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旅融合的「黃山樣板」

2020-11-05 中安在線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旅遊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項重要需求,而文+旅也已成為新時期人民群眾享受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徑,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近年來,黃山市秉承「文化是魂,旅遊是體;魂體相融,珠聯璧合」的理念,文化搭臺、旅遊唱戲,深度推動「旅遊+」模式,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數字屏觸控古非遺

  在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有一面4855mm*2063mm的多功能數字觸控顯示牆,它由12臺最新型交互式顯示工業拼接屏組成,通過手指、筆、手套等不透光的觸摸感應介質來完成觸控。博物館副館長姚昱波介紹,通過這塊數字顯示屏能更加直觀的一睹非遺文物的風採。「它支持縮放及360度球面自由翻轉,所以遊客可以自己控制、觀看,目前館藏珍貴文物的3D視圖20餘件,非遺文創的製作視頻18個。通過這個數位技術,能夠突破諸多限制因素,無接觸、無損害,全方位展示文物真實信息,受到了很多遊客的喜愛。」據悉,數字觸控顯示牆還具備線上選購功能,遊客可用手機在選購界面掃取二維碼,進入後端購物平臺,選購自己喜歡的展品,將非遺周邊工藝品領回家。

  IP打造大流量

  (黃山市文旅局供圖)

  「徽工之巧、徽玩之雅、徽茶之香、徽味之美、徽藝之韻」,近年來,黃山市聚焦五徽品牌,全力打造爆款IP,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集中展示該市旅遊形象、非遺項目和文創產品。未來,黃山市將繼續大力發展全域旅遊,推動徽州文化傳承創新發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探索用獨特的文化內涵和魅力詮釋旅遊,在用旅遊更好地傳播特色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的路上,找到適合黃山發展的最佳路徑。

  文旅+引領新風尚

  「蜀源文化活動進鄉村」(黃山市文旅局供圖)

  今年國慶中秋雙節期間,黃山市共舉辦138項主題文旅活動,包括屯溪區在黎陽IN巷舉辦文化藝術節和燈會活動,在新安江濱水旅遊區舉辦「新安江花月夜」活動;徽州區呈坎景區聯合抖音通過實時直播特色曬秋場景,展現獨特的民俗文化,唐模景區常態化舉辦「國樂進唐模」活動;歙縣首屆秋禧節以「江南好個秋、自在徽州府」為主題,圍繞十大秋色秋景,開展各類特色曬秋活動;休寧縣圍繞鄉村旅遊和齊雲賞月,開展特色文旅活動;黟縣塔川景區打造以秋收為主題的特色景觀,讓遊客親身感受豐收的喜悅;祁門縣舉辦2020年「豐收杯」農民歌手大賽,活動內容涵蓋文藝演出、農事體驗等;黃山風景區開展「黃山之巔為祖國慶生」升旗儀式、舞龍舞獅民俗表演,以及「與遊客一起做月餅」等精彩互動活動......非遺夜市、民宿展演、遊船派對等各類活動精彩紛呈。

  黃山市文旅局辦公室主任徐湧駟告訴記者,從結果來看,相對比純旅遊,這樣的文旅融合體驗更能得到遊客們的喜愛。「為了能夠讓來黃遊客更能體驗黃山文化,我們做了大量工作,建立文旅項目申報、監測和管理等全流程工作機制,開發重大文化旅遊項目187個,同步開展各形式文藝活動,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融為一體,就是希望能使黃山市文旅產業更加融合,更加豐富、更有特色。」目前黃山市有7處評為全省夜間文旅消費「四個十佳」品牌,數量位居全省首位。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接待遊客3011.34萬人次,旅遊收入265.05億元,旅遊業增加值佔全市當年GDP比重15.1%,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6.02%。

  文化與旅遊融合,讓「詩和遠方」走到一起,在文旅融合發展時代背景下,如何使文旅融合更加適應黃山特色,放大文化和旅遊綜合效應,這又成為了在第二屆黃山發展大會上一個值得探討的熱門話題。(唐進民 毛振楠)

