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市主城區交通綜合整治半年來
成效初顯
但要徹底根治還任重道遠···
目前
主城區什麼路段、什麼時候最堵?
具體擁堵原因出在哪?
交通整治路在何方?
你想了解的一系列問題
都在今天下午的一場
主城區道路交通運行狀況評估報告新聞發布上
信息量大!
讓我們一起看看現場情況
發布會上,嶽陽市主城區交通綜合整治指揮部副指揮長、市委副秘書長杜宇;市主城區交通綜合整治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市政府副秘書長馮嘉皇;市主城區道路交通運行狀況評估課題組負責人、長沙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龍科軍;市公安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歐陽德儒;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佳軍;市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建設監管服務指揮部副指揮長兼辦公室主任,市住建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程文藝;市城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國偉分別答記者問。市委宣傳部推廣發布科科長陳徐恩主持發布會。
今年7月以來,市委市政府深入推進主城區交通綜合整治「九大行動」,經過近幾個月努力已初見成效。為客觀、科學、全面反映主城區交通綜合整治工作效果和問題短板,更加精準精細的推進治堵工作,我市專門聘請長沙理工大學龍科軍教授團隊進行了第三方評估,「嶽陽市主城區交通擁堵狀況較為嚴峻,核心城區更為突出,並呈現了程度重、比例高、圈子大、方向強和雨更堵等特點……」發布會上,龍科軍介紹,這是課題組團隊基於嶽陽市智能交通系統卡口與電警系統大數據分析,對嶽陽市主城區近期路網運行狀況的一次客觀評估。
評估數據顯示,良好天氣情況下,工作日早、晚尖峰時段分別為7:30-8:30、17:15-18:15,路網平均行程速度分別為16.96km/h、15.71km/h;工作日平均每天嚴重擁堵33分鐘、中度擁堵150分鐘,輕度擁堵210分鐘,總擁堵時長為393分鐘;周末擁堵有所減緩,下午高峰仍呈現出中度擁堵;雨天工作日,早高峰平均時速下降約12%,晚高峰則下降了約15%,嚴重擁堵時長高出日常6倍。此外,良好天氣工作日主城區早、晚高峰擁堵路段佔比分別達到了42%、58%;雨天工作日早、晚高峰擁堵路段佔比甚至達到了62%、81%;工作日尖峰時段,核心城區大面積路段擁堵,尤其是雨天,核心城區早晚尖峰時段全域擁堵。從擁堵時長來看,南北向道路比東西向道路表現突出,部分路段運行呈現一定的潮汐特性。
結合嶽陽主城區用地布局、經濟增長、機動車保有量增長、路網結構、佔道施工、交通管控精細化水平等現狀分析,運行狀況評估報告認為,我市目前中心城區機動車保有量已突破35萬輛,總體路網密度為3.03km/km,已遠低於國家5.3km/km的最低標準,路車供需矛盾是主城區交通擁堵主要原因;加上我市約佔主城區1/4面積的核心區,承擔著主城區約66%的人口,聚集了80-90%的城市功能,帶來的人流和車流聚集顯然也加劇核心城區交通壓力;而我市公交缺乏競爭力,致多數市民依賴小車出行,目前23%的公交分擔率與30%的目標差距甚遠,客觀上也加大城區交通擁堵。
此外,我市主城區三面環湖,呈現「半島」狀,及京廣鐵路穿城而過的特殊地理位置,難以形成均衡式路網骨架,造成了主次幹路斷頭路多、城區對外道口過少且過於集中於東向,及主城區支路系統缺乏,路網毛細血管不暢,也加劇了核心城區主次幹路交通擁堵;同時,主城區佔道施工建設項目,很大程度上對交通運行產生了巨大負面影響,尤其近期雨汙分流地下管網建設、自來水管網建設等道路施工,進一步加劇了分流道路的擁堵程度。另外,我市已建的智能交通卡口與電子警察系統雖是全省最好的系統之一,但基於該系統大數據支撐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加上雨霧天氣影響行車速度,市民出行文明意識不夠,也對交通形成了負面影響。
