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除了最著名的聖馬可大教堂( ),還有數不清的教堂,只是因為有聖馬可教堂的超級人氣,蓋過了其他的教堂。
威尼斯宗主教區(包含陸地)的教堂大約有三百來座,本島和周邊島上的教堂也有大致兩百座(很難數清楚,只是估算)。所以想看全威尼斯的教堂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其實很多教堂都還是很有看點的,只是時間有限,否則的話,很多教堂都是可以拿出來單寫一篇的。
本文只是羅列一些我在遊覽途中見過的幾座教堂,有些進去簡單看了看,有些也沒進去。順序大致按照從火車站到聖馬可廣場的方向。
從威尼斯聖露西亞火車站出來,隔著大運河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這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小聖西門教堂(San Simeone Piccolo或San Simeone e Giuda),建於1718-1738年間,由威尼斯本地建築師設計,多少有點羅馬萬神殿的意思。
Piccolo是小的意思,但教堂一點也不小。教堂通常只對做彌撒的信徒開放。
火車站往東一點,赤足橋前的拿撒勒聖瑪利亞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i Nazareth),因為在赤足橋前,也稱赤足教堂(Church of the Scalzi、Chiesa degli Scalzi)。
教堂建於17世紀中葉,外立面為威尼斯巴洛克風格。教堂屬於赤足加爾默羅會修會(Discalced Carmelites),是加爾默羅會在16世紀時創立的一個改革分支。被拿破崙廢黜的威尼斯最後一位總督盧多維科.馬寧就葬在這座教堂內。
教堂前的赤足橋是大運河上四座橋之一。
過了赤足橋,往東一點,這個教堂叫大聖西門教堂(按天主教譯法稱大聖西默盎堂,San Simeone Grande),或先知聖西門教堂(San Simeone Profeta)。教堂的大,是相對於前面的小聖西門教堂(San Simeone Piccolo)而言的。教堂由幾位威尼斯貴族創建於967年,最初為木建築,1150年一次火災後改為石頭建築。教堂內也有丁託列託等人的繪畫,好像不常開。最初,大西門教堂的規模大於小西門教堂,但小西門教堂在18世紀重建後,才變成今天的規模,反而比大西門教堂還要大了。
位於聖十字區,憲法橋東南約兩百多米的這座教堂,叫戴蒂尼會聖尼各老堂(Chiesa di San Nicolò da Tolentino),教堂是獻給13世紀的一位義大利聖人,託倫蒂諾的聖尼古拉,故教堂通常簡稱為託倫蒂尼(Tolentini),屬於天主教修會——戴蒂尼會。
戴蒂尼會(Theatines)是由16世紀的一位義大利修士,神學家,聖嘉耶當(Saint Cajetan)創立的,經教皇克萊蒙七世批准的一個天主教修會,與耶穌會有些類似,但似乎又有些競爭關係,修會人數不多,現在還存在。
戴蒂尼會教堂在歐洲各地都有,但數量不多。我在 去過的鐵阿提納教堂就屬於戴蒂尼會。
1527年,皇帝查理五世的軍隊發生譁變,洗劫了羅馬(史稱羅馬之劫),在羅馬的戴蒂尼會修士來到了威尼斯。
1590年,在威尼斯的戴蒂尼會修士建造了這座教堂,1714年完成。
教堂的外立面很獨特,是威尼斯唯一的科林斯柱式門廊,最後完成於1706-1714年。
教堂內部裝飾很有巴洛克風格,空間也比較大。有四位威尼斯總督葬在這座教堂內。
教堂的穹頂畫,由17世紀意北著名洛可可畫家馬蒂亞.博託洛尼(Mattia Bortoloni,1696-1750)創作。
