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幹達的國家概況介紹

2021-02-15 世界歷史網

烏幹達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Uganda),簡稱烏幹達。是位於非洲東部的國家,橫跨赤道的內陸國,東鄰肯亞,南接坦尚尼亞和盧安達,西接剛果民主共和國,北連南蘇丹,總面積241550平方公裡(其中陸地面積199807平方公裡,水面和沼澤地為41743平方公裡)。全境大部位於東非高原,多湖,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有「高原水鄉」之稱。

烏幹達一詞最初是東非沿海居民對巴幹達人的國家-布幹達的稱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人將其含義擴大到鄰近地區。

烏幹達全境大部位於東非高原,多湖,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有「高原水鄉」之稱。東非大裂谷的西支縱貫西部國境,谷底河湖眾多。裂谷帶與東部山地之間為寬闊的淺盆地,多沼澤。東部邊界有埃爾貢山,海拔4321米;西南部與剛果(金)接壤處有魯文佐裡山脈,瑪格麗塔峰海拔5109米,是全國最高峰,非洲第三高峰。境內多河湖沼澤,其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17.8%。有塞塞群島等10多個島嶼。

烏幹達雖位於赤道線上,但由於地勢較高,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布,因而雨量充沛,植物繁茂,四季如春,曾被邱吉爾喻為「非洲明珠」。年平均氣溫為22.3℃。10月份氣溫最高,平均23.55℃;6月份氣溫最低,平均21.4℃。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在1000至1500毫米之間,3至5月、9至11月為雨季,其餘為2個旱季。

烏幹達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工業基礎薄弱,主要以農業為主,在2010年與肯亞、坦尚尼亞、蒲隆地與盧安達組建了東非共同體,建立了統一的經濟市場,並將傾力於2015年合併為統一的聯邦國家——東非聯邦。烏幹達曾被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稱為「非洲明珠」。

【國 名】 烏幹達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Uganda)。

【面 積】 241,550平方公裡(其中陸地面積199,807平方公裡,水面和沼澤地為41,743平方公裡)。

【人 口】 4030萬(2019年)。

【民 族】全國約有65個民族。按語言劃分,有班圖人、尼羅人、尼羅-閃米特人和蘇丹人四大族群。每個族群由若干民族組成。班圖族群佔總人口的2/3以上,包括巴幹達(佔總人口的18%)、巴尼安科萊(佔總人口的16%)、巴基加和巴索加等20個民族。尼羅族群包括蘭吉、阿喬利等5個民族。尼羅-閃米特族群包括伊泰索、卡拉莫瓊等7個民族。蘇丹族群包括盧格巴拉、馬迪等4個民族。

【語 言】官方語言為英語和斯瓦希裡語,通用盧幹達語等地方語言。

【信 奉】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佔總人口45%)、基督教新教(40%)、伊斯蘭教(11%),其餘信奉東正教和原始拜物教。

【貨幣名稱】 烏幹達先令。

【匯率】1美元=3720烏幹達先令。

【首 都】 坎帕拉(Kampala),人口166萬。年平均氣溫23℃左右,4、5、9、10月份為雨季,其餘為旱季。

【重要節日】 國慶日:10月9日;全國抵抗運動組織執政日:1月26日;建軍節:2月6日。

【地理位置】 烏幹達位於非洲東部、地跨赤道的內陸國。東鄰肯亞,南與坦尚尼亞和盧安達交界,西與剛果民主共和國接壤,北與南蘇丹毗連。境內多為海拔1200米左右的高原,丘陵連綿、山地平緩。東非大裂谷的西支縱貫西部,谷底湖泊眾多。擁有非洲最大的淡水湖—維多利亞湖(面積約6.7萬平方公裡)近一半的水域,為著名的尼羅河源頭之一。

【氣 候】烏幹達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2℃左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10月份氣溫最高,平均23.55℃;6月份氣溫最低,平均21.4℃。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在1000至1500毫米之間,3至5月、9至11月為雨季,其餘為2個旱季。

【簡 史】公元1000年,地處烏南部的布幹達地區就建立了王國。19世紀中葉,布幹達王國成為東非地區最強盛的國家。1850年後,阿拉伯商人和英國、德國殖民主義者相繼進入布幹達,布境內爆發了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信徒間的連年戰爭,布幹達王國迅速衰落。1890年,英、德籤訂瓜分東非協議,布幹達劃為英勢力範圍。1894年6月,英宣布布幹達為其「保護國」。1896年,英將「保護國」範圍擴展到烏全境,並於1907年在烏設總督。

1962年10月9日,烏幹達宣布獨立,保留布幹達等4個自治王國,成立烏幹達聯邦,仍留在大英國協內。1963年10月,烏修改憲法,取消英派駐烏的總督,由布幹達國王穆特薩二世任總統。1966年4月,奧博特任總統。1967年9月,廢除封建王國和聯邦制,建立烏幹達共和國。1971年1月,阿明發動政變,同年3月就任總統。1979年4月烏全國解放軍攻佔首都,盧萊、比奈薩、穆萬加先後擔任總統或國家元首。1980年12月,奧博特在大選中獲勝,再度出任總統。1985年7月,奧凱洛發動政變,推翻奧博特政權,並出任國家元首。1986年1月25日,全國抵抗軍攻佔首都,推翻奧凱洛軍政權,29日,穆塞韋尼就任總統。(具體可查看世界歷史網《烏幹達歷史發展階段簡介》的相關介紹)

【政 治】 1986年穆塞韋尼執政後,結束了烏幹達連年內戰的混亂狀態,建立並逐步完善以烏幹達全國抵抗運動(1995年後更名為烏幹達全國運動,2003年改為全國抵抗運動組織,以下簡稱「抵運」)為核心的獨特的「運動制」政治體制(為烏特有的一種黨政合一的政治制度,它包容各政黨、民族、教派和各界人士,允許政黨存在但限制其活動),力促民族和解,化解宗教矛盾,組成了以「抵運」為主,兼顧各方利益的基礎廣泛的聯合政府,政局日趨穩定。

2005年,烏政治體制發生重大轉變。7月,烏就保留「運動制」或實行多黨制舉行全民公決,92.5%的民眾贊成開放黨禁,烏至此進入多黨制國家行列。8月,烏議會表決通過以取消總統任期限制為主要內容的憲法修正案。2006年2月,烏舉行首次多黨大選,「抵運」候選人穆塞韋尼以59.28%的支持率再次當選總統。2011年2月,烏舉行第二次多黨大選,穆以68.38%的得票率再次勝出。2016年2月18日,烏舉行全國大選,穆塞韋尼以60.75%的得票率連任。2017年12月,烏議會通過取消總統候選人年齡限制的憲法修正案,穆塞韋尼總統據此有權參加下屆總統競選。

