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行道」商場:鞋子「出走」百貨渠道

2020-12-16 戶外資料網

  鞋業渠道商人行道的價值在於,既為消費者提供了一站式的購鞋服務,又為品牌商進駐商場提供了新的機會,而它自己則很有可能做成連鎖。

  這正是人行道百貨有限公司董事長歐文想要看到的效果,作為這個一站式鞋類時尚連鎖商場的操盤者,他不斷強調,滿足消費者的購物需求才是他做這件事情的主要原因。

  給消費者和品牌商「嘗新」

  人行道的模式給消費者和品牌商提供了新的嘗試機會:一站式賣完一家人的鞋子,2000元的靴子和300元的帆布鞋專櫃能做鄰居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一家三口或者一對情侶到商場買鞋,男士可能要去專門的運動休閒鞋區買運動鞋,女士則要到專門的女鞋區買靴子,買小孩子的鞋又要到不同的區域,即便是在有鞋類專區的商場,價位和品類也始終難以兩全,因此,在不同的商場、樓層中逛來逛去耗費幾個小時,成了大多數消費者不得不做的事。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包括多個方面:首先,商場出於自身的定位要求,會有選擇地挑選部分品牌入駐,這使很多品牌失去了進駐黃金商場的機會,比如均價在300左右的鞋類品牌商,可以想像,他很難鼓起勇氣去敲開太古匯的大門。對於某些高端商場而言,就算是面對百麗這樣的鞋業巨頭,它優先考慮的也是百麗旗下的高端品牌思加圖,而其他品牌也不一定有進駐的可能。

  其次,品牌之間的長期比較也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思維:如果我的產品均價在1000元左右,相鄰左右的店面裡最好也賣差不多價位的產品。因此,在商場樓層招商時,各品牌經理始終不會忘記向招商經理打聽:自己的隔壁還有誰?跟誰靠在一起能夠提升品牌形象,以後換門店可以考慮換到誰的旁邊去。

  這可苦了那些到處逛來逛去的顧客們,歐文要做的,就是把這些高、中、低檔的鞋類品牌集中到一起,讓顧客們可以一次性買個夠,不僅買得方便,還能享受折扣。

  「到了做出點改變的時候了」,歐文說。一線城市消費者的購買力已經有了較大提升,消費者對鞋類品牌的評判更多地體現為生活方式的選擇,用途和搭配才是決定是否購買的最主要因素,價格開始逐漸弱化。「一個女孩在前一個店買了一雙2000元的靴子,很有可能會在下一個店再買雙300元的帆布鞋。」他舉例說。但傳統的商場和品牌商都限制了消費者的這種購買可能———因為這兩類價格相差較大的品牌店很難會被安排在一起。

  鞋從百貨裡分離出來

  為什麼選擇鞋類,而不是其他?

  歐文此前在國際某知名超市工作多年,在商品管理、供應鏈控制、連鎖運營方面頗有心得,兩年前,他離職開創自己的事業,進入百貨行業後,他一直想把超市的連鎖運營理念融入進來,後來發現並不大可行。

  「當系統完整的時候,超市可以快速複製,80%的共同產品,20%的本地採購,在深圳和烏魯木齊開店好像都沒有太大的不同。但百貨商場即便在同一個城市,由於定位、地理位置、消費群體不同,幾家店面可能需要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來維持。

  此前,歐文嘗試過品牌折扣銷售(季後風品牌折扣店)、代理國外高端品牌銷售,做綜合性的百貨(Lily『s時尚百貨),直到做鞋類專業賣場這個概念的出現,他開始真正找到感覺。

  過去的鞋類品牌商一般採用兩種方式拓展銷售網絡,以百麗(Belle)的商場店中店和達芙妮(Daphne)的街邊專賣店為典型代表,但對於中檔鞋類品牌而言,這兩種選擇甚至都存在一定的困難,」商場門檻高,專賣店前期投入大「,歐文說。

  通過對廣州市北京路步行街進行商業調研,他發現許多商鋪都在賣相同品牌的鞋子,做專業鞋類零售的卻比較少。同時,他認為,消費者的鞋類消費集中度較高,一個女孩可能擁有10個以上品牌的服裝,但鞋類品牌可能只有5個,相對壟斷程度較高,有足夠的利潤空間支撐專業賣場的發展。

  於是他萌生了做專業鞋賣場的想法。」就像當年家電從百貨分離出來,可以做出國美、蘇寧一樣,我們也可以把鞋從百貨裡分離出來。「

  鞋類專業賣場適合誰來做?

  為什麼是人行道,而不是百麗集團或者正佳廣場來做這件事?