這是教堂的側面,教堂後面的修道院,現在是威尼斯建築大學。
聖尼各老堂向東偏南約三四百米,是這座聖洛克堂 (Chiesa di San Rocco),供奉聖洛克的羅馬天主教堂。
聖洛克(San Rocco),也譯作聖羅克,天主教聖人,13世紀出生在法國蒙彼利埃,在去羅馬朝聖的路上,經過義大利時遇上鼠疫(黑死病)爆發,據說他積極幫助當地抗疫,連教皇都親自接見了他。由於他被視作抗擊瘟疫的聖人,世界各地都有很多以聖洛克命名的教堂。
聖洛克後來也染上了鼠疫,他讓自己獨居在一個山洞裡,可能是有神的庇護,居然康復了。
後來他回到家鄉蒙彼利埃,結果被當做奸細關進了監獄,後死在了監獄。
聖洛克在義大利很多地方被視做鼠疫患者的主保聖人,歷史上威尼斯發生過幾次黑死病,每次都有幾分之一人口死去,所以威尼斯也需要一位鼠疫的主保聖人來保佑。
1485年,威尼斯人將聖洛克的遺骨從蒙彼利埃弄到了威尼斯,並於1489年建了這座聖洛克教堂,供奉他的遺骨,每年的聖洛克日(8月16)威尼斯總督都會親自來參拜。
緊鄰教堂的,是聖洛克大會堂(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建於1478年,最初是個慈善機構,包括鼠疫病人的救治行動等。
旁邊聖洛克教堂建成後,遂改名為聖洛克大會堂。Scuola在古威尼斯語中是兄弟會的意思,現在則演變成學校的意思。
大會堂裡面有五十多幅的丁託列託繪畫,以及提香等人的繪畫,只是我當時並不知道,沒有進去看(其實即使知道也沒時間)。據說繪畫的內容很多與聖經和聖洛克的生平有關。
兩座建築的外立面都是18世紀重做的巴洛克風格。
教堂上方的雕刻,聖洛克治癒鼠疫(黑死病)患者。
教堂正門上方的雕刻,天使將聖洛克帶往天堂。
進入到教堂內部,許多壁畫內容都是與聖洛克的生平有關,而且有多幅出自丁託列託。
這兩幅壁畫都是出自丁託列託,內容都是聖洛克與瘟疫。
《耶穌將商人逐出耶路撒冷聖殿》,出自威尼斯巴洛克畫家喬瓦尼.安東尼奧.福米亞尼(Giovanni Antonio Fumiani,1645–1710)。
16世紀的主祭壇,兩側的繪畫為丁託列託所作,都是聖洛克的生平故事。穹頂畫為18世紀重做。
大門上方的管風琴及裝飾,製作於18世紀。
教堂左手邊,有個達文西博物館。主要是達文西的一些作品的數位化影像,以及達文西的一些發明模型,其他很多地方的達文西博物館也都類似。
聖洛克教堂前的小廣場叫聖洛克廣場(Campo S. Rocco),廣場向東看到的建築,就是榮耀聖母聖殿的後部。
聖方濟會榮耀聖母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Gloriosa dei Frari)是威尼斯非常重要的一座教堂,而且從火車站到聖馬可廣場的途中,大多會經過這裡(屬於聖保羅區)。
為什麼說這個教堂重要呢,
首先,這是威尼斯規模最大的教堂;
第二,它是威尼斯少有的幾座巴西利卡級別(乙級宗座)教堂之一,所以稱作聖殿;
第三,威尼斯最著名的畫家提香葬在這裡。
教堂因為是獻給聖母升天的,所以稱作榮耀聖母聖殿。
1231年,方濟會得到了這塊土地,1250年開始興建教堂和修道院,直到1338年完成,不過,很快又重建了一座規模更大的教堂,就是現在看到的這座,建造過程大致歷時一個世紀。
由於方濟會修士之間互稱兄弟,故也稱小兄弟會,所以教堂的名稱帶有Frari(兄弟的意思),這一帶也稱作弗拉裡。
教堂前的廣場也稱作弗拉裡廣場(Campo dei Frari),仔細看的話,廣場上還有水井。
因為是重要景點,教堂前有個小碼頭,很多貢多拉在此停靠,小運河也稱作弗拉裏運河(Rio dei Frari),前面的小橋,也稱作弗拉裡橋(Ponte dei Frari)。
教堂80米高的鐘樓,是威尼斯第二高的鐘樓(第一當然是聖馬可鐘樓了)。