運行狀況評估報告指出,基於「重規劃、調結構、增效能,標本兼治」的理念,結合嶽陽實際情況,嶽陽需構建複合式、立體化的綜合交通走廊,實現城市用地與交通可持續協同發展。由於核心城區人口密度高、城市功能聚集,優先發展公交是城市集聚發展現狀下交通治堵的必要手段。近期考慮在客流走廊設置公交專用道、實施公交信號優先、開通定製公交等措施提升公交競爭力,引導市民綠色出行理念與習慣;中遠期考慮構建軌道公交、快速公交、常規公交、定製公交等構成的多模式公交體系,實現公交分擔率規劃目標。
針對路網完善問題,可先對照標準找差距,再近遠結合調結構,充分研究城區交通需求特徵,統籌考慮路網的功能結構、等級結構和布局結構,做到既增總量又調結構,提高交通設施供給的有效性。近期通過打通如建湘路等斷頭路、優化南湖遊路、炮臺山路等支路和背街小巷,通過拉通環線等措施,來提升路網容量,中遠期結合城市用地規劃調整,形成布局合理、等級協調、功能清晰、層次分明的路網系統。
同時,要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科學研判交通狀況,有的放矢,精準施策,實現交通管理精細化;科學評估佔道施工圍擋面積,堅持道路資源寸土必爭,在確保工程建設前提下,最大限度減少佔道施工圍擋面積,最大限度壓縮佔道施工時間,實現佔道施工工程組織的科學化、交通影響最小化;推進綠色出行,引導市民多選擇公交方式出行。推進文明出行、錯峰出行,引導市民在出行時間上的分布優化。
城區路況是否暢通
一直都是市民朋友關注的話題
今天發布會的現場
記者提了哪些與你有關的問題
相關專家們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跟著日報君一起來看!
問
記者:我想提的問題是,嶽陽為什麼要聘請第三方編制主城區道路交通運行狀況評估報告?
嶽陽市主城區交通綜合整治指揮部副指揮長、市委副秘書長杜宇答:
今年7月份以來,市委市政府深入推進主城區交通綜合整治「九大行動」,經過近幾個月的努力初見成效。為客觀、科學、全面的反映主城區交通綜合整治工作效果和問題短板,更加精準精細的推進治堵工作,專門聘請長沙理工大學龍科軍教授團隊進行第三方評估,主要出於以下三方面的考慮:
1.及時評估整治效果。主城區開展交通綜合整治「九大行動」、60條舉措已將近4個月時間,各項工作措施是否落實、交通綜合整治是否有效、半年目標是否實現等等,都需要進行專業的客觀評估,向社會進行公開發布。
2.精確分析擁堵原因。治堵是系統工程,造成主城區交通擁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過專家團隊的專業評估和科學分析,對主城區交通綜合整治進行「系統體檢」,可以找準擁堵的區域、時間、特點和原因,便於對症下藥針對性地制定緩解擁堵的治理措施。
3.適時調整工作措施。通過本次系統評估的「把脈問診」,以及之後每半月形成的分期評估報告,根據專家團隊定期的治堵評估重點和工作建議,對主城區交通綜合整治工作進行重點聚焦、實時調整、動態更新,以便更加精準精細施治,不斷提升交通整治實際效果。
半年來,市指揮部既立足當前抓整治,又著眼長遠抓謀劃,從目前工作情況來看:形成了人人參與的共治氛圍、落實了嚴格高效的管控機制、推進了社會關注的重點項目、新增了群眾急需的便民設施。後段,我們將舉辦專題新聞發布會,向市民群眾公布半年治堵工作情況。總的來說,交通綜合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們感到「治標」尚在階段推進,「治本」仍然任重道遠,特別是受三峽雨汙分流工程、自來水管網改造、公交專用道建設以及西環線、雲夢路等多個工程開工建設,導致主城區30多條道路同時佔道開挖施工,對城區道路通行影響非常大,很大程度上衝抵了交通綜合整治的成果。近期,市指揮部將採取有力措施規範佔道施工管理工作,儘量減少對交通的影響,確保「半年見成效」目標的實現。
問
記者:我們注意到,評估報告說嶽陽主城區「逢雨必堵」、「呈現潮汐現象」,路網尖峰時段擁堵程度較為嚴峻,交通精細化管理有待提升。請問公安交警部門怎樣對症下藥?