  在零售行業,人行道的模式並不算是創舉,屈臣氏、晨曦百貨、莎莎這些店中店先行者都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它們成功做成了一個零售連鎖品牌,繼而向下延伸開始拓展自己的自有品牌商品。

  但在鞋類,這的確是一種全新的嘗試。歐文認為,即便最後證明這樣做是錯的,行業內也需要這樣的嘗試。

  當歐文帶著做鞋類專業賣場的設想去跟品牌商洽談的時候,第一個鞋類巨頭就給他潑了盆涼水,對方輕描淡寫地說,這樣的事情似乎更適合我們來做。

  的確,這樣的事情確實看起來更適合百麗、寶元這樣的行業巨頭來做,事實上,在運動用品領域,它們也的確是這樣幹的,你總能在同一個商場看到韜博、勝道這兩個運動用品專賣城分庭抗禮,而韜博和勝道則分別屬於百麗和寶元旗下。

  歐文要做的,是迅速切入這個市場,說服正佳廣場、天河城這樣的商場給自己一個較大的面積做鞋類賣場才是首要的工作。

  在中山四路的門店是他的第一個試點,集合了70多個鞋類品牌的專業賣場剛推出就受到了消費者的熱捧。歐文將原來位於正佳廣場內面積達9000平方米的Lily’s時尚百貨也改造成人行道鞋類商場。

  不少品牌商和商場也開始找上門來,但他最想談下來的是那些在全國各大城市都賣得好的品牌,在他給記者描述的大名單裡,人行道已經囊括了全國銷售額前9名。

  創富圓桌

  圓桌嘉賓:

  中國動向集團(kappa品牌)董事長陳義紅

  第一商業網總裁黃華軍

  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會長孫雄

  黃華軍

  「一站式」專賣店是新力量

  國內的專業店目前有兩種業態,一種是銷售多個品牌,如活力天地、人行道;另一種是銷售自己的品牌,如Zara、C&A、優衣庫。這些專業店種類更多、價格更低,未來必然成為新渠道的一大力量。

  孫雄

  聯營模式拓展較慢

  人行道並不會買斷各個品牌的產品,而是採用聯營模式,品牌商不付租金,而採用扣點保底分成的形式。這是對傳統百貨有益補充,但專業(賣)店對產品質量控制更高,且拓展速度並不太快。

  陳義紅

  專業零售商不應

  向消費者推薦某個具體品牌

  以我在美國大型體育用品零售店蓋琳買高爾夫球桿的經歷來看,那位60歲左右的老頭給我提供的購買建議最具有價值的,另外一家專業零售商弗洛克(footlocke)也是這樣,他們不是給我推薦某個品牌,而是最適合的運動裝備,它的服務對象也不再是品牌商了,而是消費者,因為他確實能夠為消費者提供專業服務,因此也就能從消費者身上賺到錢。