這種磚砌的哥德式建築,也稱威尼斯哥德式。教堂的正立面完成於1440年。
五百多年的教堂正門尖拱已經有些開裂,正門上方繪有聖母升天,已褪色。製作者是義大利建築師和雕刻家巴託洛梅奧.波諾。
教堂內部非常大,需要收費參觀,我只在外面看了看就走了。將來如果重遊的話,一定會進去仔細看看(看點很多)。
主祭壇位置,有一幅提香所作的《聖母升天》,半圓形後殿還有一尊雕塑之父多納泰羅創作的施洗約翰,是威尼斯唯一的多納泰羅的雕塑作品。
其實教堂內大量的雕塑和繪畫可以算是一座藝術寶庫,但需要有充足的時間去看。
這是威尼斯最著名的畫家,威尼斯繪畫三傑之首,提香的墓。不用門票也能在門口看到。
說是提香的墓,其實說是提香紀念碑更準確,因為提香是1576年去世的,而這個紀念碑則是在提香死後兩百多年修建的。
提香去世後,葬在這座教堂內,但並沒有墓碑。1794年,著名的新古典主義雕刻大師安東尼奧.卡諾瓦曾為提香設計過一座紀念碑,但因為資金問題,一直沒有實現。
1822年,卡諾瓦去世後,此時威尼斯已處在奧地利統治之下,卡諾瓦的兩位學生路易吉(Luigi)和彼得羅.贊多梅內吉(Pietro Zandomeneghi)幫助他完成了他生前的心願,不過紀念碑的設計方案出自他的學生,卡諾瓦的設計方案則留給了他自己。
提香紀念碑正對面,就是安東尼奧.卡諾瓦的紀念碑。1822年,安東尼奧.卡諾瓦去世後,葬在了他的家鄉波薩格諾(Possagno),現在屬於特雷維索,但在過去也曾屬於威尼斯共和國。
卡諾瓦從13歲到24歲之間一直都在威尼斯學習和工作,24歲去羅馬也是由威尼斯元老院資助的。
為了紀念卡諾瓦在威尼斯的藝術生涯,他的學生們製作了這種紀念碑,並將卡諾瓦的心臟葬在了這裡。另外,卡諾瓦的右手被保存在威尼斯美術學院。
其實這個紀念碑的設計方案,最初是卡諾瓦為提香設計的。
如果對卡諾瓦不太熟悉的話,去過羅浮宮的一定見過這尊精美的《被愛神吻醒的普賽克》,就是卡諾瓦的作品。
教堂內還有多位其他威尼斯名人,總督和貴族的墓葬。後面還有很大的修道院(但不對外開放)。如果認真研究的話,一篇兩篇可能也寫不完。
榮耀聖母聖殿稍微往北一點,有這樣一個很有特色的門洞,門洞的製作者是15世紀義大利雕刻家、建築師彼得羅.隆巴多(Pietro Lombardo,1435–1515)。隆巴多出生於提契諾,位於現在瑞士南部,屬於義大利語區。
門洞上方的鷹,代表福音書作者,聖約翰。
門洞進去後,左手邊是聖若望宗徒堂(San Giovanni Evangelista),建於1425年的一座教堂(帶鐘樓)。
聖若望是天主教的譯法,按照音譯也可譯作聖喬凡尼教堂,義大利語的聖喬凡尼(San Giovanni),其實就是聖約翰(San John),Evangelista是福音書作者的意思,以區別於施洗者約翰。所以,也可稱作聖約翰教堂。
教堂只在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9點半-12點半開放,我兩次來威尼斯都經過這裡,但從沒進去過。教堂內的一系列壁畫,很有藝術價值,一些被移走用作研究或展覽。
門洞的右手邊,教堂的對面,是聖若望大會堂(Scuola Grande di San Giovanni Evangelista),當然,也可以稱作聖約翰大會堂或喬凡尼大會堂。
聖若望大會堂,始建於1261年,與前面看到的聖洛克大會堂類似,也有慈善機構的性質(威尼斯有很多座大會堂Scuola)。
最初的創始人是一群極端宗教鞭笞者(就像電影《天使與魔鬼》中用鞭子抽自己的苦修會),後來演變成慈善機構和藝術贊助人。會堂內曾經有很多威尼斯藝術家的繪畫。1797年拿破崙解散了會堂,那些繪畫也被移去了威尼斯學院美術館,對於研究威尼斯歷史的話,那些繪畫非常有意義。
除了繪畫,聖若望大會堂內還以擁有一塊真十字架而著稱,並為其帶來過大量財富。
