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蛾科昆蟲的概述

2020-12-24 灌雲豆蟲

天蛾科屬於昆蟲綱、 鱗翅目、 韁翅亞目、天蛾總科,分布廣泛,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 品種繁多, 全世界已知的約 1000種我國已知的約有150種。 天蛾科昆蟲危害多種植物,包括林木、 果樹、糧食、 油料、糖料、蔬菜等重要作 物,因此,經濟意義很重大。

天蛾科昆蟲產卵量一般為200~300粒/雌,但有些種類產卵量則更大,如丁香天蛾(Psilogramma inereta)及構月天蛾(Parum colligata) 的產量可達到1000粒/雌以上。天蛾科昆蟲卵大致分為球形、扁圓形、橢圓形三種,但天蛾科昆蟲卵自卵巢管中排出時皆為圓形,只是產於寄主植物上後卵形有所變化。

天蛾科昆蟲產卵方式為單產,即每次產卵一粒。但極少數種類產卵成堆狀,如構月天蛾,在構樹上會產成塊的那堆,這是因為構樹葉大(達15釐米), 一片足夠十幾頭3 齡前幼出取食。又如丁看天娘在丁香和營柳樹上產那均為單粒,但在梧桐樹葉上往往產有7~8粒卵。 這說明天蛾科昆蟲在產卵時對寄主的選擇性和雌成蟲對幼蟲生長發育的昭顧性。

天蛾科昆蟲卵的成熟一般分為三個時期,即卵黃髮生前期、卵黃髮生期及卵黃髮生後期(或稱為卵殼形成期)卵黃髮生由內分泌調控,和其他大多數昆蟲一樣, 天蛾科昆蟲卵黃髮生由保幼激素調控。卵黃蛋白由卵黃原蛋白(vitellogenin)轉化而來,為正在發育的胚胎提供胺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磷和硫等營養性和功能性物質。

破蛹化蝶

胚胎發育結束後就要破卵而出,其破卵的方式主要有:利用口器咬破、利用尾角破卵(如松黑天蛾、 雀紋天蛾、小豆長喙天蛾等)、利用頭頂破卵(如榆綠天蛾、棗桃六點天蛾)。

可以從天蛾科昆蟲的產卵方式和卵的形狀來研究它們與亞科的演化系統、生活習性和寄主植物演化系統。

產圓球狀卵的兩個亞科 蜂形天蛾亞科 (Philampeliae)和透翅天蛾亞科(Sesinae), 其形態和生活習性極為相近,可以認為這兩個亞科是由同一祖先進化而來。

幼蟲體型多數為圓簡形,但也有背面及腹面寬的種類。一般頭及胸部較腹部稍細。 體長50~100毫米不等。頭型變異較大,有圓尖兩種,可以細分為三角形、橢圓形、中間型,上有微毛、刻點或小顆粒。 胸部三節,每節各一對足。腹部十一節,有尾角,氣門9對。體色分為一色型、 二色型和三色型。

幼蟲

天蛾科昆蟲幼蟲的外骨骼較硬, 沒有什麼伸縮性。幼 蟲自卵中孵化出來後的不斷生長過程中, 必須經過幾次蛻 皮,才能繼續長大。天蛾科昆蟲幼蟲的發育過程中一一般要 脫皮5次。兩次蛻皮期間稱為齡期。天蛾科昆蟲幼蟲一般有6齡。和其他大多數昆蟲一樣,天蛾科昆蟲在幼蟲期的蛻皮由蛻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協同誘導基因的表達來調節蛻皮。

天蛾科昆蟲末齡是幼蟲期的暴食階段,佔全幼蟲期總食量的70%~80%,而且多喜食含蛋白質和澱粉多的較老的葉,以貯備營養。多數天蛾科昆蟲鑽人土中做繭,但也有部分在寄主根莖附近的枯枝落葉中或腐殖屬下做一個不十分緊密的薄繭。預蛹期從外部形態看與幼蟲期無異,其內部卻進行著劇烈的生理變化,不久即脫去舊皮,成為蛹態。

蛹期過後,便進入成蟲期。成蟲,(蛾)分為頭、胸、腹, 體型較大, 前翅大而狹長,翅頂角尖,具翅韁和翅韁鉤,觸角粗厚, 端部成鉤。喙發達,非一般蛾類可比: 飛翔力強,經常飛翔於花叢間取蜜。大多數種類夜間活動,少數日間活動。

天蛾科昆蟲多為多代型,但屬內各種世代大致相似, 例如Macroglossum spp.都在5代以上; Rhagastis spp.和Cechenena spp. 在5代左右; Gurelca spp.為8代。 大多數天蛾科昆蟲以蛹態過冬,但亦有少部分以成蟲過冬。

