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福建人下南洋謀生,那麼「南洋」到底在哪裡?

2020-12-24 好奇組長

「南洋」這個詞你肯定聽過,曾經我們把到南洋去(下南洋)當成一種尋求財富的象徵。但南洋到底是哪裡呢?南洋就是東南亞嗎?其實現在已經很難劃分出哪裡是南洋,以及南洋的邊界在哪裡。「南洋」是一個浮泛的時間與空間上的詞彙,有其形成的特殊歷史脈絡。

中國人下南洋的歷史脈絡

南洋一詞最早大概出現在明朝。明朝人口迅速膨脹,加之政府禁海閉關鎖國,導致國際貿易受阻,以及漁民生活艱難。明朝的口糧已無法養活日益增加的人口。這種情況下,東南沿海許多福建廣東人只能出海往南尋求新的生路。

他們離開故土,大概以偷渡的方式來到了中南半島、菲律賓群島、印尼群島等地,在這些地方耕作或做生意。當時,就被稱為「下南洋」——這是一種行為,至於南洋到底是哪裡並不十分明確。

當然,明清兩朝都實行海禁政策,下南洋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這群出海謀生的人被當作天朝棄民,如果被抓住將會受到極其嚴厲的懲罰。

直到19世紀中期解除海禁後,清朝人可以正大光明出國了,這一時期有更多福建廣東一帶的沿海居民下南洋。現在東南亞華人的祖先大多就是這時候遷移過去的。

總的來看,中國人的「下南洋」是平和的,是非國家行為的,只是一部分老百姓為了生存的個人行為。

其實,所謂南洋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明清時代,有時連臺灣海域都被稱為南洋。在那時的某些北方人眼中,甚至浙江以南的海域都是南洋。清朝洋務運動時就有南洋水師,或稱南洋艦隊,而它主要負責江浙一帶的海防事務。

日本人的內南洋和外南洋

南洋,作為一個不那麼明確的地理範圍,不僅在中國有「南洋」一詞,日本也有所謂的「南洋」。在十六、十七世紀,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商人來做生意,日本人將這些西方人稱為「南蠻」,並認為他們是從「南洋」來的。

這是因為那時日本人對世界地理的認識很狹隘,他們不知道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只知道這些西方商船是從南方的海洋而來,故稱為「南蠻」。

江戶時代後期日本也經歷了人口大爆炸,而明治維新之後又讓廣大下層士族失去了土地,日本這個小地方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和眾多的失業人口。學習西方列強那樣向海外拓張,似乎成了日本的良方。

於是,有日本人就提出南拓主張,開闢新的生存空間。但南拓不易,靠近東亞大陸的航道沿線據點已被西方列強把持,日本無從下嘴。他們只得將目光瞄到太平洋上的各個島上。

1880年代,一群群日本熱血青年乘船出航,在浩瀚的西太平洋上尋找出路。他們以小笠原群島為中轉站,發現了如今的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廣大海域。這是日本版的「下南洋」。

從小笠原群島到密克羅尼西亞群島,這些散落在太平洋的零星小島被日本人稱為「內南洋」,其經濟價值並不高,日本人沒有撈到多少油水。

日俄戰爭之後日本國力大幅度提升,他們不再滿足在「內南洋」裡撲騰,而是希望開拓臺灣以南的菲律賓群島、中南半島、印尼群島等地,日本人將這些地方統稱為「外南洋」。日本人下「外南洋」的方式十分激進,用戰爭的方式,二戰時全面佔領了「外南洋」。當然,後來又都還回去了。總的來看,日本的南拓政策都失敗了。

北方大陸對南洋的偏見

事實上,北方大陸對南方海洋還有著深層次的偏見。我們知道地球的陸地多集中在北半球,而世界的重要文明也多出現在北方大陸之上。在中國歷史上,對海外南方的印象多是未開化、非文明之地。對「南洋」的印象也多是負面形象,以及充滿各種獵奇成分。

早期下南洋的中國人,沒有幾個是想在此定居的,他們大多是為了賺一筆錢,回家蓋大房子光宗耀祖。造成這種現象,除了中國人根深蒂固的鄉土觀念之外,還有對南洋形象上的不認可,認為這裡畢竟是非文明之地。

後來,南洋大多數地方在西方殖民者的建設下進步很快,文明程度提升了,才有越來越多中國人願意在此定居下來。但北方大陸對南洋的偏見並沒有因此完全消失。不得不承認,現在我們很多人依然瞧不起東南亞各國人,認為那些他們目光短淺、思想狹隘。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我們可以有更多途徑了解這一方土地,回歸理性,破除偏見。

