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國茶》:打開味蕾靜品茶文化

2020-12-24 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老師傅與茶葉的「肌膚之親」

《尋味中國茶》書影

        《尋味中國茶》是一本系統介紹中國茶的著作。從買茶技能、泡茶竅門到品茶方法,作者池宗憲將20多年的品茶經驗,化成細膩而有靈性的文字,把專業的知識與個人體悟完美融合,帶讀者走進中國茶的世界,讓讀者學會識茶、品茶,並在茶香茶韻中體驗中國茶的神奇魅力。

        畢業於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的池宗憲,有多年的媒體工作經驗,其作品曾獲「曾虛白新聞公共服務獎」和「吳舜文新聞獎」。他著有《一杯茶的生活哲學》《如何泡好茶》《經典茶器:落入凡間的茶香》《吃茶趣:如何買壺與品茗》等。據說,他能喝出高山烏龍茶的確切產地,能喝出種植茶樹所用的肥料是豆餅還是化學原料,也能喝出存放十幾年的老茶,當初採自什麼季節。

        對作者來說,每次喝茶,就是一次與茶葉共舞的感官之旅;每次的品茗,都可找出不同茶葉口感的變動因素。他在書中寫道:「不發酵的綠茶口感如淡妝美少女般清新。相較之下,半發酵綠茶則是濃淡適中的粉領族,全發酵茶就是經過歲月洗鍊的熟女……後發酵茶的滋味是一種憨厚與敦實,是沉穩內斂的展現。」也許對許多現代人來說,喝茶早已不僅是一種生活習慣,更是一門充滿挑戰的學問。此書告訴讀者,如何識別名茶的真偽?如何挑選適合自己口味的好茶?如何正確煮水、泡茶、品味茶韻?中國茶歷史悠久、種類繁多,要想全面了解,還真的需要下一番工夫。

        除了茶葉的品種,影響茶葉品質的外在因素是天、地、人,即氣候、地理環境、制茶技術。其中,首當其衝的是產地。茶產地地理環境、氣候狀況、土壤結構的差異,都成為影響茶葉先天質地、形成茶湯特殊口感的外在因素。「茶樹生長的地理環境,會直接影響茶湯的品質。在我的品茶經驗中,地理環境與茶湯味道之間的關係有跡可循——高海拔的茶區,由於日光充足,日夜溫差大,茶湯所呈現的特色是:清香和細膩的回甘;低海拔的茶產區,溫差相對較小,茶湯特色是:溼度較高,香氣清淡,韻味短淺。」茶靠土而生,不同土壤會影響茶湯滋味。同樣的樹種種在不同的土壤裡,也會產生不同的香韻。例如,鐵觀音茶樹種在福建安溪,當地土壤以紅黏土為主,該茶區的鐵觀音茶湯會讓牙齦生津有「官韻」;若種在臺灣木柵,吸收了黃黏土的茶葉表現出的滋味就偏酸。不同地區土壤所造成的滋味影響,就是評鑑茶湯的重要依據,這就是俗稱的「山頭氣」。而制茶技術就更加玄妙了,作者認為制茶技術是科學,更是藝術。制茶技術控制茶青的發酵程度,讓茶葉散發特有的香味,以及產生香氣的高低和滋味的厚薄。採茶時,陽光的強弱、雲霧的厚薄、溫度的冷熱、吹南風或刮北風、茶區的向陽或背陽,以及制茶場的規模大小、制茶場裡的空氣流通情形等,都會影響成茶的品質。懂得控制這些看起來微妙的變動因素,都落在制茶師傅身上。經驗老到的制茶師傅會精準知道,曬多久會得到最好的效果與香味?或是依照環境中溫度與溼度的變化,來決定曝曬的時間。經驗不足的制茶師傅,卻可能讓茶葉曬昏頭,早早夭折;或是曝曬不足,茶湯喝起來滋味淡薄,且帶有一股青草般的臭青味。制茶的工序,具科學原理,卻又難以量化,必須憑著經驗法則,與現場情境的變化而做機動調整。這種制茶的「難言之處」,正是中國茶葉無窮魅力之所在!因此,懂得茶的人常以擁有出名制茶師傅所制的茶葉為榮。

