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這部影片最核心的敘事模式之一,就是「靈魂互換」和「時空穿梭」。
男女之間身體互換的代表作是《秘密花園》。
大多數靈魂交換的虛構故事,都不涉及大腦移植,更常見的是意識的交換。
電影中的彗星名字,叫提亞馬。然而人類世界的彗星表裡並無記載,這是導演構想出來的彗星。
大多數靈魂交換的虛構故事,都不涉及大腦移植,更常見的是意識的交換。
12月2日,日本導演新海誠的動畫片《你的名字》登陸國內院線,四天狂賺3億票房,無疑是今年國內最火的動畫片。而該片今年8月在日本首映以來,票房總計200.0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億元),這是繼宮崎駿導演的《千與千尋》(2001年,308億日元票房)之後,近15年來首次破200億日元的日本影片。
據說,電影散場後,很多西裝革履的上班族也忍不住用手帕掩蓋淚光。新海誠一貫以畫風唯美的純愛動畫片享譽影壇,但是《你的名字》又加入了許多其它元素,你甚至可以說它還是一部充滿了智慧的科幻片。
物體同時存在於兩種狀態
《你的名字》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在每千年回歸一次的彗星造訪的一個月之前,日本某個深山的鄉下小鎮。女高中生三葉每天都過著憂鬱的生活,她煩惱的,不光有擔任鎮長的父親所舉行的選舉運動,還有家傳神社的古老習俗。因為小鎮生活十分平淡,三葉對大都市充滿了憧憬。
與此同時,從小在東京長大的高中男生立花瀧,則夢見自己置身於從來不曾涉足的偏遠山村,而且還變成了一個女孩。冥冥之中,瀧和三葉仿佛在夢中交換了身份。在命運的亂流中,瀧和三葉驚訝地發現,他們可能正在發生身體和記憶的交換!而這個看似荒唐的現象,其實和一場來自地球之外的巨大災難有著密切關聯。
《你的名字》這部影片最核心的敘事模式之一,就是「靈魂互換」和「時空穿梭」。這其實是影視劇中很常見的兩種敘事模式。
去年樂視收視率極高的電視劇《太子妃升職記》,就自帶這兩個吸睛要素。只不過新海誠做到了極致,在細節上甚至可以媲美好萊塢許多「硬科幻」作品。
在電影裡,新海誠設計了兩個時間軸,故事裡有兩個不同的2013年10月4日的故事:一個是彗星摧毀了小鎮,居民包括三葉都不幸罹難;另一個,則是居民及時避難,逃過一劫。
2013年的宮水三葉和2016年的立華瀧,互換了靈魂和身體。這是兩個平行時空(宇宙)之間的穿越,而「平行宇宙」概念的引入,則為《你的名字》超脫於普通愛情動畫片的一個重要註腳。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是指多元宇宙中所包含的各個宇宙。多元宇宙是一個理論上的無限可能存在的宇宙集合,包括了一切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事物:所有的空間、時間、物質、能量以及描述它們的物理法則和物理常數。
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量子物理學家,曾將一個人類頭髮絲寬度的微型「划槳」放入一個真空罐中,隨後他們撥動「划槳」,它同時出現了振動和靜止兩種量子狀態(quantum state)。從本質上說,那就意味著物體可以同時存在兩種狀態(或者說存在兩個宇宙)。如果是單一時空線,在2013年10月4日黃昏之時出現了兩個立花瀧,一個比另一個大3歲,一個在山頂一個在家。那麼此時2016年也存在著同歲的兩個立花瀧,但這兩個立花瀧面對的是三葉死亡與存活的不同事實。這明顯不可能。
從廣義上講,平行宇宙就是宇宙在高一維度的空間中多出來的方向上有差值的平行時空,這個理論的根源,來源於時間的流逝。了解時間對於物理學來說,是其中一個最大的開放性問題,歷史之中哲學家們一直以來也備感困惑。時間是什麼?為什麼它有方向?這個概念被定義為「時間之矢」。
而在《你的名字》中,三葉家的結繩其實也是暗合了時間改變對空間的影響,因此她的外婆說:「將線聯結的是產靈,將人聯結的也是產靈,時間的流動也是產靈,全都是神的力量。」
現實中,人的靈魂可以互換嗎?
