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為本 打造孝德文化特色書香校園

2021-01-09 今日惠州網

橋東,作為惠州古城的「縣城」,具有得天獨厚的歷史古蹟和人文資源,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擁有東坡祠、水東街、鐵爐湖等眾多歷史遺蹟的橋東,有著一所歷史悠久的百年名校——惠州市第四小學。

成立於1924年的惠州市第四小學坐落於橋東惠新西街一巷,旁邊就是惠州晚清著名詩人、「江孝子」江逢辰的故居,不遠處便是歷史悠久的水東街和東坡祠。走進惠州市第四小學,校園內洋溢著濃鬱的「孝德」氛圍,德育長廊區、孝德廳、樓梯文化區裡,隨處可見彰顯「孝德」文化的名言、故事以及師生作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裡得到傳承和創新,煥發出新活力新生機。

近年來,惠州市第四小學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以「以孝載育 立德樹人」為辦學理念,以「打造具有孝德文化特色的書香校園」為辦學目標,突出「校訓、校風、教風、學風」學校文化建設,形成「立志誠信 進取奉獻」的校訓,「厚德至孝 博學雅行」的校風,「愛生樂教 躬耕不輟」的教風,「尊師樂學 日進日新」的學風,以精細化管理為切入口,以教師專業化培養為著力點,以孝德教育為新亮點,以生態課堂構建為增長點,以和諧促發展,以質量鑄品牌。

目前,學校師生、家長關係和諧,校風、班風、學風優良,學校「孝德教育」辦學特色鮮明,已成為橋東片區一張亮麗的教育名片。

◆傳統文化進校園

挖掘東坡文化, 開發惠州文史校本課程

對惠州市第四小學「孝德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對該校自主編撰的「江·孝系列」校本教材有所耳聞。在惠州眾多文化名人中,孝子江逢辰的「孝親」精神對後人影響至深,而惠州市第四小學正位於江逢辰的故居旁邊,學校決定依託江逢辰的「孝親精神」,開發編寫《走進惠城 走近江逢辰》校本教材,讓學生了解家鄉的人文歷史,了解家鄉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孝德文化」走進課堂,走進每個學生心中。

據介紹,近年來,惠州市第四小學以「孝德文化」為核心,充分利用身邊的歷史資源和傳統文化為學校教育服務,著力打造立足於橋東文化的校本教材和課程,先後編成《走進惠城 走近江逢辰》《走進惠城 走進橋東文化》(上、下)等校本教材,以加強師生鄉情教育,使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化、校本化。

作為橋東片區歷史悠久的百年老校,接下來,惠州市第四小學在挖掘和傳承橋東一系列本土文化的基礎上,致力於深度挖掘東坡文化的精神內涵,把東坡文化融入教育全過程,把東坡文化與學生德育有效銜接,將東坡文化滲入到學校的課程建設當中去,在潛移默化、日漸月染的薰陶中感受東坡文化的獨特魅力,進而達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陶冶性情品德、推進素質教育的目的。

「蘇東坡當年在橋東留下了許多足跡,沉積了眾多的歷史文脈,東坡文化是惠州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一種精神財富,也是珍貴的教育資源。」惠州市第四小學校長凌意軍說,蘇東坡在惠州寫下了那麼多優美的詩詞,這都是鮮活的教材,並且蘇東坡胸懷寬廣、百折不撓,歷盡曲折仍然保持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精神,以及其勤奮、博學的精神,對於加強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塑造「剛毅堅卓,堅定不移」的品格,有著不可多得的豐富教義與實踐作用。

蘇東坡被貶惠州兩年多的經歷,增添了惠州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東坡關愛百姓,百姓敬重東坡,他們相處融洽,情誼深摯,留下了許多千古傳誦的動人故事。而這些故事,在東坡祠景區內都可聽到、看到、感受到。惠州市第四小學就在東坡祠附近,挖掘和學習東坡文化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凌意軍說,接下來,學校打算深度挖掘和學習東坡文化。「首先從學校班子著手,然後老師學,老師學了才有可能教學生學,最後再帶動家長學,通過參觀東坡祠等方式,去了解更多東坡與惠州的故事,在耳濡目染中了解東坡文化和感受惠州的文化底蘊,達到修身、正禮、育人的目的。」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孝德為本·德行美政」,打造愉悅和諧高效校園