【憲 法】 1995年10月8日烏幹達正式頒布實施新憲法,2005年11月和2017年12月兩次修改。規定總統由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無任屆限制;議會有權彈劾總統和罷免不稱職的部長,總統的重大任命、決定和籤署重要條約均應先經議會批准;成立由部分內閣成員和議員組成的國務委員會,負責解決政府與議會之間的矛盾,出現政治危機時充當總統顧問,並代表議會批准總統的任命。

【議 會】 1986年抵運政府成立後,由「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代行臨時議會職能。根據1995年新憲法,烏於1996年6月選舉產生新的議會,運動制擁護者獲議會多數席位。2016年5月,烏幹達第十屆議會成立,目前共有459名議員,其中「抵運」308名,佔議員總數的67.1%。議長麗貝卡·阿利圖瓦拉·卡達加(Rebecca Alitwala Kadaga,女)。

【國家元首】 烏幹達總統約韋裡·卡古塔·穆塞韋尼(Yoweri Kaguta Museveni),1986年1月武裝奪取政權,並出任總統。1996年5月成為民選總統,2001年3月、2006年2月、2011年2月、2016年2月四次連任總統。

【政 府】 烏幹達本屆政府於2016年6月成立,主要成員有:總統約韋裡·卡古塔·穆塞韋尼,副總統愛德華·塞瓦努卡·塞坎迪,總理魯哈卡納·魯貢達(Ruhakana Rugunda),第一副總理兼議會政府事務副主管摩西·阿里(Moses Ali),第二副總理兼不管部長阿里·基倫達·基韋金賈(Ali Kirunda Kivejinja),教育和體育部長珍妮特·卡塔哈·穆塞韋尼(Janet Kataaha Museveni,女),總統事務部長埃斯特·姆巴約·姆布拉庫布扎(Esther Mbayo Mbulakubuza,女),總理事務部長瑪麗·奧庫魯特(Mary Okurut,女),減災和難民事務部長奧尼克·希拉蕊(Onek Hilary),政府督導露絲·南卡比魯瓦(Ruth Nankabirwa,女),東非事務部長卡欣達·奧塔菲雷(Otafiire Kahinda),安全部長埃利·圖姆維內(Elly Tumwine),國防和退伍軍人事務部長阿道夫·姆韋西傑(Adolf Mwesige),外交部長薩姆·卡漢巴·庫泰薩(Sam Kahamba Kutesa),內政部長傑傑·奧東戈(Jeje Odongo),貿易、工業和商業部長阿梅莉亞·基揚巴德(Amelia Kyambadde,女),財政和經濟規劃部長馬蒂亞·卡薩伊賈(Matia Kasaija),能源和礦業部長瑪麗·齊圖圖(Mary Kitutu,女),旅遊、野生動物和遺產保護部長:湯姆·布蒂梅(Tom Butime),地方政府部長拉菲爾·納尼科巴(Rafael Magyezi),工程和交通部長卡圖姆巴·瓦馬拉(Katumba Wamala),土地、住房和城市開發部長貝蒂·卡姆亞(Betty Kamya,女),坎帕拉市政部長貝蒂·阿蒙吉(Betty Amongi,女),衛生部長簡·阿曾(Jane Aceng,女),公共服務部長:穆魯利·穆卡薩(Muruli Mukasa),司法和憲法事務部長:伊弗雷姆·卡蒙圖(Ephraim Kamuntu),總檢察長:威廉·比亞魯漢加(William Byaruhanga),水利和環境部長:薩姆·切普託裡斯(Sam Cheptoris),卡拉莫賈事務部長:約翰·比亞巴甘比(John Byabagambi),科技和創新部長:埃利奧達·圖姆韋西傑(Elioda Tumwesigye),性別、勞工和社會事務部長弗蘭克·託姆韋巴澤(Frank Tumwebaze),新聞和信息通信技術部長納巴科巴·朱迪斯(Nabakooba Judith,女),農業、牧業和漁業部長文森特·巴穆蘭加基·塞姆皮賈(Vincent Bamulangaki Ssempijja),常駐聯合國代表阿多尼亞·阿耶貝(Adonia Ayebare)。

【行政區劃】 烏幹達現有135個區(District)和1個首都市。(截至2019年3月)

【司法機構】 烏幹達全國設高等法院、上訴法院和地方法院。政府設司法和憲法事務部長。首席法官巴爾特·馬古恩達·卡圖列貝(Bart Magunda Katureebe)。

【政 黨】 烏幹達現有30多個註冊政黨,主要有:

(1)、全國抵抗運動組織(The National Resistance Movement Organization -NRMO)簡稱「抵運」,執政黨。1981年6月,穆塞韋尼創建反政府組織「全國抵抗運動」,其軍事組織為「全國抵抗軍」,政治組織為「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下設各級基層委員會。1986年1月「抵運」奪取全國政權,全國抵委會代行議會職能,各級抵委會取代各級地方行政機構,「運動制」在全國確立。1995年9月,烏制憲議會通過新憲法,規定「運動制」延續到2000年,每五年舉行一次全民公決,由全體人民就繼續實行「運動制」還是改行多黨製作出選擇。1996年6月,烏選舉產生議會,取代全國抵委會的議會職能。2000年6月烏舉行全民公決,決定保留「運動制」。2005年7月烏全民公決決定棄「運動制」改行多黨制。至此,在烏實行近20年的「運動制」宣告退出歷史舞臺,「抵運」遂轉變為政黨。在2006年、2011年和2016年大選中,該黨在議會中均獲得絕對多數席位。

「抵運」的政治綱領通常被稱為「十大綱領」,由穆塞韋尼制定,1984年7月頒布,其宗旨是:建立人民民主制度;恢復和保障人身及合法財產的安全;加強民族團結和消除一切形式的宗派主義;捍衛和鞏固民族獨立;建立一個獨立、一體化、能自我生存的國民經濟;恢復和改善社會公益設施,重建被戰爭破壞的地區;消除腐敗和濫用職權;安置無家可歸者和改善人民生活;與其它非洲國家攜手合作,捍衛非洲人民的民主權利和建立混合經濟體制。1999年4月,「抵運」全國執委會在原有「十大綱領」基礎上補充了環境保護、就業、扶貧等綱要,使之擴充為「十五大綱領」。

(2)、民主變革論壇(The Forum for Democratic Change):由原改革議程組織、議會鼓動論壇和全國民主論壇於2004年8月8日合併組成,簡稱「論壇」,烏幹達最大反對黨。口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該黨吸收了烏前軍隊司令蒙圖、前國家安全局長普科爾等曾居運動政府要職的運動元老和重量級政客,並推舉比西傑為其臨時執委會主席。該黨與保守黨、正義論壇和社會民主黨組成「黨際聯盟」,推舉比西傑為其共同候選人參加2011年大選。比得票率26.01%,僅次於穆塞韋尼。2016年,比代表民主變革論壇再次參加總統選舉,獲得35.37%的選票。

