棧橋記憶(組圖)

2020-12-24 網易新聞

  經過近11個月的加固維修,

棧橋

重新向人們張開美麗的懷抱。棧橋,一個早已與

青島

融為一體的建築,從十九世紀末開建至今已歷百年滄桑,並逐漸演化成青島一個標誌性符號。在棧橋以嶄新面貌迎接世人之際,本報採訪了多位棧橋研究者和相關歷史的見證人,重新梳理了棧橋的往昔與現在,希望給愛青島愛棧橋的您帶來不一樣的棧橋記憶。  

身世晚清時期開建,「甲午海戰」導致停工

  如今的棧橋,坐落在中山路南段,像一柄長劍劈波斬浪,伸入青島灣。橋身的最南端是一個半圓形的防波堤,堤上建有極具民族特色的「回瀾閣」。回瀾閣以黃色琉璃瓦覆蓋,雙層八角 ,閣中有螺旋形樓梯。登閣眺望,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盡收眼底。

  眾所周知,歷史上的棧橋經歷了諸多變動才變成如今的樣貌。據1985年出版的《青島文史資料名勝古蹟特輯》中介紹,「棧橋,原是一座鐵木結構專供裝卸軍用物資的小橋,長僅二百米,是清朝光緒十七年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移駐青島時修建的,德國侵佔青島後,將該橋北段改為石砌,南段仍是鐵木橋,共長三百五十米。橋上鋪設輕便鐵軌,專事運輸由歐洲運來的軍需物資。」

  而根據現有的史料記載,棧橋始建時間應該是在1892年。1891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山東巡撫張曜的陪同下來當時的膠澳視察,回京後果斷向清廷提議應在青島口一帶設防。同年6月14日,內閣明發上諭:「擬在膠州、煙臺各海口添築炮臺,著照所請。」同時要求登州鎮總兵衙門由登州(今蓬萊)移居青島口。隨後登州鎮總兵章高元在青島口建總兵衙門,是為青島建置的由來。

  據《青島勝跡集萃》記載:「(總兵衙門建成)之後,章高元調用旅順船廠的鋼材,在前海搭起了一座鐵木結構、以木鋪面的棧橋,長約200米,專供海軍裝卸軍用物資之用。而德國於1897年侵佔青島後,又對棧橋加以改建,將棧橋北段改為石砌,南段仍為鐵架木面,橋身延長至350米。」

  多年來,雖然許多人士關心這座橋的來龍去脈,但是由於有關這座橋的資料十分匱乏,人們一時無法弄清其歷史真相,直到現在的許多書籍中仍採用章高元時期建了「鐵

碼頭

」、德軍佔領時建了「石碼頭」的說法。

  文史研究者王鐸曾在1999年對當時棧橋的一次修整進行過專門研究,他發現棧橋的黏合劑不是水泥,而是石灰、豆漿與細沙的混合物,而德軍佔領青島之後,建築物應該開始使用水泥了。同時根據一張1897年冬拍攝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當時的棧橋上已經有一條長長的石堤。也就是說,在德國侵佔青島前,當時的棧橋已經是「鐵碼頭加石碼頭」的組合了。

  而對於不少資料中介紹棧橋雛形於1893年就建成的說法,專注於研究青島德式建築的袁賓久提出了異議。「在海裡建橋是相當困難的,要考慮天氣、潮汐等諸多因素,一天中能施工的時間不多,即便是放到現在的技術水平,實踐證明僅修復棧橋就要花費近一年的時間,可想而知當時的水平不可能在一年內完成。」袁賓久表示,根據現存史料推測,當時棧橋建造工程應該是始於1892年~1893年,完工於1899年。工程之所以緩慢,究其原因,除了海上施工外,還有就是期間爆發的甲午戰爭。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駐防青島的章高元率部馳援遼東戰場,導致當時青島在建的所有項目全面停工。