凌意軍提出,要打造愉悅、和諧、高效的學校。「愉悅是指大家幹事的一種心態,和諧是師生關係、生生關係、家校關係都要和諧,高效是追求一種教育教學的高效。」他說,學校樹立學生終身學習和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建設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學校文化,不斷提高教師職業道德,積極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實現資源科學配置、人員合理調配,統籌規劃,協調發展。

如何達到教育教學的高效?優質的教師隊伍是根本。教育要高質量發展,教師隊伍建設水平也必須步入高質量行列。為此,惠州市第四小學堅持「孝德為本·德行美政」的管理理念,為每一名教職工提供自我展示的舞臺,努力塑造樂於奉獻、勇於開拓、務實求真的學校教師隊伍形象。

近年來,惠州市第四小學不斷加強師德師風教育,大力開展以奉獻精神、師德規範、人文素養等為內容的教育活動,提升教師的師德素養和人文修養,師德師風建設成效明顯。該校堅持集體學習與自主學習相結合,開展師德演講、榜樣激勵、討論交流等活動,提高教師的職業修養。同時,緊緊圍繞「打造具有孝德文化特色的書香校園」的辦學目標,結合校本特色課程,繼續推進「孝德班級」文化特色,加強孝德班主任隊伍的建設,並以「惠城區陳海燕名班主任工作室」為首,充分發揮骨幹班主任的引領、示範和輻射作用,提高班主任師德修養和工作能力,做好「傳幫帶」等等。

為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惠州市第四小學努力優化教師隊伍學科結構、年齡結構的同時,狠抓教師業務能力建設,使全體教師的業務能力有明顯提高。通過實施「青藍工程」、新教師沙龍、青年教師賽課等活動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長;鼓勵教師參加高層次學歷進修,通過繼續教育、在職培訓等途徑,提高教師整體素養;進一步加強加大對骨幹教師的培養力度,選送、推薦骨幹教師參加各類培訓、比賽,提高教育教學能力,使他們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成為在區、市及省有影響力的教師。「在未來3年中,學校力爭重點培養省級骨幹教師1~2名,市級骨幹教師2~3名,區級骨幹教師3~5名。」凌意軍表示,此外,學校還將不斷加強學科組建設,積極開展教研活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積極推動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名師工作室成立工作,充分發揮名師的傳、幫、帶作用。

找準教學「口子」,認定目標凝心聚力砥礪前行

「教學質量是辦學的根本,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凌意軍認為,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認定目標,凝心聚力,砥礪前行。「就像龜兔賽跑中的那隻烏龜,只要認定目標,便一步一步扎紮實實,努力前行,同樣能夠給人力量,催人奮進,對學生和老師良好精神品質的養成具有積極作用。」

如何摸清學生「底子」,握準學生「尺子」,找準教學的「口子」?凌意軍認為,老師要成為課堂上的一把好手,需立足課堂,鑽研教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成人、成才。

近年來,惠州市第四小學進一步優化課堂,嚴抓教學常規,大力推廣輕鬆課堂「四步走」的高效課堂模式,採取推門聽課制、觀摩課、賽課等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成效。在課堂教學中,市第四小學構建「以生為本」的學生觀,以學生發展為本,圍繞目標精心設計、創設情景,大力開展研究性學習,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完善校本課程內容,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同時,抓好小社團建設,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形成學校的教育特色。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們以往的日常生活。學校延遲開學,學生在「超長假期」裡在家上網課、自主學習。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為了讓學生在家裡也能上好課、學得好,學校通過開展線上會議、線上教研、線上輔導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確保線上教育工作平穩有序開展。

「學校成立了線上教學領導小組、教師線上培訓指導小組。」凌意軍告訴記者,學校骨幹教師們把適用的教學APP、小程序使用方法製作成小視頻,供各學科老師線上學習使用。老師們邊聽邊學、邊學邊研,通過培訓學習、實踐操作,很快就能熟練使用輔助線上教學的網絡工具與教學平臺,保障了線上教育平穩有序地開展。

網絡課堂成了老師們的新型講臺。惠州市第四小學的老師們在指導學生們居家自學期間,利用微信群、騰訊會議、釘釘等多樣的信息化平臺,線上教學、線上輔導、線上批閱……個個成長為技術派,當起了「主播」,每天為同學們精心設計網課內容,及時批改網課作業,守在電腦前解答學生們提出的各種問題,調適學生情緒和心理問題……在線上教學過程中,老師們精心制定學習計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能力的同時,還非常注重解決學生的個性化問題,特別是線上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老師還通過電話、視頻、家訪等方式一對一輔導,做到線上教育不落下一個學生,得到了家長們的支持與肯定。

