我們邀請到來自這兩個領域的三位嘉賓——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科學技術和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段偉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劉永謀和中央美術學院科技藝術研究員、策展人魏穎共同做客SKP RENDEZ-VOUS,和讀者分享他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解答。

北京|書寫「常」與「事」能帶給我們什麼?

時間:12月12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東城區美術館東街22號三聯韜奮書店二層活動區

主講人:侯旭東(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利維坦誕生後,人的命運便與國家糾纏難分,認識國史即成為認識民史的一部分。已有進路之外,有無新可能?侯旭東教授反思中國歷史「常事不書」的書寫傳統以及近代以來對「變」的強調,提出「歷史上的日常統治研究」這樣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和若干觀察歷史的新視角與新方式,嘗試將事件、史料「化熟為生」,探索歷史研究再出發的可能。12月12日,歡迎您來到活動現場,與侯旭東教授一起從新的思路和視角研究歷史。

北京|在起點處——董全斌《一人飲》新書分享會

時間:12月12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朝陽區朝陽北路101號朝陽大悅城5F-42單向空間

嘉賓:楊葵(編輯、作家)、王愷(媒體人、作家)、董全斌(陶藝家)

董全斌從設計師到陶藝家只用了8年,其富有個性的作品充滿了自然的奇蹟感。在《一人飲》這本書中我們能感受到董全斌對傳統、藝術、手工藝有著深刻的思考,他的哲學思考已經引領著他走在追問、探索的路上。本次活動特別邀請到為《一人飲》做序言推薦的作家楊葵老師,對東方美學有深入研究的作家王愷老師與董全斌一起聊聊造物的美學。

北京|任務就是墜入詩歌——露易絲·格麗克詩歌朗讀會

時間:12月12日(周六)14:30-16:00

地點:朝陽區建國路6號郎家園6號院郎園VINTAGE·虞社演藝空間

嘉賓:陳鴻宇(獨立音樂人)、李笛(小冰公司CEO)、李琬(詩人、文學編輯)、李霄峰(導演)、莫西子詩(歌手)、汪天艾(譯者)、楊慶祥(詩人、批評家)、葉蓓(歌手)等

隨著2020諾貝爾獎帶來的名人效應,越來越多的人走入露易絲·格麗克的詩歌世界,成為她的讀者。12月12日下午,露易絲·格麗克的詩歌朗讀會將在北京郎園Vintage虞社演藝空間舉辦。現場將有來自音樂、文學、電影、科技、戲劇、藝術等眾多不同領域的嘉賓們,為大家朗讀格麗克的詩。

北京|與王志面對面——王志質疑式採訪系列圖書首發式暨分享會

時間:12月12日(周六)14:30-16:30

地點:東城區和平裡西街雍和宮壹中心北下沉庭院雍和書庭

主講人:王志(主持人、記者、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面對面」訪談中的王志,用其鮮明的質疑、尖銳的提問、審視與挑剔的眼神、極具人文關懷的「追問」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質疑」也成為王志最鮮明突出的採訪風格。近日,王志集30年媒體生涯的心血之作、「質疑式」訪談的經典作品——《質疑的力量》(精裝、12卷)《質疑逼近真相》《採訪的秘密》《採訪課》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和中國書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2月12日下午,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央視前著名主持人、記者王志將攜新作來到雍和書庭,由專欄作家亓昕與之進行「面對面」訪談,帶領大家感受「質疑」的力量。

北京|愛吃的人,總會相遇——小寬新書發布分享會

時間:12月12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海澱區花園路2號牡丹科技樓A座彼岸書店

嘉賓:小寬(美食記者)、曹滌非(主持人)等

《愛吃的人總會相遇》是小寬最近幾年寫的隨筆專欄合集。周六下午,小寬在彼岸書店做一場新書分享會,請了幾個朋友來一起聊聊,其中主聊的嘉賓不僅有曹滌非,還有他的飯搭子。

