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品牌消費、科技產品的國產替代趨勢、機器人、半導體生態鏈、AI賦能行業、雲化將成為未來幾年一二級市場的熱點
編者按:
剛剛過去的2020年就像一個地緣經濟和產業板塊劇烈碰撞的分水嶺,面對未來10年的結構性變革,只有看清變化,擁抱變化,才能擁有遠見,超越未見。
騰訊新聞2020年終策劃「新十年的分裂與重構」之大勢展望篇——投資人眼中的2021。
文/何斌
編輯/徐曇
對於創投圈,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
疫情加速了機構間的洗牌,對於過往「數據不大好」的機構2020年是一條分水嶺,LP們用腳投票,頭部效應更加凸顯;同時,疫情也改變了這個行業傳統的淡旺季,觀望的情緒一直持續到下半年,在2020年底這個特殊的時間關口,形成一輪「暖冬」,而博弈大多發生在頂級機構之間,他們抄底、鎖倉,等待幾年後的爆發。
自2015年開始,一級市場經歷了一段爆發式的增長,這兩年開始全面回調。市場環境越來越複雜,監管也日趨嚴格——資管新規、金融去槓桿開始發揮效力,加之疫情的影響,不確定性大大增強。
符績勳在創投圈可以說德高望重,從業超過20年。他是新加坡人,卻在十幾年前就開始「重倉中國」,關注旅遊、出行、企業服務、消費等領域的投資。他曾主導投資了百度、去哪兒、優酷土豆、UCweb、Grab、滴滴出行、滿幫集團、哈囉出行、小鵬汽車、Boss直聘等項目,並在諸多業內重大戰略併購中擔任著重要角色,包括優酷和土豆(中國科技領域第一起數十億美元級的併購)、百度和去哪兒、攜程和去哪兒、蘑菇街和美麗說。發現新興市場裡的機會並下重注是GGV紀源資本的核心打法,這一連串被投公司的logo背後也塑造了這位投資人的金字招牌。
如何發現2021年的新機會?如何辨別趨勢與創新?騰訊財經在新年伊始特邀頂尖投資人、頗具傳奇色彩的GGV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符績勳分享了他的觀點。
精彩觀點:
1品牌消費、科技產品的國產替代趨勢、機器人、半導體生態鏈、AI賦能行業、雲化將成為未來幾年一二級市場的熱點; 2VC的本質是賭趨勢上的變化,這是一種科技所帶動的變化。這種變化有它的不確定性,也就是技術本身變化的速度,但可確定的,是行業的方向; 3圍繞選定的方向,專注很重要,因為如果不夠專注,或只是選擇性地專注,你一定會錯過一些機會; 4焦慮,迫使人去思考,從而做出選擇,適當的焦慮感不是壞事,關鍵要找到解決方案。我理解的5大趨勢
市場在不斷地演變。消費的升級,消費習慣、生活習慣的變化,生活效率的提高,科技的發展,這些都會不斷醞釀出機會。我相信,中國未來20年、30年、50年,等待年輕人去採集的果實還有很多。近一兩年的趨勢在哪裡?我的觀察有四點:
第一個趨勢,是品牌消費。
2020年,我們看到了很多踴躍起來的新賽道,比較明顯的變化在於:從投資的方向主題來看,過去十年圍繞移動網際網路帶動的共享經濟、產業網際網路的推進,很大程度上是基於模式和產品上的創新;同時,也有一些數據平臺以及通過AI算法、算力所帶來的一些創新。
但是近一兩年時間的創新是基於人群的行為改變。我們看到整個人群的消費形態發生了變化,這個變化一方面是整個自主品牌和國潮的崛起,中華文化自我認同的崛起:不再盲目地追求進口,而是對品牌品質的追求有更進一步的認知。我覺得這是一個蠻大的變化。再加上媒體和渠道端的變化,大家的消費更加短平快。以短視頻和直播內容等更加視頻化的內容為代表,也在推進新品牌的崛起,所以這是我們看到的明顯的趨勢。
第二個趨勢是機器人的發展和機遇。
近一兩年地緣政治的變化,加速了中國硬科技的自主發展,也帶動了機器人技術的迭代與更新。這其中孕育出的新技術,也催生了新需求和新機遇。總體來說是兩方面,一是宏觀環境催生了「國產替代進口」的需求;二是我們的科技走向了一個智能終端的時代。
「無人化」概念的火熱,代表著機器人成為可替代人力的作業方式已經逐漸被我們接受,這一兩年在疫情的影響下,很多原本「有人」的場景都誕生了「無人」的需求,因此加速了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在我們每天的生活、工作中,從公司、家裡、酒店、餐飲、再到工廠,都會出現機器人的身影,小到智能音箱、掃地機器人,大到工業用途的無人機、倉儲機器人,甚至像我們投的智能汽車品牌小鵬汽車,也是智慧機器人的典型代表。
