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0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網近日刊文稱,糧食自給率只有39%的日本,每年卻要扔掉632萬噸食品,是全球糧食援助總量的兩倍多!這種純粹的浪費,真正原因出在日本獨有的商業習慣和食品安全管理上。
文章摘編如下:
糧食自給率只有39%的日本,每年卻要扔掉632萬噸食品,是全球糧食援助總量的兩倍多!值得注意的是,這632萬噸食品中,絕大多數是沒有過保質期,吃後不會對身體帶來任何不良影響的食品,屬於純粹的浪費!為什麼好端端的,要把沒過期的食品扔掉?
真正原因出在日本獨有的商業習慣和食品安全管理上。日本的食品保質期上分為「賞味期限」和「消費期限」兩種。「賞味期限」指的是在此日期前口味最佳,「消費期限」指的是在此日期後不可食用。
日本的食品保質期已經被稱為「全球最短」,但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業內還逐漸形成了一種「三分法」,即把食品從製造日到保質期的這段時間分成三個階段,一旦食品超過「賞味期限」的三分之一就得下架、扔掉。
也就是說,「賞味期限」是一年的食品,從製造日算起,只要過了8個月,就必須下櫃、扔掉,儘管這些食品在質量和鮮度上完全沒有問題,至少還有4個月可以銷售,然而注重產品保鮮的日本人就是如此的任性,扔掉、統統扔掉!
近年來,這種嚴重的浪費現象逐漸引起了日本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為了減少食物廢棄,日本厚生勞動省對包括便利店在內的16個行業都給出了具體的數字。可惜這個數字只是一個希望努力達到的目標值,不附帶任何懲罰措施,目前還沒有發揮任何看得見的作用。
公益組織也在努力和各商場、超市聯繫,負責「回收」那些沒到消費期限卻已經下櫃準備扔掉的盒飯、麵包、方便麵、罐頭等,再無償提供給兒童福利設施。然而一年間向福利設施無償提供的食品,僅僅是全國每年扔掉食物的萬分之一。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公布的數字,世界先進國家平均每年扔掉13億噸食物,佔總生產量的三分之一,北美和歐洲國家平均每人一年扔掉280到300公斤食物,相當於南美國家一年的生產量。
另一方面,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UNCSD)預測,2050年地球人口將從現在的70億增加到90億,由於沙漠化和氣象異常等影響,30年後農業勞動生產率將由現在的2.3%降低到1.5%。
一方面是發達國家的食品未經消費就白白浪費,一方面是全球尚有8億多人長期食品短缺。如何合理再分配資源是全球性課題。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估算,如果能改變「三分法」,日本每年能節省4萬多噸的食品浪費,可以對課題解決做出很大的貢獻。
其實,日本進口中國食品時,不妨把2013年中國提出的「光碟計劃」一起進口,如今的日本也非常需要這樣的口號。(蔣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