北京|《鑽石與鐵鏽:瓊·貝茲自傳》讀書音樂會

時間:12月12日(周六)19:30-21:00

地點:海澱區交大東路66號鑽河公館1號樓2層229室Dimo音樂私塾

嘉賓:恰恰(圖書編輯)、王雨晗(獨立音樂人)、晴朗(獨立音樂人、唱作人)

萬眾矚目的天才少女,如何成為了為自由而戰的民謠女王?在《鑽石與鐵鏽:瓊·貝茲自傳》一書中,我們得以一覽瓊·貝茲如鑽石般堅硬明亮,如鐵鏽般沉澱時光的人生旅程。12月12日晚,我們邀請了本書出版方一頁folio的藝文館主編恰恰來到北京Dimo音樂私塾,與大家一同分享這本書的面世歷程,述說她眼中的民謠女王瓊·貝茲。同時,現場也會有優秀的音樂嘉賓為大家帶來音樂表演。

北京|倦怠,不止「喪」那麼簡單——《倦怠:為何我們不想工作》新書分享會

時間:12月13日(周日)14:00-16:00

地點:朝陽區朝陽北路101號朝陽大悅城5F-42單向空間

嘉賓:波波夫(科技專欄作者)、熊太行(暢銷書作者)、王健飛(暢銷書作者)

工作倦怠並非是一個在辦公場所才存在的問題,也不僅僅只是員工自己的問題,它是由落伍的教育體系、畸形的經濟增長、不公正的財富分配、薄弱的社會支持等一系列因素所共同鞭撻出的現代文明的傷疤。12月13日下午,科技專欄作者波波夫將攜新書《倦怠:為什麼我們不想工作》,做客單向空間·大悅城店,與得到App《職場關係課》主理人熊太行、「赤潮」主理人王健飛一起探討「工作倦怠」這一現象。

上海|赫德的中國認同

時間:12月11日(周五)14:30-17:00

地點:普陀區中山北路3663號華東師範大學物理樓301會議室

主講人:梁展(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曾經在英國外交部任職的北愛爾蘭人赫德,於1863-1911年間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之職務。在其任上,他釐清、創建並擴大了包括郵政、水務和對外借款等等業務,親自製定了遴選、晉升外籍海關職員的標準和條件,在客觀上對中國海關事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並在一系列中外談判中充當了重要的調停者角色。因此一些歷史學家甚至將赫德視為忠誠於大清,特別是忠誠於其主權者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臣子,稱之為「我們的赫德」。本講座試圖通過對赫德在中國的經歷、其傳記材料深入分析其對中國和英國的政治和文化認同,指出無論赫德如何取得了清政府的信任,但其真正的民族認同和主權認同卻是繫於其家鄉和母國——北愛爾蘭和大英帝國的。

上海|「導遊者」馮至——《馮至譯文全集》新書分享會

時間:12月11日(周五)19:00-21:00

地點:浦東區浦城路150號3樓上海浦東圖書館·融書房

嘉賓:趙松(作家)、梁錫江(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從德語詩歌到《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從《審美教育書簡》到《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馮至的譯文讓幾代青年看到了深邃悠遠的文學風景,但他卻謙虛地稱自己只是德國文學豐饒領域裡的「導遊者」,「在這區域裡能有更多發現、更深入了解的,往往不是『導遊者』,而是真誠的『遊人』」。周五晚,陸家嘴讀書會邀請到作家趙松和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曙光學者,中德人文研究中心副主任梁錫江,和讀者一起走近「導遊者」馮至。

上海|再建漢譯巴別塔——「巴別塔詩典」出版七周年紀念誦讀會

時間:12月11日(周五)19:30-21:00

地點:黃浦區皋蘭路16號思南書局詩歌店

嘉賓:劉陽鶴(詩人)、餘航(詩人)

2014年至今,以「經典詩歌與經典翻譯」為理念的「巴別塔詩典」,已經連續出版了七年,推出了四十冊詩集。12月11日,青年詩人劉陽鶴、餘航,以及該套叢書的編輯周展,將來到思南書局詩歌店,與讀者們共讀「巴別塔詩典」中七本詩集的詩作,向經典致敬,並以此紀念該系列叢書出版七周年。