所以這是一個大時代的到來。這裡面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中國不僅僅作為經濟大國,而是正走向「科技強國」。
第三個趨勢是硬科技的代表:半導體生態鏈。
GGV在全球曾經投資過10多家半導體公司,獲得過幾十億人民幣的回報。而最近我們開始聚焦中國的半導體行業。一方面,中國有著巨大的下遊應用(消費電子、工業、汽車等),催生了巨大的國產替代需求;另一方面,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的需求,為IT基礎設施、基礎軟體、信息安全等領域的崛起提供了發展機遇,而這些行業的發展,又催化了中國基礎算力的需求,自然而然加速了整個半導體生態鏈的發展。這一塊的需求,原本不是很明確,是因為地緣政治的變化,迫使自主半導體產業生態的發展,是時代特有的重要機會。
第四個趨勢,是走向AI賦能時代。
AI賦能的趨勢愈加明顯,AI+產業、AI+醫療、AI+教育、AI+製藥等等。原來的AI人工智慧是後發優勢,後發優勢就是先要有數據,先要有產品才有AI。不管做共享,共享出行裡面有打車、單車,先要有產品、網絡、用戶、數據,再去更好地智能化,這是一種後發優勢或者後發能力。因為先要有數據。
但是現在的AI變成了先發優勢。先發優勢在於要用AI來製藥,要用AI來賦能教育,來提供更好的醫療產品和服務,包括我們投的科亞醫療等等,都是AI作為先發優勢,而不是後發優勢的案例。這是本質的區別。基於AI來主動定義產品和服務,而不是靠先有了產品和服務再去通過AI來增強效果。這意味著,AI和大數據在未來會繼續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
第五個趨勢,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初級的雲時代。
我們知道,在美國的公有雲化已經相當普及,也受到市場認可,美國已經進入到一個公有雲甚至多雲的時代。
16年前,Salesforce公司上市,成為了SaaS行業的鼻祖。回顧起Salesforce首次亮相的時候,公司市值才剛過10億美金,一眨眼現在公司的市值已經到1600億美金了。在這些年裡,其他幾大SaaS公司Shopify、Workday、Docusign、Veeva也都緊跟Salesforce的腳步,如今它們的市值都超過了300億美金。
這些年裡整個SaaS行業也重新定義了公司們去購買和使用一種軟體的方式:現在客戶只需要按月支付訂閱費就可以使用一款企業服務產品,完全跳出了過去「安裝軟體-同意安裝-更新」的循環。
亞馬遜在14年前也推出了公有雲服務——亞馬遜雲,開創了雲計算時代。
因為公有雲彈性大,還可以按需擴展,這些優勢使得一批自行研發軟體的企業和同類SaaS供應商紛紛湧向雲服務,並且把APP的工作負載整個搬上了亞馬遜雲、微軟雲或者谷歌雲管理的公有雲基礎架構。
14年過去了,亞馬遜雲、微軟雲、谷歌雲管理這三大公有雲平臺的市值總和也已經遠超出一萬億美元,年收入已經累計超過800億美元,而且上升勢頭絲毫不減。亞馬遜、微軟和谷歌也登上了全球企業價值榜前四名。
反觀中國的雲化。中國的科技公司裡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以及華為等,也都是雲服務提供商。按2019年數據算,阿里雲佔有400億規模、騰訊雲170億規模、華為雲85億規模、百度雲46.5億規模, 加在一起700億左右的規模。今年阿里增速60%,目前一個季度有144億增長。推算下來,2020年所有雲廠商加起來可能在1000億左右,但是和美國雲化的市場相比,美國依然大了很多。
中國現在還在初級階段,既有私有雲,也有公有雲,是私有雲和公有雲兩者並行的狀態。中國的雲化,現在進入到一個0到1的階段,在成長。這當中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企業網際網路和SaaS服務將崛起。SaaS公司現在越來越多在強調SaaS功能,當然,很多商業模式和商業邏輯還不完全是訂閱式的服務,有很多還是一次性的項目制的消費,這代表收入的可預期性還有待加強。但是我們已經在往好的方向去努力。