  如果我做零售店的話,一定是要為消費者提供專業服務,而不是僅靠規模來使自己在與品牌商的博弈中獲取有利地位。

  錢經

  籠絡「百麗們」

  百麗也在人行道裡開出了其全國第一家綜合性概念店m.a.p,面積達700平方米,分金、木、水、火、土等五個區域集中展示了旗下自有及代理的28個品牌。

  這可能是歐文打動行業巨頭的重要砝碼,因為即便品牌影響力強勢如百麗,也難以跟商場談判獲得一個如此大面積的獨立展示旗下所有產品的機會。

  而正佳廣場這樣的地產商,可能也正好解決了部分招商工作的負擔,面對眾多找上門來需要門店的品牌商,如何給它們分類並安排位置向來就是他們最為頭疼的問題。

  如果他們希望建成萬達廣場旗下萬達影院一樣的連鎖品牌,首選要具備異地拓展商業地產的實力,其次要在管理組織一個全新的團隊———這可不是短期內就能做到的。

相關焦點

  • 北京漢光百貨、君太百貨、西單商場「觸網」升級
    北京商報記者走訪發現,北京西城區西單商圈三大傳統商場——漢光百貨、君太百貨、西單商場均已 「觸網」升級,希望能夠搶佔多渠道銷售的「大蛋糕」,獲取更多市場份額。在「網際網路+」的影響下,消費者的消費方式都發生了變化,也更善於選擇自己熟悉的渠道購物。相關數據顯示,通過手機、電腦、實體店等多渠道購物者的花費比單一渠道消費者的花費平均高4至5倍。以消費者為中心、全渠道的經營成為零售企業轉型的主流方向。
  • 廣州商場國慶消費熱 廣百、新大新百貨等業績飄紅
    而在國慶假期第一天,廣州消費也「火」了起來。筆者匯總廣州城內主要商家長假首日銷售情況發現,今年在傳統促銷、主題活動的帶動下,各大商圈在節日第一天人氣猛增,食品、秋季化妝品、服裝、金飾等銷量靠前。國慶首日,羊城各大百貨商場、購物中心人山人海,熱鬧的國慶氣氛隨處可見。
  • 是誰擠垮了天津三大傳統百貨商場?
    傳統百貨業舉步維艱,面臨市場激烈的競爭環境、電商企業的排擠,傳統百貨業應該如何突破瓶頸進行轉型?天津幾家大型的百貨商場例如比較老牌的中原百貨(原華聯商廈)、勸業場、濱江商廈等等,他們歷經數十年風雨早已告別過去的輝煌歷史,如今現狀卻舉步維艱。面對飽受電商排擠的情景,對於傳統百貨商場該如何進行轉型?
  • 中國遊客在巴黎百貨商場,買了一雙LV鞋子,回來一看讓人哭笑不得
    中國遊客在巴黎百貨商場,買了一雙LV鞋子,回來一看讓人哭笑不得法國是迷人的浪漫中心,法國巴黎更是既浪漫又時尚的都市,對於大多中國人來說巴黎更是購物天堂。要知道中國人的購買力是非常強的,外出旅遊不僅為了欣賞優美的風景,購物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巴黎的老佛爺百貨還為了方便中國人購物,專門聘請了中國導購員,進入商場還能夠看到許多的字都是用中文標註的。在整個商場裡隨處都能夠看到中國導購以及中文,著實令人有一種身在國內的幻覺。巴黎老佛爺對其它國家的消費力,可沒有提供如此周到的服務喲!
  • 廣州天河城百貨一男子跳樓自殺 盤點近期商場墜樓事件
    當日下午,廣州天河城百貨發生墜樓事件,墜樓者掉到負一層童裝區的一貨架上,隨後被趕到的醫護人員抬走。中新社發 陳驥旻 攝  一聲巨響後,一名男子墜落在廣州天河城百貨(天河店)負一樓中庭的地面,瞬間讓正在購物的顧客們大驚失色。
  • 王府井百貨進駐株洲 當地商場攻守兼備
    11月19日,王府井百貨在中央商業大廈火爆登場,再次引爆了株洲百貨業之間的商戰烽煙。株百、步步高、平和堂紛紛推出應對措施,打折、讓利、VIP促銷……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人們都希望擁有的類似是在北京、上海、廣州等這樣的大城市消費的感覺——從一個商場到另一個商場,好像這才是生活。
  • 上海APM商場試業 百貨「夜店」能否落戶廣州
    日前,網友發微博表示,上海首家「夜行商場」環貿iAPM商場已試業,廣州是否也能提供這樣逛夜場的商場?而記者了解到,目前在香港、北京APM模式商場運營得很成熟的,這些商場打烊時間都在晚上11點後,突破一般商場晚上10點關門的慣例。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單體百貨推行APM模式難度很大,但目前廣州目前至少可在天河路、北京路、沿江路酒吧街三處地方設立夜行商場。
  • 廣州各區知名商場一覽
    107、192、225、118、284、287、299、223、534、542、548、551  廣州王府井百貨是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廣州投資經營的大型零售商場,商場面積達1.6萬平方米,設有4層營業大廳,日客流量達6—8萬人。
  • 河南百貨商場調整布局 按風格分類、男裝擴容
    上樓還是下樓,商場打起了「小九九」  化妝品和鞋子包包一般在一層,買少女類的服裝要到二層,三層的女裝稍微成熟,四層一般是男裝,五層大多是運動和戶外品牌,六層是床品,頂層一般做特價或者品牌折扣,在過去多年中,商場都是沿襲著這樣的格局。