據說那塊真十字架是在1369年由賽普勒斯國王兼耶路撒冷王國總理大臣贈送的,其時十字軍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已經不存在70來年了,只是還保留著一些虛職頭銜。
現在真十字架殘片還在大會堂內保存著,如果你要問真十字架是真的嗎,那我不跟你討論。
聖若望大會堂現在很少開放,所以遊客能進去的機會不多。教堂再往後,就是威尼斯建築大學。
從榮耀聖母聖殿往東約三四百米,就到了這個教堂,聖保羅教堂(Chiesa di San Polo),我猜想教堂所在的聖保羅區的得名可能與這座教堂有關。
教堂的歷史可能要追溯到9世紀,不過現在看到的教堂主體是15世紀重建的。19世紀又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翻建,但保留了一些15-16世紀的元素。所以教堂帶有羅曼式、哥德式和新古典主義等多種建築風格。
教堂外的鐘樓建於1362年。
除了這座聖保羅教堂外,在城堡區還有一座聖若望及保祿大殿(聖約翰及保羅聖殿),是巴西利卡(乙級宗座),比這座教堂的級別高,有25位總督葬在那裡。
教堂朝東的尾部,已是19世紀的建築了。
教堂南面的入口門,是由15世紀義大利著名雕刻家,建築師巴託洛梅奧.波諾(Bartolomeo Bono)設計的。波諾在威尼斯有很多作品,比如,大運河岸邊的黃金屋(海鮮市場對面)、總督府的卡塔門,還有前面提到的榮耀聖母大殿的入口門。
這是波諾設計的哥德式教堂南門,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威尼斯建築風格由哥德式轉向文藝復興風格的時期。
因為頭天剛剛發過大水,教堂還不能進。
工作人員還在清掃教堂地面的積水。
教堂內也有一些丁託列託、委羅內塞等威尼斯畫家的繪畫,沒進去也看不到。
聖保羅教堂外的聖保羅廣場(Campo di san Polo),因教堂而得名,是威尼斯島上除聖馬可廣場外,第二大的廣場,不過在用Campo命名的廣場中算是最大的。
廣場上看教堂的背面。
聖保羅廣場往東約三百米,見到的這個教堂叫聖亞博那教堂(Chiesa di Sant'Aponal)。聖亞博那是2世紀羅馬帝國東方城市敘利亞人,後來到拉文納做過主教,據推測於2世紀末在拉文納殉道。聖亞博那在拉文納非常有名,所以這座教堂是11世紀由拉文納逃難到威尼斯的難民修建的。
拉文納的八個世遺中,我只去過四個,有個聖亞博那聖殿(聖亞坡理納聖殿)我沒去,否則的話就該早知道這個人了。
現在教堂已不再有宗教功能,而是被改做一個檔案館。
這是我七年前拍到的同一教堂,感覺鐘樓的修復幾乎沒什麼進展,看來慢工出細活。
從聖亞博那教堂往南不遠,看到的這個教堂叫聖西爾維斯特教堂(Chiesa di San Silvestro),天主教也稱聖西爾物斯德肋堂。
教堂得名於四世紀的羅馬教宗西爾維斯特一世,教堂的歷史可追溯到9世紀,15世紀重建,1820年原教堂倒塌後,再次重建為今天所見的樣子。
重建的教堂內部是典型的新古典主義風格。
這幅《施洗約翰為耶穌洗禮》是丁託列託的作品。教堂內曾經還有一幅委羅內塞的《三博士來訪》,後來因籌集資金被出售,現存倫敦國家美術館。
主祭壇的位置。
教堂內部側面。
很有年代感的繪畫,推測在12-13世紀左右。
教堂的西側面及鐘樓,以及以教堂命名的廣場,聖西爾維斯特廣場(Campo San Silvestro)。
西爾維斯特教堂再往東北方向走,臨近裡亞託橋區時,有個聖仁慈若望堂(San Giovanni Elemosinario),混在居民區中,你可能都看不出這是個教堂。
教堂創建於1071年,1514年毀於裡亞託大火後重建,內有提香的繪畫。