        陸遊有詩云:「細啜襟靈爽,微吟齒頰香。」也許,看此書,很多人會覺得繁瑣,因為平時太忙碌。就算學得那份沏茶品茶的技藝,恐怕也很少有施展的時光。都市裡的白領們都像上了勁的發條,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地轉著。不能睡到自然醒,無心顧及頭頂上的天空是什麼顏色的,也不知道今晚的月亮是月牙還是滿月。一個個的,在拼命地奔跑中,在不停歇的追趕中……哪有優哉遊哉的品茶時間呀?偷得浮生半日閒。其實,人有時真應該坐下來,什麼也不做,只是呆呆地空想,或者是品點茶或酒,這時讓你周圍的天地靜謐,品味一下孤獨或友情,找回自己許久不曾體貼的心靈。正如書中提到的「三人同飲為最好」:「有一回,我在潮州與茶友喝茶,主人用蛋殼杯泡了3杯,但席間共有5人,我們問主人為何5人只用3杯?主人泰然自若地說:3杯才為品,喝茶人不宜多,3人剛好,無論壺多大,3杯為上限!」這是一種茶境吧,3人小酌最好,不吵鬧,不喧譁,有不受打斷的傾訴,亦有傾聽者……

        作者建議讀者試著打開味蕾:「現在拿起一杯清水,漱漱口,清清味蕾,再開始喝茶,才能明辨茶的優劣。輕輕地聞茶湯。這時大腦是否被喚醒了呢?喝一口茶,茶湯溫柔地與你的味蕾接觸,甘美還是苦澀?爽口還是刮舌?剛開始喝茶的人或許無法體會這些感覺;但沒關係,第一次總是陌生的,多喝茶,累積品飲經驗,自然可以打開味蕾之窗,迎接茶湯中美妙的陽光。」讀到此處,筆者自覺慚愧,喝茶喝久了並未對茶質敏感,反倒是麻木了。有時好茶劣茶,都很難分辨出來,更不要說不同種類的好茶之間的區別了。大概是平日裡口太重了,大甜大鹹大辣大麻吃慣了,舌頭都有些遲鈍。真應該學會清淡飲食,這樣才利於養生。《呂氏春秋》有言:「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鹹,五者充形則生害矣。」此外,味覺的遲鈍也與忙碌的心境有關。匆匆忙忙中,喝茶,只顧解渴,哪裡還顧得上什麼味道,很少有細細品味的時候。看看法國人對葡萄酒文化的傳承與追求,我們對茶做得還不夠,在品味、精緻等方面,都有待提升。

        此書圖片優雅、文字精緻,很有些詩情畫意的味道。閱讀這本書,不僅能獲得中國茶的專業知識,亦可以稱得上一次審美享受。「我喝過由大紅袍母株所培育的『北鬥一號』茶,她不愧是『大紅袍』的後代!茶湯一入口,便覺一股熱氣順流而下,身子瞬間感覺暖洋洋的。深厚的『巖韻』逆轉而上,直逼喉嚨深處,像武林高手出招,看似簡單,實則蓄積著十足的內勁,為味蕾帶來無限的震撼!茶湯排山倒海轉化後的餘香空靈飄逸,在口中只覺得若有似無,卻點滴浸潤在心頭。」作者的感受能力和文學表述,讓人嘆服、回味。

