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天文年曆》顯示,今日(二月初九,公曆2013年3月20日)19時02分,將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春分。專家提醒說,此時節,天氣雖然轉暖,但晝夜溫差較大,乍暖還寒,忽冷忽熱,公眾要注意保暖,以防著涼感冒。
一、釋義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二月十五日前後(目前格里曆為3月20~22日期間)交節,這時太陽到達視黃經0°。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至於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另有《明史.歷一》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
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晝夜長短平均,各為12小時;二是我國傳統以立春起至立夏前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春季九十日之半,平分了春季。平分晝夜與春季,故稱「春分」。
春分排二十四節氣之四,我國古代將春分節氣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並發出閃電。
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它不僅有天文學上的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徵,春分時節,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都進入明媚的春天,在遼闊的大地上,楊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
二、習俗
1、豎蛋: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
2、吃春菜:「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採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
3、送春牛:春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春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春牛圖」。
4、粘雀子嘴: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元,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元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5、春祭: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
6、祭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此俗歷代相傳。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三、養生
由於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素問.骨空論》:「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傳統飲食養生與中醫治療均可概括為補虛、瀉實兩方面。如益氣、養血、滋陰、助陽、填精、生津為補虛;解表、清熱、利水、瀉下、祛寒、去風、燥溼等方面則可視為瀉實。
中醫養生實踐證明,無論補或瀉,都應堅持調整陰陽,以平為期的原則,科學地進行飲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
春天到來從立春節氣到清明節氣前後是草木生長萌芽期,人體血液也正處於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於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常見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
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其原則必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本菜餚性寒偏涼,食後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