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地處我國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裡、南北跨度1700公裡,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地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裡,佔全國總面積的12.3%。內與8省相鄰,外與俄、蒙接壤,邊境線4200多公裡。
截止2020年11月,全區機動車、駕駛人的數量分別達到691萬輛和823萬人,基本上保持年均7%和10%左右的增速,全區公路總裡程達到20.6萬公裡,高速公路將近6700公裡。
受限於有限的警力和快速增長的公路裡程,近年來交通管理壓力與日俱增。
如何加快科技賦能進程,提升交管工作科學化、智能化水平,推動交通安全管理質量、效率、動力變革,成為幾代「內蒙古公安交管人」為之不懈奮鬥、孜孜以求的目標。
本文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將內蒙古公安交管科技信息化建設分為六個階段,從一個側面展示隨著時代變遷與形勢任務變化篳路藍縷、風雨兼程的內蒙古公安交管科技發展歷程,以饗讀者。
一、發展歷程回顧
從1979年初,內蒙古自治區公安廳成立專職道路交通管理機構——治安處交通科算起,內蒙古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已歷經40多年的發展,而公安交管科技的發展真正是從1994年全區使用公安計算機錄入傳輸事故數據開始,基本上經歷了六個階段的發展歷程。
(一)萌芽期(1994年-1999年):全區開始接觸計算機網絡,用來記錄、存儲、傳輸道路交通事故數據,各地車管所實現車輛和駕駛人信息微機管理,但還未建成真正意義上的管理系統,開始選取呼和浩特市、包頭市試點交通監控系統查處交通違章。
(二)探索期(1999年-2005年):全區交警系統啟用「全國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統(1998版)」,啟用交通違章記分計算機管理系統,全區101個旗縣的公安三級網絡全部開通,總隊自主研發的「內蒙古死亡道路交通事故上報系統」開始在全區啟用。
(三)發展期(2005年-2010年):在全國率先完成「全國機動車/駕駛人信息管理系統」統一版軟體安裝及資料庫創建,開始啟用全國統一版的四大信息系統(違法處罰信息系統、機動車登記和駕駛證管理系統、交警隊信息平臺、事故處理信息系統),在包頭市試點公路區間測速。
(四)推廣期(2010年-2016年):全區啟用公安交通管理綜合應用平臺(「六合一」平臺),網際網路交通安全綜合服務平臺全面上線,推廣應用緝查布控系統,視頻卡口等交管設施廣泛應用,各支隊陸續開始建設交通指揮中心,打造了全覆蓋、全聯通、全天候、全過程的交管服務體系。
(五)拓展期(2016年-2018年):全面建設覆蓋全區12個盟市和直管高速公路的公安交通集成指揮平臺,完成「六合一」平臺分布式升級改造,警務通、執法記錄儀等移動警務設備廣泛應用,開展「道路交通事故網際網路在線快速處理系統」應用,建設全區車駕管業務綜合監管平臺。
(六)深化期(2018年-2020年):深化「放管服」改革各項措施,大力推廣交通信息服務、自助式服務、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等便民服務措施,依託公安廳「北疆雲·智慧公安」建設,推動打造全區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防控體系,完成東部區高速公路交管科技信息化建設,與阿里、騰訊、百度等網際網路公司開展戰略合作,共同推進公安交管工作創新發展。
二、取得成效及不足
近些年來,內蒙古交警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驅動,堅持邊建設邊應用邊完善,推動各項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各類交通管理數據集成應用,公安交管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推動立體化公路交通安全防控體系建設。建設了集指揮調度、緝查布控、信息研判分析、視頻聯網監控、交通流匯聚分析、信息交換服務、基礎管理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全區交通管理指揮調度中心,全面提升了全區動態查控、應急聯動、區域協同、應急指揮調度、源頭動態監管、信息研判及科學決策等交通管理信息服務能力;與氣象部門合作,實現全區公路交通氣象預警服務,在氣象局無法實現精確預警的高速公路團霧易發生路段建設氣象採集設備,實現小氣候監測與預警;依託公安部課題立項研發高速公路重點車輛動態管控軟體,採用移動公安網,定製開發了高速公路民警執法終端手機APP,實現指揮中心和現場執法民警聯動,助推警務模式改革。
