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7期文化產業評論
2020年,隨著新冠疫情襲來,進入澳門的遊客和賭客數量呈斷崖式下跌,在整個社會經濟結構中佔有絕對比重的博彩和旅遊兩大行業亮起紅燈,在此危機下,澳門面對如何做好經濟適度多元化的問題。
作者 |顧亮(影視文化行業策劃及撰稿人,專注於影視項目策劃、影視內容創作及影視文化交流)
編輯 |可可文
來源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計5288字 | 預計閱讀時間14分鐘
以博彩業起家的澳門,在經歷了博彩業的爆發式增長之後,必須要面對經濟結構過於單一的現實,更要面對經濟持續增長和社會持續發展的課題。國家「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澳門經濟要「適度多元化」的發展目標;「十二五」規劃再一次強調了繼續貫徹這一發展方針;「十三五」規劃更是繼續強調「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積極發展會展商貿等產業,促進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中也指出,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點領域之一就是「多方合作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2020年,隨著新冠疫情襲來,進入澳門的遊客和賭客數量呈斷崖式下跌,在整個社會經濟結構中佔有絕對比重的博彩和旅遊兩大行業亮起紅燈,對博彩業以及內地遊客高度依賴的澳門,面臨著新一輪的危機。
在此情況下,經濟多元化對於澳門來說,既是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規劃,更是全球疫情危機下實現自救的必要手段和途徑。對澳門來說,經濟適度多元化的命題,已經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怎麼做以及如何做好的問題。
縱觀澳門近年來的經濟適度多元化成效,有方向,但不堅決,有效果,但不顯著,尤其是在一些具有天然優勢和應該重點發力的領域,並沒有呈現出應有的格局和效果,比如影視產業。在澳門回歸祖國二十一周年之際,本文將從影視產業的角度,探討澳門經濟多元發展的可行性路徑。
「灣區+」「文化+」「影視+」,
澳門準備好了嗎?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以及《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 年)》(以下簡稱「計劃」)等政策的落地,港珠澳大橋的貫通以及橫琴新區的逐步開發,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已經如火如荼。其中,「綱要」和「計劃」中有多處明確提到與澳門有關、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內容,節選如下:
—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文化交往中心;
—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深化粵港澳文化創意產業合作,有序推進市場開放;
—推動粵港澳影視合作;
—推進大灣區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產業發展;
—支持澳門發揮東西方多元文化長期交融共存的特色,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旅遊;
—支持香港、澳門舉辦與「一帶一路」建設主題相關的各類論壇或博覽會。
這些以文化產業為關鍵字和核心的行動綱領目標,值得深入研究,是貫徹精神、抓好落實、開展合作的重要方向和抓手,也為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以及內地的深入合作提供了明確指南。而在文化產業的眾多門類中,影視產業因其具有廣泛的傳播度和巨大的影響力而受到格外青睞,同時,澳門歷史文化資源稟賦深厚,具有發展影視產業的天然土壤和基因,那麼在世界歷史文化名城澳門,影視產業發展又如何呢?
近年與澳門有關的影視劇,要麼是以賭場為背景,如《澳門風雲》系列、《媽閣是座城》等,要麼是在澳門取景,如《遊龍戲鳳》《非常幸運》等,缺乏深度,缺乏知名度以及,缺乏影響力;澳門回歸十周年央視獻禮劇《蓮花雨》以及二十周年獻禮劇《澳門人家》都先後證明了珠澳題材影視作品的匱乏、製作水準的低下以及劇情內容的老套。深挖澳門/珠海乃至整個珠三角原創題材,重點表現澳門回歸以來偉大成就、珠海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巨變、橫琴新區從無到有日新月異、澳門珠海獨特的人文歷史、澳門一國兩製成功實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宏偉藍圖等內容的高水準影視作品嚴重稀缺。