  在棧橋修建之初,還有一個人的名字不應該被忘記,那就是時任北洋沿海水陸營務處會辦的龔照璵 (音yú)。龔照璵當時兼任旅順船塢工程總辦一職。袁賓久表示,考慮到當時經濟、技術及材料水平,當時的棧橋,應該是晚清繼旅順船廠鐵碼頭、威海劉公島鐵碼頭之後,清廷在中國北方沿海建造的又一座海軍碼頭。建橋所用的鋼結構部件均來自旅順船廠,工程也全部由中國技術人員施工。  

功用從「水雷營碼頭」到「李鴻章棧橋」

  當初為何要在海上建這麼一個建築?因為章高元在青島口建立了總兵衙門後,先後派了四營軍隊移駐青島一帶。而當時的青島沒有港口,連部隊軍需物資都很難從海上運來,所以修建一座人工碼頭的想法便應運而生。

  光緒二十年(1894年5月29日),直隸總督李鴻章奏摺:「登州總兵章高元,承辦各臺基址已具,道員龔照璵又於青島前建設大鐵碼頭一座,現擬於鐵碼頭後建造水雷營,緊扼口門……現辦煙臺、膠州兩海口防務,事同一律,宜各設水雷兵營,各制下雷輪船一艘。」

  從李鴻章的奏摺可知,在青島的軍事防禦設施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晚清中國北方海防系統的一部分。而在膠澳建造的每座建築也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大鐵碼頭就是專供「下雷輪船」裝卸水雷、上煤運械而建造的海軍專用碼頭。

  除了比較公認的軍事用途,民間還流傳著有關其政治用途的一個說法。當時的棧橋還有一個稱呼是「李鴻章棧橋」,因為青島建置是李鴻章建議的,而且當時該橋的很大一部分用途就是為了伺候李鴻章。話說當年直隸總督李鴻章到青島視察,因他的級別太高,按理應該乘坐一艘大型官船才可,但當時青島只是個小漁村,根本沒有停靠大船的地方,無奈之下,打前站的官員只能臨時建個港口,於是便有了後來的棧橋。

  由於棧橋所建海域水深較淺,海底坡度平緩,據1903年海圖顯示,其標準吃水僅為2米。建造初衷也是為清軍吃水淺的小船停靠而設計,其橋體承重既小又沒有吊裝設備,使得大型物資難以在此裝卸。1897年,德帝國主義借「巨野教案」強佔膠澳,德軍艦強泊青島灣,海軍軍官也是換乘小艇才在棧橋登陸。

  而隨著小港內的「大鮑島碼頭」以及大港深水港建成後,這座「水雷營鐵碼頭」便逐漸失去了實用的功能。  

歷史日軍曾在此登陸青島

  棧橋,這座幾乎與青島同齡的建築,還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辛酸往事。

  王鐸曾指出:在19世紀末,清朝總兵章高元於1891年駐防青島時,將這裡視作軍事要塞。在青島灣建築一座海上棧橋的意義在於其重要的軍事目的,即它是當時唯一的一條海上「軍火供給線」。這從客觀上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誰控制了棧橋,誰就扼住了膠州灣的咽喉,誰就擁有了對於青島的「霸主」地位。因此,德軍遠東戰隊從上海趕到青島的第一個攻擊目標,就是青島灣。為了直接有效地佔領這片水域,德軍採用了假作軍事演習的卑鄙伎倆。於是,德軍順利地登上了棧橋,成了青島這片土地的主宰。

  這是棧橋經歷的第一次屈辱。

  被迫與德國籤訂《膠澳租借條約》後,當局開始進行新的城市規劃,許多物資由海上運來。為了方便運輸,德國人又對棧橋進行了改造,在橋面上鋪設軌道,上面可以跑軲轆馬(專門裝貨物的車子)。1901年10月7日,小港碼頭建成,運輸物資均由小港碼頭承擔,棧橋的運輸功能也慢慢減弱,日後變成了遊覽名勝。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歐洲各國都把精力用於歐洲主戰場,德國無力顧及遠離本土的膠澳殖民地,便向中國政府表示願意歸還青島,而根據1898年中德《膠澳租界條約》,德國並不受損失。日本獲悉後,極為不滿並公然進行幹涉,強迫中國政府立即停止此事。袁世凱為爭取日本對他恢復帝制的支持,便放棄了收回膠州灣的擬議。