嶽陽市公安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歐陽德儒答:
我們將堅持民意導向、問題導向,以「4+」模式深入推進主城區交通疏堵保暢工作。
一是「警力下沉+見警管事」,著力深化交通疏導分流。以擁堵時間、擁堵點段為導向,採取「尖峰時段加勤、重點路段加時、定點值守加巡邏」的模式和滾動用警方式,積極推進精準勤務機制全面落地見效。
二是「因地制宜+科學組織」,持續優化交通組織設計。按照「一點一策」的要求,對主城區道路逐一踏勘,持續完善道路標線施劃和護欄開口設置,依據道路交通實際運行狀態,改善路口車道設計及組合形式,科學設置潮汐車道、可變車道,組織單向交通、循環交通。
三是「優化配置+精準調度」,深入推進智能交通應用。充分挖掘智能交通在信息採集、流量測算、數據分析方面的功能,適時調整優化路口信號燈配時。通過大數據系統分析交通流特點,實現從一點調配轉向區域調配,並通過FM98.1交通廣播和智能誘導屏實時發布路況信息和交通擁堵預警。
四是「宣傳引導+常態整治」,全面提升文明交通意識。從易致堵、致亂問題入手,重點對機動車亂掉頭、亂變道、亂插隊、亂停放,非機動車闖紅燈、亂穿插、逆行,行人闖紅燈、過街不走斑馬線等交通違法開展整治。堅持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推出非機動車教育、學習、體驗管理模式,全面提升交通參與者交通守法、交通文明意識,推進主城區交通環境持續向好。
問
記者:評估報告表明「佔道施工進一步加劇了交通擁堵」,當前,不少市民對城區道路開挖影響交通問題反應強烈,特別是三峽集團雨汙分流項目遍地開挖。有沒有辦法既能確保雨汙分流項目高質量、按期完成施工,又能最大限度減少交通幹擾、保障出行通暢?謝謝!
嶽陽市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建設監管服務指揮部副指揮長兼辦公室主任,市住建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程文藝答:
非常感謝記者的提問。我是三峽PPP項目監管服務指揮部副指揮長程文藝,也是市住建局副局長,下面我代表指揮部就三峽PPP項目「佔道施工問題」統一回復大家。
嶽陽汙水系統綜合治理PPP項目是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囑託,是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全國人大執法檢查、長江經濟帶警示片、省級環保督察等交辦問題的重要任務,也是一個改善老百姓生活環境、解決汙水亂排、水體黑臭問題的民生實事工程。
作為「守護好一江碧水」的首倡地、湖南水生態保護的橋頭堡,我市自2018年與三峽集團全面啟動了市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為積極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長江流域現代水環境綜合治理體系,努力打造沿江城市長江大保護樣本奠定了基礎。兩年來,雙方攜手實施的「共抓長江大保護」重點項目切實改善了嶽陽市中心城區水環境和城市面貌,推動了嶽陽大城市高質量發展。截至11月底,一期項目已完成新建道路主管網91公裡,完成50個小區雨汙分流改造,東風湖和王家河底泥清淤106萬方,汙水管道清淤32公裡,有效削減了市中心城區內湖的汙染物排放量,項目成效已初步顯現。
按照中央、省市要求,目前汙水整治管網工程正在全力推進。由於部分管網鋪設在城市道路,路面的開挖對城市交通確實造成了一定影響。
為緩解道路施工和交通保暢的矛盾,最大程度降低項目施工對交通的影響,市指揮部對此高度重視。副市長、指揮長黎作鳳多次親自調度,要求市交警支隊與三峽項目公司加強對接,全力改善佔道施工對交通的影響,最大限度保障市民出行。
目前,我們和交警部門確定以下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案。一是交警審批優先。以後所有工程開工前,交警部門必須先認可通過交通組織方案,市指揮部再批准項目實施建設。二是探索潮汐擋板。探索施工擋板的改變創新,有關重點地段設置潮汐擋板,爭取在早、中、晚時段後撤擋板,壓縮施工,放寬道路。三是加強現場管理。加強施工現場的督導管理,確保每個施工路段安全施工、文明施工,每個施工路段都要設置專人疏導交通,要求施工隊伍加班加點,採取有力措施加速施工、按期完工。四是創新施工工藝。改變現有圍擋開挖作業方式,定製打造新型設備,使用專業開挖機,推出頂管、微開挖等新型作業方式,最大限度減少開挖佔道作業。
問
記者:當前,中心城區機關事業單位通過不同方式開放停車場所供市民停車,一定程度緩解了「停車難」,但是停車場所信息沒有共享,造成不能形成有效的停車誘導,另外智能交通的信號燈、高清攝像有被樹枝遮擋無法發揮作用等情況。我想了解的是,嶽陽怎麼進一步緩解「停車難」和解決這些細枝末節問題?謝謝!