聖仁慈若望堂向南,往裡亞託橋走,就會見到的這個教堂,估計每位來威尼斯的遊客都要從這裡經過。往前走,右側就上裡亞託橋了( )。
裡亞託聖雅各伯教堂(Chiesa di San Giacomo di Rialto),按照義大利語發音,也有譯作聖賈科莫教堂的,也是聖雅各的意思。
15-16世紀,威尼斯最鼎盛的時期,裡亞託就是歐洲的商業中心和金融中心,因為威尼斯基本壟斷了歐洲與東方世界的商品貿易(紡織品、珠寶和胡椒為主的香料等等),小小的威尼斯共和國的GDP(當然那時還沒這個詞)比整個法國還要高。而巨大的貿易額又離不開銀行的金融行為,所以教堂兩側的房子和走廊當時幾乎都是銀行和商行,今天不過是些遊客紀念品商店了。
教堂鐘樓上15世紀的大錶盤,24小時制的刻度,現在是下午三點左右,指針指向XV。
這是從裡亞託橋上看到的教堂的大鐘。
這座教堂被認為是威尼斯最古老的教堂,據說歷史可以追溯至421年,不過那時候大批的威尼斯人還沒逃難到島上,只是一些當地漁民或製鹽者。
雖然號稱是威尼斯最早的教堂,但現在的教堂大約是11世紀建造的,而哥德式外觀估計也是13世紀以後的了。
比較幸運的是,1514年的大火幾乎將裡亞託附近的所有建築都燒光了,唯獨聖雅各伯教堂得以倖免。
教堂內部不大,簡單看了一眼。主祭壇的聖雅各雕像,是雕塑家亞歷山德羅·維託裡亞(Alessandro Vittoria)於1602年製作的。
過了裡亞託橋,也就離開了聖保羅區,來到聖馬可區了。過橋一百多米,這個教堂叫聖救主堂(Chiesa di San Salvador),音譯就是聖薩爾瓦多,一座比較重要的教堂。
教堂的歷史可追溯到12世紀,不過現在的教堂重建於1508年,教堂的外立面完成於1663年,是有代表性的威尼斯巴洛克建築。
進入教堂的門廊,顯得有些破舊。
教堂內的巴洛克風格裝飾還是讓人眼前一亮的。
這是主祭壇。後面有個小堂是獻給威尼斯最早的守護人聖西奧多的,據說聖西奧多的遺骨也在這裡,是有威尼斯人專程從小亞細亞(現在的土耳其)帶到威尼斯的。
教堂側門上方的管風琴,1530年由聖索維諾製作的裝飾。管風琴箱有兩扇門,打開和關閉都能看到門上的裝飾繪畫。
教堂內有四座陵墓,顯得比較突出,分別介紹一下。
這座是第81任威尼斯總督弗朗切斯科.維尼埃(Francesco Venier,1554-1556在位)的陵墓,造型有點像凱旋門,豪華的大理石和鍍金裝飾顯得非常莊重,還是由聖索維諾和亞歷山德羅.維託裡亞等威尼斯著名建築師和雕刻師設計製作的。
陵墓上方是總督的臥像,躺在石棺上。
這座陵墓是賽普勒斯王國最後一位女王的陵墓,稍微多解釋幾句。
歷史上威尼斯與賽普勒斯有非常複雜的關係,後面寫威尼斯航海時再說。
這位賽普勒斯女王叫卡特琳娜.科納(Caterina Corner,1454-1510)。她出身的科納家族是威尼斯古老而富有的貴族家族之一,歷史上曾出過四位威尼斯總督。
科納家族還曾有一位祖先,靠在賽普勒斯種植甘蔗和製鹽業成為威尼斯首富。
再說賽普勒斯,1190年第三次十字軍東徵時( ),十字軍從拜佔庭手中奪取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賽普勒斯島,後來,因為權力鬥爭和利益問題,英王獅心理查將賽普勒斯島賣給了耶路撒冷前國王呂西尼昂的居伊(看過電影《天國王朝》的,應該知道這位法國呂西尼昂的貴族, )。從此,居伊的後人,呂西尼昂家族就統治了賽普勒斯約三百年。
而賽普勒斯對於航海強國威尼斯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威尼斯慢慢地將賽普勒斯逐漸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科納家族的女兒還嫁給了賽普勒斯國王,當末代賽普勒斯國王死後,來自威尼斯的王后卡特琳娜就成了賽普勒斯女王,隨後,威尼斯又用威尼託陸地上的領土與賽普勒斯置換,這樣賽普勒斯就成了威尼斯的殖民地,並由威尼斯派駐總督和駐軍。