相關焦點

  • 茶悟人生 人生是一場旅行,品茶是一種修行
    作者:範增平,男,1945年生於臺灣新竹縣,臺灣中華茶文化學會理事長,臺灣明新科技大學教授,安徽農業大學茶業系和中華茶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榮譽理事。出版《臺灣茶文化論》、《臺灣茶業發展史》、《生活茶藝館》、《生活茶葉學》、《喝杯好茶》、《臺灣茶人採訪錄》、等多部著作,發表論文多篇。
  • 茶道境界:觀茶舒、品茶靜、聽茶禪、吃茶去
    茶道五境界:觀茶舒、品茶靜、聽茶禪、吃茶去萬法本閒,唯心自鬧---觀茶舒閒是一份心境,於喧囂處不動其心,於紛擾中不亂其意。一如煮茶,任茶卷茶舒,憑氤氳繚繞,默坐幾前,看窗外浮雲白淨,池塘裡荷風蛙鳴,庭前樹影,小室風清,雖片刻功夫,心由躁轉靜,茶由水入禪,修行萬般法,閒適自如意,風來雨去,冬盡春歸。前行遇荊棘,處心不亂,萬法皆在腦海中,不過靜心回憶,即悟其法。片刻功夫,一茶一境,綿長歲月,一步一進。嵐窗風前,靜看黃花落,寂寂夜裡,細雨風斯語。萬法閒事,心無喧囂。
  • 品茶專家為其味蕾投保近千萬元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鏡報》11月26日報導,品茶專家塞巴斯蒂安•米卡利斯(Sebastian Michaelis)為自己的味蕾投保10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964萬元),人們直呼天價味蕾!據悉,受僱於全球第二大茶商Tetley的米卡利斯每周要品嘗4萬多杯茶,而他的味蕾可以讓他在15秒內將多種茶按等級分辨出來。
  • 中國茶禮「儉、清、和、靜」—「靜」
    在中國茶禮中以「靜」為四字真言之一其目的之一是在寧靜中鍛鍊人格超越自己,達到寧靜致遠茶要靜品,心要靜篤,而入靜是一種功夫靜可以虛懷若谷、洞察明澈寧靜的心境,是茶人的性情性情之真摯,源於茶對人的洗滌 飲茶使人心靜,飲茶使人神遠人們品茶
  • PP視頻《尋味中國》帶你品味烏龍茶之首:安溪鐵觀音
    在PP視頻即將上線的第三十期《尋味中國》中,尋味人將來到風華絕代鐵觀音的故鄉福建安溪,尋覓鐵觀音在唇齒間流轉的香氣,探索它位列十大名茶之首的奧秘。烏龍茶兼有綠茶的鮮濃和紅茶的甜醇,是中國六大茶類中,獨具特色的茶葉品類。智慧的茶人,用一雙巧手,讓安溪的茶成為了烏龍茶中的翹楚——鐵觀音。走近鐵觀音,就是走近愛茶之人的精神世界。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它具有獨特的品質特徵,茶條捲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蜻蜓頭、螺旋體、青蛙腿。衝泡後湯色金黃濃豔似琥珀,有天然馥鬱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俗稱有「音韻」。
  • 翰墨詩文傳書道,品茶清心養精神
    範傳福書法品茶的藝術是中國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範傳福書法品茶作為一種精緻的藝術作品,將一個人的欣賞擴展到一個簡單的抽象概念之外,超越了對味蕾的簡單訴求品茶之道涉及五種感官中的每一種。茶飲者品嘗茶的顏色,香味和最後的味道,同時聆聽杯中的釀造物的旋轉並感受到滿滿的杯子的溫暖。中國的品茶文化從中國古代就開始,對茶的熱愛可以成為精神覺醒的開始。人生無根蒂 ,飄如陌上塵。
  • 品茶為什麼要喝三口?懂品茶,才知茶好!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乎神農,聞於周公,興起於唐代,時至今日,已有4000多年歷史。喝茶已成為很多人的一種生活習慣。茶不只是要喝,更要品!茶的好,需要慢慢品,正確品!「品」字有三口,意味著在用到「品」的方式飲鑑時,需要一口一口慢慢喝,用心品味。
  • 茶聚 免費品茶迎賓路:茗泉茶荘道石泉
    茗泉茶荘(位於石泉縣迎賓路中段)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淵遠流長。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與我國人民生活關係密切,從古至今,文人墨客探親訪友必不可少的東西就是它,正因這樣才留下許多與茶有關的著名詩章,和不少煮茶品茗的軼文趣事。  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佛家、儒家、道家多家思想並自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過日子講究(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居其一,也充分說明了飲茶文化在中國可謂源遠流長。
  • 一封來自中國普洱茶節的邀請函等你查收 4月16日來普洱品茶、賞茶...
    一封來自中國普洱茶節的邀請函等你查收 4月16日來普洱品茶、賞茶、鬥茶   雲南網訊(在4月的中國普洱茶節上,你將有幸可以見到普洱茶制茶、品茶、讀茶、賞茶、鬥茶等新玩法。  醇香的綠葉 有這些打開方式  茶葉在中國的歷史非常悠久了,以至於遠遠超越了飲品的定義,而上升到文化的境地。