嶽陽市城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國偉答:
關於停車誘導問題。目前,我市已基本建成嶽陽市智慧停車系統,其中包括停車場聯網運營管理子平臺、停車誘導管理及信息服務子平臺,已接入停車場12個,設立誘導屏16塊,並針對社會、機關停車場提供了接入標準。但由於市區各社會、機關停車場的停車管理設備品牌、技術系統不一,接入嶽陽市智慧停車平臺需實施設備改造和系統更換,目前接入進度不理想,大部分停車場數據信息還無法共享,不能形成有效的停車誘導。後段,我局將繼續千方百計推動停車場信息接入工作,儘快實現利用大數據進行停車信息共享和停車誘導。
關於智能交通的信號燈、高清攝像被樹枝遮擋的問題。前段,我局已聯合市公安局交警部門對主城區交通信號燈、監控、標誌標牌等交通設施被樹枝遮擋的情況進行了全面排查,列出了詳細清單,共涉及129處問題的整改。近期,我局園林綠化部門按照問題清單和住建部《園林綠化養護標準》相關要求,已完成嶽陽大道、巴陵西路、白楊坡路等路段52處問題的整改,修剪行道樹200餘株,保持了樹下4.5米淨空,做到了修剪標準統一、樹形美觀、留枝合理、切口平整光滑,並根據行道樹實際情況,清除了病枝、枯枝及存在安全隱患的枝條,同時對剩餘77處問題的整改作了具體安排。後段,我局園林綠化部門將搶時間、搶天氣,力爭12月底徹底解決「細枝末節」遮擋的問題。
此外,為進一步緩解市城區「停車難」,我局將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繼續加大對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以外區域機動車違法停放的執法力度,助力推進主城區道路停車收費,提高停車泊位周轉率;二是支持和指導相關部門單位加快公共、社會停車場建設,增加可用停車泊位數;三是加快引進共享電動助力自行車,倡導「綠色出行」。
問
記者:評估報告分析「城市功能過度聚集」是造成擁堵的重要原因之一,並提出「城市功能外遷」的建議。能簡單透露一下嶽陽如何疏散城市功能嗎?
