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遊石窟之謎:1992年龍遊石窟發現大量超現代科技的設備

2021-02-08 外星UFO探秘

龍遊石窟的位置在浙江省龍遊縣,是1992年3月份的時候由當地幾個農民發現的,這是一個在地底沉睡了上千年、舉世罕見的浩大地下建築群,因為其施工難度、施工水準在當代都無法達到,它究竟鑿於何時、何人開鑿、用什麼方法開鑿,有什麼用途?眾多疑問吸引著、困惑著世人。所以,自龍門石窟在1992年被發現之後,世界各地的各種專家都前往去實地考察,就連CCTV探索發現欄目也曾召集各路學者,對石窟進行了歷史文化全方位的破析,但從1992年發現到至今已經過去20多年了,最終都是沒有一個可以說服的科學定論,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下面探秘志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著龍遊石窟的發現過程和其中謎團吧。

1992年發現龍遊石窟的經過

網友提供的龍遊石窟的照片

鳳凰山其實只是個丘陵,海拔69米,一直荒無人煙。20世紀50年代,山下村民為避洪水遷至山上。村民很快發現,山間有眾多水潭,均深不見底,故這些水潭均被稱為「無底塘」。水潭成了村民長年用水的水源;潭中有魚,常可為村民佐餐。一次,一村民在水潭中捕得一條37斤重的魚,此事引發了村民吳阿奶等人的興趣,何不將潭中水抽乾捕魚!

1992年6月9日,吳阿奶等四位村民選中了水面面積僅20平方米的「洗衣潭」抽水。抽水機開始日夜作業,水在下降,一道石壁漸漸顯露。然而越往下水面越往裡傾斜,第四天,水面上露出一行臺階!水泵加至四臺,第九天,兩截巨大的魚脊狀石柱顯露!17天後,水落洞出,一座氣勢恢宏的地下石室展現在他們眼前。此時誰也沒有注意到,17天勞作竟連魚腥味都未聞到——魚一條也不見了。

幾個農民一鼓作氣,共抽乾了7個石窟(其中2個灌水回填),個個石窟緊挨著,排列工整,每個石窟均有石階通向洞底,石窟內的石柱根據洞的大小1到4根不等,其布局符合力學原理;洞與洞之間的間隔,有些僅50釐米;令人驚異的是,這7個石窟的布局竟呈北鬥七星的形狀。

在1號洞的石壁上,農民發現了一幅神秘的圖畫:石壁上刻有馬、鳥、魚;而在另外的石洞裡多處發現數米長的閃電狀刻紋。在這7個石窟周邊1公裡範圍內,類似的石窟共有24個,而沿衢江北岸還分布著更多的石窟。顯然,這是一個龐大的石窟群。然而,在7個洞內除發現一尊無頭石像外,並未發現一件文物,只找到四隻烏龜。

龍遊石窟未解之謎

1、龍遊石窟群的開鑿用人多少?用時多長?鑿於何時?

龍遊石窟歷史久遠,可以與萬裡長城爭伯仲根據多數專家的初步推論,龍遊石窟可能建於漢代,與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歷史傑作長城差不多始建於同一時期。眾所周知,長城,歷史悠久,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的象徵。與龍遊石窟相比,其是地上建築,用磚土夯堆而成。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綿延萬裡,氣勢恢宏,其規模之大可稱舉世無雙。修建長城的時間堪稱是上下兩千年,動用的勞動力數量十分可觀。據歷史文獻記載,秦代修建長城,除動用三十至五十萬軍隊外,還徵用民夫四五十萬人,多時達到一百五十多萬人。這樣雄偉的工程,成為在月球上唯一可以看見的兩大人工建築之一。

龍遊石窟是規模僅次於兵馬俑的人工地下建築群。龍遊石窟是人工地下建築群,石窟數量達到30個以上。如此規模的地下建築,僅次於我國古代最大的地下建築秦始皇兵馬俑。秦始皇兵馬俑位於中國西安臨潼,是地下夯土建築結構,建築數量多達50座以上。其中已開發的第1號坑面積12460平方米,2號坑面積6000平方米,3號坑面積約520平方米。這個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的秦陵兵馬俑,至今尚未統計出它的用工時間與用人數量。據史料估計,它耗時近40年之久,80餘萬人參與工程建設。