除開展各學科教學外,學校還開設了線上主題班會課,線上隊會課、線上安全教育課,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家長配合一起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作息習慣、用眼衛生習慣、安全上網的養成,做到勞逸結合,學習與防疫「兩不誤」。

此外,該校還非常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學生在安全、衛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防範意識,全面建立學生成長檔案。「除了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們還要關注教師和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從三個層面維度上,立體的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以呈現出一個很好的效果。」凌意軍說。

◆推進「藝體2+2」戰略

詠春拳葫蘆絲入校園, 形成「一校多品」新局面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把學校體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強化學校美育育人功能。

其中,關於學校體育工作,文件中提出,堅持整體推進與典型引領相結合,鼓勵特色發展。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學校體育發展新局面;因地制宜開展傳統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活動,並融入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機制,形成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競賽體系。關於美育工作,文件提出,整體推進各級各類學校美育發展,加強分類指導,鼓勵特色發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學校美育發展新局面;義務教育階段豐富藝術課程內容,在開好音樂、美術、書法課程的基礎上,逐步開設舞蹈、戲劇、影視等藝術課程。

近年來,惠州市第四小學將傳統武術和傳統藝術進校園活動作為弘揚傳統文化、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有效載體,積極推進「藝體2+2」戰略,詠春拳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在校內蓬勃開展,剪紙、葫蘆絲等美育課程也相繼走進課堂,並積極推動「葫蘆絲」「詠春拳」校本課程建設,力爭每個學生掌握一項藝術體育運動技能。2020年,該校獲評為廣東省中小學藝術教育特色學校、惠州市第二批中小學藝術教育特色學校。

據介紹,該校積極推動葫蘆絲、詠春拳進課堂,以「德才兼備 文武雙修」為宗旨,使學校形成了「以葫蘆絲傳承藝德、以詠春拳弘揚武德」,葫蘆絲、剪紙、舞蹈、合唱、國畫、古箏等多個藝術興趣小社團蓬勃發展的藝術教育特色,做優做強「藝體2+2」特色項目,提升學校品牌。

日前,記者在惠州市第四小學的大課間活動上看到,學生們在操場上打起了詠春拳,一招一式有模有樣。作為全區第一所把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詠春拳」打造為學校體育特色的學校,惠州市第四小學將「引『詠春』入校園,弘揚武德」列為創建「孝德」特色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舉行詠春拳知識講座、舉辦詠春拳操比賽、成立詠春拳特色隊、詠春拳進課堂等形式,逐步形成「一校一品」的學校體育發展新局面。如今,詠春拳已在校園內普及,並列入大課間活動項目,學生在這種氛圍的薰陶下,不僅學會了詠春操,掌握了一定的拳法基礎,還對詠春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在接受藝術的過程中,培養技能,陶冶情操,增強自信心。

葫蘆絲是惠州市第四小學的另一大藝術特色項目。作為該校的音樂學科品牌,葫蘆絲課程早已進入學校課堂,從三年級開始,每周都有一節葫蘆絲課。此外,該校還致力於推動多個社團建設,豐富學生課餘生活,在現有的葫蘆絲隊、小鐘琴隊、籃球隊、剪紙班的基礎上,結合校情,增設舞蹈隊、合唱隊、書法班、國畫班、田徑隊等小社團,為更多的學生提供發展興趣愛好的平臺。

「接下來,我們還將積極推動羽毛球、花式跳繩進課堂,從一二年級就開始抓起,在教學、訓練、選拔、競賽等各方面形成機制,逐步形成『一校多品』的學校體育發展新局面。」凌意軍說。

「四小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學校,老校在新時代應該煥發出新活力。我們將依託厚重的文化底蘊,優質的教育資源,構建四小高質量發展的藍圖。」凌意軍說,老校換新顏,惠州市第四小學將不斷創新發展教育教學理念,認定目標,凝心聚力,砥礪前行,靜待花開。