嶽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佳軍答: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交通擁堵日益成為與城市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相伴生的普遍現象。從造成目前的我市主城區擁堵的原因來看,除了人口規模和機動車數量過快增長、城市路網和公交體系有待完善、職住不平衡導致交通潮汐現象嚴重等因素外,城市功能布局過度聚集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我市的現狀商業布局不平衡,商業中心主要聚集在東茅嶺、步行街一帶,火車站、站前路聯運客運站、巴陵客運站和五裡牌客運站等幾大車站聚集在方圓不到一公裡的範圍內,在這些人口流量本來就很大的地方,還分布很多市級公共服務單位,比如市一人民醫院本部、市政務中心等等,正是由於功能過度聚集,造成了這些核心城區擁堵比較嚴重。
為切實解決城市功能區過度聚集的問題,從源頭上緩解城市擁堵現象,將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一是「搬」。我們對功能過度聚集片區現狀進行了系統研究和梳理,對可以搬遷的項目基本都進行外遷,逐步優化中心城區功能。比如,我市計劃將中心醫院、市民之家(政務中心)、南湖新區管委會、市內長途汽車站等機構和站場逐步遷出市中心,京廣鐵路東移前期工作己啟動,結合修建西環線搬遷南站貨站至雲溪,同步計劃搬遷部分貨運企業和中轉貨運站場,減少貨運交通入城。
二是「控」。在功能區過度集中的城區,原則上停止新建商品住宅和大型公建項目,嚴格控制舊城的新增規模,停止大拆大建,嚴格限制醫療、行政辦公、商業等大型服務設施的新建和擴建,原則上不再新增產業功能區,擴大原有產業功能區必須同交通設施支撐能力相匹配。對城市核心區非公交走廊區域的片區容積率也從嚴控制,出臺了《容積率管理辦法》,規定各類新建、舊改住宅項目容積率不得超過3.0,對已建高容積率小區附近開發項目則實施更低容積率控制。
三是「謀」。目前,全國上下正在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我市也正在編制嶽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這一版規劃時限至2035年,展望2050年,對嶽陽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在這版規劃中,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綜合考慮城市功能布局,全面圍繞人民需求,以步行15分鐘距離為半徑,力求構建4類26個生活圈,主要包括12個品質社區生活圈、6個老城更新生活圈、5個創新社區生活圈、3個健康主題生活圈,致力打造宜居嶽陽。我們還將《綜合交通體系規劃》作為4大專題規劃之一,納入我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重要成果體系中。同時,我們還編制了《主城區交通治堵專項規劃》,目前已經完成了初步方案,這個月將召開專家技術評審會。我市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專題規劃、專項規劃等各個層面的規劃都對疏散城市功能、緩解城市擁堵進行了非常專業可行的頂層設計。在今後的城市建設管理中,只要我們充分發揮規劃的戰略引領和剛性控制作用,嚴格維護規劃權威,堅持一張藍圖幹到底,我們的城市功能過度聚集、城市擁堵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美麗宜居的嶽陽一定會呈現在廣大市民的眼前。
問
記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那麼,嶽陽怎麼去運用好由第三方編制的評估報告?謝謝!
嶽陽市主城區交通綜合整治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市政府副秘書長馮嘉皇答:
本次由長沙理工大學評估課題組起草的《嶽陽市主城區道路交通運行狀況評估報告》,基於道路交叉口過車量、行程車速、行程時間比、交通運行指數等指標數據採樣分析,最大程度精準地掌握了工作日、周末日城區主要道路通行狀況,並對城區交通擁堵特點、原因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議措施。我們認為,評估情況是比較客觀的,所提建議非常中肯,事實上也是我們正在努力推動的工作。
下一步,市委市政府將按照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原則,圍繞主城區主要片區、主要路段、主要堵點,重點推進四項治堵保暢措施:一是完善交通基礎設施。以京廣線東移為契機,啟動城市軌道交通規劃論證工作;完善城市環線,拉通斷頭路,實施背街小巷暢通提升行動,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優化慢行交通系統,引進共享電動助力單車,為市民順暢出行創造條件。二是合理安排道路施工。統籌安排道路提質改造、雨汙分流、自來水管網更換、公交專用道建設等項目施工,嚴格施工審批,加快建設進度,儘量減少對交通出行的影響。本周一,市交通綜合整治指揮部辦公室召集相關部門和建設單位召開專題調度會議,已對目前城區佔道施工提出了要求,作出了優化安排。三是推進城市功能合理布局。結合城區拓展建設,推動一批行政機關、學校、醫院、企業向城市新區外遷,逐步解決城市功能過於集中的問題。四是積極發展公共運輸。學習外地城市先進經驗,大力發展城市公交,形成以有軌電車、快速公交為骨幹,常規公交為主體,定製公交為補充,計程車、網約車、電動自行車等為輔助的現代化城市公共運輸體系,引導市民綠色出行,使公交分擔率大幅提高,從源頭上緩解道路通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