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首席記者 王昱
俄羅斯人之所以常被稱為「戰鬥民族」,有一半的戰力來源於「冬將軍」——那地方實在太冷了,無論拿破崙還是希特勒,誰去遠徵誰被凍死。在他們之前,見識過俄羅斯之冷的,還有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
1700年的11月30日,剛18歲的卡爾十二世以劣勢兵力擊敗了沙皇俄國彼得大帝,幾乎鎖定了對俄戰爭的勝局。但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會成為領教俄羅斯寒冷冬天的第一個悲劇性人物。
自1700年起一打就是20年的「大北方戰爭」,可謂一場被忽略的「世界大戰」。這場戰爭前,地處北歐的瑞典是橫行歐陸的超級大國,號稱「北方雄獅」。同一時期,沙皇俄國正在彼得大帝的領導下迅速崛起。彼得大帝意識到,要想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躋身列強行列,必須扳倒瑞典這個幾乎已將波羅的海視為內湖的強大鄰居。
於是,彼得大帝施展了縱橫捭闔的外交術,與丹麥、波蘭、薩克森等幾個早就看不慣瑞典的國家一道,趁著瑞典老國王卡爾十一世剛去世、小國王卡爾十二世年幼之際,挑起「大北方戰爭」。
讓彼得大帝沒想到的是,卡爾十二世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天才,面對周邊幾乎所有對手都向瑞典開戰的局面,他不慌不忙,從容帶領瑞典職業化常備軍採取各個擊破、先易後難的戰術,挨個敲打「反瑞典聯盟」的成員。
1700年11月30日,在現今俄羅斯與愛沙尼亞邊境、靠近波羅的海的納爾瓦,瑞典與沙皇俄國展開了一場會戰。這場戰役中,僅率8000人的卡爾十二世,大敗總兵力3萬有餘且以逸待勞的沙俄軍隊,瑞典僅以數百人傷亡的代價,迫使沙俄在納爾瓦丟下8000多具士兵的屍體,此外還有不少受傷和被俘的士兵。
納爾瓦戰役是「大北方戰爭」中一場標誌性會戰,如果以當時戰爭的遊戲規則來看,慘敗的沙俄一方應該準備籤約投降了,如果瑞典人乘勝追擊,沒準兒彼得大帝還可能遭遇另一場恥辱之戰。
冷靜下來的彼得大帝,做了一個影響後來整個俄羅斯民族的決定:不投降!卡爾十二世雖然贏下一場關鍵戰役,但無法將其轉化為整個戰爭的勝利。即便他率軍攻入沙皇俄國腹地,後者仍有大量地域空間可以與敵周旋,可供沙俄軍隊恢復元氣,而人數有限的瑞典軍隊很難控制沙俄這麼大的領土。
彼得大帝選擇與卡爾十二世耗下去,這個戰術擊中了瑞典的命門,這位年輕的國王數次寫信給彼得大帝,「懇求」對方投降。但彼得大帝不為所動,以此慢慢消耗瑞典的精銳部隊和卡爾十二世的銳氣。後者則開始在漫長的戰線上疲於奔命,儘管又取得一些戰役的勝利。
最終,1709年6月,在現今烏克蘭東部的波爾塔瓦,彼得大帝以佔絕對優勢的兵力擊敗卡爾十二世,後者逃至奧斯曼帝國。
隨後,「大北方戰爭」進入了「垃圾時間」。幾經周折回到瑞典的卡爾十二世不甘心失敗,但又在與彼得大帝的較量中敗下陣來。1718年,卡爾十二世遠徵挪威時,在奧斯陸附近挨了致命一槍,36歲人生就此落幕。兩年後,「大北方戰爭」以瑞典慘敗、俄羅斯全勝而告終,自此「北方雄獅」沒落,「北極熊」崛起。
卡爾十二世或許是歐洲歷史上最悲劇性的國王,他不僅少年早慧、極富軍事才能,還在數學、化學、物理學等領域建樹頗多,本該是瑞典王國的中興明君。只可惜,他碰上彼得大帝這個對手,漫長、枯燥而令人絕望的「大北方戰爭」,與俄羅斯的冰天雪地一起,封凍了卡爾十二世的青春和才華。卡爾十二世之後,瑞典的國運由盛轉衰,從北歐霸主淪為一般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