(3)、民主黨(The Democratic Party):反對黨,成立於1956年,受天主教派支持,在巴幹達族和城市工商界中影響較大,在國際上得到英、美、德、梵蒂岡等西方國家青睞。1961年在大選中獲勝,組成第一屆烏幹達自治政府。翌年在議會選舉中敗給人大黨與卡巴卡耶卡黨的聯盟。1969年12月被人大黨政府取締。1973年,該黨宣傳書記保羅·塞莫格雷雷流亡美國,在美重建民主黨。後該黨加入烏全國解放陣線並參加了阿明下臺後的歷屆政府。1992年5月在坎帕拉等地開始陸續重建支部並恢復活動。信奉自由資本主義,主張議會民主;抨擊「運動制」為一黨專制,呼籲實行多黨民主,並抵制了2000年6月舉行的烏政體全民公決。

(4)、烏幹達人民大會黨(The Uganda People's Congress):簡稱人大黨,反對黨,創建於1960年3月,由以奧博特為首的烏國民大會黨激進派同民族進步黨、烏幹達人民聯盟黨合併而成。1964至1971年和1980至1985年,人大黨兩次成為執政黨,奧博特兩度出任總統。1986年1月「抵運」執政後,該黨部分領導人以個人身份參加了「抵運」政府。該黨總體對「抵運」政府採取不合作態度,並抵制了2000年6月的政體全民公決。

(5)、保守黨(The Conservative Party):原名卡巴卡耶卡黨,成立於1960年9月,1980年5月改為現名。1962年,該黨與人大黨聯手參加大選獲勝,布幹達國王穆特薩二世出任總統。1964年,該黨被人大黨排擠出內閣,穆特薩流亡英國。代表布幹達封建酋長和王室貴族利益,反對政府集權,主張建立聯邦,恢復保障聯邦制的1962年憲法,實行多黨制與議會上下兩院制,但採取與「抵運」政府合作的態度。現任主席約翰·肯·盧克雅木齊(John Ken Lukyamuzi)。

【烏幹達主要反政府武裝】(1)、上帝抵抗軍(Lord’s Resistance Army,簡稱LRA)。1987年初,一名自稱艾麗絲·拉奎娜(Alice Lakwena)的女巫聚集起五、六千人,打出「聖靈運動」(The Holy Spirit Movement—HSM)的旗號,活動於烏北部地區。後在政府軍圍剿下,拉奎娜逃往肯亞。1989年後,「聖靈抵抗軍」的殘餘分子由拉奎娜之弟約瑟夫·科尼(Joseph Kony)領導的烏幹達人民民主軍(UPDA)殘部所吸收,改稱「上帝抵抗軍」,駐紮在蘇丹南部、剛果(金)東部地區,在烏北部地區繼續作亂,擾亂社會治安。烏政府自1993年起開始了對上帝抵抗軍的清剿。2002年3月,在蘇丹政府的配合下,烏軍進入蘇南部對「上帝抵抗軍」進行大規模圍剿,北部安全形勢得到較大改觀。2006年7月起,烏軍與上帝抵抗軍開始了時斷時續的和談,雙方於2006年8月26日籤署了20年來首個正式協議《停止敵對狀態協議》,但談判雙方在很多議題上仍存在分歧,和談進程面臨不少障礙。2007年,和談形勢趨於好轉,烏政府軍先後與上帝抵抗軍籤署新的停火協定和《責任與和解協議》,上帝抵抗軍還首次派團赴首都談判,烏北部安全形勢繼續改善。2008年3月26日雙方籤署了《監督與實施協議》,談判正式結束。但科尼以國際刑事法院未解除對其通緝、人身安全缺乏保障為由,拒絕籤署《最終和平協議》。2008年12月,烏軍與剛果(金)、蘇丹南方軍隊對上帝抵抗軍採取聯合軍事行動,重創上帝抵抗軍,其殘餘勢力逃竄至中非共和國,已不再對烏北部構成威脅。2011年10月,美國宣布向烏及剛果(金)、中非、南蘇丹派遣100名特種兵,協助四國打擊上帝抵抗軍。2012年3月,烏幹達、南蘇丹、剛果(金)和中非四國成立5000人的聯合部隊用於打擊上帝抵抗軍。2017年,烏幹達從中非撤軍。

(2)、民主同盟軍(Allied Democratic Forces-ADF)。其成員多為青年穆斯林極端主義者,聲稱要從運動制下解放全國並建立伊斯蘭國家。領導人姆波扎(Mpoza),原為政府軍一名副營長。1997年烏支持卡比拉推翻蒙博託後,與剛果(金)政府達成諒解,剛果(金)協助烏軍在兩國邊境共同圍剿ADF,ADF遭毀滅性打擊。1998年,烏以追剿西部叛匪為名出兵剛果(金)東部,剛果(金)政府予以強烈譴責。ADF活動一度又趨活躍,以剛果(金)東部地區為依託,頻頻襲擊烏西部有關地區,使烏西部地區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後烏政府軍佔領剛東部地區,獲得較大戰略縱深,切斷了ADF的補給線,給予其重創。2017年以來,ADF再趨活躍,烏政府加大對其打擊力度。

【經 濟】 烏幹達自然條件較好,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適宜。農牧業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分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0%和出口收入的95%,糧食自給有餘。工業落後,企業數量少、設備差、開工率低。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佔重要地位。

烏幹達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由於連年戰亂,經濟一度瀕臨崩潰。1986年「抵運」執政後,實行務實、穩妥的經濟發展政策,積極進行結構調整,優先發展農業,整頓國營企業,扶植私人經濟,推行自由貿易等措施。自1991年以來,經濟年均增長6%左右。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烏幹達棉花、魚類、咖啡等傳統支柱產業出口萎縮,經濟增速下滑。2015年6月發布《2015-2020國家發展計劃》,為今後5年國家發展確定了總體目標。

【資 源】 烏幹達已探明礦產資源有:銅、錫、鎢、綠柱石、鐵、金、石棉、石灰石和磷酸鹽等。森林覆蓋率為12%,產硬質木材。水產資源豐富,維多利亞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產地之一。水力發電潛力約2000兆瓦。烏西部阿爾伯特湖附近發現石油,探明可採儲量約12億桶。

