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臨夏磚雕擺件 羅贇鵬 攝
卓尼縣潤豪洮硯、慶陽香包、岷縣當歸……近日,在第十五屆中國義烏文化和旅遊產品交易博覽會非遺生活館內,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選送的7項國家級及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產品,以其特色鮮明的地域風格、濃厚的民族風情以及獨特的工藝,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
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館員高莉花說:「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活態的傳承,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每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產生之初都是與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聯繫在一起,有些可以給手工藝人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
鼓勵對接市場
近年來,甘肅省不斷深化文化和旅遊融合,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優勢,鼓勵傳統手工藝和市場密切對接,在非遺助力精準扶貧上做文章。
據統計,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甘肅省扶貧辦已共同認定91家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13家市(州)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截至2019年年底,甘肅省106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吸納就業470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81戶2246人。
家住臨洮縣的盧鎖忠,是洮硯製作技藝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由他主持的五愛洮河硯藝術館帶動了當地幾十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據悉,第一批洮硯製作技藝扶貧培訓的7人均已能夠獨立製作產品,人均月收入4千元以上。
「近年來,甘肅省通過多種措施鼓勵全民參與非遺保護,形成了濃厚的非遺購物氛圍,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高莉花建議,政府應多搭建非遺產、供、銷一體化平臺,加強非遺項目的產品設計,使非遺產品更好地與社會需求相融合,更好地融入普通大眾的生活,真正做到文化資源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擴寬發展道路
好的非遺產品,既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故事,又不失其實用功能,能更清晰地展現傳統的東方美學。現今市場上一些受眾人喜愛的甘肅省非遺產品,既保留了傳統文化與技藝的精髓,又結合當下的審美趨向進行創新設計,更能吸引人們購買。例如,慶陽香包的圖案由傳統的圖騰題材向花卉樹木、蟲魚鳥獸、日月風雲等自然景物和動植物轉變,在材料的選擇上一改過去傳統的高檔綢緞,而是以質地綿軟的棉麻或布料作材料;色彩上突破了以紅、黃、綠為主色調的老式用色,使用柔和的顏色,減少豔麗色彩的視覺衝擊,使繡品能更好地適應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從市場情況看,經過改良的慶陽香包繡品銷量很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收益。
高莉花說:「從目前甘肅省非遺產品的研發設計來看,有些項目已經走出了自己獨特的研發設計之路,例如卓尼洮硯、慶陽香包繡制技藝、慶陽剪紙、定西剪紙藝術等。」
今年6月,在蘭州交通大學駐臨夏回族自治州傳統工藝工作站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非遺產品新聞發布會上,融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於一體的非遺產品臨夏磚雕、保安腰刀面市。據悉,在蘭州交通大學與臨夏回族自治州生產企業的共同努力下,目前,臨夏磚雕和保安腰刀已有56款非遺衍生商品投產,未來還計劃有28款新產品投放市場。
臨夏能成古典建築裝飾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成小嬌說:「在蘭州交通大學團隊的幫助下,磚雕從建築元素轉化成生活元素,為臨夏磚雕產業的發展開闢了一條更廣闊的發展之路。」
雖說甘肅省非遺產品在設計研發方面開拓了新的發展方向,但高莉花在工作中經過調研發現,甘肅省的非遺產品研發設計仍缺乏全局意識和整體觀念,很多項目基本上都是藝人們自己在搞研發和設計。「手工作坊式的、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方式限制了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發展。」高莉花建議,要提高當地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包括一些可以進行生產性保護的非遺項目的研發設計納入當地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使當地的非遺資源更多地服務於民。
培養專業人才
要想生產出高質量、受市場歡迎的非遺產品,人才隊伍建設是關鍵。針對早先各式各樣的小工坊製作以及良莠不齊的非遺產品,甘肅省開展了「非遺研培計劃」系列教學,培養各級「非遺+扶貧」帶頭人,通過提升文化素養、拓寬文化視野、激發非遺傳承活力,提高其非遺保護傳承能力和水平、設計創作力、市場競爭力,進而推動非遺傳承人向從業者轉變,助力當地精準扶貧,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高莉花說:「近年來,甘肅省的非遺產品通過參加全國各地的非遺展覽或展銷活動,讓更多的地區、更多人感受和了解了甘肅省非遺文化的魅力,同時,也拓寬了甘肅省非遺產品的銷售渠道。」
據了解,2020年春節前夕,在蘭州舉辦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產品展銷活動中,甘肅省15家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在蘭州市張掖路隍廟進行了為期7天的示範性產品展銷,銷售額達40餘萬元。
隨著電商經濟的發展,眾多甘肅省非遺產品通過線上走進了千家萬戶。盧鎖忠介紹,2018年他在淘寶等平臺上開設了線上硯臺店鋪,日常經營由兒子打理。店鋪主推兩三百元的小硯臺,在市場上比較受歡迎,從2018年9月到2019年的11月,店鋪營收四五十萬元。
據了解,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多次與甘肅省扶貧辦、甘肅省商務廳等部門對接協調,與阿里、京東、快手、拼多多、美團、淘寶等網上銷售平臺進行溝通,幫助48家省級以上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在各大線上平臺共開設67家網店。在各大電商平臺的支持下,2020年「非遺購物節」當天,甘肅省200餘家非遺網店訪問總流量達8085.7萬人次,共接到訂單12271單,銷售總額達122萬餘元。
高莉花說:「甘肅省的各個非遺項目經過十多年的保護傳承,目前已經漸漸『活起來』,產生了經濟效益,尤其在非遺產品的研發設計方面有了初步的探索。在今後的非遺保護工作中,我們要汲取已經取得的經驗,在現有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非遺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文/羅贇鵬 中國旅遊報記者 張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