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可以說是一場充滿未知而又孤單的旅行,在途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體味海外世界的冷暖甘苦,這段孤身遠航的旅行,你可能收穫喜悅、感動,也可能覺得孤獨、辛苦,但終將成為人生一段值得回味的記憶。
第一次海外留學無論是選擇住學校的宿舍,還是在校外與人合租時,難免會遇到幾位外國室友,異國他鄉語言不同,文化背景也不同。那麼,在與外國室友相處時,應該要注意哪些呢?
勇於語言交流,會有一番收穫
中國學生大多比較內斂、愛面子,再加國內英語應試教育的問題,多數人羞於在人前說英語時出錯,丟了臉面,恨不能將英語口語練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才敢開口用英語交流。但如果有一位外國室友,總不能見面不說話吧?其實,你可以像來國內的那些老外一樣,只要能夠簡單的表達交流就可以了,當你不知道如何描述時,外國室友也許還會幫助你進行表達。慢慢習慣就好,交流越多,不僅能和外國室友發展友誼,你也會發現你的口語能力增強了。
思維不同,做足心理準備
與中國含蓄的為人處世哲學不同,外國人尤其是歐美西方國家的人,思維有時候直接得讓人哭笑不得,體現在脾氣上也會更「衝「一些。特別是年輕人之間的相處,如果你做了老外不喜歡的事情,他們通常會比較直接地說出來。這對於習慣以委婉的方式表達自己不愉快的中國人來說,有時候的確會覺得備受打擊。其實,只要事先了解老外的文化特性,做足心理準備,在面對他們的」有話就說」時,就不會被壞情緒滋擾很久了。
飲食習慣不同,做飯時長也不同
國外的飲食主要以冷食為主,烹飪時間一般不長。特別是大學生,更喜歡速食類的半成品。但是中國學生慣於煎炒烹炸,使用廚房的時間就會相對長一些。飄在異國他鄉,做一餐家鄉飯菜以慰思鄉之苦,這是人之常情。你可以提前向外國室友介紹一下中國菜的製作特點,讓他們了解你使用廚房的時間比他們長並不是故意要多佔用公共資源。
尊重公共空間,保持「安全距離」
上條說到公共資源,還要強調的是公共空間。尤其在國外與人合租,你們分享的是公共空間,不是分享生活,保持「安全距離」(這裡的「安全距離」,是心理學的一個名詞,指的是人與在共處時感到安全和舒適的距離。)需要注意不要隨意侵入他人的私人空間,而且,外國人尤其注意私人空間,如果他們待在自己的房間裡,也許是他們更希望獨處。
做好分配,保持公共空間衛生
說到公共空間,同一個寢室就不免遇到打掃衛生的問題,最開始的時候可能默認成誰有空誰來打掃,但是一段時間過去之後你會發現為什麼一直都是我一個人在打掃?為什麼室友似乎從來不幫忙?一旦有了這樣的心態和抱怨,兩者之間的隔閡就會越來越大。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最開始的時候不明確分配好呢?比如一周一三五我來打掃,二四六由室友負責,周末兩個人一起。要是有特殊情況,可以不用打掃或者拜託對方幫忙,但是一定要提前告訴對方,同時之後需要額外多出來一天盡到打掃的責任。
面對文化、生活習慣的差異,先溝通
也許你已經有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預見,已經事先了解了一定的當地文化。但是別忘了海外是一個國際大熔爐,你的室友也許是個美國人,也有可能是來自於歐洲,印度、非洲等等,所以你提前做的功課的實用性微乎其微,和未知室友之間的文化差異幾乎是不能避免的。能夠溝通解決的問題,千萬不要起衝突,當然,這絕對不是委曲求全,將自己的想法如實告訴對方,大家互相尊重,協商解決這些差異。
產生誤會,有矛盾儘早溝通解決
假如萬一因為一些誤會,產生不可避免的矛盾。外國人尤其是歐美國家的室友比較自我,有時候不會顧及到他人的感受,如果他們無意中讓你不舒服了,你需要及時向他們表達意見,明確表示他們的行為對你造成了困擾。如果你只是自己默默的忍耐,他們只會認為你是默許了他們的行為。
所以,如果產生了一些小嫌隙的矛盾,要儘早解決,千萬不要自己一味的忍耐,因為這樣只會讓自己更難受,並怒意分化到生活中的大大小小情境中。當怒氣擠壓到一定程度必將「大爆發」,反而那些國外的室友會覺得你莫名其妙、不可理喻。
最重要一點,互相尊重換位思考
你的室友也許來自世界各地,也許就是本地人,或許一個微笑就能融化隔閡;文化思想差異有多大,尊重這個詞一定要做好,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行為。不要隨便在其他人面前,評價室友。你畢竟只是看到她的一方面,你不了解她的全部,眼見有些時候都不一定為實,更何況你們也並沒有相處多久。還有無論何時,都不要以嘲笑對方的生活方式或暴露對方的隱私為樂趣,有些時候,換位思考真的很重要。
第一次出國留學,能夠與同居一室的外國室友相處好關係,會對海外留學的學習、生活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