龍遊石窟與金字塔同是古代石制建築。龍遊石窟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地下建築群,是由一鑿一斧人工開石而成的古代石制建築。尋覓這樣久遠的古代石制建築,只有古埃及金字塔。坐落於埃及的石制金字塔,是古代七大奇蹟之一,是4000多年前古埃及法老為自己建造的陵墓。在三座巨大的金字塔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它是一座幾乎實心的巨石體,由大約200萬塊巨石堆砌而成,高度相當於現在的四十層樓。關於它的建造時間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所以網絡上關於龍遊石窟騙局這種說法層出不窮,普遍認同的說法是,建成一座金字塔的工程,可能要花費三十多年的時間。

經過計算,龍遊石窟中已開發的部分體量是18萬立方米。與世界各地這許多古代巨型建築相比較,其工程之巨,讓我們很難計算其建造時間的長短,投入的人工多少。如果只說龍遊石窟規模如何之宏大,而並無確指,實在難以使人信服。這裡先列舉一些數字,以使我們在腦海中初步建立龍遊石窟的空間概念。龍遊石窟群均是建造在小小洞口下面的地下洞穴。

已開發的5個石窟中,2個大的,面積一共約4000餘平方米;3個小的,面積一共近2000平方米;石窟高約30米。計算出5個石窟需開挖廢石約18萬立方米。鳳凰山已經發現石窟24座,面積是5個石窟的4.8倍,推測總共須開挖廢石約86萬立方米。據專家推測,矩型入口按4×5米計,可容3-4個挖鑿面,挖深幾米後可再增加。出口只有一處,開鑿出的廢石必經由此出口搬運而出。初搬時距離近,10米以下距離加長坡度加陡,勞動強度增大,勞動力也同比增加。幾千精壯勞力輪換施工,一錘錘、一鑿鑿挖下86萬立方米石塊,又一筐筐、一擔擔日日夜夜從窟底搬抬,絕非幾年時間。尤其是開在石窟頂部的狹小洞口使人員進出和物品搬運極為困難,加大了施工難度,也為工程量的推算又增添了許多困難。

賈鋼(上海同濟大學巖土工程系教授,專門從事地下結構力學和施工組織學的研究)教授認為:龍遊石窟規模巨大,因此工程難度很大。要開挖這樣的石窟,需要考慮很多因素。首先,石窟的入口很小,大概只有20幾平方米,而且沒有其他入口。開挖的時候,先從地上開一個20多平方米的入口,然後從入口向下面挖,挖出一定深度之後再向裡挖。這樣一會兒向下挖,一會兒向裡挖,由外向裡逐漸推進。這種施工方法,很像明清時代我國西北黃土高原的一種窯的建造,那種窯叫做地坑窯。現在看來,龍遊石窟是完全由人工開鑿而成的。這樣大型的工程,就算拿現代的科學技術手段來開挖的話,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工程,何況在沒有現代機械與爆破技術的古代呢?這樣浩大的地下工程,就算是在現代也是很少見的.

2、工程浩大而土石不見蹤跡

開採如此巨型石窟,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已經被開發的七個洞窟平均面積約1000平方米,高度20米,一個洞就要排出土方將近2萬平方米,以50個洞計算,則共排土方100萬平方米,如果是築成一米高、一米寬的圍牆可達1000公裡之長。從石窟所處地理位置的地質分析來看,開採出來的石料屬於質地較軟的紅砂巖,很難用作建材。這麼多石料被運往何方了呢?

在鳳凰山周圍沒有發現這些土石被處置的痕跡,即使是在方圓百裡附近的杭州或蘭溪,也找不到安置這些石料的實證。處理如此之多的石料,在沒有機械工具的緣故時代,只能依靠肩抗手提,需要大批的人力投入,若以一人一天可排土方0.3立方米,則需要200萬個工作日才能完成。有人作過統計,若每天投入1000人不分颳風下雨,夜以繼日地工作,也需要耗費六年的時間,鳳凰山當時應布滿工人生活住宅。但現在人們看到的除巖石之外,只有薄土一層,沒有其他任何遺蹟可尋,也從未發現有古代牆基柱礎的痕跡。近百萬立方米的石料不見蹤影,難道是集體飛到杭州成為飛來峰?