上海|今天,我們如何與世界相處——《親吻世界——曼哈頓手記》新書分享會

時間:12月12日(周六)14:00-16:00

地點:黃浦區復興中路505號思南文學之家

嘉賓:陳思和(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天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錢虹(同濟大學教授、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教授)、周勵(作家)

35年前,已過而立之年的周勵放棄上海的安逸生活自費出國留學,為的就是睜眼看世界。在此後的35年裡,她踏遍各大洲,尋訪二戰遺址、行走南北極,攀登馬特洪峰,探索珠峰,跳入北冰洋大洋……新書《親吻世界——曼哈頓手記》,呈現了她以開放的心態,對世界文明的探索,對不同文化的理解……12月12日,她將和讀者分享經歷,與嘉賓探討對如何與世界相處。

上海|上流父母皆禍害——梅爾羅斯五部曲分享會

時間:12月12日(周六)14:00-15:3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正門3樓創·新空間

嘉賓:鄒歡(譯者、編輯)、於睿寅(譯者、體育專欄作者)、吳潔靜(文學編輯、譯者)、馮潔音(上海圖書館參考諮詢館員、譯者)

愛德華·聖奧賓(Edward St Aubyn)據個人經歷寫成的「梅爾羅斯五部曲」(《算了》《噩耗》《希望》《母乳》《終於》)是他最為人稱道的作品。與主人公派屈克一樣,聖奧賓也曾是一位富家浪子,但財富與地位的背後,卻隱藏著外人無法想像的邪惡與荒誕。本周六下午,和「梅爾羅斯五部曲」的四位譯者鄒歡、於睿寅、吳潔靜、馮潔音相約上圖,來一起聊聊這一套英國當代經典小說。

上海|從科學視角看中國山水畫史中的紋理再現與創新

時間:12月12日(周六)14:0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西區二樓報告廳

嘉賓:楊崇和(獨立藝術史學者)、範景中(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白謙慎(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

本期講座,楊崇和博士將別開生面地從時下全社會關注的「晶片「問題入手,運用科學分析的視角,從晶片背後的產業與學術邏輯剖析出發,既回應公眾普遍關心的中國芯未來發展命運問題,也將從其提出的「視覺紋理」這一全新概念,重新梳理中國十至十七世紀的山水畫發展脈絡,並對其中的再現、創新以及風格演進問題進行系統闡釋。講座結束後,楊崇和博士還將與著名藝術史學者範景中、白謙慎兩位先生,展開一場沙龍對話,圍繞中國古代山水畫的風格變遷史進行深入討論。

上海|三維建模方法下的上海歷史街區風貌特色研究

時間:12月12日(周六)14:00-16:00

地點:黃浦區南昌路300號

主講人:傅鼎(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規劃師)

晚清至民國的百年風雲際會,讓上海一躍成為遠東大都會。西方城市規劃理念的引進與實踐,也讓她成為「東方巴黎」。這些產生激烈的文化碰撞的區域,在今天,演化為上海中心城區的十二處歷史文化風貌區。本次南昌路跨界會客廳邀請傅鼎做客,用三維建模的方法為大家講解上海歷史街區風貌特色研究。

上海|讓孩子愛上寫作文——《蜻蜓寫作》新書分享會

時間:12月12日(周六)14:00-15:30

地點:黃浦區福州路366號百新書局

嘉賓:小飯(作家)、龔曉躍(作家、媒體人)

《蜻蜓寫作:精選小學生作文名家點評》聯合「蜻蜓寫作」團隊邀請到了48位頂尖中文寫作者,一起來給孩子們寫作支招。周六下午,該書的兩位作者將在百新書局,與廣大家長們分享如何讓孩子愛上寫作文。

上海|「萬物皆堪垂淚」:人工智慧的焦慮——《我這樣的機器》麥克尤恩新書分享會

時間:12月12日(周六)15:00-17:00

地點:虹口區黃浦路15號中國證券博物館

嘉賓:陳楸帆(作家、編劇、翻譯、策展人)、小白(作家)、張崢(人工智慧領域專家)

