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養院定義
療養院是運用療養為主要手段,專門為疾病康復療養和健康療養而設立的醫療、預防和保健機構。療養院通過提供物理治療(如水療、光療),並配合飲食、體操等療法,利用自然療養因子和人工療養因子作用於人體,達到預防、保健、矯治和康復的目的。
1、國內療養院仍以國資為主
全國療養院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前十五年期間得到了高速的發展,全國療養院機構總數最高達到了1577家,但在文革期間療養院機構總數銳減,最低時只有297家,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後,療養院才得以逐漸復甦,但療養院並沒有出現大發展局面,在1980-1995年間全國療養院機構數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
隨著療養體制的改革,療養院計劃性任務指標大幅度減少,投入補償大幅度降低,許多療養院不能適應政策與市場的變化,1996年後全國療養院的數量開始走下坡路,在2000年以後,療養院機構總數銳減。根據2019年12月底衛健委發布的《2019年衛生健康統計年鑑》數據顯示,2018年底全國療養院機構總數只有148家,全國療養院大多數正在面臨嚴峻考驗。
從城鄉分布來看,2018年城市療養院有104家,佔比為70.3%,農村有44家,佔比為29.7%。
我國療養院投資主體過於單一化,開設的一般是國有療養機構,相對而言私人開設的療養機構很少,這是因為療養院的管理模式還未能帶來可觀的利潤吸引更多人進行投資。從經濟類型分布來看,2018年國有療養院數量最多,有126家,佔比為85.1%,集體療養院有4家,佔比為。14%,非公立療養院16家(其中有6家為私營)。
從各主辦單位來看,2018年社會辦療養院數量有67家,佔比為45.3%,政府辦療養院有75家,佔比為50.7%(其中37家為衛生計生部門辦)。
2、中國療養院設施投入不斷減少
2010-2018年,我國療養院床位數量呈現下降趨勢。截至2018年底國內療養院床位數量為2.63萬張,同比下降8.3%。
從城鄉分布來看,2018年城市療養院有床位18462張,佔比為70.2%,農村有7846張,佔比為29.8%。
從下圖可以看出,除其他技術人員外,2010-2018年中國療養院人員總數整體減少。2018年人數為12254人,同比下降11.67%。
2007-2018年我國療養院醫療衛生人員中的衛生技術人員波動較大,專業人員較為稀缺。2018年我國療養院的衛生技術人員為7507人,叫2017年同比下降13.4%。
從設備臺數來看,2007-2017年我國療養院萬元以上設備總臺數穩步上升, 2018年為6658臺,同比下降7.14%。其中50萬元以下設備佔比例較大,有6035臺,佔總臺數的90.8%。
從下表可以看出,2010-2018年,療養院年診療人次數呈現波動性態勢,2018年,國內療養院診療人次為203.5萬人次。
3、中國療養院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療養院信息化建設加速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衍生出一系列新興技術,包括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計算機視覺等新技術,並正在重鑄全球行業市場的競爭格局,產業信息化建設發展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近年來,療養院的職能不斷拓展,已經由單一的療養發展到療養、體檢、健康管理等多個方面,傳統「療養信息系統」已經不能滿足療養院快速發展的需求。隨信息化技術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SAAS服務、可穿戴健康監測設備、智能監護設備、家庭機器人等信息化、智能化科技產品將療養院經營管理過程中發展巨大作用。
——療養院投資主體多元化
近幾年來,我國居民在旅遊、休閒、保健等方面需求日益火爆,催生了大大小小的旅遊酒店、康復醫院、度假休閒中心、健身俱樂部、洗浴場所等機構,療養服務只是掛靠在這些機構中的一個類別,布點分散,規模小、檔次低,經濟效益不高,沒有形成獨具特色的品牌形象,很難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療養院,市場難免魚目混珠。
但我國療養院市場潛力巨大,僅靠政府投資的療養院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民營資本通過參股、收購、新設等方式進入療養業的可行性大大增強,如陝西省、海南省等地區通過編制產業發展專項規劃,採用招商引資、合資建院等互惠互利的新型思路,引導社會資金共同參與開發建設,打造國家級療養品牌。
——民營資本投資佔比提升
目前,中國療養院主要是國家機關、大型國家企業的附屬機構,其服務對象主要是機關幹部或大型國家企業員工。目前,由於國家投入減少,我國只有少數療養院運轉良好,大部分療養院境況艱難,有的甚至入不敷出、瀕臨倒閉。
我國私人療養院的雖有發展,但還沒有呈現規模化現象。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進入老齡化社會,私人療養需求將有極大的需求,直接促進中國私營療養院的高速發展。隨著老齡化社會腳步加快的壓力,巨大的患病老人的護理需求日益凸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一些患病老人住進療養院已經成為必須,這也為民辦療養院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文章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