【工 業】 工業落後。主要工業部門有建築、食品、飲料、菸草、鋼鐵、五金、金屬礦產、紡織、服裝、皮革及製鞋等。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設備差且使用率較低。為吸引外資發展工業,烏幹達政府於1991年成立投資局,迄已吸引2000餘家外資企業赴烏投資,實際投資額超過25億美元。烏幹達政府大力推行私有化政策,目前已有122家國有企業實現私有化。

【農 業】 農牧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農業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80%。糧食自給有餘。全國可耕地面積佔陸地總面積的42%,已耕地面積500萬公頃。主要糧食作物有飯蕉、小米、木薯、玉米、高粱、水稻等。主要經濟作物有咖啡、棉花、菸草、茶葉等。

【漁 業】 烏幹達河流湖泊面積36902.6平方公裡,漁業資源較豐富。漁業是烏幹達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漁產品是烏幹達重要出口產品。

【旅遊業】 烏幹達主要旅遊點有尼羅河源頭、伊莉莎白國家公園和基代坡河谷國家公園等。20世紀60~70年代初,旅遊業是僅次於咖啡和棉花的第三大創匯產業。但此後連年不斷的內戰使旅遊業遭到嚴重破壞。「抵運」執政後,隨著國內局勢日益穩定,旅遊設施逐步恢復,旅遊業得以復興。2017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將烏幹達列為世界第五大旅遊目的地國。同年,第二十一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將布恩迪國家公園、魯文佐裡山國家公園、卡蘇比王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據世界銀行估計,烏幹達旅遊業產值達10億美元。烏幹達政府希望2020年來烏旅遊人數從目前的150萬增至400萬。

【交通運輸】 烏幹達為內陸國家,90%以上的進出口物資經肯亞的蒙巴薩港。國內運輸以公路為主。據烏官方統計,近年運輸情況如下:

公路:總長約7.8萬公裡,承擔99%的客運和95%的貨運。2008年機動車保有量約47萬輛。2018年建成坎帕拉至恩德培機場高速公路,擬建設坎帕拉至第二大城市金賈的高速路。

鐵路:總長1241公裡。自1997年以來,鐵路客運停止運營,但鐵路運輸仍為烏進出口貨物的一種方式。貨物運輸量2005年達18.6萬噸公裡。烏幹達有意將現有鐵路升級改造為標軌鐵路,分別連接肯亞、南蘇丹、剛果(金)、盧安達。

空運:截至2015年底,烏幹達境內共有34個機場,其中4家有商業航線運營。恩德培國際機場是烏唯一口岸機場,距首都坎帕拉45公裡,2014年客貨運量分別為1449824人次和54856噸。2019年9月,烏幹達政府成功重啟了關閉20多年的國家航空公司,並完成飛往肯亞首都奈洛比的首航。

【財政金融】 烏幹達財政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稅收、國外援助和出口。2005年初烏幹達對稅務局進行了改革,改進了管理效率,增強了直接稅收。2015/16財年烏幹達預算支出為81億美元,其中10.8億美元將用於電力、道路、機場擴建及信息科技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6.8億美元將用於教育事業,5.4億美元將用於提升安保力量。2018/19財年烏預算支出為87.7億美元。

【對外貿易】 在國民經濟中佔重要地位,近年來進出口額總體呈增長趨勢。2018年,烏幹達對外貿易總額為97.41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36.42億美元,進口額60.99億美元。主要出口商品有:咖啡、漁產品、菸草、玉米、花卉、皮革等。烏主要進口商品有:成品油、汽車、鋼鐵、電訊和聲像設備、醫療設備和藥品等。

【外國資本】 烏幹達投資局極力吸引外資,將外資集中引入到園藝、食品加工、紡織和包裝業等領域。截至2018年底,烏吸收外資存量達133.33億美元。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2019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8年,烏吸收外資流量為13.37億美元。

【外國援助】 「抵運」執政後,烏政局穩定,經濟情況不斷好轉。尤其是烏政府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提出的經濟結構調整方案後,烏外援不斷增加,美、英等西方國家將烏列為對非重點援助國。近年來,烏商業環境改善顯著,得到國際社會青睞,外援大幅增長。外援中,多邊援助主要來自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歐盟,雙邊援助主要來自美國、英國、德國、丹麥和荷蘭。2017年,世界銀行宣布恢復對烏資助,擬為烏提供15億美元融資。美國政府計劃於2018財年向烏提供4.36億美元援助。

【人民生活】 近年來,烏幹達醫療衛生事業取得長足進步,人民生活逐步改善。1986年至2011年間,嬰兒死亡率從1986年的122‰降至54‰;孕婦死亡率從9‰降至4.38‰。成人愛滋病感染率已下降至7.3%(2018年)。人口年均增長率為3.582%。人均壽命62歲(2015年)。烏幹達傳染病風險較高。2010年,烏北部爆發黃熱病疫情,造成數百人感染,50多人死亡。2012年,烏首都附近爆發伊波拉疫情,造成17人死亡。2017年,烏東部地區爆發馬爾堡疫情,造成3人死亡。2018年,烏鄰國剛果(金)爆發伊波拉疫情,烏幹達政府加大投入阻止疫情輸入,取得良好效果,2019年6月烏幹達境內發現3例死亡病例,但疫情未出現傳播,7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烏伊波拉疫情結束。近年來,烏貧困人口比例下降,但貧富分化加劇,貧困人口比例從1992年的56%下降至2015年的16%,基尼指數從1992年的0.36上升至2015年的0.47。

【軍 事】 「烏幹達人民國防軍」創建於1981年2月,當時稱「全國抵抗軍」,後稱「烏幹達人民抵抗力量」,抵運執政後改為政府軍。1995年1月起用現名。1987年組建空軍。軍隊統帥為穆塞韋尼總統,現任烏軍總司令大衛·穆胡茲上將(Gen David Muhoozi)。根據烏政府與西方國家的有關協議,烏每年軍費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以內。

【教 育】 烏幹達實行英國教育體制:小學7年,初中4年,高中2年。麥克雷雷大學為烏最高學府,始建於1937年,目前在校本科生約3.5萬名,研究生約3000名。此外還有姆巴萊伊斯蘭大學、姆巴拉拉科技大學、東非基督教大學、烏幹達烈士大學等20餘所大學。全國10歲以上人口識字率70%。自1997年起實行免費教育制度,政府為全國每戶四個孩子提供免費小學教育。2008年小學達到14179所,教師13.1萬名,在校生747萬人;初中1907所,教師40352名,初中在校生83萬人。