  • 人生是一場旅行,品茶是一種修行
    觀察一個人品茶、喝茶的茶品,可以認識一個人,因此說茶品即人品。所謂茶品,就是說一個人喝茶、品茶時所表現出來的舉止行為,包含精神面貌。因此,要認識一個人,較簡單的方法是和他一起喝茶、一起品茶,從他選擇喝什麼茶、如何喝茶、為什么喝茶、喝茶的樣子和態度怎樣,大概可以認識他是怎樣的人。品茶講究「道」,因而有「茶道」,這個「道」字是指「通達」、「道路」的意思,而「茶道」是指這條道路通達到淨化心靈,善化社會,美化人生,文化世界的過程,是使人充滿快樂的方法,於是「茶道」的表現就會有一些禮節秩序和形式。
  • 尋味南洋走進海口騎樓 文化老街再現南洋風情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1日消息(記者 陳望)11月1日下午,由海口市龍華區旅遊和文化體育局主辦,龍華區文化館、龍華區圖書館、海口騎樓公司協辦的「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在中山路騎樓老街火熱開場。
  • 「尋味南洋」走進海口騎樓老街 遊客品味騎樓文化
    海口網11月1日消息(記者李萬內 特約記者劉偉 攝影報導)琳琅滿目的南洋特色小吃、歡快熱情的歌舞表演……11月1日,由龍華區旅文局主辦的「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在中山路火熱開場,現場通過形式多樣的互動帶領市民遊客品味騎樓文化。「尋味南洋」主題活動現場氛圍熱烈。
  • 喝茶、飲茶、品茶大不同 小罐茶告訴你區別在哪?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喝茶就是喝茶,不會說成是品茶,那末,這喝茶、飲茶、品茶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呢?喝茶更強調的是一個「喝」的動作,給人的直觀感覺便是——將茶水不斷往咽喉引流,這個過程更多的是以達到解渴為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理需求,為人體補充水分。
  • 茶,品茶——韻道
    有人說:飲酒可以成仙,品茶可以成道。茶,應是人間極品。「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是喝茶的感覺。茶屬於淡泊,屬於寧靜,屬於古典文化,屬於底蘊深厚的東方神韻。茶誕生在中國,記載著中國的歷史,同時也被歷史記載著。
  • 從來佳茗似佳人:中國士人與茶,品茶的背後是清幽、寧靜、清雅
    酒是故鄉醇,茶是故鄉濃。中國是茶的故鄉,兩千年來,士人與茶產生不少有趣的故事,其獨特的茶文化也是中國文化亮麗的風景線。來自西南的茶葉茶的起源迄今有七八千年的歲月,根據秦漢之際的藥學經典《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目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
  • 品嘗第三要素——品茶味
    清代大才子袁枚曾說過:「品茶應含英咀華,並徐徐咀嚼而體貼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品茶時,應該將茶湯含在口中,像含著花瓣一樣慢慢咀嚼,細細品味,吞下去時還要感受茶湯經過喉嚨時是否爽滑。這正是教我們品茶的步驟,也特別強調了一個詞語:徐徐。
  • 尋味南洋走進騎樓,文化老街再現南洋風情
    11月1日下午,由海口市龍華區旅遊和文化體育局主辦,龍華區文化館、龍華區圖書館、海口騎樓公司協辦的「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在中山路騎樓老街火熱開場。活動以南洋風味小吃為媒介,通過海南華僑第三代僑胞張淑敏女士親述海南華僑南洋奮鬥史,讓市民遊客在老街的南洋風格建築群裡,回溯中國三大移民潮之一的華僑
  • "品茶,食鴨"猴牌大紅袍攜手花悅庭推出 中國好料理配中國好茶
    ,食鴨」中國好料理配中國好茶的主題鑑賞會。此次活動邀約了知名美食達人管家的日子,美食媒體BESTFOOD, 界面新聞,上海熱線,優家畫報,及嘉定敬茶坊坊主,林銀杏負責人等滬上知名人士,品茶,食鴨,讓熱愛美食的人近距離的體驗高端品牌給消費者的高端品質體驗。
  • 中國茶禮「儉、清、和、靜」——「清」
    中國是茶的故鄉,有著5000年悠久的種茶、制茶、飲茶歷史。茶,不僅是物質的,也是文化的,宋徽宗趙佶曾在所著的《大觀茶論》說:「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北京大學季羨林教授曾給陳香白《中國茶文化》一書題詞:「茶文化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必須弘揚茶文化。」
  • 悶泡,是鑑茶,快出水,是品茶 鑑茶和品茶,你確認搞清楚了嗎?
    你這樣是喝不出茶的缺點來的。選茶,要拿去悶泡,悶三分鐘,讓它所有的缺點都暴露出來,這樣才喝得準一泡茶。」....悶泡,還是三分鐘,確定是在選茶,不是在虐待自己的味蕾麼?《3》悶泡,是鑑茶,快出水,是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