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它是人類歷史上前所...

2020-12-18 上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按照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的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將「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統籌考慮,提出我國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中國共產黨成立近百年來,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為完成不同階段的歷史性任務提出了一系列接續奮鬥的具體目標,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碩果纍纍,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賦予了現代化道路新的內涵和境界,讓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新的蓬勃生機。在我國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之際,回顧和總結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特點、經驗和啟示,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標準不斷豐富和調整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帶領人民在現代化建設道路上進行了艱辛探索,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提出過「四個現代化」和「兩步走」的考慮和設想。但由於對社會主義與現代化的關係缺乏正確的認識,我們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走過彎路,犯了冒進的錯誤,錯失了發展經濟的大好時機。

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對「四個現代化」的內涵和標準作了豐富和調整。1979年3月21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首次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的命題。隨後,鄧小平在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又提出「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概念,他說:「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闢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第一次用到了「小康」一詞,來描繪他構思的中國式現代化的藍圖。他指出:「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鄧小平結合我國的傳統文化和當時的國情,把「小康」作為國家建設目標,將中國式的現代化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區別開來。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在提出黨的基本路線的同時,提出了「三步走」戰略。黨的十五大將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三步奮鬥目標具體化為三個小的階段,這一目標被稱為「新三步走」發展戰略。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又提出了從新世紀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任務。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完善和豐富了「新三步走」發展戰略,更加突出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同時細化了建黨一百年的奮鬥目標。2008年12月,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提出,「到我們黨成立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至此,「三步走」發展戰略目標重點轉向「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

黨的十八大重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黨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提出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即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兩個階段」通過三個時間節點,把第三步走的目標細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三個具體目標,使第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內容更加具體更有操作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統籌考慮,明確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這是對十九大提出的「兩個階段」中第一個階段的具體戰略安排。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特點、經驗與啟示

顯而易見,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都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戰略部署。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現代化、民族復興同向共進、同頻共振的歷程可以看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推進的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國情的中國特色,既切合中國實際,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也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讓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命力。

偉大復興就是偉大奮鬥。從「四個現代化」到「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到「小康社會」,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從「兩個階段」安排到「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到全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以貫之的主題就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之所以說當代中國社會偉大變革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是因為中國所走的現代化道路與國外的現代化國家具有明顯不同。中國實現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我國用幾十年的時間,在發展的很多方面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發展歷程。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實現了現代化,意味著比現在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還要多的中國人民將進入現代化行列。同時,當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通過走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成功建成的現代化強國時,其世界意義將更為突出。

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新徵程對中國式現代化特徵有了全新的認識:我們所推進的現代化,具有中國特色,是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從大國走向現代化強國之路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保駕護航,創造了現代化高速發展進程中的「穩定奇蹟」。當代中國正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但這並不代表現代化進程永遠布帆無恙、無任何風險。一方面,作為「後發趕超」國家,我們在現代化進程中出現了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等問題;另一方面,中國不可能像西方某些國家一樣對外輸出矛盾、轉嫁危機,而是要在平衡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關係、平衡發展的速度與穩定中把握客觀規律,進行科學的頂層設計。為此,要不斷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靠自身制度優勢,自主消解現代化與全球化相伴而生的矛盾和困境。

當今世界各種威脅與挑戰聯動效應明顯,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為我國實現創新發展提供了機遇,但也存在現有差距繼續拉大的風險。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對世界經濟、安全和全球發展態勢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將加速全球新舊治理體系重構和人類社會面貌的演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不僅要更加堅定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路,還要更加自覺走社會主義與時代相結合的路。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學研判「時」與「勢」,善於把握「危」與「機」,精準定位中國所處的歷史坐標與世界坐標,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系統觀念,謀求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型,制度要素向制度體系的轉變。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成功推進,中國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當代中國正處於從大國走向強國的關鍵時期,這是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也是從被動復興到主動作為的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我們在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辦好的同時,要與世界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朝著符合世界人民意願和利益、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和趨勢的方向演進,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大勝利。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黨性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相關焦點