相關焦點

  • 浙江發布「數字詩路e站」 打造文旅融合數位化樣板
    數字詩路e站建設是貫徹落實《浙江省大花園建設行動計劃》《浙江省詩路文化帶建設規劃綱要》、推動詩路沿線地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舉措,由浙江省文化產業促進會和浙江省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牽頭,浙江詩路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負責開發管理,旨在建設成為浙江文化產業數位化樣板地,實現詩路IP的深化、轉化和物化,成為全省宣傳文化系統「三服務」的有力抓手。
  • 文旅產品博覽會打造文旅融合發展「中國樣板」
    新華社杭州11月8日電 第15屆中國義烏文化和旅遊產品交易博覽會8日在浙江義烏開幕,將文化弘揚和傳承與旅遊體驗和分享有機結合,講好「詩和遠方」故事,全力打造文旅融合發展的「中國樣板」。據悉,創辦於2006年的原中國義烏文化產品交易博覽會,至去年已成功舉辦14屆,自本屆開始增加旅遊板塊,成為文化和旅遊部組建後舉辦的首個「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展會。
  • 夏津縣全面啟動「文化+旅遊」新模式 打造文旅融合新樣板
    夏津縣文化和旅遊局圍繞「文化與旅遊共建共享」的主題工作思路,在第十三屆椹果採摘節旅遊旺季,組織了「古桑書韻、古桑歌韻、古桑舞韻、古桑詩韻」等多形式的文藝演出,走進德百小鎮、走進頤壽園,為景區遊客帶來了一場場文化盛宴,開啟了「文化+旅遊」的新模式,打造文旅融合新樣板。
  • 【脫貧攻堅】囊謙縣全域聯動著力打造文旅融合囊謙樣板
    【脫貧攻堅】囊謙縣全域聯動著力打造文旅融合囊謙樣板 2020-12-19 14: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打造文旅融合「漠河樣板」
    近年來,漠河市圍繞把綠水青山、冰天雪地打造成金山銀山的目標,進一步夯實生態旅遊的主導產業地位,把旅遊業作為促進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維護生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轉變工作作風的「金鑰匙」。對此,姚佔軍市長代表漠河市政府對本次合作給予高度肯定與期待,他表示:漠河市極品文化旅遊公司的成立,是漠河市旅遊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對於提升旅遊產業發展質量、加快文旅融合步伐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希望通過雙方的精誠合作,立足生態、區位、資源、文化等優勢,整合旅遊資源,豐富產品供給,擴大漠河市旅遊品牌影響力。
  • 黃山以文旅融合樹立老牌景區新形象
    圖為黃山風景區內出售的文創商品。 刁海洋 攝「迎客松」咖啡、網紅文具以及聯名款泰迪熊……黃山風景區正不斷利用旅遊文創融合,樹立老牌景區新形象。圖為黃山風景區內出售的文創商品。 刁海洋 攝近年來,黃山風景區深度挖掘黃山文化資源,不斷探尋文化與旅遊的結合點,打造「黃山好禮」品牌,培育別具一格的文旅紀念品市場。
  • 偉光匯通打造文旅融合驅動新型城鎮化發展樣本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以雲南的彝人古鎮、河南的皇家驛站、河北的灤州古城等為代表的一些文旅產業小鎮,經過近年來的打造和經營, 已經成為宜業宜居宜觀光的理想之所,並且為推動文旅融合、帶動新型城鎮化發展和城市資源優化配置注入了新動能、新活力,也給全國各地的文旅小鎮提供了有益的借鑑價值。
  • 打造文旅融合樣板的紹興名人館
    籌建紹興名人館,利用紹興名人的資源優勢為文旅融合和紹興的發展助力,這是紹興市委市府高瞻遠矚的戰略決策,是觀眾和遊客了解紹興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點和方便途徑。基於文旅融合的戰略定位,紹興名人館實施了以下措施:一是搭建網絡智慧平臺,形成以紹興名人館為中心的遊覽線路集群,為外地遊客提供完備而精準的服務信息;二是認真分析「吃、住、行、遊、購、娛」旅遊業的六大要素,在名人館內重點關聯「遊」和「娛」的文化支撐,使「吃」「購」「住」「行」的文化體驗得到相應提升。
  • 詩意旅居,嘉興桐鄉打造文旅融合新樣板
    橫港村在原有親子研學的基礎上,融入鄉村藝術,打造國際遊學藝術村。村莊基於優越的生態基底,藉助藝術和設計的力量,有序進行點狀開發,小鴨藝術中心、橫港書院、橫港別院、莫奈花園、鄉村民宿等新型業態便陸續落成,將休閒與現代化很好地結合了起來。
  • 陝西將全力打造文旅融合「金名片」
    原標題:陝西將全力打造文旅融合「金名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
  • 西安發布文旅融合新舉措:長安唐村榜上有名!
    、農旅融合的探索之路。在整體規劃中以一心、兩帶、三板塊為布局:以南堡寨古村落為核心;打造柳青文學藝術、文創產業帶以及十裡蛤蟆灘農業觀光體驗帶;建立柳青創業史教育實踐基地、絲路藝創學鎮、唐詩田園三大板塊。
  • 錦秀丹寨打造文旅融合新舞臺