英國國寶級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突破個人寫作的「舒適圈」,強勢涉足人工智慧前沿科技,創作了一部帶有鮮明麥氏標籤、兼具濃厚科幻色彩、「真正思考人類未來困境」的小說——《我這樣的機器》。12月12日下午,陳楸帆、小白、張崢,這三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作家將來到中國證券博物館,與讀者一起欣賞、探討這部以人工智慧為主題的傑出作品。

上海|與法國暢銷書《地下巴黎》中文譯者&責編面對面

時間:12月12日(周六)15:30

地點:虹口區吳淞路297號6樓上海法語培訓中心馬賽廳

嘉賓:施珂(上海法語培訓中心市場與發展部主管)、黃雅琴(圖書編輯)

《地下巴黎》這本法國暢銷書的出版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此次活動,邀請到《地下巴黎》中文版譯者施珂與上海譯文社的資深法語文學編輯黃雅琴,一起期待一個被法式文學溫熱的冬日下午。

上海|淡抹濃妝總相宜——中西善本觀異同談

時間:12月12日(周六)19:00-21:00

地點:黃浦區南京東路422號朵雲軒四樓朵雲藝術館

嘉賓:王強(草鷺文化傳媒董事長、新東方聯合創始人、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韋力(藏書家)

收藏家羅森巴哈曾說過:「這世界上最偉大的遊戲是愛的藝術,此後最令人愉悅的事情是書的收藏。」那麼書的收藏到底如何令人愉悅?又是怎樣的魅力讓羅森巴哈將藏書的快樂僅置於愛之後呢?12月12日,讓我們齊聚南京東路朵雲軒大樓四樓朵雲藝術館,聽王強、韋力兩位善本書藏書大家講給我們聽。

上海|沉石與火舌:特朗斯特羅姆詩全集

時間:12月12日(周六)19:00-21:00

地點:黃浦區局門路457號8號橋四期104神獸之間

嘉賓:夏超(詩人、譯者)、劉易琛(圖書編輯、音樂人)

「自在讀」沙龍第二回,我們將在領讀人夏超和劉易琛的帶領下,一起共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的詩集。

上海|歷史是多麼有趣的一堂課——《中國大智慧》新書分享會

時間:12月12日(周六)19:00-20:30

地點:楊浦區國權路525號復華科技樓1.5樓志達書店·活動空間

主講人:胡阿祥(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六朝博物館館長)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六朝博物館館長胡阿祥,攜最新著述《中國大智慧》,為你帶來一門別開生面的歷史課。讀史使人明智,聽胡阿祥教會我們如何讀懂「歷史」這門課,共同探尋屬於歷史學習的密碼。

廣州|世界的小說,小說的世界——《李美真》新書分享

時間:12月12日(周六)15:00-17:00

地點:荔灣區泮塘五約外街116號1200Book&Bed

嘉賓:孔亞雷(作家)、張鴻(作家、出版策劃人)

在小說的世界裡,小說家著掌控一切。但如果,小說家本身就處於一個巨大的虛構故事中,並且只作為主體以外、某個微不足道的角色而存在呢?這便是作者孔亞雷在小說中探索的問題。12月12日,孔亞雷、作家及出版策劃人張鴻老師將在1200Book&Bed荔灣湖旗艦店,和我們分享新書《李美真》,一起來探訪「世界的小說,小說的世界」。

廣州|夢想中的南方語言——彭劍斌新書分享

時間:12月13日(周日)15:00-17:00

地點:荔灣區泮塘五約外街116號1200Book&Bed

嘉賓:彭劍斌(作家)、馮俊華(副本製作創辦人、編輯)

什麼是他們心目中的南方語言?南方語言是如何體現在他們的文學創作與藝術實踐中,又將指向何種方向?我們邀請這對多年的老友——副本製作創辦人馮俊華和小說作者彭劍斌共談「夢想中的南方語言」。