相關焦點

  • 咖啡透翅天蛾成長記
    咖啡透翅天蛾是鱗翅目天蛾科的一種蛾類,它和多數蛾類有著顯著的不同。首先,蛾類多在夜間活動,而咖啡透翅天蛾喜歡白天活動,它快速煽動翅膀懸停於空中吸食花蜜,被許多人誤認為是蜂鳥。再者,咖啡透翅天蛾的翅膀是透明的,若蟬翼一般,而多數蛾類翅膀密被鱗粉,看起來毛乎乎的。恰巧朋友在自家的梔子花上發現了幾隻咖啡透翅天蛾的幼蟲,讓我們一起見證這種奇特蛾類的成長曆程吧。
  • 【蟲譜大觀】傳說與現實—鬼臉天蛾
    秋季悶熱的氣息和直翅目昆蟲此起彼伏的鳴聲使人煩躁不已,看見不遠處有一條籠罩在路燈昏暗光源下的木製長凳,我便打算過去歇息一陣子。 天色已晚,我將要打道回府之際瞥見路燈柱子上赫然趴著一隻非常詭異的生物:通體黃黑交替,翅面斑駁不已,而胸部顯眼的灰白色骷髏頭圖案更是成為了之後幾天我在深夜被噩夢驚醒的緣由。
  • 青城山上發現世界上最大天蛾
    4月15日,成都一隊昆蟲科考隊在青城山考察時,發現一隻翅展達到17.5cm的鋸翅天蛾,超過此前記載15.6cm的世界記錄。發現它的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說,天蛾科是我國常見的一類大型蛾子,但鋸翅天蛾每年4月底到5月初在川西海拔1000米-2000米的山區短暫出現後,就神秘消失,第二年才會再次出現。鋸翅天蛾的體翅藍灰色,胸部背板黃褐色,腹部灰色,披有端部白色的較長鱗毛,近端部有三條灰色縱帶,縱帶下方有黑斑……總的來說,就是比起青城山眾多的各類蛾子,鋸翅天蛾可以說是醜出了水平。
  • 自然筆記(六) || 葡萄天蛾、桃紅頸天牛、大牙土天牛、大雲腮金龜
    2020年6月21日活動現場葡萄天蛾葡萄天蛾手繪一張「葡萄天蛾」的幼蟲      葡萄天蛾(Ampelophaga rubiginosa Bremeret Grey),昆蟲綱鱗翅目天蛾科,又名葡萄車天蛾、輪紋天蛾、葡萄紅線天蛾
  • 長嘴大蛾子-長喙天蛾
    最近一直在想寫啥小夥伴會願意看,還好周末PhD.Z冒著太陽逛公園還真發現了一隻喙特別長的、身體特別特別肥壯、懸停特別有力,能大白天採蜜的大蛾子兒(跟著PhD.Z一起念da e zhi)——長喙天蛾長喙天蛾是鱗翅目天蛾科長喙天蛾屬Macroglossum 的通稱,既然叫長喙天蛾,喙肯定不是一般長,長喙天蛾的喙長得像蝶,長長的喙管可以彎曲伸進花蕊吸取蜂蜜,觸角尖端膨大像個棒棒;長喙天蛾體型碩大,頭尖尖的,翅膀煽動的飛快,翅膀震動速度可達每秒30-40次,可以輕鬆的懸停在空中, 能發出清晰可聞的嗡嗡聲,很像南美洲蜂鳥。
  • 昆蟲九種
    豆天蛾那天路過一片刺槐林,眼角瞥見一棵樹灰黑色的樹皮上,有一塊菱形的沙漠迷彩樣的斑塊,湊近一看,原來是兩隻豆天蛾在愛愛,只是這古怪的姿勢還是第一次看到,倒像是在拔河。豆天蛾豆天蛾是豆蟲的成蟲,有著像美國B-2轟炸機一樣的三角翼狀體形,飛行速度很快,所以稱作「天蛾」。它有發達的喙管,能吸食那些喉部很深的管狀花的花蜜。
  • 87萬網友「雲觀展」解鎖昆蟲冷知識
    87萬網友「雲觀展」解鎖昆蟲冷知識   驚蟄之後,萬物復甦。3月6日,封面新聞「雲觀展」走進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該館館藏超過40萬件,許多藏品在國內絕無僅有,其中70%以上的館藏為蝴蝶標本。館長趙力、副館長趙希擔綱講解員,帶大家線上參觀「華語世界最大蝴蝶資源」,探秘昆蟲版的「動物世界」。
  • 熱帶天蛾現身日本中部 顯示全球氣候變暖加劇
    日本地區的鬼臉天蛾(圖片來源:百度百科)鬼臉天蛾背上的人臉圖案(圖片來源:百度百科)據日本《朝日新聞》網站報導,日本神奈川縣秦野市的田地上發現了背部花紋像人臉一樣的大型蛾子。這種蛾子的學名為鬼臉天蛾,一般生活在南方地區,在神奈川縣縣內很少被發現。
  • 87萬網友「雲觀展」,解密昆蟲冷知識