  1914年8月27日,日本第二艦隊到達青島海域,封鎖了青島海面。隨後,日軍從陸路和水路進攻青島。當時水路方面是從嶗山灣完成登陸,不過最終佔領青島後,日軍也效仿德軍在棧橋上舉行了閱兵儀式。

  1922年12月,中國收回青島後,中國的水軍也在此閱兵,以顯示中國主權的收回。

  到了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戰爭開始。次年1月10日,大批日軍從沙子口登陸再次佔領青島,次日一撥日軍又開始從棧橋登陸 。一個時期,棧橋作為軍用碼頭,不準中國人進入。

  年過八旬的青島文史專家魯海就是那段歷史的見證者和親歷者。1937年底,得知日本人要來了,年幼的魯海跟著家人搬到其父親工作的青島國際俱樂部(現中山路1號)內避難,由於那是外國人開設的場所,相對比較安全。「我們住在俱樂部後面的一棟小樓上,1938年1月11日早上,我從家裡的窗戶上看到,對面海面上停著幾艘日本軍艦,艦上的日本兵坐著交通艇從棧橋登陸,他們排著隊,一走上太平路就分成了三隊,分別向東、向西和沿著中山路向北走。」魯海回憶道,日本侵略者的到來,讓這座城市變得無比壓抑,馬路上幾乎一個人都沒有。隨後發生得一幕,讓魯海至今仍記憶深刻。幾個登陸的日本兵在棧橋附近圍住一個身穿黑色棉袍、戴禮帽的中年男子。魯海聽不清這個男子和日本兵當時的對話,只記得那個中國人最後絕望地喊著向周圍的人求助,希望有個人能告訴這些日本兵他是好人。然而悲劇還是發生了,這個人最後倒在了日本兵的刺刀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投降。不久後,美國的軍艦又駛抵青島,美國海軍從大港和棧橋兩處登陸,上岸後美國兵也相當霸道,中國人當時很少敢上棧橋。一直到1949年5月27日,美國駐軍才全部從青島撤出。從此,棧橋又重新變成觀光旅遊勝地。  

爭議棧橋到底有多長?

  如今,當遊客走上棧橋,導遊們會如此介紹說棧橋總長440米,橋面寬8米……這440米數據,其實來源於1933年的資料記載。由於棧橋常年受到海潮浪湧甚至颱風的侵襲,1931年9月當時的青島市政府決定重修棧橋。此事由德國信利洋行以25.8萬元承包,橋頭東西兩側建了棧橋公園,修了花廊 ,建了座椅,全橋進行了延長,北端是堤壩式,南端是橋式,兩側各有一處上下船的臺階。

  而時任青島市市長的胡若愚響應當時政府的號召,提議在西式建築繁多的青島建設一批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景點,這其中就有回瀾閣的設想,只不過最終將這個設想變成現實的,是後來的繼任者—沈鴻烈。

  首先建成的是棧橋最南端的防波堤,以緩解海水衝擊,在能工巧匠的攻克下,一座雙層飛簷八角亭閣在防浪堤上建起,後來取名回瀾閣。回瀾閣亭身為彩色琉璃瓦,亭頂為金黃琉璃瓦覆蓋,亭內為二層環形廳堂,24根紅漆柱子及閣心的螺旋樓梯,這一設計在當時的中國可謂匠心獨具。