廣州|時代大勢與個人角色——讀《人類群星閃耀時》

時間:12月12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海珠區新港西路93號學而優書店4樓多功能廳

主講人:藺志強(暨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茨威格的傳世代表作《人類群星閃耀時》以非常優美的語言描述了14位歷史英雄。而與一般傳記文學不同的是,茨威格寫的是「瞬間」,14位歷史人物,和他們影響世界的瞬間。茨威格為什麼要捕捉這樣的瞬間?周六下午,跟隨藺志強教授走近茨威格,照見偶然與必然、歷史與現實、真實與教化。

廣州|我們如何觀察這個世界,並且講述故事——《時間的僕人》新書沙龍

時間:12月12日(周六)19:30-21:30

地點:天河區天河路383號太古匯負一層方所

嘉賓:蒯樂昊(媒體人)、黃佟佟(媒體人、專欄作家)

在虛構與非虛構兩個世界之間來回切換,這是一種怎樣的寫作乃至生活體驗?兼具媒體人和小說創作者這兩重身份的蒯樂昊與黃佟佟,在這個問題上有著自己獨特的體會。那麼,從非虛構跨越到虛構,有著哪些困難,又有哪些樂趣?兩種創作路徑有著怎樣的異與同?現實的觀察和記錄,如何得以進入小說?12月13日,讓我們與兩位女性創作者一起聊一聊她們的經驗:我們如何觀察這個世界,並且講述故事。

深圳|《十俠》傳遞的文學理想

時間:12月11日(周五)20:00

地點:福田區福中一路2014號深圳書城中心城北區臺階

主講人:邱華棟(作家)

《十俠》是作家邱華棟的短篇歷史武俠小說系列,從春秋戰國到明清,講述了十位各具特點的俠客故事。周五晚,他將做客深圳晚八點·周五書友會,與讀者分享這本新書。

深圳|愛情被人們說得不成樣子了——彭劍斌新書分享

時間:12月12日(周六)14:00-16:00

地點:南山區深南大道9668號萬象天地L5層庫布裡克書店

嘉賓:彭劍斌(作家)、杜綠綠(詩人)

愛情作為一個已經「被人們說得不成樣子」的主題,是否還能激發出小說創作新的可能,是否還能映照出我們更幽深的內在?我們邀請詩人杜綠綠和彭劍斌一起來聊聊這個看似已經無可言說的話題。

深圳|從催眠術、《易經》到魯濱遜和迷幻蘑菇:《李美真》裡的百科博物學

時間:12月13日(周日)19:00-21:00

地點:南山區深南大道9668號萬象天地L5層庫布裡克書店

主講人:孔亞雷(作家)

米蘭·昆德拉曾說,在小說中「博學」這個詞意味著「使知識的每一種手段和每一種形式匯聚到一起,為了解釋存在」。從電腦虛擬實境到催眠術,從《易經》到《聖經》……孔亞雷的新作《李美真》裡散布著如此多亦真亦幻、虛實難辨的百科全書式片段,它們既增添了我們閱讀的意趣,同時又如同無數必不可少的拼圖碎片,通向一幅更巨大完整的圖案。

南京|有夢乃肥——魯敏《夢境收割者》新書分享會

時間:12月11日(周五)19:00

地點: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嘉賓:魯敏(作家)、韓東(小說家、詩人)、何平(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2月11日晚,作家魯敏將攜新作《夢境收割者》來到南京先鋒書店五臺山總店,和詩人韓東、評論家何平一起,聊一聊小說這門造夢的藝術。

南京|記錄被時代遺忘的個體——《餘事勿取》《都是人民群眾》魏思孝新書分享會

時間:12月12日(周六)14:00-16:00

地點:玄武區板倉街78號金地·梧桐裡招商中心

主講人:魏思孝(作家)

12月12日,作家魏思孝將攜《餘事勿取》、《都是人民群眾》兩本新書做客金地·梧桐裡,與現場讀者朋友們分享、共談鄉村人物的日常生活,分享他觀察的「時代洪流中的鄉村人物」。