如果覺得還不錯歡迎關注 X調查處

相關焦點

  • 廣東福建人下南洋謀生,那麼「南洋」到底在哪裡?
    「南洋」這個詞你肯定聽過,曾經我們把到南洋去(下南洋)當成一種尋求財富的象徵。但南洋到底是哪裡呢?南洋就是東南亞嗎?其實現在已經很難劃分出哪裡是南洋,以及南洋的邊界在哪裡。「南洋」是一個浮泛的時間與空間上的詞彙,有其形成的特殊歷史脈絡。
  • 古代廣東福建人常說下「南洋」,指的是哪裡?如今都成為旅遊勝地
    在古代的中國人也是如此,相信熟讀歷史的小夥伴們肯定知道「南洋」這個詞,下南洋就如同國外講的淘金都是一個尋找財富的說法。但是各位還知道常說的南洋是在哪裡嗎?讓我們接著往下看。下南洋的說法源於明、清時期,以中國為中心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東南亞的泰國、緬甸等國就不用多介紹了,南洋還包含了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在這些國家中生活著非常多的華僑同胞,生活習慣和習俗也保留著中國文化,如今依舊還是中國遊客境外遊的大熱門的國家。其實最早的下南洋並不是指外出旅遊,而是古人尋求新的生活和有著淘金的一份心理。
  • 古代廣東福建人常說下「南洋」,指的是哪裡?如今都成為旅遊勝地
    在古代的中國人也是如此,相信熟讀歷史的小夥伴們肯定知道「南洋」這個詞,下南洋就如同國外講的淘金都是一個尋找財富的說法。但是各位還知道常說的南洋是在哪裡嗎?讓我們接著往下看。在此背景之下很多的福建、廣東沿海的居民背井離鄉,來到東南亞等國生活和做生意。當然如今的中國國富民強,國人們也安居樂業,十分熱愛自己腳下的土地,當然我也不是否認出國定居的華人,畢竟每個人的追求和人生觀都是不同的。
  • 下南洋,為何文昌人最多?
    下南洋,為何文昌人最多?「下南洋」曾經是海南島東部較為獨特的人文現象。「下南洋」是海南人開拓全新的生活空間、介入世界經濟文化大潮、最後回歸故裡回報家鄉的一代瓊僑經歷的縮影,也是近現代海南乃至中國發展變遷的生動縮影,體現了一百年來海南人前赴後繼下南洋、不斷取得新業績的奮鬥精神,其海島文化特徵鮮明。
  • 歷史上的幾次福建移民潮,為何都選擇「下南洋」?
    幸而上帝給福建人開了另一扇窗,狹長曲折的海岸線使得福建海上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於是有很多人在本土發展不利的情況下,選擇背起行囊,下南洋尋找出路。 除謀生之外,福建人下南洋很大一部分原因還在於躲避戰亂。歷史上,每到中國社會朝代更替的時候,就會出現頻繁的戰亂,百姓棄地而逃,成了流民。
  • 明清時中國人為何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 還建立了國家
    一般情況下,絕不會背井離鄉到陌生的地方去謀生。但是在明朝、清朝時期,卻有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他們像蒲公英一樣,散落於南洋這片陌生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繁衍生息。數百年下來,他們早已融入進南洋的經濟社會血脈,成為南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部分佼佼者,甚至還在南洋建立了國家。這是怎麼回事呢?
  • 華人走南洋路上的共和國—蘭芳共和國
    這些漂泊到異地的群體活動,史稱「下南洋」。為了謀生計、躲避戰亂,據統計,700多萬中國人漂洋過海,一撥又一撥的華人地到南洋謀生。下南洋下南洋當時不少廣東和福建人前往南洋謀生,可是,當時的南洋已經開始受到歐洲殖民者的騷擾和侵略,因此,當時的華人群體成立了自我保護的團體,最大的當屬於蘭芳共和國。
  • 歷史觀 「賣豬仔」的南洋血淚史
    ,初至杜板僅千家,二酋主之,皆廣東漳泉人,又東行半日,至廝村,中國人客此成聚落,遂名新村,約千餘家,村主廣東人。問題來了:源源不斷的人下南洋,那麼所謂的南洋到底指的是哪裡?東南亞就是當今的東協十國,在下南洋歷史的長河中,那些因戰亂而逃往南洋的官兵、將領只是很小的規模,更多的人下南洋則是源於海上貿易。
  • 客家人下南洋始末
    在筆者的鄉下,客家人稱「下南洋」為「過蕃」,「蕃客」則是指海外歸來的華僑。「下南洋」在中國積弱一百多年的歷史時期,與北方漢人「闖關東」、「走西口」一樣,帶著深深的時代鉻印,充滿了離鄉背井的無奈、謀生求存的辛酸,揮之不去的鄉愁,以及落葉歸根的情懷。
  • 華人走南洋路上的共和國—蘭芳共和國
    這些漂泊到異地的群體活動,史稱「下南洋」。為了謀生計、躲避戰亂,據統計,700多萬中國人漂洋過海,一撥又一撥的華人地到南洋謀生。下南洋下南洋當時不少廣東和福建人前往南洋謀生,可是,當時的南洋已經開始受到歐洲殖民者的騷擾和侵略,因此,當時的華人群體成立了自我保護的團體,最大的當屬於蘭芳共和國。
  • 海南人為什麼下南洋?海口騎樓老街:曾有13個國家在此建設
