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iPhone 5s依然堅持4英寸屏幕的時候,其他廠商的大屏手機就已經開始在市場中廝殺了,5.5英寸乃至7英寸的以上的手機,層出不窮,在全面屏概念普及以前幾乎就是一眾手機的最大賣點,而大屏對於觀感的提升是積極性的,並非是商業目的一種噱頭,更多能夠在大屏幕上顯示出的內容也應運而生,蘋果也最終看到了未來的發展性,放棄了小屏幕,並且在此基礎上新建了數字系列以及數字Plus系列,成功延續輝煌。
但是越來越大的屏幕帶來的就是不斷增加的機身尺寸,讓單手握持操作越來越難,受限於當時屏幕技術與手機封裝技術的限制,往往大屏手機會擁有更大的邊框,並且由於過大的機身設計指紋識別大多藏在機身背部,以現在的眼光去看真是慘不忍睹。
小米在2016年正式向用戶推出「全面屏」概念,以機身正面極高的屏佔比為賣點,正式開啟智慧型手機的下一競爭賽道,2017起手機廠商的競爭重點由大屏幕大尺寸機身升級成為更高的屏佔比,更加完整的正面屏幕觀感,這一升級並沒有改變大屏幕未來的趨勢,是技術成熟的結果,使得大尺寸屏幕的做法「方向正確」,而蘋果升級的4.7英寸與5.5英寸慢慢的已經不能夠成為大屏手機,相對於「全面屏」成為了落後的ID設計,終於在2017例行發布會上,更新了保有「劉海」的高屏佔比手機,而同時發布的iPhone8幾乎成為了非全面時代最後的產品。
當各大廠商覺的方向正確之後,後續的升級都是圍繞著如何更好地展示這一塊屏幕,屏下指紋識別,無處安放的前置攝像頭,每一次都在縮小的「下巴」,曲面屏幕,屏幕發聲……等等,似乎是已經找準了未來,就在各廠宣傳自己買點的時候,粉絲和網友在評論裡提出的小屏旗艦,似乎已經無人理會,單手操控手機的日子似乎一去不復返了……
我相信大多數用戶其實是不太在意自己手機的使用感受,市也證明大屏幕的手機確實好賣,而每次能夠對於新鮮產品提出使用感受的這群人已經成為了小眾,而廠家確實考慮到了這一部分用戶的感受,在能夠產生更廣效應的影響下,又推出了遊戲手機,拍照旗艦,畫質手機,並且這些買點幾乎都是扎堆出現,看似滿足了小部分人的極客要求,但實質上還是離不開廣闊的市場,這些產品都不是為小眾群體準備的,他們需要的在不影響大眾用戶的情況下,吸引極客用戶。
在全面屏普及的手機市場中改變的是後置攝像頭的數量和排布,不變的是手機利益見長的三圍,前幾年呼聲最大的清薄,握持感受已經沒人在提,鋪天蓋地的全是「一億像素」「90hz刷新率」「遊戲旗艦」,而這些宣傳的使用場景未必是你一天最常接觸到的,我們最常用到的就是隨手拿起,操作,放進口袋,而這最常用的動作需要我們使用兩隻手,我們使用手機被迫得更加專注,而這樣真的就合適嘛?
看似擁有這強大產品力的蘋果,在時隔四年後發的iPhone se二代,也僅僅是為了清庫存,拼湊出了這一小屏的旗艦手機,不可否認他有著安卓陣營無法匹敵的處理器,但是過時的機身設計,低屏佔比,低解析度,小電池,顯得沒那麼有誠意,我們需要的不是小屏旗艦,而是小尺寸高屏佔比旗艦手機。
很多人都認為未來的智慧型手機承載的是更多的任務,信息流,所以更大的屏幕能夠顯示更多的信息,處理更多的內容,華為和三星已經開始生產研發摺疊屏手機了,手機完全體不壓於一塊平板,確實滿足了更多信息的處理和觀看需求,但這真的是手機的未來嗎?
智慧型手機的未來應該是信息流的中央載體,應該向著更加集成化的方向進行發展,用來快速處理信息,輕度娛樂,高頻的瀏覽信息,解決一些簡易工作流程,配合著其他的智能硬體進行更加複雜的處理,想要只通過手機來整合這些,目前僅僅是通過加大手機屏幕以及尺寸來說效果尚不明朗,不然蘋果也不會保持著高性能手機+高性能平板+便攜高性能筆電這一套產品思路,讓整個流程相互關聯,在其他關聯設備性能都很強大的時候,智慧型手機這個節點,就應該讓單手操作變成主流,為的是另一隻手還可以做「別的」事情。
目前看似激烈的安卓手機旗艦競爭,其實各種所謂的創新亮點幾近枯竭,手機拍照的戰場已經逐漸沒有了聲音,今年上半年幾乎都圍繞著如何呈現更好的畫面展開,「高刷新率屏幕」「色彩標準」「AI圖像計算」「大功率無線快充」每一次的亮點,幾乎都活不過2個月,因為每個廠商的產品都越來越相似,在電池痛點被解決之前,還能有什麼創新,大多都是博人眼球的產物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