  1933年檔案中記載,加上新建的防浪堤,棧橋全長440米,這一數字也被用在很多介紹青島風景的書籍中。然而這一數字,卻屢屢被研究棧橋的學者們所質疑。

  王鐸對棧橋長度專門研究後發現,自 1933年後,有關棧橋長度的記載曾發生多次變動,1933年記載棧橋長度為440米、1947年為425.317米,到1999年棧橋再次修復加固時,他和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實地測量,發現棧橋總長為394.38米。對於棧橋長度數據的不斷變化,王鐸分析認為是測量起始點不同造成的。

  2012年11月,袁賓久和相關工作人員用GPS測量棧橋尺寸,這一次他選擇從引堤和透空橋的連接處向兩端測量。「棧橋北端的起點和南端的防浪堤的終點會因為測量時間和測量人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是兩段橋的連接處確是不動的。」其測量的長度為引堤長度為216米,寬8米,透空橋長147.3米,寬7.9至11.5米,回瀾閣島堤長27.2米,棧橋總長度為390.5米。

  棧橋究竟有多長?正如社科院專家魯仁所說的那樣,青島棧橋的長度顯然已不能僅僅用傳統的長度標準去丈量,它應該被賦予新的、有生命力的解釋,作為一條見證和象徵青島市對外經濟、科技、文化交流的友誼之橋、開放之橋,青島「棧橋」有多長?每個人心中都可以有自己的考量。  

文化文人墨客的靈感之地

  棧橋,這座見證青島歷史的建築,也在文人學者筆觸中被見證著。

  清末學部副大臣兼京師大學堂總監勞乃宣,在1912年移居青島。他在1915寫的七律《海濱步歌》中這樣描寫:「斯須轉足登棧橋,直到滄波漸深處,雲開月出萬家明,水天一白疑將曙。」

  詩人臧克家則在《老舍永在》一文中這樣介紹青島和棧橋:「青島是我久居之地。這海濱勝地的風景是動人的,特別是夏季,綠樹紅樓,一塵不染,海上清晨看旭日,傍晚棧橋乘涼,彩霞滿天,漁歌遍地,清風徐來,微有秋意。」

  蕭軍、蕭紅1934年來到青島。這年中秋,中共青島地下市委遭到破壞,組織緊急找到二蕭,帶二人來到棧橋,讓他們立即離開青島。兩人於棧橋乘船去了上海,為此蕭軍在晚年還寫了《棧橋風雨之夜》一詩,以紀念那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青島解放後,棧橋成了全國聞名的景點,很多文人墨客到這尋找靈感,一些電影也來這裡取景,曾經有一部電影《海魂》便是在這裡拍攝的,講述了一位酒家侍女與海軍的浪漫愛情故事。

  著名作家陳伯吹重遊青島棧橋,他寫道:「青島還是依舊比藍寶石還透明,青島的山上和山腰裡依舊是綠林掩映的紅瓦頂,青島馬路依舊是微有坡度而且彎曲有致,青島的棧橋依舊是像長臂一樣伸到海裡,真是說不盡的山海風光。」  

插曲江青的「棧橋事件」

  提起上世紀 70年代的棧橋,老一輩的青島人都知曉有一個所謂的「棧橋事件」。據楊銀祿所著的《我給江青當秘書》一書中記載,1971年8月5日下午,江青到達青島,入住青島市委接待處。第二天一早,她就提出要到魯迅公園、棧橋和浴場遊玩。由於沒有提前準備,工作人員再三勸說,希望其為了安全考慮暫時不要到這些地方去。江青根本不聽勸阻,執意非去不可。

  到了棧橋,有幾個群眾發現了「微服出巡」的江青,高喊:「向江青同志學習!向江青同志致敬!毛主席萬歲!」群眾聽到口號聲,紛紛上前,將江青圍住,鼓掌、歡迎。

  被人簇擁的江青高興地手舞足蹈,一會兒招手,一會兒問好,並拉著長長的聲音回應:「向同志們學習!向同志們致敬!我代表毛主席向你們問好!」江青的這些舉動使圍觀的群眾越來越多,並引發了交通堵塞。警備區的領導怕出現意外,調來數百名安保人員搭成人牆,好不容易才把江青從人山人海之中的棧橋裡弄了出來。

