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一時 日日成市
寧波鄞州的鹹祥老街,不長,東起王家弄、西至後宅河頭,僅百餘米,寬也不過十米。
鹹祥老街開市以來便是大嵩濱海地區的商業中心和集市貿易中心,民生百業一應俱全,商賈雲集,店鋪林立,市面繁榮,遠近聞名,有「小寧波」之稱。
抗戰時期,鄞縣各地有集市80餘個,多數為月兩市或三市,只有鹹祥街等4處為每日市。《鄞縣誌》載:「鹹祥市,每日晨,以海魚、食鹽為大宗,米棉次之,有商店70餘家」。這是鹹祥街商業的鼎盛時期。
直到改革開放後,鹹祥老街不再適應當地商貿發展的形勢,隨著鹹祥中路,鹹興路和新農貿市場的建成,商貿中心已向鎮西北遷移,老街褪去繁華。
繁華印痕今猶在
如今的鹹祥老街,沒有舊時的人聲鼎沸,更像是鬧市之中那一片難得的靜謐之地。
街口仿古角簷下,「鹹祥老街」四個大字十分醒目。走進去,一家挨著一家的店鋪各自忙著營生,這條趨於現代化的購物街並不是老街,直到聽到叮叮噹噹的打鐵聲,看到鐵鋪熊熊的爐火,朱德本才在地上比劃著:「從這裡開始就是老街了。」
朱德本是個「老鹹祥」,打小就住在老街旁。「我們小時候,老街熱鬧得不得了。」朱德本說,四鄉八鄰的農民和山民把稻米、棉花、柴爿、毛竹等挑來這裡賣,賣完後還會買些油鹽、煤油、鞋襪之類的生活用品回去。「老街人家的生活倒也不富裕,捨不得吃,一隻皮蛋都要切成八瓣過年擺盤。」
抬頭望望古樸低矮的屋樓,斑駁的牆面泛著黃,木格子的窗扇被風雨啃噬,還有苔痕爬上了沿角。鹹祥照相館、老街水果店……這些店面的招牌透著濃濃的八十年代味道,還有那最早用鋁合金中國農業銀行鹹祥分理處仍在,同源泰醬油店的木質門框上張貼著理髮店墨印廣告紙,只是如今這些店都關著門了,門上掛著蛛網,早不知年月。
一位老婆婆坐在椅子上,花白的頭髮有些凌亂。記者從她口中得知,老人叫朱阿林,今年88歲了,嫁過來已經有62年了,她守著的屋子是夫家的祖上傳下來的的,據說是鹹祥老街第一爿百貨店,距今100多年了,昔日婚嫁過年的紅棗桂圓都是從他們家買的,到她這代就日漸式微了。
「鹹祥老街有各種各樣的店鋪,尤其在解放前後,很多店十分有名。」 朱德本掰著手指回憶,南貨店有「同裕泰」、「新生泰」、「協泰」等;綢布店有「瑞泰」、「瑞孚」、「怡和祥」、「常林」、「傅忠興」等;百貨店有「趙明和」、「馬德興」、「馬德豐」等。「回春堂」中藥店在鹹祥很有名,還有朱開先的百雜五金店。
說到中醫店,朱德本指著老街水果店拐角說,那條是王家弄,是鹹祥街東段延伸,他父親曾在那裡開過中醫診所。中西醫診所多是鹹祥老街的特點,有蔡述仙西醫外科、朱兆鶴中醫內科、朱錦昌婦產科、趙瑞良牙科、王阿寶眼科、鄭千裡西醫外科、朱純發中醫外科、蔡乾坤西醫診所等等,「這些中西醫下鄉出診,為趕時間,有的坐轎、有的自己備馬,成為當時的一個特色。」
眼下,歷經風霜的老商鋪已被富麗堂皇的商場、超市所湮沒,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家破舊店鋪,還在依然孤獨、倔強地存活著。史國輝開的百雜店便是其中一家,店內擺放著農具、陶瓷器具、廚具、小五金等,充滿了歲月的痕跡。
