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是祖國寶島臺灣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坐落在鬱鬱蔥蔥的群山之中。2003年,為了在湖西岸向山建造一個新遊客中心,當地舉辦了—場設計競賽,來自東京的團紀彥 (Norihiko Dan and Associates)事務所憑藉其與自然融合的設計理念及動態的流線形式勝出。
整體鳥瞰(圖片來源於網絡)
建築由兩個互相咬合的、圓潤的L形體量組成。西翼體量中設有遊客中心、展廳、報告廳以及擁有湖景視野的咖啡廳;東翼則為公園的行政辦公室。
建築體量關係
一層平面圖(左側為北向)
二層平面圖
為了將建築與自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建築師將建築屋面設計為斜坡形,地面與屋面連為一體。參觀者順著蜿蜒的小路,可以觀賞到不同的景色。通過斜坡上到巨大的屋頂露臺,周圍的景色盡收眼底。
屋頂露臺
巨大尺度的寬闊門洞自然地強化了入口,同時將遠處的景觀框起來形成了中國傳統園林中常見的「框景」效果。
高達35m的跨度的門洞採用了類似於橋梁結構的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拱結構。大跨結構和巨大的懸挑結構,對於結構和施工來說都是巨大挑戰。
局部斷面——大尺度懸挑及類似於橋梁的結構
為了進一步與基地環境相連,建築師在面朝日月潭的方向設計了一個巨大的水池,人造無邊際水池讓視線與遠處湖水相連,更讓參觀者感受到建築、人與自然的融合。
無疑,建築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其雕塑形的、雄渾的混凝土體量。與幕牆化表面的雕塑形體量相比,結構和飾面合一的清水混凝土更為真實,整體性更好,也更能顯示出雕塑的厚重感、力量感。
同為雕塑形體量的廣州大劇院由於採用了幕牆化的飾面,小塊飾面的組合將雕塑的厚重感、力量感幾乎完全消解。(圖片來源於網絡)
圓潤的、渾厚的混凝土體塊採用松木模板澆築,形成了表面的杉木紋狀凸凹紋理,這種既精細又粗糙的紋理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醒目。經過長時間的雨水衝刷牆面形成自然的、但不不讓人討厭的汙漬,又讓建築有一絲早期粗野主義建築的影子。
具有厚重感、力量感的雕塑形體量
從東北向看行政部分
行政部分近景
混凝土牆面的紋理(表面有防水塗層)
與我們最為熟悉的精緻的、「安藤式」的清水混凝土建築相比,這個建築更多地表現出清水混凝土的厚重與力量,更有早期現代主義建築「粗獷」的影子,也更讓人感到親切。
過往混凝土相關文章
清水混凝土的N種表情
經典重溫:清水混凝土的行吟詩人安藤忠雄——京都府立陶板名畫庭
經典重溫:清水混凝土的行吟詩人安藤忠雄——光之教堂
本文作者介紹:
褚智勇,東南大學建築系工學學士,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建築學碩士,教授級高級建築師,一級註冊建築師。曾著有建築材料與構造類暢銷書《建築設計的材料語言》。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如認可本文內容,請將其轉發給更多需要的人士!
「建材U選」網站:WWW.BML365.COM
聯繫郵箱:SERVICE@BML365.COM
微信服務號:BML365 QQ:1601990015
所有未註明來源的實景圖片及文字版權屬「建構物語」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