《你的名字》感人的愛情敘事,不僅讓很多二次元少年淚崩,同時全片也有不少幽默橋段。
片首三葉起床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揉摸自己的胸,這個鏡頭讓很多宅男會心一笑。因為當時立花瀧的靈魂已經「住」進了她的身體。靈魂互換,通俗講是一個人的靈魂突然跑到了另一個完全陌生的軀體裡去了,前者的意識完全支配後者的肉身。
已知最早的靈魂互換的故事之一,是19世紀的一部小說《反之亦然》(Vice Versa),這種模式後來被廣泛使用——從而有了著名的電影《瘋狂星期五》《兩男變錯身》,以及《山田君與7位魔女》《父女七日變》等動漫和日劇。
其中,大衛·道金導演與《宿醉》編劇喬恩·盧卡斯聯合製作的《兩男變錯身》算是其中典範,該片講述了一對好兄弟羨對方的生活,然後身體互換的故事。影片癲狂搞笑,各種笑料層出不窮,幾乎就是2003年的電影《辣媽辣妹》的男生版,只是後者講述的母女互換身體以理解對方人生。
這個世界上,韓國人仿佛是對身體互換話題最感興趣,因此韓劇裡經常有這樣的設定。《百年的新娘》《乞丐王子》《原來是美男》等等不一而足。韓劇《Big》裡的孔侑飾扮演的角色和比他年輕很多的高中生身體互換了。這讓飾演他女朋友的李珉廷疑惑了,但是到了最後還是大團圓結局。
2006年的韓劇《回來吧,順愛》裡,沈慧貞、樸真熙因意外事故身體互換而演繹出一連串搞笑故事。男女之間身體互換的代表作則是《秘密花園》,在該劇裡玄彬和河智苑身體互換,在這個過程中兩人學到了很多並且相愛了。不知道新海誠是不是也是從韓劇當中獲取了靈感。
文學作品中也存在著一些身體互換的有名案例,其中一些還試圖用魔法以外的東西來解釋轉換的過程。理察·摩根的那部重口味小說《副本》系列中,描述了一個這樣的未來世界:意識可以被數位化,這就意味著你可以像竊取電腦文件一樣竊取意識。根據這個設定,在身體之間交換意識就好像在電腦上修改作業系統。
還有大衛·布林的《陶偶》發明了一種全新的科學來解釋交換意識。在這部作品中,意識可以被複製並植入複製品中,但不能在人類之間進行交換。
在現實生活中,要達到靈魂互換,唯一有望做到的就是大腦移植,雖然一位身患重症的俄羅斯計算機工程師打算進行大腦移植,也有醫學機構證明這個瘋狂的計劃可行,但這絕非像兩截香蕉合攏那樣簡單,一個關鍵點在於連接大腦和脊髓之間的神經纖維,這是相當困難的。這也是為什麼重度脊髓受損是毀滅性和永久性的。
因此,大多數靈魂交換的虛構故事,都不涉及大腦移植,更常見的是意識的交換。
這體現了一種二元論哲學,即意識和大腦是可分離的。與之相對的則是一元論(意識由大腦產生)——大多數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可能都會更支持一元論的看法。
有多少彗星幸臨地球?難!
《你的名字》當然不會只有好評。
日本科幻作家山本弘指出,片中描繪的彗星軌道根本大錯特錯。山本弘先生認同《你的名字》的確是一部好電影,正因為如此他才會想要指正錯誤的部分,那就是片中出現的提亞馬特(Tiamat)彗星的軌道完全不對,而且是十分離譜的錯誤。
山本先生直言彗星是本作的關鍵要素,然而卻沒有做好基本的考據,這讓天文迷感到很沒勁。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人認為「動畫本來就是超現實的東西,所以就算彗星軌道和現實不一樣也沒必要大驚小怪。再說《你的名字》這部都有靈魂互換這種奇幻情節了。」
因此山本先生也表示,他了解靈魂互換是構成作品的重點,所以不會特別抱怨這部分。他個人在意的點就是彗星軌道錯誤,既然描繪出物理上的正確軌道也不會影響到故事的展開,那麼為什麼不這麼做呢?其實,只要修改這部分就能讓作品更完美。還有一個網友畫出示意圖以吐槽誠哥突破了萬有引力定律。這張圖裡,紅色是上面電影截圖那張裡面的軌道,而現實的彗星受太陽引力影響是藍色的軌道,從中的確可以看出軌道出現了偏差。
不過關於電影裡的彗星分裂,的確很容易發生。
比如1845年的比拉彗星回歸時候,人們目睹它分裂成2個彗星,只不過沒電影所展示的那樣快,分裂時還會看到好像還有別的小細碎的光點,這就是流星雨的來源:彗星的碎屑。
電影中的彗星名字,叫提亞馬。然而人類世界的彗星表裡並無記載,這是導演構想出來的彗星。但是對比了一下近100年記錄的彗星照片,發現誠哥應該是用了2個彗星來參考創作的,第一是海爾-波普彗星(1997年),它是藍色和粉色的雙彗,也是至今為止北半球最近一顆肉眼可見的亮彗星。還有一顆是麥克諾特彗星(2007),是近100年來尾巴擺得最大的一個,可惜南半球可見。
《你的名字》也引發影迷的「追星熱」,那今年有多少彗星幸臨地球?答案可能讓人失望了,只有一顆,這就是美國夏威夷大學於2016年1月22日在毛伊島觀測站發現的P/2016 BA14彗星,它起初被認為是小行星,後被證實是一顆彗星,而且普通人根本無法用肉眼看到,觀測者必須需要使用高性能、專業級的望遠鏡。而地球人想看大彗星,最靠譜是活到2061年等哈雷彗星回來。
但那時候,你還健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