(二)建成全流程、閉環式的車架管業務監管平臺。2016年起,歷時2年完成了對各盟市車管所及社會機構視頻專網搭建,在全國率先啟用業務匯集、三級監管的管理模式,共接入視頻36525路。
針對我區地域狹長、運輸車輛佔比大、鄰省多、境外歸國人員數量大等特點,先後開發了涉及窗口、檢測站、考場、報廢企業、登記服務站、查驗區等場所的100餘個業務監管模型,通過採用異常預警、信息推送、業務幹預等處置手段,實現了全流程、閉環式的智慧監管模式,形成完善的業務監管體系。
目前,利用該平臺下發重點業務異常情況通報33期,共發現整改各地違規業務186項(條),對43個機動車檢測站、25家駕駛人考場進行停止檢測或停考處理,全區車管業務規範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公安部交管局歷次通報我區的異常業務率逐步下降,群眾信訪投訴舉報的車管違規業務明顯減少。
(三)以問題為導向探索精準管控和「放管服」新模式。在總隊的精心指導下,呼和浩特市支隊通過科技創新,積極推進老舊城區勤務改革,與哈囉出行合作以玉泉大隊為試點打造了「智巡警務系統」,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城區管理的勤務模式;包頭市支隊積極拓展集成指揮平臺功能,開發了適合實戰的卡口預警精準查緝勤務APP,民警工作模式由之前的盲目攔截查處變為現在「守株待兔」的精準查緝,工作效能得到極大提高;鄂爾多斯市支隊在東勝區建設了涵蓋200多個路口的規模化感應控制系統,通過採用地磁檢測方式,提升信號燈控制效率;烏海市支隊利用大數據建模,研發了「失駕人員」可能駕駛車輛記分預警模型,讓失駕人員無處可逃;巴彥淖爾市支隊助力「放管服」,自主研發「機動車檢驗自動審核軟體」,極大的提高機動車檢驗效率,縮短群眾辦事時間;無人車管所、警醫通自助體檢機、智慧崗亭、交警微信公眾號等新興手段,不斷延伸交管服務及宣傳的觸角。
(四)立足農牧區實際挖掘創新交管科技信息化手段。隨著農牧區道路裡程和自駕遊出行方式的增多,大型牲畜上路造成的道路交通安全隱患日益顯現,為防止車輛碰撞大型牲畜的交通事故發生,總隊研發製作了適合大型牲畜佩戴的反光腿帶,目前50萬條大型牲畜反光腿帶免費發放至全區重點旅遊區的公路沿線,以有效預防牲畜上路特別是夜間上路引發的交通事故;為進一步提升農村牧區公路平交路口特別是無信號燈控制路口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烏蘭察布市支隊升級研發了「農牧區交通智能勸導員」設備,採用紅外攝像機作為檢測工具,在行人及車輛通過路口時,「智能勸導員」系統會提前監測、播報預警信息,並通過LED顯示屏及語音提示,適合在廣大農村、牧區應用;興安盟支隊針對農牧區群眾文化水平不高,考取駕駛證困難的實際問題,啟用了駕駛人理論考試「AI語音讀題」系統。
儘管通過不斷努力交管科技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內蒙古自治區地處偏遠,由於受地域、資金和人才的制約,交管工作還處於全國中等水平,與國內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特別是在科技支撐、數據應用和人才保障方面存在不足:
一是缺乏頂層統籌規劃,資源匯聚程度差,制約深度應用。科技信息化建設缺少頂層設計與規劃,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範;公安交管信息化建設以條線為主,相對封閉,系統功能沒有關聯,缺乏協同共享,造成大量數據信息孤島。
二是重建設輕運行維護,科技應用意識弱,影響實戰效果。交管科技信息化建設普遍只重視項目的投資建設,輕視系統的運維管理,導致系統建成後使用效率低下,基層交警科技信息化應用意識不強。
三是專業技術人才缺乏,過度依賴建設方,技術掌控度低。交管部門缺乏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也沒有建成專業運維系統。技術與業務之間脫節,核心技術掌握在建設方手中,只是簡單照抄、照搬發達地區項目,與公安交管警務實戰應用有一定差距,缺少接地氣。
三、下一步工作展望
