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山村地處鄂西東南邊陲,一座高聳入雲的大山將其分隔成前山、後山兩部分。後山的村組三面環水,曾經200餘村民與外界聯絡的通道主要靠一條高空索道。並不是大家以為的纜車索道,而是較為簡易的鐵籠索道。
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山地遼闊。據說曾經一批沿著漊水河以打漁為生的人,偶然發現了這個地方,棲身於此,開荒種地、繁衍生息。這裡便成為一個村莊,漁山村由此而得名。外界還給它起了個名兒,叫「壁掛村」。
代代相傳,生生不息。長久以來,這裡很少外界打擾,儼然世外桃源。因村莊獨特的地理位置,只能沿著懸崖上的一條荊棘小道出行,去最近的一個村莊來回都要一整天的時間。直到1997年當地政府在懸崖上修了一條簡易索道,纜索上有一個用來載人載物的鐵籠子,這也成了當時村民出行最為方便省時的通道。
這條鐵籠索道可不是大家常見的纜車索道哦,好多人坐相對安全的纜車在空中都會感到害怕。而這個鐵籠子只是用幾根粗鋼筋焊接,四面都敞開。想想看,坐在這樣的鐵籠子裡在半空中搖晃,下面就是萬丈深淵,想想就頭皮發麻,對於恐高的人來說那更是不可想像的了。
有著「基建狂魔」之稱的中國,克服過別人意想不到的困難,修建很多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工程。漁山村在2015年九月迎來了一條長八公裡的生命通道在漁山村後山組全線貫通,2017年7月全部澆築硬化完畢,人民出行告別了索道。如今雖然人們不用鐵籠索道出行了,但這個曾乘載無數次村民出行的鐵籠索道如今成為當地獨特的人文景點,索道遊客與日俱增。
「要想富,先修路」這個看似老舊的標語,卻也道出了真諦。如今的漁山村早已變了新模樣,花開自有蜂採蜜,花紅自有蝶飛舞,縣最大的茶葉加工龍頭企業入駐了漁山,淋溪河二級電壩在漁山境內即將開工,索道遊客與日俱增,各大主流媒體紛至沓來,特色農家院落步入規劃之中,再也不是以前那個偏遠貧困的「掛壁村」。曾經因為無「路」可走讓很多人從這裡出逃,如今卻搶著要回來。
漁山村被絕壁和山谷包圍,可以說擁有世界級的原生態美景,但是鮮為人知。漁山村的地理及氣候條件其實很適應很多植被的生長,成片的多層次的森林植被堪稱村民的寶藏,簡直是一座植被茂密的天然氧吧。
漁山村附近還有湘鄂邊蘇區鶴峰革命烈士陵園、容美土司遺址、木林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官墳園石碑及九峰橋、紅二軍團總指揮部舊址等旅遊景點,有鶴峰茶、鶴峰葛仙米、走馬葛仙米、土家社飯、鶴峰香菇等特產。雖然漁山村現在還談不上是個多麼有名的景區,也許它的美需要未來某天被解鎖。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