  • 現代化之路的中國超越
    作者:孫賀(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的顯著標誌,是世界歷史演進的必然過程。曾經很長時間裡,由於西方發達國家率先實現現代化,他們的道路被奉為通往現代化的唯一途徑。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要想進入現代化國家的行列,似乎只能走西方的發展道路。
  • 中國道路破解了一系列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難題
    在現代化這個追逐夢想的舞臺上,在追求發展進步的歷程中,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像中國這樣戰勝如此眾多的艱難險阻,把一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13億多人口大國帶入快速現代化的發展軌道。中國道路是破解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難題的成功實踐。
  • 何傳啟:現代化問題研究和中國的現代化之路
    關於現代化的研究,要回溯到8年前。  在1997年5月,科學院和原來的國家科委在香山舉辦香山科學會議,討論中國科學發展戰略。那次會議是由原國家科委主任徐冠華院士主持,周光召院長做了報告。周院長在報告中指出,中國和美國發展水平差別很大,發展條件差別很大,我們不可能沿著發達國家走過的老路實現現代化,我們必須要走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
  • 「學習黨史」陳晉: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現代化
    總體上看, 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 中國學了好的, 也學了一些不好的;有學得成功的, 也有沒學成功的;還有壓根就不可能搬過來的。這是中國下決心既學西方又走自己道路的歷史必然性所在, 也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歷史必然性所在。中國現代化道路, 事實上體現了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的深度融合。
  • 什麼是現代化?---中國科學院
    中國現代化研究專家、北京大學已故教授羅榮渠先生在《現代化新論》一書中歸納了世界各國學者關於現代化的解釋,他認為:「從歷史的角度來透視,廣義而言,現代化作為一個世界性的歷史過程,是指人類社會從工業革命以來所經歷的一場急劇變革,這一變革以工業化為推動力,導致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全球性的大轉變過程,她使工業主義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引起深刻的相應變化;......作為人類近期歷史發展的特定過程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世界意義
    從當代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運動和人類現代文明發展的層面,深入理解統領「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世界歷史意義,既是深化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發展邏輯的必由之路,也是準確把握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發展規律的應有之義。
  • 近代俄國現代化道路的思想史支撐
    在18—19世紀,實證、科學以及浪漫主義等元素傳播至俄國社會,思潮與經驗形成互動,而思想的力量,幫助俄國塑造了自己的現代化理念和道路。正如培根預言藝術和科學的進步將導致人們通過統治事物來取代對人的統治,「人類的生命被賦予了新的發現和力量」,俄國知識人堅持認為科學和哲學除了沉思的生活以外,更應改善人類的命運;此外,在聖西門主義傳播下,基於對19世紀應用自然科學和新興工業社會成就的實證觀察,思想者開始樹立一個重要原則:人類應該只相信那些被理性所宣揚並由經驗證實的東西。
  • 中國道路的內涵與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取得重大成就,從中華民族的歷史維度看,意味著近代以來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從社會主義的發展來看,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並不斷開闢發展新境界;從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來看,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 中國生態現代化的戰略思考
    下面依據生態現代化原理,重點討論三個問題:環境問題的性質、解決辦法和中國對策。    一、環境問題是人為問題——生態現代化的客觀現實    地球環境問題是非常複雜的,既有宇宙和地球演變的作用,也有人類活動的影響。如果把宇宙和地球活動的影響看作自然現象,那麼人類活動的環境影響就是人為現象。人類不太可能停止發展,傳統發展模式又造成環境問題。這是生態現代化面臨的客觀現實。
  • 【中國穩健前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中國道路」
    編者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生長於中國社會土壤,形成於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是植根中華歷史文化傳統、吸收借鑑人類制度文明有益成果豐富起來的,不僅保障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也為多元文明共生並進的人類社會發展增添更多色調
  • 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當務之急是什麼?學者這樣說
    那麼,如何理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張智: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走向現代化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是人類文明的恢宏篇章。但由於不同國家國情民情不同、歷史文化傳統不同,走向現代化的時機選擇、道路選擇和制度安排也不一樣。在世界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屬於後來者。
  • 陳興德:焦慮、認同與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
    [12]但如部分學者所說,近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無論在理論還是在實踐上都呈現出濃厚的「依附」烙印,持此觀點者認為,「依附發展」不僅是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歷史的概括,同時,這一特徵還將主導中國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
  • 劉奇: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十大困境
    人類文明有三大基本載體,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代表了人類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社會分工專業化的生活和思維方式。這三大文明是人類社會所有文明的基本載體,任何文明形態都依附於這三大文明之上。理清這三大文明之間的關係是走出認識誤區的關鍵。 作為最早發育起來的農業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母體文明,它是與工業文明、城市文明並行不悖、共生共榮的一種文明形態。
  • 葉小文:從以社會和人為中心的牽引現代化觀看「人類的明天」
    他將現代化理解為利用人類所掌握的先進科學技術來促進生產,提高社會的生產力,從而促進其社會、文化的發展。顯然,在他所理解的現代化中,經濟發展的目的在於推動社會、文化發展,經濟並不是目的,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才是目的。這是一種以社會和人為中心的牽引現代化觀(或稱發展觀)。這一深刻思想,對於我們正確觀察和把握「人類的明天」,很有啟示。
  •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現代化建設重要目標
    在十六大報告中,進一步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確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發展的三大基本目標,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更加走向成熟和完善。  所謂文明,在廣義上講,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成果和財富的總和。文明的內涵是非常豐富和複雜的。人類社會的發展在經歷蒙昧時代、野蠻時代以後,進入了文明時代。
  • 楊小微:邁向2035:中國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定位
    實踐界長期探索、理論界長期探究的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因而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寬廣,也為我們開闢了越來越多的創新與發展的空間。然而,熱切的願望需要轉換為明確的目標,美好的目標需要化為切實的任務,目標與任務必須細化為每個地區、每所學校的具體目標,並在可行的路徑與有效的策略支撐下,才有可能變為現實。本文擬就面向2035的中國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定位問題展開探討。
  • 2017年《半月談》第20期:求索現代化中國方案·八問
    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文明發生深刻變化,現代化發生在人類文明的前沿國家和後進國家。  現代化是一個長期過程。在18世紀~21世紀的400年裡,它可分為第一次和第二次現代化兩大階段。  值得提醒的是,世界現代化指數反映世界131個國家、不同組國家和世界平均的現代化水平,它體現世界現代化在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等領域的綜合水平,它沒有包括政治等領域的現代化水平。  客觀地說,世界現代化指數,只是反映了現代化的部分內容,而不是全部內容。
  • 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現代化」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
    「五四」以後,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發展到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學外國」發展到高潮,廣大的知識分子激烈批判中國的封建傳統,逐步形成了涵蓋物質、制度、文化、思想等重要層面的現代化觀念。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之後,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人找到了以社會主義走向現代化的道路,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也由被動轉為主動。
  • 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研究及構建 _ 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的研製,可為探索和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指標體系提供科學參考。現代化指標研究的簡要回顧現代化是一個多義詞,迄今沒有統一定義,目前大致有 3 種解釋。①現代化是一個世界現象,是 18世紀以來人類發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為和過程。
  • 【涇法學四史】8.2.1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 中國改革道路...
    【涇法學四史】8.2.1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 中國改革道路的特點 2020-12-22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