【新聞出版】 烏幹達共有10餘種用英語和盧幹達語出版的全國和地區性報刊,發行總量約10萬餘份。主要報刊:《新願景報》,唯一的官方英文日報,1986年5月創刊,其前身為奧博特第二屆政府時期的官方《鏡報》,發行量約4萬份;《每日箴言報》,私營英文報紙,1992年創刊,現為日報,發行量約3.8萬份;《友人報》,盧幹達語日報,1911年創刊,是烏幹達歷史最久的報紙,原為天主教報紙,後由「友人」出版公司經營;《東非人報》,英文周報,1994年11月首次發行,在坦尚尼亞、肯亞和烏幹達同時出版。

烏幹達通訊社為國家新聞機構,設有地球衛星轉播站。2005年11月,烏幹達新聞部成立烏幹達廣播公司取代該通訊社。

烏幹達現有四家廣播電臺,其中三家為私人電臺。國家廣播電臺設有中、短、調頻等波段,以英語、斯瓦希裡語播音為主,另有盧幹達語等30個部族語言的廣播。2005年與烏幹達電視臺一起歸烏幹達廣播公司管理,並改稱「烏幹達廣播公司電臺」。

烏幹達電視臺在6個鄉鎮設有轉播臺,覆蓋全國。

【對外關係】 烏幹達奉行獨立自主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主張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關係。重視同西方國家關係,但是反對外部幹涉。倡導非洲聯合振興,推動地區一體化,主張非洲聯盟和此區域組織在解決地區衝突中發揮主導作用。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調解剛果(金)、南蘇丹、蒲隆地等地區熱點問題,是非盟駐索馬利亞特派團最大出兵國,是非洲最大難民接收國之一。

現為非盟安理會改革十國元首委員會和非洲氣候變化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委員會成員,是大英國協、不結盟運動、非洲聯盟、東非共同體(EAC)、東南非共同市場(COMESA)和政府間發展組織(IGAD)等組織成員國。

【同美國的關係】 烏、美兩國關係密切。烏系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中接受美援最多的國家之一,亦是美《非洲增長和機遇法》受惠國之一。美2010年向烏提供5.26億美元發展援助,並從總統救助愛滋病應急計劃(PEPFAR)中向烏提供2.85億美元援助。烏支持由美領導的國際反恐行動,美亦將烏國內兩支反政府武裝—上帝抵抗軍和民主同盟軍列為恐怖組織。2003年6月,穆塞韋尼訪美,會見布希總統,雙方籤訂烏不將美國公民引渡給國際法庭的《國際刑事法庭豁免協定》,美宣布將烏列為首批享受美國150億美元愛滋病專項基金的非洲國家之一。2003年7月,美國總統布希訪問烏幹達,雙方就地區及國際形勢等進行了討論。2003年11月,穆塞韋尼總統對美進行工作訪問。2004年6月,穆塞韋尼總統赴美出席八國集團首腦會議的非洲問題對話會,並出席前總統裡根的葬禮。9月,穆塞韋尼總統赴美出席烏幹達北美協會組織的年度僑民大會,接受華盛頓州榮譽國民稱號。2007年10月,穆塞韋尼訪美,會見布希總統,就烏國內安全形勢、經貿合作、防瘧和愛滋病等問題交換意見。自2007年以來,美已向非盟駐索馬利亞特派團出兵國烏幹達和蒲隆地提供超過1.85億美元軍事援助。2011年1月,美國國際開發署駐烏代表表示,美將在5年內向烏提供1.5億美元,在烏建設10個小麥、大豆和咖啡倉庫。同月,美國非洲司令部指揮官沃德訪烏並會見烏軍司令阿隆達。2月,美國副國務卿斯坦伯格訪烏並會見穆塞韋尼總統。10月,美派遣100人軍事顧問團幫助烏、中非、南蘇丹和剛果(金)等國打擊上帝抵抗軍殘餘力量,其主要任務是提供情報支持,並不直接作戰。2012年1月,美國副國務卿伯恩斯訪烏並會見穆塞韋尼總統。8月,國務卿希拉蕊訪烏並會見穆塞韋尼總統。2013年,美國向烏提供7.23億美元援助。2014年5月,美國政府宣布對烏頒布《反同性戀法》實施進一步的制裁措施,包括限制相關人員進入美國、取消軍事演習、消減支持烏警方的資金及將本用於烏醫療機構的援助資金轉向其他國家等。2015年7月,美總統歐巴馬訪問衣索比亞期間集體會見穆塞韋尼總統等。2016年,美國多次公開指責烏幹達政府在大選前後侵犯公民和媒體自由,威脅將重新審議烏是否具有享受《非洲增長與機遇法案》提供的對美優惠貿易待遇資格。烏政府新聞部長公開發表講話,反對美方對烏內政指手畫腳。2017年9月,穆塞韋尼總統在出席聯合國大會期間會見美國總統川普。2017年美對烏融資額為9.71億美元。根據美國駐烏使館發布的《2018年度美烏合作報告》顯示,美政府聲稱年內為烏提供援助8.96億美元。

【同英國的關係】 英為烏前宗主國,對烏有傳統影響,兩國關係一直友好。穆塞韋尼總統曾多次訪英。英每年向烏提供約6000萬美元援助和200多個獎學金名額。1999年12月,英宣布免除烏2250萬美元債務。2004年12月,英宣布向烏提供2.57億美元無償援助。2005年,英國政府以烏政治過渡進程缺乏透明和民主為由,宣布暫停對烏的500萬英鎊援助(170億先令)。但英對烏的援助項目、人道主義救援等方面的實際投入仍在增加。2007年11月,第三十六屆大英國協政府首腦會議在烏首都坎帕拉召開,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對烏進行了國事訪問。2014年5月,穆塞韋尼赴英出席英國-烏幹達商業論壇,2017年5月赴英出席索馬利亞問題倫敦國際會議。2018年4月赴英國出席第25屆大英國協首腦峰會,其間會見英國劍橋公爵威廉王子。

【同法國的關係】 「抵運」政府執政以來,烏、法關係發展較快。法為烏經濟復興計劃、醫療衛生、採礦業和供水工程等提供了大量援助。1992年盧安達內戰爆發後,法因烏插手盧內戰曾一度中止對烏援助。1997年,法對烏幹涉前薩伊內政表示不滿。1998年法公開譴責烏出兵剛果(金)。為緩和與法國的矛盾,改善雙邊關係,穆塞韋尼總統2001年和2002年多次訪法,法國外長等官員也多次訪烏,雙邊關係得以快速改善和發展。目前,法是烏重要援助國和烏產品重要出口市場。

【同日本關係】 日本長期重視同烏幹達關係。兩國建交以來,日本為烏幹達援建了電力、橋梁等眾多基礎設施,並為烏方修繕醫院。2013年6月,穆塞韋尼總統赴日本出席非洲發展東京國際會議。2015年9月,穆塞韋尼總統赴日本進行工作訪問,分別同日本天皇和首相安倍晉三會見、會談。其間,日本宣布向烏幹達提供約2億美元優惠貸款,用於幫助烏方在首都修建兩座立交橋。2018年4月,穆塞韋尼總統會見訪烏的日本外務省非洲事務負責人,其間雙方籤署了總金額約2億美元的貸款和援助協議。6月,烏幹達外長庫泰薩訪日。2019年8月,穆塞韋尼總統赴橫濱出席第七屆東京非洲發展國際會議。

