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國茶》是一本系統介紹中國茶的著作。從買茶技能、泡茶竅門到品茶方法,作者池宗憲將20多年的品茶經驗,化成細膩而有靈性的文字,把專業的知識與個人體悟完美融合,帶讀者走進中國茶的世界,讓讀者學會識茶、品茶,並在茶香茶韻中體驗中國茶的神奇魅力。
畢業於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的池宗憲,有多年的媒體工作經驗,其作品曾獲「曾虛白新聞公共服務獎」和「吳舜文新聞獎」。他著有《一杯茶的生活哲學》《如何泡好茶》《經典茶器:落入凡間的茶香》《吃茶趣:如何買壺與品茗》等。據說,他能喝出高山烏龍茶的確切產地,能喝出種植茶樹所用的肥料是豆餅還是化學原料,也能喝出存放十幾年的老茶,當初採自什麼季節。
對作者來說,每次喝茶,就是一次與茶葉共舞的感官之旅;每次的品茗,都可找出不同茶葉口感的變動因素。他在書中寫道:「不發酵的綠茶口感如淡妝美少女般清新。相較之下,半發酵綠茶則是濃淡適中的粉領族,全發酵茶就是經過歲月洗鍊的熟女……後發酵茶的滋味是一種憨厚與敦實,是沉穩內斂的展現。」也許對許多現代人來說,喝茶早已不僅是一種生活習慣,更是一門充滿挑戰的學問。此書告訴讀者,如何識別名茶的真偽?如何挑選適合自己口味的好茶?如何正確煮水、泡茶、品味茶韻?中國茶歷史悠久、種類繁多,要想全面了解,還真的需要下一番工夫。
除了茶葉的品種,影響茶葉品質的外在因素是天、地、人,即氣候、地理環境、制茶技術。其中,首當其衝的是產地。茶產地地理環境、氣候狀況、土壤結構的差異,都成為影響茶葉先天質地、形成茶湯特殊口感的外在因素。「茶樹生長的地理環境,會直接影響茶湯的品質。在我的品茶經驗中,地理環境與茶湯味道之間的關係有跡可循——高海拔的茶區,由於日光充足,日夜溫差大,茶湯所呈現的特色是:清香和細膩的回甘;低海拔的茶產區,溫差相對較小,茶湯特色是:溼度較高,香氣清淡,韻味短淺。」茶靠土而生,不同土壤會影響茶湯滋味。同樣的樹種種在不同的土壤裡,也會產生不同的香韻。例如,鐵觀音茶樹種在福建安溪,當地土壤以紅黏土為主,該茶區的鐵觀音茶湯會讓牙齦生津有「官韻」;若種在臺灣木柵,吸收了黃黏土的茶葉表現出的滋味就偏酸。不同地區土壤所造成的滋味影響,就是評鑑茶湯的重要依據,這就是俗稱的「山頭氣」。而制茶技術就更加玄妙了,作者認為制茶技術是科學,更是藝術。制茶技術控制茶青的發酵程度,讓茶葉散發特有的香味,以及產生香氣的高低和滋味的厚薄。採茶時,陽光的強弱、雲霧的厚薄、溫度的冷熱、吹南風或刮北風、茶區的向陽或背陽,以及制茶場的規模大小、制茶場裡的空氣流通情形等,都會影響成茶的品質。懂得控制這些看起來微妙的變動因素,都落在制茶師傅身上。經驗老到的制茶師傅會精準知道,曬多久會得到最好的效果與香味?或是依照環境中溫度與溼度的變化,來決定曝曬的時間。經驗不足的制茶師傅,卻可能讓茶葉曬昏頭,早早夭折;或是曝曬不足,茶湯喝起來滋味淡薄,且帶有一股青草般的臭青味。制茶的工序,具科學原理,卻又難以量化,必須憑著經驗法則,與現場情境的變化而做機動調整。這種制茶的「難言之處」,正是中國茶葉無窮魅力之所在!因此,懂得茶的人常以擁有出名制茶師傅所制的茶葉為榮。
陸遊有詩云:「細啜襟靈爽,微吟齒頰香。」也許,看此書,很多人會覺得繁瑣,因為平時太忙碌。就算學得那份沏茶品茶的技藝,恐怕也很少有施展的時光。都市裡的白領們都像上了勁的發條,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地轉著。不能睡到自然醒,無心顧及頭頂上的天空是什麼顏色的,也不知道今晚的月亮是月牙還是滿月。一個個的,在拼命地奔跑中,在不停歇的追趕中……哪有優哉遊哉的品茶時間呀?偷得浮生半日閒。其實,人有時真應該坐下來,什麼也不做,只是呆呆地空想,或者是品點茶或酒,這時讓你周圍的天地靜謐,品味一下孤獨或友情,找回自己許久不曾體貼的心靈。正如書中提到的「三人同飲為最好」:「有一回,我在潮州與茶友喝茶,主人用蛋殼杯泡了3杯,但席間共有5人,我們問主人為何5人只用3杯?主人泰然自若地說:3杯才為品,喝茶人不宜多,3人剛好,無論壺多大,3杯為上限!」這是一種茶境吧,3人小酌最好,不吵鬧,不喧譁,有不受打斷的傾訴,亦有傾聽者……
作者建議讀者試著打開味蕾:「現在拿起一杯清水,漱漱口,清清味蕾,再開始喝茶,才能明辨茶的優劣。輕輕地聞茶湯。這時大腦是否被喚醒了呢?喝一口茶,茶湯溫柔地與你的味蕾接觸,甘美還是苦澀?爽口還是刮舌?剛開始喝茶的人或許無法體會這些感覺;但沒關係,第一次總是陌生的,多喝茶,累積品飲經驗,自然可以打開味蕾之窗,迎接茶湯中美妙的陽光。」讀到此處,筆者自覺慚愧,喝茶喝久了並未對茶質敏感,反倒是麻木了。有時好茶劣茶,都很難分辨出來,更不要說不同種類的好茶之間的區別了。大概是平日裡口太重了,大甜大鹹大辣大麻吃慣了,舌頭都有些遲鈍。真應該學會清淡飲食,這樣才利於養生。《呂氏春秋》有言:「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鹹,五者充形則生害矣。」此外,味覺的遲鈍也與忙碌的心境有關。匆匆忙忙中,喝茶,只顧解渴,哪裡還顧得上什麼味道,很少有細細品味的時候。看看法國人對葡萄酒文化的傳承與追求,我們對茶做得還不夠,在品味、精緻等方面,都有待提升。
此書圖片優雅、文字精緻,很有些詩情畫意的味道。閱讀這本書,不僅能獲得中國茶的專業知識,亦可以稱得上一次審美享受。「我喝過由大紅袍母株所培育的『北鬥一號』茶,她不愧是『大紅袍』的後代!茶湯一入口,便覺一股熱氣順流而下,身子瞬間感覺暖洋洋的。深厚的『巖韻』逆轉而上,直逼喉嚨深處,像武林高手出招,看似簡單,實則蓄積著十足的內勁,為味蕾帶來無限的震撼!茶湯排山倒海轉化後的餘香空靈飄逸,在口中只覺得若有似無,卻點滴浸潤在心頭。」作者的感受能力和文學表述,讓人嘆服、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