3、為何石窟側面留有陡坡

在石窟西側有一個預留的坡道。坡道呈凹曲狀,平斜相間,自石窟洞口向下,約按36度向下伸展,直至洞底。然而細看臺階的階差竟達到半米,斜面甚陡。這個坡道是窟底通向洞口的唯一通道,它的用途為何?很自然地,人們會想到這是出入石窟的路徑,供行走或搬運石塊之用。古代諸如長城、金字塔這樣用巨大石塊堆積而成的建築,人們在把石料搬運到高處的時候,總是採用同一種方法。即先用土堆成一個斜坡,將石料沿斜坡推倒高處後,再將斜坡挖掉。那麼龍遊石窟中預留這樣的斜坡,難道也是用於搬運石塊的嗎?

孫鈞(上海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從事隧道與地下工程研究和教學,1962年參與創建了《地下結構工程力學》學科)教授在這裡就坡道的用意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洞口放在高處,放在小山坡的頂上,可以防止水淹,這是完全科學的。這樣從洞口下來就要有個搭步,通過搭步可以順利地出入石窟。石窟的這個搭步看起來非常陡、非常高。現在我們在頂上注入水泥,用磚砌起來,這樣才能自如的行走,而以前沒有這個。當時人怎麼上下,石料怎麼運出,這些經過現在全沒有搞清楚,到現在還是一個謎。」

現代的工人們嘗試著在坡道上搬運與龍遊石窟地下材料相同的石塊。儘管他們選擇了陡坡中最緩的部分,可仍然十分吃力。窟底留有一塊古人遺留下來的不完整的石料,可就是這塊不完整的石料重量也已經超過240公斤。古人是如何將這些重達千斤的巨大石料搬運出去的呢?

更大的疑問出現在坡道的最上端:陡坡最上層的臺階距洞口高達4米,在這裡根本無法行走或搬運石料了。這麼大的階差究竟是出於什麼考慮呢?在尚未搞明古人為何建造高階差坡道的原因時,在5號洞又發現了古人在坡道上鋪墊石塊形成的臺階。為什麼坡道不一次造成?難道古人的計算出現了失誤?究竟那種階差尺寸適合古人?坡道究竟是做什麼用的?

4、巖壁石刻含義不明

在一號石窟的巖壁上有魚、鳥、馬三種動物的石雕圖案,成不規則排列,是七個石窟中僅有的工藝痕跡。雖然都是未完工的雛形,但其刻畫的線條及造型極為古拙,似乎出自遠古時代的工匠之手。

有專家分析,巖畫上的鳥為長頸類動物,從它的嘴巴及眼睛來分析,像是生活在侏羅紀時代的始祖鳥,正在引頸高歌或覓食;馬雕刻得很清晰,似乎是野馬,正在奔跑,馬頭高昂,馬尾揚起,四蹄騰空;魚只有一個頭部,寬闊得嘴巴比一般魚類大得多,眼睛長在頭頂上,如同古代傳說中得鱉魚,正在張嘴覓食,水中浪花依稀可見。三種動物皆屬遠古時代之動物,說明石窟開鑿的年代距今十分遙遠。想像豐富一點,可以把這三種動物,看作海陸空的象徵。但具體是何時何人為何所刻,不得而知。

二號洞窟的巖畫位於南部石壁,面積較大,幾乎佔了整個石壁的二分之一。乍看好像是石壁上的天然裂縫,仔細觀察則可以發現是人工有意為之,刻痕達5釐米之深,是用鋒利的工具斧鑿而成。圖案由橫豎不一的閃電型線條組成,還有點近似於契形文字。這些抽象的巖畫在國內外屬於首次發現,表現手法也頗為奇特。這些粗獷的石刻線條究竟象徵著什麼?是原始圖騰還是要待解的密碼?

5、石窟是隨意開鑿的?還是事前有所規劃?