【同蘇丹的關係】 烏蘇關係曾長期不睦,兩國相互指責對方支持各自國內的反對派。1995年4月烏宣布與蘇斷交。2001年6月,兩國宣布恢復代辦級外交關係。2002年初,穆塞韋尼總統訪蘇,兩國籤署邊界和安全協議,蘇方允許烏軍進入蘇丹境內打擊上帝抵抗軍,烏政府也宣布不再支持蘇人解,並勸說該組織與蘇政府達成和平協議。同年,兩國正式恢復大使級外交關係。2015年9月,穆塞韋尼總統訪問蘇丹,兩國元首一致決定克服障礙,開啟雙邊關係新篇章。2017年11月,時任蘇丹總統的巴希爾訪烏,雙方重點就南蘇丹安全形勢交換看法,就協調配合推進南蘇丹和平進程達成一致。2019年7月,穆塞韋尼總統在恩德培總統府同蘇丹時任過渡軍事委員會主席、現任聯合主權委員會主席布爾汗舉行會談,雙方就蘇丹局勢進行了探討。

【同南蘇丹的關係】 烏幹達與蘇丹南方政府關係密切,基爾主席多次訪烏。2011年7月,穆塞韋尼總統訪問朱巴,參加南蘇丹獨立慶典。同日,烏幹達發表聲明,承認南蘇丹。同月,烏和衣索比亞籤署協議,將成立部級委員會,共同支持南蘇丹發展。10月,兩國警方成立聯絡辦公室,共同打擊邊境犯罪。2012年12月,穆塞韋尼訪問南蘇丹,會見基爾總統。2013年底南蘇丹爆發衝突後,烏幹達出兵協助南蘇丹政府打擊反政府武裝。2015年10月,烏方宣布從南蘇丹撤離軍隊。2016年7月南蘇丹再次爆發衝突後,烏方主張增派伊加特國家或非盟領導的地區武裝力量入南維和。2017年7月,穆塞韋尼召集南蘇丹執政黨蘇丹人民解放運動三個派別代表在烏籤署《恩德培宣言》,推動三派和解進程。目前,有超過15萬烏公民在南蘇丹工作,105萬南蘇丹難民在烏生活。

【同剛果(金)的關係】 1997年,烏幹達曾支持洛朗·卡比拉推翻前薩伊蒙博託政權,烏幹達同剛果(金)關係一度十分密切。後來烏幹達指責卡庇護烏反政府武裝,兩國關係惡化。1998年8月,烏幹達支持剛反對派與政府開戰,並直接出兵參戰。1999年7、8月間,剛衝突各方籤署盧薩卡停火協議後,剛問題轉入政治解決階段。2001年10月,烏開始撤出駐剛軍隊,並於2002年9月恢復與剛的外交關係。2003年2月,穆塞韋尼總統和剛總統約瑟夫·卡比拉會晤,決定增設伊圖裡和平委員會,以便在烏幹達從該地區撤軍後維護該地區和平與安全。4月,烏、剛和盧安達總統在南非首都普利托利亞舉行剛果(金)和平進程地區峰會。5月,烏完成從剛全部撤軍。10月,剛地區合作部長訪烏,雙方決定實現關係正常化,互派大使,並承諾加強安全合作,不準對方的反政府武裝在各自領土上活動。11月,兩國總統同意就剛指控烏對其進行武裝入侵而上訴國際法院案達成庭外和解。2004年5月,兩國民航局籤署諒解備忘錄,決定恢復自1998年以來中斷的商業航班。2006年4月,剛果(金)指責烏駐剛果(金)大使曾參與掠奪剛東部資源,烏隨即召回駐剛果(金)大使,擬新派的大使則未得到剛認可,而剛也不願向烏派出大使。2007年3月以來,烏多次要求剛果(金)對清剿其境內的烏反政府武裝予以配合。9月,兩國總統在坦尚尼亞進行會談,籤署涉及雙邊安全、外交和經濟合作等領域的多個協議,同意儘快恢復兩國大使級外交關係。12月,兩國外長籤署聯合公報,決定全面恢復外交關係。2008年12月至2009年3月,烏幹達、剛果(金)和蘇丹三方對盤踞在剛果(金)賈蘭巴公園的上帝抵抗軍予以毀滅性打擊,科尼率殘部逃竄至中非共和國。2009年3月,穆塞韋尼總統和卡比拉總統在烏剛邊境會晤。8月,兩國互派大使,雙邊關係全面恢復。2011年2月,烏、剛果(金)國防部長、聯合國駐剛果(金)特派團代表在烏舉行為期三天的防務與安全會議。剛果(金)和聯合國同意繼續跨境打擊上帝抵抗軍和聯合民主陣線叛軍。2012年,剛果(金)東部局勢再度緊張,烏參與斡旋,推動叛軍與剛政府和談。2017年12月,烏幹達人民國防軍使用火炮和飛機對盤踞在剛果(金)東部北基武省的烏反政府武裝民主同盟軍8個營地實施跨境打擊,打死百餘名武裝分子。2018年7月,烏剛兩國軍隊因「非法捕魚」在愛德華湖上發生衝突,造成烏4名士兵死亡、30名漁民死亡或失蹤。

【同肯亞和坦尚尼亞的關係】 烏幹達與肯亞、坦尚尼亞關係良好,肯蒙巴薩港和坦三蘭港港是烏貨物主要進出口港。肯是烏最大貿易夥伴和主要投資來源地之一。三國是東非共同體創始國,並在此基礎上於2005年建立關稅同盟,2010年建立共同市場,並計劃最終建立東非聯邦。目前,烏肯正在探討攜手打造連接坎帕拉、奈洛比、蒙巴薩等兩國重要城市的東非鐵路網北部走廊,烏坦已就建設從烏幹達阿爾伯特湖區油田至坦尚尼亞坦噶港的外輸石油管線達成共識。2017年2月,穆塞韋尼對坦進行國事訪問;11月,赴肯出席肯雅塔總統就職儀式。2019年3月,穆塞韋尼對肯亞進行國事訪問。

