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按照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的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將「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統籌考慮,提出我國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中國共產黨成立近百年來,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為完成不同階段的歷史性任務提出了一系列接續奮鬥的具體目標,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碩果纍纍,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賦予了現代化道路新的內涵和境界,讓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新的蓬勃生機。在我國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之際,回顧和總結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特點、經驗和啟示,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標準不斷豐富和調整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帶領人民在現代化建設道路上進行了艱辛探索,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提出過「四個現代化」和「兩步走」的考慮和設想。但由於對社會主義與現代化的關係缺乏正確的認識,我們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走過彎路,犯了冒進的錯誤,錯失了發展經濟的大好時機。
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對「四個現代化」的內涵和標準作了豐富和調整。1979年3月21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首次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的命題。隨後,鄧小平在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又提出「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概念,他說:「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闢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第一次用到了「小康」一詞,來描繪他構思的中國式現代化的藍圖。他指出:「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鄧小平結合我國的傳統文化和當時的國情,把「小康」作為國家建設目標,將中國式的現代化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區別開來。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在提出黨的基本路線的同時,提出了「三步走」戰略。黨的十五大將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三步奮鬥目標具體化為三個小的階段,這一目標被稱為「新三步走」發展戰略。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又提出了從新世紀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任務。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完善和豐富了「新三步走」發展戰略,更加突出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同時細化了建黨一百年的奮鬥目標。2008年12月,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提出,「到我們黨成立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至此,「三步走」發展戰略目標重點轉向「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
黨的十八大重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黨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提出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即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兩個階段」通過三個時間節點,把第三步走的目標細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三個具體目標,使第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內容更加具體更有操作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統籌考慮,明確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這是對十九大提出的「兩個階段」中第一個階段的具體戰略安排。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特點、經驗與啟示
顯而易見,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都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戰略部署。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現代化、民族復興同向共進、同頻共振的歷程可以看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推進的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國情的中國特色,既切合中國實際,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也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讓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命力。
偉大復興就是偉大奮鬥。從「四個現代化」到「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到「小康社會」,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從「兩個階段」安排到「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到全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以貫之的主題就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之所以說當代中國社會偉大變革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是因為中國所走的現代化道路與國外的現代化國家具有明顯不同。中國實現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我國用幾十年的時間,在發展的很多方面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發展歷程。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實現了現代化,意味著比現在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還要多的中國人民將進入現代化行列。同時,當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通過走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成功建成的現代化強國時,其世界意義將更為突出。
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新徵程對中國式現代化特徵有了全新的認識:我們所推進的現代化,具有中國特色,是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從大國走向現代化強國之路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保駕護航,創造了現代化高速發展進程中的「穩定奇蹟」。當代中國正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但這並不代表現代化進程永遠布帆無恙、無任何風險。一方面,作為「後發趕超」國家,我們在現代化進程中出現了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等問題;另一方面,中國不可能像西方某些國家一樣對外輸出矛盾、轉嫁危機,而是要在平衡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關係、平衡發展的速度與穩定中把握客觀規律,進行科學的頂層設計。為此,要不斷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靠自身制度優勢,自主消解現代化與全球化相伴而生的矛盾和困境。
當今世界各種威脅與挑戰聯動效應明顯,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為我國實現創新發展提供了機遇,但也存在現有差距繼續拉大的風險。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對世界經濟、安全和全球發展態勢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將加速全球新舊治理體系重構和人類社會面貌的演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不僅要更加堅定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路,還要更加自覺走社會主義與時代相結合的路。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學研判「時」與「勢」,善於把握「危」與「機」,精準定位中國所處的歷史坐標與世界坐標,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系統觀念,謀求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型,制度要素向制度體系的轉變。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成功推進,中國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當代中國正處於從大國走向強國的關鍵時期,這是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也是從被動復興到主動作為的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我們在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辦好的同時,要與世界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朝著符合世界人民意願和利益、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和趨勢的方向演進,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大勝利。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黨性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