南京|俄羅斯文學的一個獨特現象——《列斯科夫:生活與創作》新書分享會

時間:12月12日(周六)18:00-20:00

地點:鼓樓區金銀街8號萬象書坊

主講人:欒昕(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系講師)

列斯科夫是19世紀俄國文學中一位具有特殊影響力的經典作家。他於19世紀60年代這一動蕩的歷史時刻登上文壇,其創作風格獨特,自成一派,體裁不拘一格,長短篇並行。列斯科夫擅長用簡練的語言敘述,其作品流傳甚廣,為讀者留下了寶貴的文學遺產。12月12日,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系青年教師欒昕將做客萬象書坊,深度解析列斯科夫的創作主題及思想。

南京|關在時間裡的人——蔣方舟新書分享會

時間:12月15日(周二)19:00

地點: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主講人:蔣方舟(作家)

2020年11月,蔣方舟最新小說集《和唯一知道星星為什麼會發光的人一起散步》出版。12月15日,她將來到先鋒書店五臺山總店,與讀者一起聊聊她的這本小說集,也分享其中諸多隱藏的「閱讀密碼」。

杭州|當世界在燃燒——《和唯一知道星星為什麼會發光的人一起散步》新書分享會

時間:12月14日(周一)19:00-20:30

地點:拱墅區麗水路58號遠洋樂堤港B區B1單向空間1F

嘉賓:蔣方舟(作家)、蕭耳(作家、媒體人)

蔣方舟在她的最新小說集《和唯一知道星星為什麼會發光的人一起散步》中,將我們對於2020年獨特的生活經驗融入到了文學創作中。在虛構的宇宙文明時空中,如果他們正在經歷一種遭受瘟疫,回歸「隔絕」生活的狀態,處於其中的個體生活方式和情感模式都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如果人類能夠永生,永生的生命是歡愉還是痛苦?12月14日,青年作家蔣方舟和資深媒體人蕭耳,將一起做客杭州單向空間,和大家一起聊聊這本小說集,聊聊當下文學創作的一種可能性。

成都|下裡巴蟲:我與昆蟲的美麗邂逅

時間:12月13日(周日)14:30-16:30

地點:天府新區天府大道南一段918號麓湖藝展中心·麓客廳

主講人:盧躍剛(記者、作家)

12月13日,尋麓書館大家講堂系列邀請到盧躍剛先生分享他的新書《下裡巴蟲》以及那些昆蟲和昆蟲後面的故事,與讀者共同探索昆蟲世界的奇妙關係與美好嚮往。

西安|召喚懸疑寫作的「罪與罰」——《騎士的獻祭》創作分享會

時間:12月13日(周日)14:00

地點:雁塔區芙蓉南路1號芙蓉新天地10號樓曲江書城

嘉賓:那多(懸疑小說家)、俞耕耘(評論家)

那多帶著新作《騎士的獻祭》來到西安曲江書城,與青年評論家、專欄作家俞耕耘對談懸疑寫作的「罪與罰」。

鄭州|罪之下 善之上——那多新作《騎士的獻祭》分享會

時間:12月15日(周二)19:00

地點:金水區文化路2-2號松社書店

主講人:那多(懸疑小說家)

那多帶著新作《騎士的獻祭》做客鄭州松社書店,與讀者分享、交流。

珠海|小說不是這個世界的解藥——《時間的僕人》《仙症》新書沙龍

時間:12月12日(周六)19:30-21:30

地點:香洲區情侶北路格力海岸Coast Park濱海商業1棟3F無界書店

嘉賓:蒯樂昊(媒體人)、鄭執(作家、編劇)