【同盧安達的關係】 1994年烏幹達支持盧安達愛國陣線奪取盧政權後,烏盧關係十分密切。1997年兩國共同支持洛朗·卡比拉推翻蒙博託政權,1998年又聯合支持剛果(金)反政府武裝並出兵剛。但1999年8月後,雙方在剛問題上分歧加劇,兩國軍隊曾3次在剛東部發生衝突,致使關係惡化。2001年11月以來,雙邊關係趨緩。2003年9月,烏總統穆塞韋尼出席盧總統卡加梅的就職典禮。2004年1月,兩國總統在倫敦會晤。2月,烏幹達內務部長訪盧,同盧方舉行第二屆兩國政府間聯合委員會會議。2005年9月29日,兩國就遣返在烏的25000多名盧難民進行了商談。目前,兩國關係基本平穩。2011年12月22日至26日,盧總統卡加梅訪烏幹達,其間與穆塞韋尼總統共同出席了歐盟援助的烏盧兩國邊境公路開工儀式。2012年1月25日至27日,卡加梅對烏進行國事訪問,其間烏、盧舉行兩國聯合常設委員會第十次會議。12月,穆塞韋尼總統訪問盧安達並出席盧愛國陣線成立25周年慶典活動。2018年3月盧總統卡加梅訪烏期間,雙方否認烏盧關係緊張,同意加強在情報安全及基礎設施等發展領域的溝通。2019年2月盧安達突然關閉烏盧之間的主要邊界通關口岸卡土納,禁止貨車及相關人員從該口岸進入盧境,亦不放行本國公民從該口岸入烏。盧外長並公開指責烏虐待在烏的盧公民,放任盧反對派在烏境內從事顛覆盧政權活動,甚至庇護恐怖分子,盧出口商品過境烏時頻頻遭受刁難。隨後,烏外長發表聲明逐條進行批駁。5月,盧士兵在烏盧邊境地區射殺兩國邊民各1人,兩國政府均聲稱事件發生在本國境內。2019年8月21日,在安哥拉總統洛倫索斡旋下,烏總統穆塞韋尼和盧總統卡加梅在安哥拉首都羅安達籤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宣稱將停止對抗,結束兩國間緊張關係。2019年11月,烏髮表聲明譴責盧安達安全人員在烏盧邊境地區槍殺兩名烏邊民。

【同蒲隆地的關係】 雙方關係良好。1993年至2003年,烏幹達參與斡旋蒲隆地國內和平談判。蒲隆地是烏幹達商品主要出口市場之一。兩國均系非盟駐索馬利亞特派團出兵國。2015年以來,蒲隆地各黨派圍繞總統恩庫倫齊扎「第三任期」問題激烈博弈。穆塞韋尼總統被東共體任命為蒲隆地問題調停人,多次赴布斡旋,但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烏認為東共體應在布問題上加強協調,堅持協商對話、政治解決。但一旦布局勢持續惡化,應考慮向布派遣維和軍隊。