史國輝說,這原是大嵩供銷社開設的百貨部,他是工作人員。2000年時,供銷社在經濟轉軌中解體,他買下店面當起了老闆,雖然店鋪無名,人們買鐵鍋、釘子、燈泡、鬃掃帚等日常用品卻是認準了他的。史國輝告訴記者,近年來小店根本不賺錢,恐怕開不下去了。
行走在老街裡,連帶時間也放慢了速度,就好比電影中的慢鏡頭,安靜地恰如其分,算不得與世隔離,老街就在高樓繁華的背後,深情地駐守在屬於自己的一隅裡。
挑夫漁民熱鬧趕集
以前,出門在京津滬杭的鹹祥人,給老家寫信時信封上只需寫「鄞東鹹祥街某某人收」,保證照收不誤。可見鹹祥老街在當時鄞縣的地位。
當地文史專家胡紀祥說,鹹祥老街起於何時,無從查考。相傳,在稱作「鹽場」的年代,地曠人稀,有市無街。後來人口漸繁,集市逐漸固定一地,開張起各種店鋪,老街西端往南有七姓街頭,可能是鹹祥老街的發祥地。
椐《鄞縣誌》載:明天順年間(1457~1464)鄞州的橫溪、鹹祥、鳳岙等地已形成定期交換山貨竹器的集市。至清光緒初,鹹祥就成為鄞縣十餘個中心集市之一,當時一般是十天三市。到民國廿一年(1932)鹹祥街有各類商店數量是「油醬三,南貨六,菸酒雜貨一,碾米一,綢布五,零貨二,中藥一」。抗戰時期最為鼎盛,「鹹祥市,每日晨」。
胡紀祥告訴記者,1946-1950年間,鹹祥老街約有各種店鋪60餘家,包括南北貨、醬園、綢布、百貨、文具、金銀飾品、五金雜貨、貰器、中西藥、豆腐、魚行、肉鋪、餐飲、菸酒、香燭、打鐵、理髮、染坊等商店。「當時物資流通全靠挑夫腳力,過狹窄嶺,到東吳小白下船到寧波,很不容易。農民的稻米、棉花、菸葉、家禽家畜,童夾岙、鄒溪來的柴爿、木炭、毛竹、木料,大嵩岙、牛郎灣人挑來的薪柴都在這裡進行交易。」
棉花和菸葉是鹹祥的兩大農產品,鹹祥的菸葉是當時韓嶺煙廠的原料基地。菸葉、棉花上市時,緊連鹹祥街的王家祠堂、街中心的朱家祠堂內就成為臨時交易場所,買賣非常興旺。此外春季毛筍上市,來自塘溪、赤堇、管江、葉公山等「山墩人」 來銷售毛筍,這時街上的鮮貨行又兼營毛筍生意,水果上市時,又兼營水果生意。
到了年底將近,市面更興旺,象山人會牽著老牛、趕著羊群、挑著白鵝來趕集,舟山、桃花六橫的漁民會滿載海鮮鹹貨、魚鯗之類來鹹祥街市換回冬菜、芋艿和鹹齏。一些走江湖的,諸如打高拳、賣膏藥、耍雜技、下弄上(木偶戲)也來湊熱鬧,買藝賺鈔票。此時的鹹祥集市,人們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一片繁華景象。
鹹祥老街的海產品交易不得不提,主要通過鮮貨行進行,總數約有30家左右,較有規模的18家,號稱18爿鮮貨行。胡紀祥說,每天黎明時分,漁民和行販從橫山、裡蔡、外蔡、蝦爬袋、大礁面等漁船碼頭將各種海鮮肩挑而來,為了搶先上市賣個好價鈿,他們剛卸下海鮮就捷步如飛,直奔鹹祥街。由於上岸時間短,海鮮十分新鮮,「白蟹嗖嗖爬,黃魚吱吱叫」便是生動的寫照。緊跟著,一聲聲拉腔拉調的高聲唱念就在鹹祥老街蕩漾開來:某某人啦,小鮮(小黃魚)兩斤半啦,幾角幾分一斤啦……
包子油條 仍賣五毛
「朱師傅,來一副大餅油條」「我要兩隻包子」……晨間的老街,屬老朱家的早餐店最為熱鬧,門面還是舊時的模樣,藏在老街盡頭,大爐子燒出熱騰騰的白氣,散發著老底子暖心的味道。
一打聽,店主朱光耀今年已有70歲了。「16歲那年就出來打工了。」朱光耀說,他原來在老街餐飲店工作,早上供應早餐,中午提供飯菜,學到了些做點心的手藝。「到1997年香港回歸那年,我開了這家早餐店,算起來整整20個年頭了。