繼吳阿奶等人開發了1號洞窟之後,當地遊陸續開發了與之相鄰的六個洞窟。經過進一步勘察,在石巖背村方圓1公裡的地下,類似的洞窟竟有24個之多。更令人驚奇的事,沿衢江北岸狹長的江岸地帶,上至小南海鎮中埠、定埠、團石汪,下至蘭塘鄉鳳基坤、胡鎮鎮曹壟等地,都分布有類似的石窟。這些石窟與石巖背村的石窟連成一片,形成規模龐大的石窟群。神秘的北鬥七星目前已開發出的七個石窟,均位於龍遊石窟群的中心位置。研究人員在測繪這七個石窟的平面圖時,驚奇地發現,它們竟是按北鬥七星的形狀排列的。不知是古人已經掌握了天文知識,還是石窟與我們尚不能知的宇宙深處有什麼奇妙的關聯。在開鑿前就有所規劃,還是實屬巧合?

從已經開發的5個洞窟中發現,每個洞的行制幾乎相同。而且從石窟的布局來看,這些石窟彼此間隔的距離很近,可謂是左右相鄰,上下相依。從後來開鑿的洞口可以看到,1號洞和2號洞僅一牆之隔。通過實地考察,清除了6號洞下的淤泥,發現6號洞和2號洞上下間隔距離僅為50公分。由此可以推測,龍遊石窟的開鑿不是隨意的,而是經過認真的總體規劃,既由統一的指揮,統一的組織,並且在一個連續的時期內完成的工程。否則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打破現存格局,破壞石窟彼此相對獨立的情況。

楊鴻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工作,此後創立了《建築考古學》學科)介紹說:這些洞窟在地下互相看不到,但方向一致,距離很近,彼此是平行的。兩個石洞鑿好之後,中間就形成一堵牆,等於牆柱。這些牆都很薄,很平行,整個牆壁如果有一點歪就會打穿,所以施工的測量儀器很先進,很準確,開鑿技術很高明。開鑿這麼大的石窟,要由淺入深,由洞口近到洞口遠,所以事先是要有一定的想法的。比如洞開鑿成什麼樣子的,空間多大,這個洞和開鑿的另一個洞的關係,兩個洞之間距離多遠,兩個洞之間形成的平行的隔牆多寬、多厚。這些都是經過設計的,不是隨便開鑿的。

孫鈞教授解釋說:這些洞靠得如此之近,但從來沒有打通過。這樣從中間把一片巖石隔出來,從巖石力學,從地下結構來看,實際上是一個承重的結構,相當於我們今天的承重牆。石窟基本上是圓的拱頂,所以要靠地下的巖柱、巖壁來支撐,否則就會塌下來。

說到石窟的事前規劃,賈鋼教授還談到:偌大的石窟群,如果沒有良好統一的規劃,沒有良好的施工組織,那是不可想像的。試想,一開始洞口只有20多平方米,它能容納的人員相當少,只有深到裡面時人員才能增加。人員增加後,人要在裡面挖掘,千百噸的石料要運出來。搞這麼大的工程,這麼多的人,這麼大量的石料,要是組織不好,沒有良好的計劃,沒有統一的指揮,是很困難的。所以經過鑑定,要有序地進行這麼大規模的行動,一定會有統一的指揮,統一的組織,而且要實行一個計劃。否則,這麼多人,這麼多工具,這麼多材料進出,一定會出亂子。我們現在建一個工程,施工的時候要有組織建設,這些都是由設計師,或者施工人員先行預定的方案。那麼這樣看起來,古代施工也是有一定的方案的。

據歷史考證,在我國春秋時期,施工時就已經有了有比較系統的組織計劃。春秋左傳裡面記載,當時築城的時候,人員分工明細。那時有指揮官,相當於我們現在現場的施工經理;有具體的施工組織的基層官員,叫做「封人」;有管工程量的,有管錢財的,有管工具的,有管工作量大小的,還有管後勤的。那時都有這樣一套完整的人員組織,所以從歷史上看,龍遊石窟的建造也應該這樣組織化。所以從這個角度,可以體現出了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