雲時代崛起也包括整個開源社區的崛起,像我們投的PingCap為代表的整個開源社區,代表著中國的開源能力逐步在被認可,不僅僅是國內,也包括海外。這都是雲化崛起的一些跡象,這是一個開頭。我相信在未來的十年,中國的雲市場,中國的這種開源市場會更加強大。
所以在這一兩年,我個人認為是這五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主要驅動力的領域。
堅守能力半徑 只做狙擊手
我們長期以來就不是一個打散彈的機構,我們並不會去「廣撒網」式的去投很多項目,這個不是我們的投資方式。
我們20年投了大概400多家企業,核心打法是圍繞符合趨勢的主題、多階段地做布局。
我認為VC賭的是一種趨勢上的變化,是一種科技所帶動的變化。這種變化固然是有它的不確定性,就是技術本身變化的速度,但可確定的是行業的方向。我認為專注很重要,因為如果不夠專注,或只是選擇性地專注,你一定會錯過一些機會。
比如我們在中國投了滴滴、哈囉出行,在東南亞投了Grab(東南亞最大的出行平臺),在美國市場投了Lime(共享滑板車企業),這些都是圍繞同一個主題「出行」,去分析市場的趨勢並捕捉到的機會,而且我們是多階段投資的策略,不論這個公司是偏後期的項目還是早期的項目,只要我們看好,就會都願意去下注,主要是看他未來的潛力有多高。
像Grab和哈囉出行,我們都投的都很早。在旅遊領域,同樣的主題,我們投了中國市場的去哪兒網、途家,美國的Airbnb(愛彼迎)。在教育領域, Jenny(GGV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瑋)領投了在國內大概有十家教育企業,包括作業幫、火花思維,在印度尼西亞和印度我們也各投了一家。其實我們並不分太多層次的教育,我們更多是在這個主題上尋找最優的團隊,還有最合理的商業模式。我們從十幾年前就開始研究,並投了很多企業網際網路、開源社區的項目,這些都是我們的優勢。所以近幾年我們在中國也開始在這方面做更多的布局。我們認為企業網際網路市場是存在的,而且也很大,只是需要一些時間,因為他的拐點沒那麼快,這些可能都需要我們有耐心,所以要看得夠遠。包括我們投小鵬汽車,我們相信整個智能硬體的時代或者智能終端的時代,或者機器人的時代已經到來,小鵬汽車就是一個機器人。所以我們會圍繞著整個產業鏈去布局。是不是都一定投對,那不一定,做投資肯定是有錯過,有投錯過的。不管怎麼樣,圍繞著主題去布局,這套邏輯還是成立的。
這一兩年的創投圈,過寒或者過熱的現象都有。我認為未來一兩年創投圈的氣侯首先會向好,有可能會更熱。
其實,這半年創投市場是過熱的,不管品牌、半導體等,還是現在一些公司二級市場的股價,不能否認,都有一些過熱的情況存在。
創投市場氣侯,有點像整個地球的氣候,地球很大,北半球現在是冬天,而南半球現在是夏天。
所以同樣的,中國的創投市場也太大了,很多時候這個市場的氣候就像地球一樣,也就是市場上部分產業或許是寒冬,但在其他產業可能變成大夏天。這樣的情況是很常見的。
所以不能夠一攬子概括去判斷市場會變成怎麼樣,如果說市場上有一個調節器是讓大家感覺到不同的季節和溫度,一定會是宏觀以及地緣政治、或者可能是資本的流動性帶來的。因為資本的流動性變差以後,不管南半球跟北半球都可能是冬天。流動性好的時候,不管是南半球跟北半球,都會是夏天,因為資本會帶來過量的熱能,過量的資產,會一直準備尋找機會。
市場上的變化不是被動的,是會影響、帶動熱能的遷移,比如從PC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甚至半導體、機器人等等,都是先由技術帶動了創新,再去驅動整個行業的發展,然後資本加速、催化了這些發展。
所以當我們看行業的時候,有些行業是不是過熱了,確實會有。拿2019年舉例,2019年是市場很不好嗎?也不是,確實一整年的節奏都要慢一些,然後有一些市場比如說造車市場,就是中國的小鵬,蔚來等等確實日子很難過。那時候的市場可以說是暖冬,肯定不是夏天。但是在2020年就變天了,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的股價都在增長。所以市場的變化就像地球在轉動,不斷轉動的過程裡熱能會有上升也會有下降,但是如果說能夠使整個市場大環境暖和,其實更多的是政策導向和宏觀政策的影響,這不是創投市場自己能決定的。