我們為什麼要讀小說?或者說,我們為什麼需要文學?在不同的文字裡穿梭,我們看到未曾見過的風景,經歷不曾有過的人生。在書中,我們閱讀時間,也擁有了時間;在生活縫隙間打馬而過,也擁有了無限可能。關於我們尋找的最開始的那個答案,或許已不再重要。12月12日,《時間的僕人》的作者蒯樂昊、《仙症》的作者鄭執將攜兩本氣質迥異的小說集做客無界書店,在南國12月的溫潤海風裡,一同在書中窺探人間百態與東北往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線上讀書會|上流父母皆禍害
    原標題:線上讀書會|上流父母皆禍害 12月11日(周五)18:00-19:30 地點:ZOOM會議(ID:67624988635,密碼:010994) 主講人:Ю.A.彼得羅夫(俄羅斯科學院俄國史研究所所長、教授)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俄國史專題講座」系列,邀請俄羅斯科學院俄國史研究所所長Ю.A.彼得羅夫線上主講
  • 線上讀書會|上流父母皆禍害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18:00-19:30地點:ZOOM會議(ID:67624988635,密碼:010994)主講人:Ю.A.彼得羅夫(俄羅斯科學院俄國史研究所所長、教授)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俄國史專題講座」系列,邀請俄羅斯科學院俄國史研究所所長Ю.A.彼得羅夫線上主講
  • 線上讀書會|上流父母皆禍害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18:00-19:30地點:ZOOM會議(ID:67624988635,密碼:010994)主講人:Ю.A.彼得羅夫(俄羅斯科學院俄國史研究所所長、教授)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俄國史專題講座」系列,邀請俄羅斯科學院俄國史研究所所長Ю.A.彼得羅夫線上主講
  • 「父母皆禍害」嗎?
    在父母心裡,孩子永遠是第一位的,為了孩子可以放棄自己的一切,甚至是夢想。01當我們在說「父母皆禍害」時,是在說什麼?豆瓣上曾經有一個很著名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成員全是年輕人。他們對自己的父母十分不滿,無數人在這裡吐槽,父母虐殺了他們的心靈,限制了他們的發展自由,故意刺激他們來滿足自己的情緒需要。
  • 「父母皆禍害」如何翻譯?
    父母毀掉了我的自信心!我差點被老爸從陽臺扔下去!我們的父母大多不懂得自我反省……這一個個尖銳話題都來自於一個叫「父母皆禍害」的討論小組。這是一個專供網友討論父母問題的話題小組,有上萬名成員,他們大多對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不滿,並聚集在一起交流父母的不是。
  • 楊支柱:「父母皆禍害」的真正原因
    楊支柱 青年學者「父母皆禍害」,這是豆瓣網一個擁有近7000名成員的網絡討論小組,「禍害」,80後子女形容50後父母——他們的父母多為小學老師,在子女眼中,是一群「僵化的國家教育機器的最末端執行者」,他們「逃得掉沉悶無趣的小學,卻永遠也別想從父母那兒畢業」。
  • 「父母皆禍害」小組的那些人,如今怎麼樣了?
    關於「父母皆禍害」的名字,小組的管理員nezumi在帖子《「父母皆禍害」小組10年考》中仔細闡述了由來:「英國小說《自殺俱樂部》中,一個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問題少女,與父母,與戀人,與外界,遭遇各種摩擦,衝動之下曾有自殺企圖。」
  • 還有人記得「父母皆禍害」小組麼?
    還有人記得「父母皆禍害」小組麼?「父母皆禍害」小組成立於2008年,到今年剛好十周年。創始人是誰已經不可靠了,當初為了擺脫輿論的騷擾,創始組長將創始人扣到了一個叫「左輪」的空帳號上。
  • 馮潔音評梅爾羅斯五部曲︱上流父母皆禍害
    為什麼他不能直接一把抱她坐在熱烘烘的車蓋上,扯掉那塊假裝是比基尼的藍綠色布條?她想要,他想要。嗯,反正他肯定想要。」而且,在五卷中穿梭,往來派屈克生活的還有不少能言善辯的人物,尤其是父親的老朋友,滔滔不絕的尼古拉斯·普拉特,他歇斯底裡的口才在第五卷中有最精彩的表現。
  • 不必妖魔化「父母皆禍害」小組成員