  回到住地,江青還興奮地問身邊的人,當天這麼多群眾,是有組織的,還是自發的?工作人員表示,事先沒有做任何準備,群眾應該是自發的。江青聽後非常高興。

  然而一個月後,「林彪反革命集團」垮臺了。江青為了表示和他們劃清界限,把遊覽棧橋時群眾圍觀說成是「林彪指使人精心策劃」,妄圖在人多的時候謀害她的「棧橋事件」。

  年輕的青島人早已不知道所謂的「棧橋事件」,上了年紀的老青島,也只是在茶餘飯後回想起以往,把它當成了聊天的段子而已。

  如今的棧橋,已經是當之無愧的最能代表青島的建築,每天絡繹不絕的遊客在這裡拍照遊覽,青島人無不感到自豪。文/記者 景毅 實習生 孫藝嘉

相關焦點

  • 棧橋,隱藏著許多青島的舊記憶,你來過嗎
    這個標誌性的旅遊景點是青島最著名的棧橋,當你來到這裡,你會知道青島的一切,所有去青島的遊客都會來棧橋轉一圈,所以棧橋成了網上名人打卡的必去之地,遊客們熱血沸騰,想來到這裡,欣賞不同的美景,親自看看青島標誌性的旅遊景點。
  • 重遊青島棧橋
    棧橋,我們出行的目的地定在了棧橋。自孩子有記憶以來,棧橋周邊和棧橋海濱去過多次。在棧橋上漫步,到棧橋裡的迴瀾閣遊玩還真沒去過,滿足一下孩子走棧橋的願望。 按照疫情期間出門的要求,一番捯飭,驅車選擇了走香港路這條線路。自退休後,這條上班時的必經之路,已經有些年頭不曾走過了,加之新買的房子一次次的遠離中心市區,我們自嘲都快要成鄉下人了。
  • 組圖:颱風離去之後的青島棧橋,是個什麼樣子呢?
    在颱風「利奇馬」過境期間,青島海邊湧起大浪,棧橋的橋面,一度被漲起的海水所淹沒,相關的圖片和視頻,相信不少朋友都看過。那麼,如今颱風已經離去,現在的青島棧橋又是什麼樣子呢?這組圖片就帶大家看一看,拍攝時間為8月12日傍晚,拍攝者為「青姜」。
  • 棧橋究竟是什麼?中國最長海上棧橋,不是青島棧橋,而是這個
    棧橋究竟是做什麼用的,應該很多人也會好奇!青島有一個標誌性的地方叫棧橋,這次到煙臺也去了煙臺的棧橋;煙臺的的棧橋也算是煙臺的一個出名的景點,但是相比於青島的棧橋,名氣要小一點,不過煙臺棧橋一直保持著一個中國的紀錄,就是中國最長的海上棧橋。究竟什麼是棧橋?
  • 青島新華書店棧橋書店
    棧橋書店是由青島出版集團、青島市新華書店有限責任公司投資500萬元建設,由原青島市市南區新華書店轉型升級而打造的國內首家海洋主題風格的書店。於2017年9月30日完成升級改造並正式開業, 作為集「網際網路+圖書+旅遊+美食+出版」的新型模式的閱讀文化空間,棧橋書店自開業以來致力於服務國內外的文化背包客旅遊讀者,在業內取得了不俗的口碑。棧橋書店打造創意的海洋場景風格和青島記憶相結合,閱讀文化與地域文化及國際旅遊文化相結合的設計風格。
  • 再別棧橋,你曾留下什麼?
    在德租界,棧橋成為貨運碼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佔領青島後,在這座橋上舉行了閱兵儀式。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後,中國水軍也在此閱兵,以宣示主權。由此,棧橋成為青島主權的象徵。,作為公共景點,棧橋也成為無數文人的記憶。
  • 新疆首家玻璃棧橋景區推出惠民票價
