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其姿,香港大學歷史系學士(1975),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碩士(1976)、博士(1980)。曾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歷史系訪問教授、(臺灣)「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臺灣」清華大學共同科副教授、巴黎大學外語系講師、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中國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助理,(臺灣)「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其研究專長是明清社會史和近世社會文化史。2010年當選臺灣中央研究院第28屆新任院士(人文及社會科學組)。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講座教授。
梁其姿的《施善與教化》,《面對疾病》等是大家都相當熟悉的,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些作品究竟有怎樣的文字魅力呢?
1.《施善與教化》
豆瓣評分:9.1
作品簡介:善會及善堂是明清社會的新現象,由地方士紳商人等集資、管理慈善機構。這些慈善組織興於16世紀末期的明代,盛行於清代,甚至民初仍有不少傳統善堂仍在運作,本書研究重點則在19世紀中期以前的歷史。它們遍布全國,是清代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其重要性及社會意義不容忽視,其中滲透了複雜而具體的文化因素。本書既從客觀的社會經濟角度去探索善堂的成因,也從施善者的主觀角度去分析善堂的功能與性質,從而深入解讀了明清時代的社會文化。作者透過慈善組織發展的歷史,看社會經濟改變與價值觀改變的關係,並與海外漢學對話,回應了中國有無「福利國家」傳統之問,為明清社會描繪出一幅活潑的歷史場景,豐富了世人對中國傳統社會的認知。
書友點評:有趣而可讀性很高的社會文化史研究。導言提綱挈領耳目一新,正文詳略得當也沒有虎頭蛇尾。慈善「儒生化」一節對惜字會、清節堂、施棺會的描繪很有趣。所謂行善者,一為教化,二為積德,最後才是救濟。行善者自己的精神價值需求考慮優先於被救濟者的現實需求,這一貫穿明清慈善組織的現象在今天的中國依然可見。2017.12.23。
2.《面對疾病》
豆瓣評分:8.5
作品簡介:關於本書本書凝結了著者近二十年來近世醫療社會史研究的心得,側重考察醫學知識的建構與傳播、醫療制度與資源的發展、疾病觀念的變化與社會的關係。著者跳出傳統的醫史研究,試圖發掘醫療史與近世中國社會與文化歷史息息相關的歷史。由於醫學知識的傳播,不同社會階層所獲得的醫療資源也相當豐富,其中女性作為醫療者的角色不容忽視。另一方面,明清以來國人對各類疾病與療法的觀念也隨著上述的變化而改變。近世中國醫療史所呈現的社會理性,與近代西方所呈現者並不相同,中西醫的相遇與融合,激蕩出色彩紛呈的社會文化意涵。這一融合的過程,至今依然在持續。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283957/note/194005236/
書友點評:選讀:醫療史與中國「現代性」問題。
3.《婦女與社會》
豆瓣評分:8.4
作品簡介:本次所選十二篇論文,在時間上含括自兩周至二十世紀上半葉,而半數則集中在明清以下,一方面編者儘量涵蓋整個歷史時期,嘗試呈現各時代婦女史的成果,另方面近年來明清史學界著重新史料與新視野的氣氛也表現在婦女史的研究上。這二十篇論文中,除兩篇在1991年出版之外,其餘皆為近十年內發表者,其中甚至有三篇是2003年的著作。這並非編者喜新厭舊,而是最近十年來臺灣的婦女史研究蓬勃發展,視角新穎而佳作如林。十二篇之中,兩篇出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三篇出自《新史學》雜誌、三篇出自《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也大都反映了較常登載中國婦女史相關論文的刊物情況。
書友點評:鑽進歷史考據裡面的書,總讓我感到一絲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