    華希昆蟲博物館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趙力供圖驚蟄之後,萬物復甦。3月6日,封面新聞「雲觀展」走進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副館長趙希擔綱講解員,帶你線上參觀「華語世界最大蝴蝶資源」,探秘昆蟲版的「動物世界」。世界最大水生昆蟲——越中巨齒蛉,世界最長昆蟲——中國巨竹節蟲,世界最大蚊子——巨大蚊,這些獲得吉尼斯世界記錄的館藏精品,讓你對昆蟲的「世界之最」讚不絕口。
  • 昆蟲的外骨骼世界:透明蝴蝶和達爾文之蛾
    原標題:昆蟲的外骨骼世界:透明蝴蝶和達爾文之蛾   原標題:昆蟲的外骨骼世界:透明蝴蝶和達爾文之蛾  玫瑰水晶眼蝶(學名:Cithaerias aurorina)是一種翅膀幾乎完全透明的蝴蝶,除了粉紅色部分和一對眼斑。
  • 【城市物種日曆】9月11日 夾竹桃天蛾(天了嚕!綠化帶鋼鐵俠來了!)
    它就是夾竹桃天蛾的幼蟲。夾竹桃天蛾Daphnis nerii (Linnaeus,1758)是廣泛分布於我國東南沿海、西南、華南的一種蛾子,屬於天蛾科。既然以「夾竹桃」命名,自然就意味著,它的幼蟲以夾竹桃科植物為食。夾竹桃家族一般都有毒,所以它的幼蟲也算是個重口味。
  • 《武夷山國家公園鉤蛾科尺蛾科首部昆蟲志》出版
    東南網訊(記者 陳豔 通訊員 邱汝泉 詹麗英)1月14日,拍攝的《武夷山國家公園鉤蛾科尺蛾科首部昆蟲志》書。近日,武夷山國家公園組織出版了《武夷山國家公園鉤蛾科尺蛾科昆蟲志》,該志記錄了武夷山國家公園內分布的鉤蛾科4亞科35屬71種,尺蛾科5亞科196屬357種,其中發現塗尺蛾屬 Xenographia(Warren, 1893)1個中國新記錄屬,半明塗尺蛾 Xenographia semifusca(Hampson, 1895)、淡灰皮鹿尺蛾 Psilalcis dierli (Sato,
  • 大連的這些昆蟲寶寶們都認識嗎?
    小辛巴遇到丁瑪和蓬蓬之後,不僅找到了快樂,還學會了吃各種美味的昆蟲。今天,就跟隨小編,賞析一下咱大連的昆蟲吧!小豆長喙天蛾是最招人喜歡的蛾子,因為它會像蜂鳥似的在空中懸停採食花蜜,所以被誤以為是蜂鳥。與小豆長喙天蛾是親戚的是後黃黑邊天蛾。它們的區別一是後黃大,二是後黃的翅膀大部是透明的。
  • 夏秋季野外昆蟲上演「模仿秀」 市民增添觀賞樂趣
    天蛾的幼蟲穿上「綠色外套」後更加安全。夏秋季節,野外觀察昆蟲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看似平靜的樹叢草地,當人走過,四處驚起的蚱蜢、蝴蝶或螳螂,或許會嚇你一跳。而在這些被你驚起的小昆蟲背後,可能還有等候它們多時的捕食性昆蟲。當然,如果不是刻意尋找,那些已經和環境融為一體的昆蟲,你或許怎麼也找不到。這就是自然界的擬態,它們通過模仿不同的形態,躲避風險或伺機捕食。昨天,我市昆蟲愛好者林海倫,就向記者展示了一組夏秋季野外讓人眼花繚亂的昆蟲「模仿秀」。
  • 自然界最奇特的7種昆蟲:一種像長頸鹿,一種美麗又恐怖
    【黑帶二尾舟蛾毛蟲】這種昆蟲的幼蟲十分奇怪,胖嘟嘟的身體,大大的腦袋,還有兩條長長的尾巴。在受到攻擊的時候,它的尾巴會噴出蟻酸。【巨沙螽】巨沙螽(zhōng)生活在紐西蘭,體型很大,大點兒的重量甚至超過一枚雞蛋,十分不可思議。
  • 是植物還是昆蟲?丨《百科動物園》帶你看昆蟲界的「顏值擔當」究竟...
    昆蟲在4億年前就出現了,是最早出現在地球上的動物。它們是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神奇之處,令人驚嘆。在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裡,生活著一群奇特的「昆蟲」們:有《沉默的羔羊》裡的鬼臉天蛾、「昆蟲皇后」蘭花螳螂、一身「中國紅」的網脈蜻、手持大刀的中華大刀螳……聽完描述,你是不是對這兒的「昆蟲」充滿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