本版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塗堅 通訊員林芬

相關焦點

  • 淮南師範學院延伸文化育人陣地 打造美麗書香校園
    淮南師範學院延伸文化育人陣地 打造美麗書香校園 2020-09-03 10:46:52   來源:安青網
  • 合江「四禮」孕育特色「孝德文化」(圖)
    今年以來,合江縣以傳統孝德文化為引領,把主流價值觀融入成人禮、婚禮、壽禮和葬禮等「四禮」中,在傳承傳統文化中培育社會新風尚,並設立善行義舉榜、舉辦道德講堂,打造出獨 具 特 色 的「 大 孝 文化」。  不一樣的課堂  學生與家長相擁而泣  「我現在成人了,就要懂得感恩父母。」
  • 直播回顧丨問禮致福,孝德為本——福全街道尹家坂文化禮堂舉行特色...
    百善孝為先
  • 書香氤氳校園 閱讀充盈人生——城區四小開展「書香校園」系列活動
    本網訊(通訊員 劉洋)為了進一步深入開展「書香校園」活動,讓讀書成為每位學生的良好習慣,努力培育學生人文素養,讓閱讀成為班級、學校、家庭的一種良好風氣,城區四小開展一系列獨具特色的讀書活動:推薦閱讀書目、舉辦讀書論壇、低年級講故事比賽、中高年級演講比賽、「書香伴我成長」徵文比賽、「
  • 廣東佛山開展校園書香藝術節活動 讓書香浸潤學子心靈
    生動的故事講述、精彩的課本劇表演……12月12日,2020年「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廣東省佛山市校園書香藝術節展示月活動閉幕式暨優秀作品展演活動在市青少年文化宮舉行,充分展示了佛山學校藝術教育和書香閱讀推進工作成果。
  • 弘揚傳統文化 打造書香校園 「詩書畫大講堂」走進國泰街小學
    長城新媒體10月24日訊(記者 楊曉)日前,石家莊市「詩書畫大講堂」第二批試點學校啟動儀式在國泰街小學舉行,該校第三屆校園書畫展也同時開展。石家莊市委宣傳部文藝處、市教育局生命教育指導中心、石家莊日報詩書畫中心、新華區教育局、河北省書畫院的領導們為榮獲省會首屆書法小狀元小博士的同學和參加丹青少年書畫大賽的獲獎同學頒獎。國泰街小學張娟校長還向青年書法家蔣子旺頒發為了學校書法教育名譽校長的聘書。書畫專家與師生合影。
  • 佛山校園書香藝術節展示月活動閉幕
    佛山日報訊 記者鄒婷婷攝影報導:生動的故事講述、精彩的課本劇表演……12月12日,2020年「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佛山市校園書香藝術節展示月活動閉幕式暨優秀作品展演活動在市青少年文化宮舉行,充分展示了佛山學校藝術教育和書香閱讀推進工作成果。
  • 書香校園 潤物無聲
    從2006年開始,學校就啟動了校園閱讀推廣活動,至今已連續舉辦12屆。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學校逐漸形成了具有學校鮮明特色的「書香校園→書香班級→書香學生」校園閱讀推廣服務模式,推動了學校「學習型校園」建設,成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名片。
  • 書香校園建設培育書香少年
    通過書香校園建設培育書香少年,讓學生在滿園書香中明德守禮。20日,香坊區委宣傳部、區文明辦等單位在王兆新村小學舉行了以「悅讀明德·知書守禮」為主題的圖書漂流活動暨書香校園建設現場推進活動。活動中,與會人員參觀了校園圖書館、樓廊文化等書香校園環境建設,並深入班級現場參與學生讀書活動。在主會場,王兆新村小學以「書香班級」為例,通過情景劇的形式,匯報了「漂書」活動在班級啟動、運行的過程,展示了讀書活動的成果,現場與各位來賓進行了互動漂書活動。
  • 連江附小:閱讀豐盈人生 書香潤澤校園
    今年活動有「最美書香校園」評選、「十佳校園閱讀引路人」推薦、「小書架 新未來」創意書架徵集及總結分享會。截至目前,活動主辦方收到數十所學校「最美書香校園」候選材料,我們將精選部分學校進行展示。今日推出第二十二所——連江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 黃草完小:講孝德,懂感恩——舉行「孝德文化進校園」教育主題活動
    本網訊(通訊員 李巧華 唐黎)百善孝為先,「孝」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無論什麼時候孝都不會過時。為了弘揚孝道文化,著力培養青少年對父母、對他人、對社會、對祖國的知恩、感恩、報恩之心,黃草完小於11月30日下午舉辦了以"講孝德,懂感恩」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和繪畫比賽。
  • 重慶校園文化建設丨墨韻·書香·悅天下—古南中學校園文化設計
    這裡是中國農民版畫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山青水秀,四野靜美,歷史文化積澱豐厚。綦江區古南中學,背靠風景秀麗的古劍山,腳踏奔流不息的綦江河。學校沐浴地域文化光輝,以「翰墨書香」揚特色,妙筆點出自在之趣,書香散發文雅之韻。
  • 東莞南社明清古村:傳承良好家風家訓 弘揚傳統孝德文化