相關焦點

  • 龍遊石窟發現大量超現代科技的設備
    龍遊石窟位於浙江省龍遊縣,距離杭州180公裡,1992年3月由幾名當地農民發現。
  • 龍遊石窟驚現超現代科技設備 或為外星人基地?
    龍遊石窟在了現之初曾被人認為是一個「廢棄的採石場」,因而一發現並未造成轟動,默默無聞找達6年之久。直到1998年才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如今人們發現,在衢江北岸,類似的石窟星羅棋布,附近2.88平方公裡的地下至少有50個洞窟。在古代並不發達的科技水平下,完成中此浩大的地下工程實在讓今天的人們匪夷所思。而窟中的重重謎團,更使得觀者「入窟儘是探奇者,出窟全變猜謎人」。
  • 千古謎窟,龍遊石窟
    千古謎窟,龍遊石窟位於浙江省西部的龍遊,春秋時期是「姑蔑」古國的都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此置縣,至今已有2240年的建縣歷史。1992年在縣城北3公裡的鳳凰山麓有了驚世發現,那就是龍遊石窟群。鳳凰山其實只是個海拔69米的丘陵,一直荒無人煙。
  • 攝影:龍遊石窟
    龍遊石窟是我國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築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一大奇觀。龍遊石窟集人文、藝術、文化、工程技術於一體,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體現。龍遊石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2年甚至更加久遠,建造的年代仍然不明,是至今被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底人造建築。1992年,世人傳說中的"無底塘",在四個當地的農民的隆隆水泵聲中"水落石出",展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個石窟,便是龍遊石窟。
  • 玩在龍遊,從龍遊石窟到紅木小鎮
    龍遊石窟。龍遊石窟是位於浙江省龍遊地區的地下石窟群,自從1992年被發現以來,經諸多媒體報導,被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引起了考古界、旅遊界以及有關方面的廣泛關注。龍遊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瑰麗壯觀、巧奪天工。走進石窟,宛若時光倒流到遠古。而它的「開採年代」、「開採人」、「用途」都是千古不解之謎。
  • 世界第九大奇蹟----龍遊石窟
    龍遊石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2年甚至更加久遠,建造的年代仍然不明,是至今被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底人造建築從初步考察而言,筆者認為,較萬裡長城、秦始皇兵馬俑,無論是從成因還是規模、從工藝還是價值,龍遊石窟都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
  • 世人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蹟——龍遊石窟
    龍遊石窟被世人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蹟」,是我國古代建築水平最高的地下人工建築群之一,也是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一大奇觀。它是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體現,集藝術、文化、工程技術於一體,關於石窟的成因和用途眾說紛紜,成了千古之謎。
  • 龍遊石窟: 為何居千年而不變
    年橫空出世的龍遊石窟,浙西千年古縣龍遊再次掀起了漣漪——10月24日至26日,近百位國內外院士、專家和學者,匯聚由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國際巖石力學學會古遺址保護專業委員會、龍遊縣人民政府主辦的大型古地下工程科學問題及長期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他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就龍遊石窟古地下工程所蘊藏的工程科學、工程價值,以及所面臨的保護,分享成果、交流學術、探討對策。
  • 龍遊石窟:為何居千年而不變
    巧的是,方圓不到3公裡的鳳凰山,星羅棋布幾十個這樣的洞窟。在古代並不發達的科技水平下,完成如此浩大的地下工程,著實讓今人匪夷所思,之前的考古專家學者紛紛提出了不同的推想和論證:採石場、墓穴群、練兵場、儲冰庫等等,眾說紛紜。種種謎團,成功吸引了遊客,使得遊客「入洞皆為探奇者,出窟全變猜謎人」。龍遊石窟成為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 被當地人稱之為「世界第九大奇蹟」。