    父母之愛成了「父(母)愛恐怖主義」,這真的只是網上無聊少年玩的惡意噱頭嗎?顯然不是。就如這個小組在宣言中寫的那樣:「我們不是不盡孝道,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禦腐朽、無知、無理取鬧父母的束縛和戕害。這一點需要技巧,我們共同探討。」
  • 馮潔音評梅爾羅斯五部曲︱上流父母皆禍害
    為什麼他不能直接一把抱她坐在熱烘烘的車蓋上,扯掉那塊假裝是比基尼的藍綠色布條?她想要,他想要。嗯,反正他肯定想要。」而且,在五卷中穿梭,往來派屈克生活的還有不少能言善辯的人物,尤其是父親的老朋友,滔滔不絕的尼古拉斯·普拉特,他歇斯底裡的口才在第五卷中有最精彩的表現。
  • 「父母皆禍害」小組紅引熱議 父母孩子咋相處?
    新聞——「父母皆禍害
  • 「父母皆禍害」引萬人大討論 愛的名義被濫用
    什麼是「父母皆禍害」?這個名為「Anti-Parents父母皆禍害」的網絡小組成立於2008年1月18日,現在已有15824個成員。其宣言曰「反對不是目的,而是一種積極手段,為的是個人向社會化進一步發展,達到自身素質的完善。我們不是不盡孝道,我們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禦腐朽、無知、無理取鬧父母的束縛和戕害。
  • 「父母皆禍害」中的啟示:愛孩子,就給TA足夠的尊重
    文 | 小心育兒說(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本文約1743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父母皆禍害」中的啟示:愛孩子,就給TA足夠的尊重網絡上一些專業教育媒體不約而同地聚焦在了豆瓣的一個小組上,這個小組是由各個年齡層的孩子組成。
  • "父母皆禍害"小組火爆網絡 成員多為受挫青年
    連日來,一個名為「父母皆禍害」的名詞火爆網絡,「火星撞地球」般的網絡爭議持續不斷。該詞來源於豆瓣一個名為「Anti-Parents父母皆禍害」的網絡小組名字。而「禍害」則是80後成員用來形容自己50後父母的。
  • 消失10多年的豆瓣小組「父母皆禍害」!現已變成00後的活躍地!
    陳述曾是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成員。而在2017年退出這個小組後,就一直嘗試從新加入這個大家庭。而在她一年多的努力中,仍然沒有找到這個小組,就仿佛以前沒有存在過一樣。「父母皆禍害」小組是牆外的人進不來,牆內的人彼此溫暖著。而小組成員又是一批一批的換著。
  • 60後老記混入「父母皆禍害」小組 發帖被刪
    「父母皆禍害」豆瓣小組,成立於2008年1月,據百度上說,組長張坤的身份是上海某英文報紙的文化記者。  「父母皆禍害」一詞出自英國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說《自殺俱樂部》,少女傑絲在姐姐出走後,與陷入神經質的母親及任教育部長的父親關係愈發緊張,在小結自己失敗的青春期時,傑絲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 80後網上建小組罵「父母皆禍害」遭網友痛批
    而在百度貼吧,由網名為「飛賊客死」的網友在7月11日創建的「父母皆禍害」吧,截至昨日,已經跟帖2190篇。一曲《常回家看看》曾經讓多少子女熱淚盈眶,樸實真摯的歌詞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可有些80後非但沒有為父母「刷刷筷子」、「揉揉肩」,反而還在網上成立了一個討論小組,命名為「父母皆禍害」,毫不留情地披露和抨擊父母的過錯。
  • 線上讀書會 千裡話書緣
    讀書會歷來是愛書人交流分享閱讀體悟的樂園。此次疫情期間,儘管不少線下讀書會受疫情影響無法舉辦,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各類線上讀書會卻在各大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直播平臺如火如荼地展開,動輒成千上萬人的參與度,讓各地書友得以跨越時空距離,共話書緣。
  • 周六線上讀書會 |《幸福的種子》
    周六線上讀書會 |《幸福的種子》 2020-05-30 02: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