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歌詞入選,歌曲《天路》以詩歌的形式入選。日前,語文出版社修訂的小學語文教材引發關注。從魯迅文章減少,到呼喚莫言文章選讀、流行歌曲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的修訂屢成熱點,課文的「經典性」與「時代性」如何兼顧?各方爭議。
課文中的「時代印跡」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語文出版社小學語文部主任鄭偉鍾透露:「此次教材修訂是脫胎換骨的,對於所有參與編寫的人員來說是思想觀念的一次衝擊和扭轉。」如歌曲《天路》,以詩歌的形式入選成為二年級上學期第二課;三年級的延伸閱讀中收錄了周杰倫的歌曲《蝸牛》。該版教材一二年級語文共新換了29篇課文,佔總量的25%,新選取了不少孩子們熟悉的中外童話故事。
「與時俱進」修訂,給語文教材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上海教育出版社近兩年重印了1952年和1994年的兩套上海版小學語文教材,還選編了一本《新中國60年小學語文課本選》。上世紀50年代的小學課文語言質樸,《愛勞動》等課文具有啟蒙教育意義;70年代,語文改為《政文》;而進入八九十年代,上海語文課本明顯變厚,一些反映改革開放的文章入選。上海教育出版社從事教材編輯已30多年的徐欣欣說,不同時代的課文「大不同」。
教材增刪爭議不斷
每次修訂語文教材,增刪課文都會頗具爭議。
對選取流行歌曲和貼近兒童生活的素材,修訂版主編、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稱,新課文更注意文質兼美,「有利於學生審美情趣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無獨有偶,上海「二期課改」也有類似闡釋:「語文是學生理解和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形成學習能力、培養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的基礎。」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審美趣味和文化符號,課文選材「與時俱進」由此有了理論依據。
但經典作品與流行作品如何取捨,一直存在爭議。以魯迅作品為例,去年全國「人教版」新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初一上學期課文魯迅作品《風箏》被刪,引發「中學生還要不要讀魯迅」的熱烈討論。部分家長提出,魯迅文章對中小學生來說「難以消化」,主張刪除。而曾參與教材審定的語文特級教師陸繼椿則堅持,魯迅作品思想深刻,語言獨特,青少年應該學習。因此,上海版教材中,初三語文教材還特設「走近魯迅」單元,集中學習魯迅名篇。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後,關於其作品是否入選中小學語文教材,也有過爭論。
與此同時,影視文化中的流行元素是否應入選中小學語文,贊同與反對者也各執一詞。如此次周杰倫的歌詞和《天路》入選,一些教研員表示「與時俱進,耳目一新」;而身為大學語文老師的復旦小學家長左先生卻表示:「課文給孩子提供基礎文化營養,應該是嚴肅的、經典的。孩子把《天路》當詩歌,其實他們哪裡知道,詩經和唐詩的經典韻味?」
編寫不宜閉門造車
爭論經典和流行作品該刪該增,最終一個問題不容迴避:誰有權利決定教材的修訂?是教育主管部門、出版社,還是一線教師、學生家長?
據了解,多年來我國中小學教材都是全國統編。近年來開始實行一綱多本,即在課程標準指導下,由出版社組織編寫,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後,由學校選用。
「建議在教材修訂過程中,給一線教師和學生話語權。」市西小學校長蔡駿曾讓五年級學生投票選出自己「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課文:「有些素材貼近孩子生活,時代性強,語言和故事俱佳,孩子很『識貨』。但有些古文以及說理過多、語言又缺乏特色的課文,孩子們普遍不喜歡。」為此蔡駿在教學時對部分課文進行了替換,「教材編寫不宜『閉門造車』。編寫時就應該多聽聽學生、老師和家長的意見,再加上專家們的學術把關,從根本上提高教材質量,經典和流行作品如何增刪問題也能更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