    ,傳承良好家風家訓,弘揚傳統孝德文化,以此實現鄉村文化振興...這座古村落始建於南宋,是茶山鎮南社村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明清時期的重要歷史見證,具有鮮明的嶺南廣府文化特色,先後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景觀村」「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民族優秀建築——魅力名村」「4級國家旅遊景區」等,去年還成為全市唯一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及「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的村。
  • 黑龍江 紅旗嶺農場學校打造新時代校園特色文化
    靜態牆面動態文化紅旗嶺農場學校秉承「讓每一處牆壁會說話」的校園環境文化打造理念,在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上頗費了一番心思,達到了「移步換景」、讓每塊牆壁都能說話、讓每棵花草都能開口的境地。育人育德教研雙修紅旗嶺農場學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有這豐富的文化底蘊,學校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著力打造濃鬱、厚實的「重德、重教、重研」的校園特色文化,教育工作成績顯著,近年來,先後獲得紅興隆管理局先進學校稱號、紅興隆管理局、總局級先進女工集體稱號
  • 十街小學推進「石文化」校園建設 打造學生精神文化「搖籃」
    石頭是一種大小、形狀無規則、堅硬冰冷的材質,然而,在十街鄉十街村完小,石頭卻被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和特質,學校通過推進「石文化」校園建設,打造學生精神文化「搖籃」。
  • 「校園文化」加強圖書館建設 打造書香校園
    二、分析與規劃為學校打造閱讀型綜合場館,首先要基於對學校現有場地和建設願景進行綜合分析,探討未來圖書館的發展方向,選擇最合理的功能模塊進行整體規劃。:藏書區、獨立閱覽區、電子閱覽區、藝術展陳區、校園文化展示區等。
  • 上虞孝德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入選省級名單
    上虞孝德文化歷史悠久。近日,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浙江省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名單》,上虞申報的「孝德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榜上有名。上虞已有2200多年的建縣歷史,得名於二十四孝之首「虞舜」,母親河曹娥江因孝女曹娥「投江尋父」得名,是「中國孝德文化之鄉」、越窯青瓷發源地、「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一站。近年來,全區積極拓展孝德文化價值與內涵,將「孝德」作為城市主體文化打造。上虞孝德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以曹娥江為主軸,覆蓋全境。
  • 打造書香校園,長沙商貿旅遊職院帶來一場讀書節盛宴
    近日,長沙商貿旅遊職業技術學院以「譜家國情懷,伴書香成長」為主題,舉行了「商貿讀書節」閱讀分享、朗讀比賽。比賽分為閱讀分享演講和朗讀比賽兩類,共20個節目,吸引了400餘名師生現場觀看。希望以後學校能多多舉辦這樣的活動,讓書香溢滿校園。願華夏文明生生不息,代代傳承 !」
  • 暖暖廣東:葉問故鄉,孝德為先孝德湖!
    以水為主,溼地、棧道、孝德橋、水生植物等嶺南建築元素和孝德文化元素融為一體。水域面積約5萬6千平方米,綠化面積約5萬平方米,庭院建設面積約3萬7千平方米。部分地區設計為溼地,種植多種水生植物,遊客賞花、賞魚,設置曲折的棧道。漫步孝德號,小徑旁有不少名家製作的孝德石雕。
  • 我區大力加強學生孝德禮儀培養
    近年來,我區高度重視學生的孝德禮儀教育,將「孝德禮儀教育」作為學校開展學生行為規範教育的重要內容,作為學生成長記錄的重要評價,結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開展各種實踐活動。以立德樹人為抓手,大力發現身邊的孝德禮儀方面的人物、事件、案例。開展「人人是榜樣」行動和「我的孝德禮儀」故事宣講活動,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氛圍。區教委開展了長壽區「最美教師」、「最美學生」的評選活動。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孝德禮儀教育,很多學校在校園櫥窗、展板、文化長廊中滲透文明、孝道、禮儀的具體要求和內容。編寫學生孝德禮儀教育德讀本,先後編印發放《弟子規》20000冊,並組織學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