2020年上半年,由澳門與內地合作、反映澳門回歸20年變化的電視劇《灣區兒女》在央視一套播出,周海軍、潘秋婷執導,王媛可、孫堅領銜主演,羅嘉良、李彩樺特別出演。該劇以粵港澳大灣區的主要城市為背景,講述了一群年輕人植根粵港澳大灣區,與城市共同發展,實現自我成長的勵志故事。該劇由內地的影視公司立項,並由有澳門的公司參與投資,應該說是在影視劇項目的合作方式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該劇的出品方之一澳門南光集團董事長傅建國表示,《灣區兒女》是澳門多元產業發展的新路標,也是搭建澳門資本與內地影視產業合作發展的新模式。
正如澳門中聯辦副主任姚堅所說,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但也面臨城市轉型和城市形象再造的現實壓力,要加大對澳門影視產業的支持。
放眼未來,澳門/珠海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需要的是像《大江大河》《老酒館》《父母愛情》以及當年的《浦江敘事》《北京人在紐約》《公關小姐》這樣的反映時代變遷、反映社會發展、反映地方與行業特色、反映人與社會關係的重量級作品。作為內容為王的行業,用作品說話是關鍵、是核心,好的內容是一直有市場需求和市場前景的。
所以,澳門在影視產業方面雖有嘗試,但還遠遠不夠,在這方面應高度重視、提早布局、深度參與。
影視產業是典型的內容為王,澳門應該著力打造關於本土題材的原創IP孵化中心,並對澳門與內地交流合作題材、粵港澳大灣區題材、海上絲綢之路題材、中國與葡語系國家交往合作題材、國際文明交流互鑑題材等作品進行重點開發,形成豐富的劇本儲備和項目儲備;成立澳門題材創意中心,打造珠澳題材影視作品資源庫,對作品進行扶持和後續開發。在競爭激烈的影視行業中開闢藍海,培育個性化競爭力。
在題材孵化創作方面,通過劇本徵集、編劇大賽、行業自薦等手段,網羅一批有水準、有潛力的年輕編劇和策劃創作人才,可成立工作室,也可採用籤約作者、兼職等多種形式,充分考慮影視行業輕資產以及編劇和創作人才工作的特點特性,在用人機制上靈活創新。
隨著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戰略的提出、橫琴為澳門提供發展空間、大灣區優化布局分工和產業升級,影視產業有望成為澳門的新興產業,並且影視產業與澳門傳統的優勢產業旅遊業、博彩業等亦是相輔相成、聯繫緊密,可以有效聯動、協同發展。
以影視為媒,
積極拓展廣闊的內地市場與平臺
前文所提到的「綱要」和「計劃」中,有關澳門與內地合作的內容同樣醒目:
—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
—支持橫琴與澳門聯手打造中拉經貿合作平臺,搭建內地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貿易通道;
—打造港澳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平臺;
—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區。
與澳門一水之隔的珠海橫琴,成為了澳門發展經濟多元化、與內地深度合作的絕佳平臺。珠澳合作開發橫琴,更是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高度:將橫琴建設成為粵澳深度合作區,為澳門長遠發展開闢新空間、注入新動力,為「一國兩制」順利實施和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貢獻力量。
△珠海橫琴新區
同時,珠海生態環境優美,氣候宜人,一年四季都適合影視劇拍攝,非常適合發展影視產業。遺憾的是,與同為經濟特區、同樣非常宜居的廈門相比,珠海在影視產業的支持力度方面遠遠不及。
廈門舉全市之力,打造影視拍攝服務中心,積極爭取金雞百花電影節長期落戶,出臺影視產業扶持政策。同時,廈門市集美區、湖裡區也都各自出臺了影視產業扶持政策與影視拍攝服務指南,營造出影視產業打造城市品牌、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火熱氛圍。
△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開幕式現場(資料圖)
反觀珠海,在影視產業方面,動作寥寥。即便是作為國家級新區、「特區中的特區」的橫琴新區,也沒有在影視產業方面有特別的規劃和支持,作為澳門的後花園和大本營,在與澳門影視產業的互動以及引導方面,就更加乏善可陳。