鑑於內蒙古交管科技建設的實際情況,結合西部不發達省份工作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及需求,為進一步提升交管科技信息化建設質效,建議從科技規劃、系統應用、運維保障、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強工作。
(一)以「十四五」開局為契機,推動開展全區公安交管科技發展規劃。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下一步將儘快開展項目立項,研究制定「十四五」公安交管科技發展規劃,統籌全區交管科技發展,科學開展交管信息系統規劃建設,加強對盟市、高速交警支隊信息化系統建設指導和支撐,避免重複投資、重複建設,提高應用實效,以適應當下「大數據、雲計算」時代新的交通管理需求,提升新時期智慧交通管理水平。
(二)依託「北疆雲·智慧公安」總體設計,統籌推動交管薄弱環節科技建設應用。在完成全國系統平臺建設的「規定動作」同時,開展系統功能升級完善,補足前端設備應用短板,完善當前系統升級建設亟需的「自選動作」。
一是開展公安部部署的系統平臺建設和升級完善。
加快全區交管12123語音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落實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措施;推進車駕管業務綜合監管系統推廣應用工作,升級完善視頻接入、人臉核驗和活體檢測等功能,加強和規範機動車和駕駛證業務監管;推進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安全監管系統建設應用,進一步消除信息系統安全隱患漏洞。
二是推動全區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防控體系建設完善。
推動中西部高速公路(G7、二廣高速等)科技系統建設,補足前端設備、提升系統應用,改變當前2000多公裡高速公路科技設備基本為零的現狀,發揮科技手段在道路交通安全防控中的作用。
三是推動全區道路交通安全分析研判平臺建設應用。
立足於公安大數據「中央廚房」,建設全區道路交通安全分析研判平臺,實現全區道路交通安全風險分析、重點管控對象畫像、交管業務預警分析、模型共享互動交流等多項功能,加強全區交管大數據的實戰應用。
(三)加快運維平臺建設和專業人才招錄,推動完善全區交管系統運維保障機制。加強信息中心運維保障能力,開展交管智能運維管理平臺建設,實現系統、設備故障的自動檢測和應急處理,做好路面前端設施設備、中心後臺系統機房的維護、故障排除等工作;推行「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通過政府服務採購等方式,招錄2至3名計算機專業技術人才及引入專業化運維機構充實到運維保障隊伍,強化運維人員監督管理機制;建立並完善科技設備系統使用規範、管理規定、職責劃分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規範引領公安交管科技建設及應用工作落地。
(四)重視民警技術能力培訓,培養高素質的交管隊伍和專業技術人才。以全國交警系統實戰大練兵為抓手,結合交警大隊領導幹部素質提升行動,構建全方位的技術能力提升體系。
一是重視提高民警的專業素質。結合實戰大練兵專業科目練兵大綱,提升交警實戰方面能力,制定實戰課程培訓計劃,定期組織開展大比武檢驗和考核,全面提升交警隊伍的綜合素質和實戰本領。
二是開展全方位崗位技術培訓。充分發揮專家資源優勢,分門別類建立公安交管「專家講師團」,針對交管科技工作基礎薄弱的盟市,開展「送教下鄉」對口專題培訓和技術幫扶服務,針對交通管理所面臨的難題「問診把脈」,提升指導的有效性。
三是建立全區交警專家資源庫。充分發揮交警系統專家的專業技術優勢,按照交通組織規劃、交通設施設置、交通監控指揮、車輛查驗布控等分門別類建立交警專家資源庫,在科技項目建設論證、評審評獎等環節,遴選資源庫中相關專家為項目提供技術諮詢和論證。
20餘年科技發展路,內蒙古交管科技儘管取得了一些進步,但前路漫漫、道阻且長,只有緊抓當前新一輪科技發展機遇,砥礪前行,才能提升交通治理現代化水平,滿足老百姓對美好交通出行的新期待。
作者:代磊磊、梁偉、袁永亮
作者簡介:代磊磊,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目前掛職內蒙古公安廳交通管理局,信控中國俱樂部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