    在中國的漫長歷史上,有這麼一段歷史階段,被稱為「下南洋」。在明、清時期,有大量的中國人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早在鄭和下西洋前後,中國東南沿海的老百姓就開始了小規模的下南洋之旅。逐漸地,便形成了一種普遍現象。
  • 圖丨一座具有南洋風格的客家古建築
    文圖:路邊青草歷史上,眾多客家人下南洋謀生發展,部分人永久遷居海外了,但也有不少賺到錢後回鄉建設的人。這就是一座規模龐大的、帶有南洋風格的百年客家老建築(拍於廣東梅縣松口鎮),建設它的最初的主人也該是當年下南洋謀生衣錦歸來的一員,可惜樓下一堵圍牆和一堆殭屍車,擋住了建築全貌。及得走前,發現並非荒樓,還在使用,一樓全是:日用百貨雜貨鋪。南洋是明、清、民國時期對東南亞較深區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為主的區域,也包括斯裡蘭卡等地的統稱。
  • 南洋有多少中國人?這家女總統都說自己是中國人!並以此為傲
    程式家族在南洋的影響力真大!禁不住的查閱了一下南洋那邊有影響力的中國人,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要從中國近代史上的「移民潮」說起了,相信很多人應該都看過「闖關東」,「走西口」,我們今天說說「下南洋」。闖關東是山東一帶的人去往東北三省,走西口是中原一帶的人走向新疆一帶,下南洋這是南部沿海的省份福建,廣東一帶去往東南亞一帶。
  • 客家人下南洋:從山的這邊走向海的那邊
    鬆口碼頭斑駁的臺階烙印著光陰的足跡,拾級而下,奔流不息的梅江水向東流入韓江,韓江則南奔而去匯入遼闊的大海。順著水流漂泊的客家人,也隨之到了世界各地。▲松口鎮火船碼頭重新豎立了許多當年的人物雕塑,仿佛曾經繁華的景象再現梅縣區博物館館長朱迪光說,鬆口港曾是廣東內河第二大港,「明末清初期間,梅州地區的客家人出南洋,都要到這裡來搭乘電輪至汕頭,然後轉乘大輪船到南洋國家。」鬆口因此成了客家人下南洋揮淚相別的第一站。
  • 周兵談《下南洋》:走到哪就把中國的綱常帶到哪
    人到中年後突然知道這句話是他家鄉的話,於是他回到了家鄉,在福建泉州一帶做英語教育。在南洋有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比如朋友聚會,對面坐著一個馬來西亞華人給你說國語、普通話;一轉臉,旁邊坐著一個客家人,用客家話給人交流。30秒後用非常標準的廣東話跟人交流;40、50秒後,一扭頭用非常流利的馬來語幫我們點菜。
  • 《客家意象》:再現梅州客家人「下南洋」艱辛路
    《客家意象》:再現梅州客家人「下南洋」艱辛路   中新網4月25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江邊,客家漢子背起行囊揮淚告別,孤身遠去,年輕的妻子依依不捨,撲地痛哭,如泣如訴的客家山歌響徹天空……這是廣東省梅州市大型歌舞劇《客家意象》節目之一「送郎過番」的悽美場景,再現了當年客家漢子為了謀生無奈「下南洋」的場景。
  • 一個下南洋的莆田人,開啟「輪胎大王」的三代人故事!
    人 文 一個下南洋的莆田人,開啟「輪胎大王」的故事! 「 莆田人的生意很多,可「輪胎生意」,大概很少顧及,而這個歷經三代的全球最大輪胎製造商之一,東南亞的名門望族,就是來自莆田的林氏家族,從「胡椒大王」到「輪胎大王」再到上海外灘的地標「外灘3號」,故事是從哪裡開始的呢?應該是從莆田江口的一個小村莊開始的。
  • 圖丨一座具有南洋風格的客家古建築
    文圖:路邊青草歷史上,眾多客家人下南洋謀生發展,部分人永久遷居海外了,但也有不少賺到錢後回鄉建設的人。這就是一座規模龐大的、帶有南洋風格的百年客家老建築(拍於廣東梅縣松口鎮),建設它的最初的主人也該是當年下南洋謀生衣錦歸來的一員,可惜樓下一堵圍牆和一堆殭屍車,擋住了建築全貌。及得走前,發現並非荒樓,還在使用,一樓全是:日用百貨雜貨鋪。南洋是明、清、民國時期對東南亞較深區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為主的區域,也包括斯裡蘭卡等地的統稱。
  • 詩意再現三水女人「下南洋」
    《紅頭巾》劇照籌備3年,易稿10多次,三水女人「下南洋」謀生養家的故事終於「立」上了舞臺。8月24日晚,現代粵劇《紅頭巾》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首演。寫意的舞臺、詩意的氛圍中,這群努力拼搏的美麗女性感動了觀眾。
  • 印尼習俗:見證祖輩下南洋謀生路
    採訪中,記者仿佛可見他的臉上寫滿了早期下南洋打拼時的滄桑。儘管在南安生活已有40多年,但古政發仍然保存著東南亞一帶的生活習慣。「印尼人喜歡用七層糕和龜糕等來招待客人,如果有客人到來,我們還會用峇里島的傳統古典舞蹈作為迎接儀式。」古政發說。    據介紹,清代中後期,許多南安人迫於戰亂災荒而前往南洋謀生,當時就記載有到印尼經商的達4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