  • 浙江龍遊石窟,深藏地底千年被發現,被當地人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蹟
    龍遊石窟,是一處位於浙江衢州龍遊縣的地下石窟群,發現於1992年,當時被世人傳為「無底塘」,同年6月份當地4個村民動用了4臺抽水泵連續抽水17天,終於讓這座地下石窟群奇觀展現在了人們的視線中,吸引了眾多媒體前來報導,以其神秘的色彩引起了考古界的關注。
  • 龍遊石窟之謎「新猜想」,讓你腦洞大開
    是年,錢鏐又「置龍山、浙江兩閘,以遏江潮入河,由是沮洳斥滷化為樂土矣!」捍海塘的築成,遏止江潮倒灌,使杭州城內的河渠擺脫潮汐的幹擾。杭州居民從「鹽滷之苦」中解脫出來,土地淡化後,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自此,在吳越國時期內,決堤再也沒有發生過。  1985年,杭州在修建江城路立交橋時,挖至11米深處,發現了「錢氏捍海塘」遺蹟。六行「榥柱」排列整齊。
  • 行走丨探訪龍遊石窟
    遠有貴州龍宮、大同雲崗、洛陽龍門、敦煌莫高窟,近有蘭溪六洞山、桐廬瑤林仙境,遠遠近近錯落有致的懸空寺,都曾經探訪過,豐厚的文化底蘊讓人追隨時光隧道,尋覓古人華麗的鑿痕,而龍遊石窟自發現以來就以千古之謎橫空出世。冬月,與友驅車前往,是日雨加雪,微冷。
  • 奇妙龍遊,在千年石窟享受曼妙的音樂
    石窟開鑿於2000多年前,被譽為「千古之謎」,以其集人文、藝術、文化、工程技術於一體的神奇景觀享譽世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衢州 市首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正積極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石窟為全世界樂迷獻上超級音樂盛宴。
  • 昨夜,龍遊石窟星光燦爛!!
    20到40米不等的地底下,一束束經過改造的光影投射到洞頂、牆壁,預示著外星人的神秘字符,熊熊燃燒的戰火,勾踐臥薪嘗膽、厲馬秣兵的故事相繼呈現,刀耕火種,太極八卦,未來科技,迷霧重重……現場,人們不停地發出陣陣驚嘆聲,「震撼!」
  • 浙江龍遊石窟之謎:難道又是外星文明若得禍?
    這樣浩大的石窟內竟沒有發現任何能提供一絲解謎信息的文物;1號石窟是已開發的謎窟中最小的一個,面積約300平方米,奇特的是該窟石壁上有一組魚、馬、鳥的石雕圖案,這是7個石窟中唯一的工藝痕跡,這又是何時、何人所刻? ......隨者龍遊石窟浮出水面,全國各地的新聞媒休、專家學者、成千上萬的遊客雲集龍遊,探尋這千古一絕的奧秘,用各種思維方式演繹石窟的種種謎底。
  • 郎朗要在千年石窟中彈琴?2020龍遊石窟國際音樂盛典啟幕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宇浩 10月14至17日,2020龍遊石窟國際音樂盛典,將在衢州市龍遊縣龍遊石窟景區舉行。除了古典樂大師郎朗、歌壇常青樹齊秦等藝人將現身演出,盛典還將和身處美國、法國、俄羅斯、日本等國的頂級音樂大師團隊「雲合奏」,在龍遊石窟為全世界樂迷獻上為期四天的音樂盛宴。
  • 2016年G20前的浙皖行1—龍遊石窟
    2016年9月在杭州舉辦G20峰會,會前周邊景點對杭州市民免費開放,引導市民出遊。黃山也在免費景區之列,與幾個好友約定在黃山下會合,提前2日先行出發遊覽龍遊、江山。龍遊石窟8.30,從家中出發後由杭州南上高速,2個多小時到達龍遊石窟景區。
  • 號稱世界第九大奇蹟,衢州龍遊石窟,你來過嗎?
    號稱世界第九大奇蹟,衢州龍遊石窟,你來過嗎?衢州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景區,那就是號稱世界第九大奇蹟的龍遊石窟,這處景點是國家4a級旅遊景點,門票65元每人,而且在龍遊石窟之中還有很多未解之謎。比如說這處景點到底是什麼時候建成的,而且是因為什麼建的,到現在都沒有人能夠給出答案。
  • 浙江龍遊有座石窟,其中隱藏24個人工洞窟,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龍遊位於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的中心。2500多年前,東夷的一支分支從北方遷徙到龍遊,建立了古蔑國,成為浙西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後被越國吞併。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在龍遊設郡,稱太末。唐貞觀八年改稱龍丘縣,吳越寶正八年改稱龍遊。
  • 浙江龍遊石窟,世界第九大奇蹟,國內外科學家至今無法破解其謎團
    大家都知道,現今社會中存在許多科學所無法解釋的一些未解之謎,這些超乎人類認知範圍的謎團詭異就連科學家都無法解釋,就比如這次去的龍遊石窟,這是一處沉睡地下千年之久的大型地下洞穴建築群,至於其為何建造,有何作用,至今依然是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