相關焦點

  • 烏幹達投資環境概況及注意事項
    一、國家概況(一)地理概況烏幹達共和國位於非洲東部,國土面積24.15萬平方公裡,是橫跨赤道的內陸國,北接南蘇丹,東連肯亞,西鄰剛果(金),西南與盧安達接壤,南與坦尚尼亞交界(二)政治概況1986年穆塞韋尼執政後,結束了烏連年內戰的混亂狀態,建立並逐步完善以烏幹達全國抵抗運動(以下簡稱「抵運」)為核心的獨特的「運動制」政治體制,力促民族和解,化解宗教矛盾,組成了以抵運為主,兼顧各方利益的基礎廣泛的聯合政府,政局日趨穩定。2005年,烏政治體制發生重大轉變。
  • 烏幹達概況
    (2)民主變革論壇(The Forum for Democratic Change):由原改革議程組織、議會鼓動論壇和全國民主論壇於2004年8月8日合併組成,簡稱「論壇」,烏幹達最大反對黨。口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該黨吸收了烏前軍隊司令蒙圖、前國家安全局長普科爾等曾居運動政府要職的運動元老和重量級政客,並推舉比西傑為其臨時執委會主席。
  • 烏幹達概況
    (2)民主變革論壇(The Forum for Democratic Change):由原改革議程組織、議會鼓動論壇和全國民主論壇於2004年8月8日合併組成,簡稱「論壇」,烏幹達最大反對黨。口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該黨吸收了烏前軍隊司令蒙圖、前國家安全局長普科爾等曾居運動政府要職的運動元老和重量級政客,並推舉比西傑為其臨時執委會主席。
  • 重新開放的烏幹達國家公園
    這是9月19日在烏幹達西部伊莉莎白國家公園內拍攝的獅子。 烏幹達野生動物管理局9月5日宣布,該國所有因疫情暫時關閉的國家公園重新對遊客開放。 新華社發(羅納德·塞坎迪攝)這是9月19日在烏幹達西部伊莉莎白國家公園內拍攝的獅子。
  • 國家重點:烏幹達食品工業
    烏幹達的食品,飲料和制粉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地方,區域和國際公司的投資也增加了。我們回顧了非洲最有前途的國家之一的趨勢和機遇東非烏幹達國家具有獨特的地位:巨大的農業潛力,年輕且快速增長的人口,以及一個位於非洲剩餘邊境之一的入口點:大湖區的國家。
  • 烏幹達希望吸引更多中國遊客
    新華社坎帕拉4月26日電(記者 袁卿)烏幹達旅遊與保護野生動植物部部長伊弗雷姆·卡蒙圖25日說,希望加強與中國的旅遊業合作,吸引更多的中國人來烏旅遊。  卡蒙圖在龍舟節活動新聞發布會上說,近年來,烏幹達在基礎設施、教育、安全和援助等多個領域受益於同中國的合作。
  • 非洲咖啡產國烏幹達咖啡 烏幹達咖啡豆風味&如何衝煮烏幹達咖啡豆
    烏幹達咖啡在精品咖啡行業中幾乎聞所未聞,這個國家一直以來以種植羅布斯塔為主,近年隨著咖啡的生產蓬勃發展,烏幹達也開始種植阿拉比卡咖啡豆,當地政府也通過設立管理咖啡種植的新法律,以幫助烏幹達咖啡提高其主要出口商品咖啡豆的質量。
  • 高原水鄉烏幹達,原來是這個樣子的
    非洲東部的一個內陸國家,總面積為23.6萬平方公裡。烏幹達全境大部位於中非高原上,有「高原水鄉」之稱。烏幹達的主要旅遊景點有尼羅河源頭、伊莉莎白國家公園和基代坡河谷國家公園等。烏幹達境內還有兩處世界自然遺產,分別是比溫蒂禁獵區國家公園和溫佐裡山國家公園。
  • 烏幹達:山地大猩猩
    這是9月21日在烏幹達布恩迪難以穿越的國家公園裡拍攝的山地大猩猩。這是9月21日在烏幹達布恩迪難以穿越的國家公園裡拍攝的山地大猩猩。9月21日,在烏幹達布恩迪難以穿越的國家公園,一名攝影師正在拍攝一隻山地大猩猩。這是9月21日在烏幹達布恩迪難以穿越的國家公園裡拍攝的山地大猩猩。9月21日,在烏幹達布恩迪難以穿越的國家公園,烏幹達野生動物管理局的護林員為遊客消毒。
  • 烏幹達國家公園重新對遊客開放
    烏幹達野生動物管理局近日宣布,該國所有因疫情暫時關閉的國家公園重新對遊客開放。在烏幹達西部伊莉莎白國家公園內拍攝的獅子。新華社發(羅納德·塞坎迪攝)在烏幹達西部伊莉莎白國家公園內拍攝的皇冠鶴。新華社發(羅納德·塞坎迪攝)在烏幹達西部伊莉莎白國家公園內拍攝的非洲魚鷹。新華社發(羅納德·塞坎迪攝)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方圓_NAB7873【來源:新華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烏幹達中非友好協會龍舟賽26日開賽 長沙龍舟隊出徵烏幹達
    星辰在線5月24日訊 據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鄭湘平)報導, 5月23日,長沙龍舟隊全體集結舉行出徵儀式,出發前往烏幹達恩德培市,參加將於26日開賽的烏幹達中非友好協會龍舟賽。長沙市與恩德培市之間的交流合作是長沙與非洲國家城市友好合作、自覺響應和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著力點,因此,長沙市政府決定「必須組建本土隊伍參賽、必須全力爭第一名」,為國家總體外交戰略貢獻長沙力量,彰顯省會擔當的目標。  長沙市政府與恩德培市政府於2003年4月籤署協議,建立友好城市關係。長沙成為中國與烏幹達建交後第一個同烏幹達建立友好城市關係的中國城市。
  • 烏幹達慶獨立50年 總統帶領國家向神悔改禱告
    烏幹達從英國獨立50周年的國家禱告活動中,總統穆塞維尼帶領全國人民向神悔改,更公開承認自己的罪,根據烏幹達媒體報導,國家元首公開向神認罪,史無前例。媒體形容此為「這是穆塞維尼的一小步,卻是烏幹達的一大步。」 當烏幹達總統穆塞維尼帶領全國人民向神悔改的同時,西方媒體則是譴責其不支持同性戀的立場。
  • 烏幹達往事中的湘非友誼
    本報記者李姝長沙報導    在中非合作領域中,哪個國家與湖南正在多方面深度合作?答案是烏幹達。    在不久前的國信辦新聞發布會上,湖南省副省長何報翔介紹,湖南和烏幹達將圍繞農業、礦產、園區、能源以及旅遊等五大重點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 迷人的烏幹達:非洲內陸國家,動物們的歡樂國度
    烏幹達遇到的罕見的烏雲光束烏幹達維多利亞湖景色烏幹達維多利亞湖景色烏幹達維多利亞湖景色烏幹達維多利亞湖岸景色烏幹達姆布羅湖國家公園黃昏景色烏幹達伊莉莎白女王國家公園獵豹烏幹達默奇森瀑布國家公園的長頸鹿烏幹達默奇森瀑布國家公園的野象烏幹達默奇森瀑布國家公園的野牛烏幹達默奇森瀑布國家公園的犀牛烏幹達默奇森瀑布國家公園的獅子烏幹達魯文佐裡山國家公園景色,世界遺產。
  • 盧安達國家概況
    【國家元首】 總統保羅·卡加梅(Paul Kagame),2000年4月17日就任,2003年8月正式當選,2010年8月、2017年8月連任。  【重要節日】 獨立日:7月1日。解放日:7月4日。  【簡 況】 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內陸國家。東連坦尚尼亞,南界蒲隆地,西與西北和剛果(金)為鄰,北與烏幹達接壤。大部分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
  • 我們聊聊烏幹達的咖啡(中篇)| 咖啡豆讓「吃人魔」總統下臺了
    烏幹達的境內多半是海拔1200米左右的高原,而且有很多湖,號稱「高原水鄉」。世界第二大的淡水湖「維多利亞湖」就有42.8%的面積在烏幹達境內,總之這個國家就是不缺水。國家處在赤道上,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草原氣候,但是由於地勢比較高,一年中只分旱季和雨季。再加上湖泊與河流縱橫,降雨量充沛,植物也繁茂,年平均溫度也只有23攝氏度左右。
  • 烏幹達總理:中烏友誼源遠流長是鮮血凝成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陽】2013 年7月3日應中方邀請,烏幹達共和國總理阿馬馬·姆巴巴齊(Amama Mbabazi)率烏政府代表團訪華。中聯部與烏幹達駐華大使館共同舉辦中國——烏幹達經貿合作推介會,旨在全面深入推進中烏兩國的政治與經貿關係發展。
  • 烏幹達的前世今生:一個被猶太人丟棄的國家,一個因為暴君而出名的國家
    烏幹達的歷史烏幹達一詞最初是東非沿海居民對巴幹達人的國家-布幹達的稱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人將其含義擴大到鄰近地區。既然要找塊土地建立國家,有錢又有西方各國的支持,那為什麼就不會自己的故鄉去建國呢?就這麼的,猶太人最終選擇放棄烏幹達,轉而跑到耶路撒冷地區,建立起現在的以色列。也正是猶太人的這一決定,烏幹達這才可以在1962年宣布獨立,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否則的話,現在烏幹達,也許就叫做以色列了。
  • 在烏幹達感受肯亞的經濟吸引力
    王毅說,蒙巴薩-奈洛比標軌鐵路也是落實中國與非洲國家領導人關於建設非洲高速鐵路網共識的―個早期收穫。中國願為非洲實現高速鐵路網的夢想作出努力,為非洲的發展振興鋪設起貫穿非洲的「快車道」。《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曾在烏幹達待過數日,切身感受到肯亞對東非經濟的輻射影響。烏幹達首都坎帕拉一家華人餐館窗外,溫潤的紅土地散發出一股甜味兒,椰子樹棕櫚樹肆虐地長著。
  • 烏幹達總統呼籲富裕國家取消非洲的所有債務
    據5月6日路透消息-烏幹達總統穆塞韋尼(Yoweri Museveni)呼籲國際債權人取消非洲的所有債務,以緩解新型冠狀病毒爆發造成的經濟困境。他沒有提到任何一個特定國家的名字,儘管烏幹達的債務在很大程度上由於東方國家為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貸款而增加。穆塞韋尼在烏幹達私營部門協會和聯合國聯合舉辦的會議上發表了關於冠狀病毒對經濟的影響的演講,該冠狀病毒是去年年底在亞洲首次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