焦慮是常態,我用三種方式與焦慮相處
最初進入投資領域,我就是帶著焦慮來的。
1993年,我第一次到矽谷,那幾年在美國和新加坡之間來回跑。到1997年之前,香港、臺灣、新加坡、韓國等亞洲四小龍已經崛起,整個東南亞經濟也在騰飛,我反覆思考一個問題:未來在哪裡?企業的未來又在哪裡?後來我得出答案:未來必須跟創新有關係。因為我是做科研出身,就更認可科技上的創新。於是我就萌生了想法:一定要進入到創投行業。
那時,我還在惠普的新加坡公司做工程師——搞研發,做產品。而在當時的情況下,那些外企驅動的科研不太會把最前沿的技術放在新加坡。如果留在原地,可能很快就會遇到個人發展的天花板。於是,我把目光鎖定在新加坡國家科技局,打算以科技局為跳板,進入科技創投領域。那是1996年,我不到30歲。
然而,這個選擇為我帶來了不小的焦慮感。國家科技局是個政府機關,和之前所處的工作環境很不一樣,新的工作狀態讓我很不適應。當然,更大的問題在於我是降薪過去的,而這步棋對於未來而言是否走對了,還是個未知數。
開始的兩年,我看到自己的朋友、同學,事業上都比我做得好。有些在石油公司,有些在航空公司,有些在金融行業,都做得有聲有色。我記得每年12月31號,我們高中同學都會聚在一起喝酒,每個人都要報一下自己今年的情況——獎金怎麼樣,職業發展生涯怎麼樣,等等。
當時,我就沒什麼話可以講。在那個年代,什麼「創業」,「科技」,「創新」,這些話題還都太小眾,沒有多少人在意這些東西。我很難對他人講清楚自己正在做的事有怎樣的價值。
所以在那個時候,我是焦慮的——因為自己做出的選擇,而勢必要承受的焦慮。然而回過頭看,我當時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為什麼放棄薪水更高的大公司崗位,去科技局做一份看上去沒那麼耀眼的工作?那也正是因為我在原本的現狀中感受到了焦慮。我看到了世界在發生變化,我看到了去做更有價值的事的可能。焦慮,迫使我思考,從而做出選擇。所以說,選擇與焦慮,真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到了2010年,我40歲的時候,做了GGV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如何讓風投行業更好地迎接未來?一家VC機構如何應對複雜的內部與外部環境?面對這些新的焦慮,有的時候需要做減法,有的時候需要做加法。而無論是加法和減法,都是在做選擇。我依然處在從選擇到焦慮,再迫使自己作出新選擇的循環之中。
我想,只要自己還沒停步,還在追求做到更好,這種「焦慮-選擇」的循環也就將終生進行下去。
焦慮產生了,當然要想辦法去應對,去緩解。我大體上有三種應對方式,概括來說就是:通過事情,通過他人,通過自己。
通過事情來應對壓力,就是說當焦慮來臨,我不能任由它困擾自己,不能原地等待。我要先行動起來,幹起來。親身投入到事情之中,投入到那些不確定性之中,從而去改變事情,去明確那些不確定性。
通過他人來應對壓力,主要指的是對適當的人進行傾訴。對象可以是親密的家人,也可以是工作上好朋友。不過,這種傾訴不是訴苦,不是去尋求安慰,而是很坦誠地分享自己的想法。
這樣做,一方面,你會收到對方的反饋。在和對方交流時,你可能就會慢慢想明白自己要什麼。如果這條路你認為是對的,那就堅持走下去。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你可以在傾訴的過程中理清自己的思路。有時候,很多想法堆在腦子裡面,像一團糨糊,毫無頭緒,自己就會更加迷茫。而如果有個值得信任的人,讓你能敞開心扉地說一說,你會發現往往無需對方給出什麼意見,自己說著說著,就會把思路理清了。
而通過自己去應對焦慮,我認為主要是在內心明確、堅定自己的判斷。用實際的選擇,終結內心的糾結。再有,就是主動尋求一些自我放空的方式。我喜歡旅遊,喜歡滑雪、潛水,也會去打打遊戲、打打德撲。我覺得,當自己足夠放鬆過之後,就自然會想回來,繼續衝刺,不畏懼面對那些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