「鹹祥老街曾經是寧波最為熱鬧的地方之一。」朱耀光回憶,以前的老街,道路可沒有這麼寬,大概只比一輛小型汽車的寬度再寬那麼一點兒,但一大早上就有海鮮攤、蔬菜攤、零食攤的各種攤販紛紛挑著擔、推著小車來擺攤,自己早餐店的門外向來都是人來人往。「過年的時候全是人,在老街轉個身都有些困難。」
每天凌晨三點半,天還沒亮,朱光耀便和老伴起床了,從西宅村的家走到老街約摸花上十來分鐘,四點左右開始燒水、擀麵兒、做包子。朱光耀說,一天蒸上三大籠,大概60個左右的包子,包子有豆沙餡和鹹菜餡兩種,六點多就有人來買早點了。20年來,除了大年二十五至正月初十這幾天在家過年,夫妻倆每天風雨兼程地堅持著。
為什麼會在本該「老有所享」的年紀,選擇做早點?朱光耀想了想,自己也沒別的愛好,開了大半輩子的早餐店了,不捨得離開老街,不做早餐或許不習慣。20年了,老朱家早餐店的價格一分未漲,如今出了老街,外面早餐店的包子油條早已賣到1塊、2塊,他依舊賣五毛一個。「現在開店不為賺錢,我們有勞保了,日子夠過的。」老朱的神情中,分明透著老街情結。
「朱師傅,我的78根油條好了麼?」「打包好啦,這兒呢。」萬先生是這家早餐店的常客,每天都要來買大批量的油條,用來做飯糰。萬先生說,他聽鹹祥本地人介紹的,老街早餐店的油條好吃又實惠。
熱情純樸、講信用,也算是老街集市的縮影,傳承著商貿交易的品質。像朱光耀一樣和老街結下情誼的人,免不了懷揣著念想,對他們而言,這樣的生活便是樂趣吧。
商貿中心轉移
鬥轉星移,歲月更替。隨著時代的進步和鹹祥的發展,老街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曾經的繁華景象也成了浮雲,僅剩下幾家老店,與靜靜坐在屋簷上的青瓦一樣透著股落寂。近年來,鹹祥中路,鹹興路和新農貿市場建成,鹹祥商貿中心轉到鎮西北,老街被邊緣化。
據當地老人說,鹹祥的集市,新中國成立後至1983年,一直以鹹祥老街為中心。1984年,老街菜市場搬遷到石牆兌,1996年在鹹三村建造鹹祥的新菜市場,2000年,新江廈鹹祥連鎖店在鹹祥中路開業,老街作為物資流通的樞紐作用逐漸消失殆盡。
在鹹祥菜市場,漁市還是一年到頭興旺。上市的魚貨非常鮮活,現在的漁民們家家有機動車、摩託車之類的運輸工具,又有氧氣泵、水箱等放養工具,海鮮的鮮活程度更好,鮮活種類更多,鮮活時間更長。
因為市面繁榮,銷售量大,出貨快,寧海、奉化、象山等地的漁民在附近洋面上捕捉到的海鮮也就近在鹹祥上市。隨著寧波公交車延伸到鹹祥,乘公交前來鹹祥購買海鮮的「馬大嫂」越來越多,市面也越來越興旺。
菜市場旁,71省道穿鎮段兩側現代化店鋪林立,是鹹祥鎮的新街區。2013年開始,鹹祥鎮對街景立麵店招改造美化,並設計了由漁文化、大提琴、祥雲等元素組成的logo,滲透到路燈、花箱、候車亭等「城市家具」中,成為鹹祥商貿業的「迎賓大道」。
顯然,昔日的老街已承載不了新時期的歷史使命,它要接受蛻變的殘酷現實,讓位於都市改革發展的浪潮,它的隱退是不言而喻的。而今,71省道上豎著的「鹹祥老街」招牌,大抵是為滿足一代人的懷舊情結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