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 楊富春 通訊員 劉洋 石昌祥
2日,記者來到荊門市東寶區八裡乾溝石灰窯礦區。置身金利石灰廠碎石開採平臺,整個石灰窯礦區一覽無餘。
碎石堆放場,周圍豎有綠色防風抑塵網;礦石破碎車間,被封閉在巨大的廠房內;穿梭的重載卡車,清洗得乾乾淨淨。「變化,得益於礦區開展的採石、制灰、環境三輪整治。」八裡乾溝辦事處主任周曉明說。
八裡乾溝石灰石資源豐富,儲藏量3億多噸,氧化鈣含量高達53%。
這裡,是江漢平原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石灰生產基地,年產石灰近80萬噸。
史料記載,八裡乾溝石灰石開採始於清代,是個百年老礦區。改革開放後,石灰石開採進入高峰,石灰窯多達70多口。
以前,這裡一直沿襲著自採自燒的生產模式,山體處處傷疤,礦區粉塵瀰漫,廢碴石隨意傾倒,每到雨季,泥石流災害頻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東寶區從事地質環境工作的盧開華說,「以前在礦區,兩車起碼保持30米距離,否則看不清前面路況易引發事故。」
2006年,東寶區啟動乾溝採石企業整治,將50多家採石點整合成5家,同時推行中深孔爆破、平臺分層開採及機械化破碎、鏟裝作業,鑿巖用上帶有集塵裝置的履帶式鑿巖機。
2010年,東寶區開展石灰窯節能降耗工藝改造和安全達標專項整治,關閉13座無法上環保裝置的一次性窯,將60座立窯整合為5家,並將石灰窯爐膽更換成加長耐火磚,噸灰能耗由原來的150公斤標煤降至123.38公斤標煤;在煙道安裝脫硫、除塵裝置,粉塵含量下降90%。
生產環節問題解決了,但礦區大環境問題並未根治。
如何徹底根治這一頑疾?在政府引導下,礦區探索一條自我驅動型礦區整治新模式:所有業主共同組建業主委員會,作為整治主體組織制訂和實施綜合整治計劃,公共區域環保、安全建設費用由各業主按生產規模分攤,維護、治理、灑水降塵等工作交由專業公司承擔,各自生產區域安全、環保、綠化等費用由各業主自己負責。
集中整治讓礦區脫胎換骨。
據周曉明介紹,整個礦區安裝脫硫塔20臺套,全線配套自動PH值檢測和加鹼、自動化加水及供電裝置;安裝各類除塵設施58臺套,破碎生產線噴淋管網8套、噴頭200多個,石料廠、石灰窯生產區域噴淋管網套、噴頭600多個;建成各類石料、石灰封閉式庫房近3.7萬平方米,全封閉傳輸皮帶60多條,架設防風抑塵網3.3萬平方米;安裝環保專用變壓器5臺、打機井7處、建蓄水池6處800多立方米,架設自來水管網8000多米。
同時,硬化礦區路道8000多米、作業場地2.2萬多平方米;治理碴場分臺降坡5處2萬多平方米,礦區新增綠化面積6000多平方米;關閉存在安全隱患及高耗能石灰窯13座,對部分窯體和設施進行填埋和拆除,取締40多處拌灰點。「以前,開採出來的廢石隨意堆放,既影響環境又形成安全隱患。現在,這些廢石被加工成不同粒度的石料,成為建築市場的搶手貨。」周曉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