目前,橫琴範圍內,已知的和影視產業沾邊的相關項目有:獅門娛樂天地、麗新文創新天地等,都是偏重文旅和商業的實體項目,對遊客的依賴較大,也就意味著一旦發生類似新冠疫情這樣對旅遊和實體經濟有嚴重影響的事件,那麼遭受的打擊可想而知;而且,從講故事的角度來說,這幾個項目和澳門本身的關係不大,澳門需要從現在開始下大力氣培養和孵化自己的IP,以澳門元素、澳門故事、澳門品牌為核心打造影視產業鏈。
我們再看澳門「一個中心、一個平臺、一個基地」的發展定位,即: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可以說,要實現以上目標,如果單單以澳門區區30多平方公裡範圍內的人口和市場作為承載,就未免太過狹隘和單薄。
澳門的發展,離不開內地這個堅強和龐大的後盾。實際上,橫琴既是澳門延展發展空間的第一站和樣板間,更是與內地產生廣泛聯繫的緩衝區和始發站,但絕不是終點站;由橫琴發端並由此延綿到內地的廣大區域,才是支撐和實現澳門經濟多元化的堅實後盾和廣闊舞臺。
舉辦了4屆的澳門國際影展和舉辦了12屆的澳門國際電影節,是為數不多的可以勾連起內地與澳門的影視類活動。儘管在究竟誰才是正統出身、誰才能代表澳門存在著「李逵和李鬼」之爭,而且在舉辦時間上過於相近(都是每年12月),但不可否認,兩個活動對內地和澳門的影視產業交流合作,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南方車站的聚會》《八月未央》《金剛川》等來自內地的作品的出現,為澳門觀眾與內地之間搭建了橋梁,更為可喜的是,澳門國際電影節上的創投單元,已經吸引了多部內地作品參賽,而創投對於電影項目的孵化培育作用以及對電影產業鏈的聚合作用,要遠遠大於評獎或者展映環節,讓人對未來澳門與內地的產生更多的聯想和可能。
與此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對於管理者來說,在澳門彈丸之地,兩個過於相似的電影類活動,在過於相近的時間舉辦,不但是赤裸裸的同質化競爭、資源浪費,而且在對外宣傳方面難免會讓人混淆不清,繼而產生負面認知,對於品牌的打造十分不利,這本身就是組織不力和規劃欠缺的一種體現。
試想,如果讓其中一個活動以橫琴為基地,或是移師到更為廣闊的大灣區乃至、移師到更為廣闊的內地,在內容和功能上做更多區隔,與內地產生更多的聯動和互惠,精耕細作,假以時日,應該會成為澳門與內地影視合作的又一典範。
2019年,國家電影局出臺了五項措施以支持澳門和香港電影在內地的發展,包括:港澳人士參與內地電影製作不作數量限制;對內地與港澳合拍片在演員比例、內地元素上不作限制;取消收取內地與港澳合拍片立項申報費用;港澳電影和電影工作者可報名參評華表獎、金雞百花獎等內地電影獎項;港澳企業在港澳臺地區和境外發行推廣優秀國產影片可申請獎勵。從國家層面對澳門與內地的影視產業合作給予了高度的支持和示範,舉一反三,澳門可研究的思路還有很多。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呼籲,以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珠海市政府、橫琴新區等為代表的政府機構,以珠海華發集團、大橫琴集團等為代表的國企以及以澳門南光集團為代表的央企等相關方,應該充分承擔起應有的職責,發揮自身優勢,在澳門與珠海、澳門與內地的影視產業合作發展方面,在制度設計、產業規劃、項目合作、人才引進、交流合作方面,貢獻更多的國有力量和國有智慧,積極響應國家和時代賦予粵港澳大灣區、賦予澳門的特殊使命和珍貴機遇。
同時,澳門應該構建以影視文化為主題的教育培訓體系。開展行業培訓、職業培訓、繼續教育等教育培訓服務,舉辦研修班、輔修、第二專業、職業資格、網路遠程教育等多種形式的教育體系,涵蓋影視編導創作、短視頻創作、表演培訓、播音主持、藝人經紀等門類,在粵港澳地區打造系統化、專業化培訓基地,形成影視娛樂教育培訓的實力品牌。
此外,澳門與內地之間還應全方位促進互相了解以及交流合作。鼓勵澳門的影視企業走出澳門、開闊視野、更新觀念、統籌資源,同時,加大澳門與內地市場主體的合作力度,通過合資成立公司、主題研學、文化體驗旅行、影視項目合作、人員輪崗借調、異地互派駐地機構等方式,逐步實現澳門與內地在影視產業方面的深度交往和持續探索。要充分發揮、督促、調動各方積極性和參與度,認清形勢、提高站位。
結語
澳門的經濟多元化布局,影視產業是其中重要的一枚棋子。
如今,影視產業大潮已經在全國、全球扮演著愈加重要的角色,作為連接內地與世界的關鍵節點,作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作為中西方文明互通互融的集中彰顯地,澳門應充分重視、科學規劃、全面布局、加速向前,做好影視產業這篇文章,在一帶一路的澎湃浪潮中、在大灣區建設的宏偉藍圖中、在新時代中國發展的矯健步伐中,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營造屬於自己的舞臺。
話題互動
你對澳門影視產業怎麼看?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