  • 匯金百貨謀變,上海徐家匯又一老牌商場啟動戰略升級
    上海徐家匯商圈又一老牌商場將迎升級改造。本周末,上海匯金百貨迎來20周年慶。9月6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匯金百貨獲悉,今後在其商場,可實現App掃碼購物付款等服務。同時,實體商場啟動5年升級計劃,明年開始逐層封閉裝修。新消費時代下,如何通過新技術創新,提高商場營運效率,方便消費者購物已成為百貨實體店贏得顧客的關鍵。匯金百貨供圖匯金自主研發線上線下全渠道一體化系統,打通了「訂單、支付、物流」三大環節。
  • 廣州天河崗頂摩登百貨商場昨日凌晨遭竊(組圖)
    廣州天河崗頂摩登百貨商場昨日凌晨遭竊(組圖) 一名女子坐在緊閉的商場門口等待開門。商場後門擺出一塊延遲開門的告示牌。  事發昨日凌晨 該商場從一樓珠寶行至六樓生活用品店均遭不同程度洗劫  昨天凌晨,懷疑有數名盜賊開車到位於廣州天河崗頂的摩登城百貨商場行竊。
  • 廣州各大百貨加大促銷力度 同品牌價差兩三成
    「雖然該百貨當天並無大促,而且米雅高專櫃也無掛出打折的牌子,但銷售人員告訴我,那款大衣打4折。銷售人員還表示,買這衣服可送90元的券,券可先借售貨員的用,埋單後再還她。」方小姐告訴記者。  方小姐很不解:「這麼一算,同一款衣服的價格,在沒有做大促的商場甚至可以比做大促的商場便宜近400元。不僅如此,如今百貨商場還可以討價還價,買後才送的券卻可以提前使用。」
  • 蘇州首家全日資大型百貨商場「泉屋百貨」落戶
    隨著蘇州軌道交通一號線即將建成通車,坐落於站點旁的商場也正逐漸亮相。日前,又一家百貨商場泉屋百貨在一號線高新區玉山站附近落戶,這是記者從日本億珠美亞株式會社與蘇高新集團籤約儀式上獲得的消息。由億株美亞投資的 「泉屋百貨」,也是蘇州迄今為止首家全日資大型商場,預計將於今年9月在高新區天都商業廣場開業。
  • 廣州友誼商店!再見,中國第一個超級商場!!
    廣州友誼商店已經變成了廣百百貨街坊們要與廣州友誼說一聲「再見」了它是中國第一個超級市場廣州友誼商店誕生於1959年當時的它是以一個僅有600平方米的商店出現在南方大廈新樓樓下那時的它,也只是一間普通得不能普通的商店
  • 東莞天和百貨進軍廣州市場 進駐番禺大石
    上周末,一家來自東莞的民營企業———天和百貨在廣州番禺大石鎮高高掛起了自己的招牌,宣布進軍廣州市場。據悉,這是大石鎮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家集百貨、超市、餐飲於一體的綜合性商場。  儘管已在東莞開設了六家綜合商場、名列全省連鎖經營二十強,但對於天和百貨,廣州人還是感覺十分陌生。然而,消費者顯然並不在意商家的名號響不響亮,他們更注重的是質量和實惠。
  • 北京又一知名商場關門,傳統百貨業轉型路在何方?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 題:北京又一知名商場關門,傳統百貨業轉型路在何方?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高健鈞 陳旭  具有27年歷史的北辰購物中心亞運村店對外宣布正式停業。這是繼去年莊勝崇光百貨遭遇「撤櫃潮」,華堂、百盛等多個百貨零售商場撤店後,又一個傳統百貨商場關門。在電子商務熱潮大背景下,傳統百貨業「寒冬」是否還將持續?百貨零售業今後該何去何從?
  • 新街口百貨的老傳統、燕豐商場的情懷……看北京這些老百貨的生意經
    3月,位於西長安街的29歲的長安商場清倉閉店改造;6月,27歲的賽特購物中心閉店; 8月8日,年近古稀、曾數次轉型均告敗的天橋百貨將開啟第二次拍賣,這次3.81億元的起拍價比起6月份流拍的4.48億元起拍價降低了15%,未來的天橋百貨何去何從還是個謎。不過,北京仍然有一些老百貨店自帶流量,成為區域百貨的亮點。
  • 北京漢光百貨、君太百貨、西單商場「觸網」升級
    北京商報記者走訪發現,北京西城區西單商圈三大傳統商場——漢光百貨、君太百貨、西單商場均已 「觸網」升級,希望能夠搶佔多渠道銷售的「大蛋糕」,獲取更多市場份額。在「網際網路+」的影響下,消費者的消費方式都發生了變化,也更善於選擇自己熟悉的渠道購物。相關數據顯示,通過手機、電腦、實體店等多渠道購物者的花費比單一渠道消費者的花費平均高4至5倍。以消費者為中心、全渠道的經營成為零售企業轉型的主流方向。
  • 臺灣最大百貨新光三越殺入廣州 正佳攜蔣介石曾孫迎戰
  • 地攤vs商場,狹路不相逢
    無限靠近人群,商品服務「唾手可得」,決定了它們的扎堆之地:人行道、公共建築出入口、交通站點、商業街、居民區、學校附近等。隨人而動,依街而生,相對低廉的價格為攤販們爭得一席生存之地,而這也與地攤經營者的成本結構有關:沒有房租、管理等費用,且經營設施簡單、固定資產投入少,最大成本即為攤主的人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