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下午,三菱商事(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三菱商事株式會社中國總代表平井康光從上海市市長龔正手中接過「上海市榮譽市民」的證書和證章,成為上海市第45位榮譽市民。巧合的是,頒授儀式當天剛好是他的生日。平井說,生日當天獲得「榮譽市民」的稱號,是他「一輩子最大的紀念」。平井康光來到上海之後,積極推動中日兩國經濟貿易事業,帶領三菱商事全盤接管了即將關閉的上海日本商品中心,為日本中小型優質企業與上海的消費市場牽線搭橋。雖然此次獲得了代表了外國人最高榮譽的「上海榮譽市民」稱號,但他為上海經濟、社會做出貢獻的旅程將一直繼續下去。
龔正市長與平井康光(左)
預見中國經濟的發展 只身前往中國
平井康光於1984年4月進入三菱商事株式會社工作,1987年9月至1988年6月公派在北京大學進修中文。三菱商事的業務遍布全球,在問到為什麼會選擇前往中國發展時,平井康光說道,「在我進入三菱商事開始工作之後,我就感受到了中國這個國家未來在世界經濟中一定會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所以我就決定首先通過社內製度學習中文」。於是,平井康光前往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
平井康光
談起第一次來上海的經歷,平井康光感嘆道,「當時從北京坐火車去上海,最少也需要16小時,也許這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是根本無法想像的事情」。然而現在從北京乘坐動車到上海只需4個多小時;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如此之快,已經在國際經濟中佔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認為自己預見的事情全部都成為了現實,很慶幸自己選擇學習中文、來到中國工作。
平井康光表示,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海的優點在於他不僅是中國的窗口,還有著海納百川的包容性。不僅打開了對外的國際化窗口,還容納了中國各地的人」。所以,在2012年日本商品中心面臨關閉危機的時候,平井康光帶領三菱商事(中國)有限公司全盤接管了商品中心的運營。他表示,「上海堅持對外開放,提供了把日本商品介紹給中國百姓的交流平臺,日本方面也必須有人來運營。如果商品中心因為沒有人運營而關閉的話,我認為是十分遺憾的。所以我決定接手虹橋日本商品中心,絕不是為了自身獲得更多的利益,而是為了讓更多的日本企業參與到與上海、中國的經濟交流中來,想要讓更多人能夠對中日交流感興趣」。
中日協同抗疫率先返回抗疫第一線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爆發時,平井康光第一時間在日本東京錄製了抗疫支援視頻,並發送給上海市政府承諾盡己所能為上海抗疫工作貢獻力量,與上海人民一起共度時艱。他緊急調動三菱商事的各種資源,發揮三菱商事作為日本綜合商社的全球交易平臺的供應鏈優勢、跨境資源組織能力,聯絡境外供應商,第一時間完成20數萬隻醫用口罩的海外調度,馳援上海的抗疫工作。
平井康光
在得知能夠返回中國之後,平井康光勇敢 「逆行」,獨自一人返回上海指揮復工復產工作,並向日本三菱商事的同事介紹上海在抗疫工作中的成就以及中國最真實的抗疫情況。他表示,必須要把真實的抗疫信息傳達給全世界,在日本時他就與留在中國的友人與同事保持密切聯繫,把最新的疫情信息實時傳播給全世界。
平井康光在返回上海後,又因工作原因返回過一次日本。在這期間,他一共接受了兩次兩周的集中隔離,五次核酸檢測。他對於上海的隔離措施高度讚揚,「上海的機場和市區內的集中隔離設施工作做得十分到位,每次回到上海都沒有給我留下不好的印象。機場工作人員的引導做的十分簡單易懂,彬彬有禮。隔離點的工作人員也十分有禮貌且高效。我認為這也是上海的優點之一,體現出了上海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不僅是外國人,上海全社會能夠達成共識,共同對抗疫情,讓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上海的凝聚力」。
溫故「創」新 為上海做貢獻
受到新冠肺炎影響,很多企業的經營都受到了影響。在問及如何看待上海經濟社會運行加速恢復時,平井康光表示,想要同時恢復經濟和抗疫是十分困難的一件事,需要有一套完整、臨機應變的對策。而全球的經濟市場都受到打擊的現在,上海通過購物節、夜市、電商直播等一系列措施迅速推動經濟恢復,平井康光認為這是中國經濟恢復的重要機會。
獲獎感言
平井康光在獲獎感言中引用了《論語》中的一句話並稍作修改:「溫故『創』新」,他希望秉持三菱商事經營理念中所期奉公的精神不斷為上海創造出新的貢獻。三菱集團近年來不斷在中國開展社會貢獻活動。五年以來,三菱集團11家在華企業共同出資贊助,與中國殘疾人體育運動管理中心、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共同舉辦了五屆 「三菱友誼杯」殘疾人民間足球爭霸賽;三菱商事資助天使知音沙龍,為自閉症青少年的康復、日常學習提供活動經費;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發放三菱商事獎學金,援助上海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與成蹊大學的交換留學項目等。
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和平井康光
平井康光在2014年獲得了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2017年獲得了上海市白玉蘭榮譽獎,這次獲得了「上海市榮譽市民」的稱號。他認為,這些是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市民對他們工作的認可。多年來,平井積極投身上海各項經濟、文化與社會交流活動,為這座城市的持續發展添磚加瓦。正如他曾說,日中關係無論在任何情況、任何領域都不能變得脆弱,推動兩國經貿發展,是義不容辭的事。「今後也會在持續為上海社會做出貢獻的基礎上,堅持例如日本商品中心的中日經濟交流項目,持續發展在中國的業務。我們也要更加努力趕上中國的發展速度,與中國一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