    不僅能吸引觀眾眼球,在觀看《錦秀丹寨》期間,能起到放鬆、愉悅的功效,還能打造推廣出一系列旅遊精品劇7月3日,在丹寨萬達旅遊小鎮,由萬達集團攜手多彩貴州文化藝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多彩公司)打造的大型苗族歌舞情景體驗劇《錦秀丹寨》將在錦秀劇場首演。
  • 域城鎮:聚力「三駕馬車」 跑出文旅融合發展「加速度」
    近年來,博山區域城鎮聚焦文旅融合,聚力項目建設,「三駕馬車」齊頭並進,不斷跑出文旅融合發展「加速度」。紅葉柿巖「歷久彌新」,一個穿越300年的醉紅打卡地。「『鹿岑柿林千樹,高山上下參差』,與其稱之鹿岑,倒不如叫柿巖為妙。」古人一句話道破了「柿巖」的玄機。
  • 文旅融合 擦亮大運河文化「金名片」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和《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都提出,要通過文旅融合等方式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與利用。為了強化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加快將大運河打造為「繼古開今的璀璨文化帶」和「享譽中外的繽紛旅遊帶」,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近日聯合發布《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簡稱《規劃》)。
  • 山東:文旅融合,描繪「詩和遠方」新圖景
    為進一步推進全省文旅深度融合、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近日,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召開全省文化旅遊發展座談會,研究山東《全省文化旅遊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打造文旅精品圍繞打造「六好」文化旅遊產品、推出文化旅遊精品線路,山東省各地抓優抓特,注重挖掘潛在資源,做出諸多探索。
  • 三亞:打造文旅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
    這些文旅融合的信息諮詢中心,彌補了旅遊文化服務的短板,解決了自助遊遊客獲取信息不精準的問題,也滿足了周邊住戶公共文化的服務需求,市民、遊客在諮詢服務站便可了解三亞的歷史和文化,既提高了當地市民的城市認同感,也增強了遊客的旅遊體驗感。三亞不僅是全國知名的旅遊城市,同時作為中國特色自貿港建設的排頭兵,日益增長的旅遊消費和旅遊服務升級,對三亞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三區」融合發展 打造龍門樣板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宜龍 郭歌文脈因弘揚而賡續,文旅因融合方致遠。2000年11月,龍門石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25處、河南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產。,突出保護優先,致力環境改善,加快文旅融合,持續打造園區、景區、社區「三區」融合發展的「龍門名片」,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 旅順口區:打造軍民融合、文旅融合旅遊目的地
    旅順口區圍繞創建「國家記憶」主題,提出五大創建定位:一是民族自強、不屈抗爭的國家記憶公園,二是愛國主義、國防教育的全景展示窗口,三是軍民融合、合理利用的先行示範區,四是文物保護、創新活化的精品工程,五是高質發展、文旅融合的旅遊目的地。構建民族自強、不屈抗爭的國家記憶公園。
  • 將良渚古城遺址建成大遺址保護利用典範和文旅融合發展樣板
    正如在申遺成功之時許下的「願景」:後申遺時代,努力將良渚古城遺址建成大遺址保護利用典範和文旅融合發展樣板。  戴上VR眼鏡體驗良渚先民捕魚  數字賦能 讓良渚文化「活」起來  今年國慶黃金周的第一天,良渚古城遺址數智體驗館正式對公眾開放。
  • 「非遺+」打造文旅融合「莒縣樣本」
    近日,莒縣綺麗·創谷、嗡嗡樂園等兩家重點文旅企業申請省級專項扶持資金200萬元,有效解決了企業資金短缺等實際問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開發利用奠定基礎。近年來,莒縣文旅局創新「非遺+」工作模式,發動民間傳統文化愛好者及文藝協會等力量,深挖非遺資源,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宣傳「莒文化」的同時滿足人們對高質量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打造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非遺傳承保護和文旅融合的「莒縣樣本」。「非遺+產業」做大做強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