陵墓上的浮雕情節就是卡特琳娜將賽普勒斯的王冠移交給威尼斯派駐賽普勒斯的總督。1489年,被迫退位後的卡特琳娜則回到威尼斯居住。
1510年,卡特琳娜去世後,葬在這座教堂內,威尼斯人為她修建了這座總督級別的陵墓,也是為了感謝她將賽普勒斯「讓」給威尼斯。
這座陵墓是為第82任威尼斯總督洛倫佐.普利歐利(Lorenzo Priuli,1556-1559在位)和第83任威尼斯總督吉羅拉莫.普利歐利(Girolamo Priuli,1559-1567在位,洛倫佐的哥哥)而建的。 普利歐利家族曾出過三位總督,這兩位是兄弟兩。前面在威尼斯政治時說過,威尼斯總督是沒有世襲制的,兄弟連任完全是靠選舉出來的。
陵墓上方兩個石棺上是兩位總督的臥像,正中央下方的白色雕像是教皇庇護十世(1835年出生於特雷維索,當時屬於奧地利的倫巴第-威尼斯王國)。
其實,這兩位總督並沒有葬在這裡,而且葬在了城堡區的聖多米尼克教堂,不過那座教堂於1806年被拿破崙拆除建了花園。
這座陵墓是為出自科納家族的一位紅衣主教馬可.科納而建的,樣式是仿照賽普勒斯女王陵墓。中間的雕塑是教皇將紅衣主教的帽子戴在他的頭上。
不過這個墓碑最終是給了馬可主教的兩個弟弟。
教堂內還有很多繪畫,比如這幅《以馬忤斯的晚餐》。
教堂內還有一幅提香的《天使報喜》,我之前也不知道,所以也沒看見。
聖救主教堂門前緊鄰的是聖西奧多大會堂(Scuola Grande di San Teodoro),17世紀的建築,也是從事慈善活動的組織。聖西奧多就是聖馬可之前的威尼斯守護人。
現在這裡主要從事文化活動,包括舉辦各種展覽和音樂會等。
從聖救主堂往南到聖馬可廣場,大約還有五百米,中途經過的這個教堂聖儒利安堂(Chiesa di San Giuliano),或稱聖朱利安教堂(Chiesa di San Zulian)。
聖朱利安(朱利亞諾)是4世紀戴克里先統治時期,在安條克殉道的基督徒。
教堂始建於9世紀,曾多次重建。現在的立面建於1553年,還是由雅各布.聖索維諾設計的。
教堂擠在熱鬧的商業區內,很難拍到全貌。教堂門上方的雕像,是威尼斯的一位醫生,作為出資修復教堂的條件,他的雕像被放在教堂門前。
教堂內不大,人也挺多,在門口簡單看一眼,主祭壇16世紀的繪畫《聖母加冕》。
這是多爾索杜羅區的安康聖母聖殿,只是遠觀,沒有過去。
安康聖母聖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是威尼斯著名教堂之一,巴洛克建築的傑作。
1630年的黑死病肆虐威尼斯,造成1/3人口死亡。1631年,威尼斯共和國決定建此教堂獻給聖母瑪利亞。義大利語Salute有健康的意思。
威尼斯本島上的教堂就看了這幾個,也就是教堂總數的1/15。本島周邊的島沒去,只是遠遠看看。
比如,這座聖喬治馬焦雷島上的,聖喬治.馬焦雷聖殿(Basilic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建於1566-1610年,歷史可追溯到8-9世紀。
馬焦雷聖殿後面還有個修道院,修道院食堂內曾有幅委羅內塞的巨幅繪畫《伽拿的盛宴》(也稱伽拿的婚禮),後來被拿破崙看上,「拿去」了法國,現在羅浮宮(以前和蒙娜麗莎在一個房間,現在不知道了)。
這是朱代卡島上的威尼斯救主堂(Chiesa del Santissimo Redentore),也是因為黑死病而建造的。
1575年的黑死病,造成了威尼斯約1/4人口的死亡。1577年,威尼斯大議會決定建此教堂紀念。
其實如果時間充足的話,很多教堂都可以單獨寫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