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拷問:假如你穿越進《荒野求生》,你能活到第幾集?」
《荒野求生》是美國探索頻道製作的一檔寫實電視節目,由英國探險家貝爾·格裡爾斯主持。他置身環境惡劣危險、常有遊客迷路的沙漠、沼澤、森林、峽谷等地,利用其專業的求生技術,設法尋找重回文明社會的路徑。
從2006年開播至今,貝爾已走過了近百處荒蠻之地,為了生存吃掉了不少昆蟲和蛇蛋。收穫了一批粉絲的同時,也塑造了幾句「行業黑話」,比如「動物們快跑,貝爺空投過來了!」「親吻大地」「船必沉,洞必鑽,蟲必吃」「貝式比喻」「閏土刺猹」.
在b站,這些為貝爾量身定製的彈幕,一路追隨其腳步橫掃全球無人區,它們雖然是一種調侃,但也側面反映著人們對野外探險和求生的嚮往。
這是一場關於冒險的精神盛宴,也是一次關於意志力與求生欲的精彩傳奇。
電影《127小時》中,美國登山愛好者阿倫·拉斯頓在猶他州一座峽谷攀巖時,因右臂被石頭壓住被困5天5夜,最後,他選擇斷臂逃生,徒步求援。
作為一位資深攀巖者,阿倫並沒有告訴其他人自己的探險計劃。這是非常危險且自負的行為,知情人會成為你的最大救援力量。
當阿倫被石頭壓住右手後,經過短時間的疼痛緩衝,他冷靜了下來,並且認真清點了自己的裝備,為自己接下來的求生行動進行策劃。思考求生是正確的行為。
為了振奮自己的精神,阿倫通過拍攝DV錄像,回憶自己的童年,腦補啤酒和美食來維持自己的清醒狀態。求生過程中要始終抱有活下去的希望。
經過多日的消耗,阿倫的水已經用完了。為了解決缺水問題,他決定飲用尿液止渴。尿液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但不能多喝。
因為右手部已經壞死,為了求生,他只能用一把未開封的小刀割斷了自己的手臂,最終得以逃出生天。求生需要果斷和勇氣。
而另一部關於險境求生的電影《生死倒數》,則將事件定位於被颶風、海嘯襲擊的小鎮,根據2005年發生於紐奧良的真實事件改編。
得知自己妻子因難產而死後,主角諾蘭的神經接近崩潰。同時,面對強大的暴風雨,醫院人手不足,垮塌的大壩更是雪上加霜。但為了自己剛出生的女兒,他振作起來,保護自己最後的親人。求生需要堅強的意志。
因為女兒必須待在吸氧艙裡48小時,諾蘭沒有選擇隨大部隊撤離,而是快速收集醫院內的物資,食物,發電機等,為接下來的求生做準備。
諾蘭為了尋求救援,首先使用了醫院的車載無線電進行呼救,並登上屋頂呼叫直升機。
面對搶劫物資的壞人,諾蘭選擇以交談和智取的方式進行周旋,並最終獲得成功。(但現實生活不要輕易嘗試,尤其是遇到帶槍的人)
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野外遇險求生,歷經萬難獲得救援的成功案例:雨林遇險,海上漂泊,冰原求生..這些真實的求生故事,能夠為我們在遇到危險時,帶來啟迪和幫助。
1971年,17歲的女孩朱莉安·科普克因為飛機失事,掉落在一片熱帶雨林中。
不同於其他的同齡人,朱莉安的求生意志非常頑強:為了補充水分,她會吮吸充滿水分的綠葉,並適當飲用一些臭水(大量飲用會破壞你的消化系統);為了找到村莊,她選擇沿著河流前進;面對湍急的漩渦,她選擇用樹枝支撐自己穿過;傷口生蛆時,她用自己找到的汽油處理傷口
經過十天的跋涉,她遇到了救援,並得到了及時的救助。17歲的朱莉安成為了這次空難的唯一獲救者。
託爾.海爾達爾,挪威最富盛名的人類學家,為了印證「南美早期居民可以橫渡太平洋」的猜想,他用最原始的方法打造了一艘木筏,不帶任何通訊設備,與5位隊員開始了海漂冒險。
面對海上的巨大風暴,他們爬上桅杆對抗風雨;遇到缺水的情況,他們會通過收集雨水,捕捉生魚(魚眼,魚骨和淋巴的含水量很高)補充水分;身體缺鹽,就將少量海水和淡水混合飲用;為了補充食物,他們設計了用小鯨魚引誘鯊魚,並將其迅速拉上船的方法(如果是個人,不要輕易嘗試)。
經過101天的海上漂泊,託爾一行人成功上岸,完成了橫渡太平洋的壯舉,也完成了人類史上海上漂流的奇蹟。
像朱莉安,託爾這樣的野外求生者還有很多:南極英雄阿蒙森,烏拉圭空軍571號航班的倖存者們,斷臂求生的阿倫.
他們的故事在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堅持下去,沉著應對,才會有生的希望向我們展示著野外求生技巧的同時,也讓堅持、沉著與生命力之間的共振愈發強烈、震撼。
畢竟,每一次在絕境中艱難而用力的呼吸,都是生命顫動的紋理、意念拔節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