    新疆新聞在線網7月16日消息(記者 景磊 高夢輝 張瑩):位於霍城縣福壽山景區的新疆首家玻璃棧橋運營一個月來,每天接待疆內外遊客3000到5000人。7月12日起,景區又推出了惠民票價。踩在玻璃棧橋上俯視大地,宛如在半空中行走,再加上驚險刺激的7D玻璃破裂特效,遊客戴麗朦的心砰砰直跳:「第一步不敢下腳,感覺自己會掉下去,有種騰雲駕霧的感覺,如果邊走邊看下面的話會比較害怕,而且它會晃。」
  • 青島的棧橋
    《說棧橋看發展》 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當時為木質人工軍用碼頭,距今已有上百年歷史了。在1931年重修,將橋身加長,橋面加寬,抬高了橋面,並在橋南端增建了箭頭型防浪堤和具有民族風格的黃瓦紅柱的雙層飛簷八角回瀾閣,初步形成了棧橋現有的樣子,從此也成了青島的標誌和代名詞。
  • 青島的海很美,還有美麗的棧橋,一起來感受它的美麗吧!
    小編是一個十分酷愛旅遊的人,每次去旅遊的時候,都會留下很美好的記憶。記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青島,青島的海很美,還有美麗的棧橋,一起來感受它的美麗吧!來到青島,首先被它的美麗所吸引。青島這座城市的確是很乾淨,道路兩邊的樹木都非常的茂密,還有鮮花在盛開,非常的美麗。
  • 國內最長的海上棧橋,橋全長624米,不是青島棧橋
    棧橋 國內最長的海上棧橋從東炮臺沿著海岸線一直走,便到了棧橋。煙臺浪棧橋全長624米,寬10米,由引橋、遊艇碼頭、棧橋主體、黃海明珠四部分組成,是我國最長的海上棧橋。棧橋是一條延伸到大海裡的小橋,小橋的盡頭是一個中國風格的望海亭。煙臺 的的棧橋也算是煙臺的一個出名的景點,但是相比於青島的棧橋,名氣要小一點,但卻是 中國最長的海上棧橋。黃海明珠由不鏽鋼網架結構築成,高30米,直徑21.8米,屬國內獨有。
  • 老照片:1985年的青島,棧橋和海水浴場,這才是記憶中的老青島
    1985年的青島,在棧橋旁邊給遊客拍照的小老闆。青島棧橋位於中山路南端,橋身從海岸探入如彎月般的青島灣深處。橋身供遊人參觀並在此停靠旅遊船。青島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是青島的重要標誌性建築物和著名風景遊覽點 。1985年的青島,棧橋上熙熙攘攘的遊客。1985年的青島,散步的遊人遠眺海水浴場。
  • 李群書記批示16次 棧橋回瀾閣"回歸"公益始末
    青島棧橋回瀾閣經營權糾葛終於塵埃落定。之前,為青島市民和海內外遊客屢次詬病的回瀾閣,因私人經營造成的管理混亂、安全隱患等癥結終將成為歷史。久蒙塵埃的回瀾閣,將煥發出明麗的光彩;回歸公益屬性的回瀾閣,終於重返公共軌道。  近年來,回瀾閣——這一青島的標誌性建築,陷入經營權糾葛的「泥淖」。
  • 青島的標誌棧橋,已經美了一百多年,如今依然遊客雲集
    #90後旅行#青島的標誌棧橋這一標誌性的旅遊景點,就是青島最有名的棧橋,來到這裡,就會了解青島的一切,凡是前往青島的遊客,都會來棧橋轉一圈,因此棧橋也就成了網紅們的必到打卡地。遊客們懷著滿腔熱血,都想在這裡,欣賞不一樣的美景,親自看一看青島標誌性旅遊景點,到底有什麼不同之處。白天的棧橋人非常多,遇到節假日,就會看到小小的棧橋上,人頭攢動的情景。
  • 青島棧橋王子飯店
    青島棧橋王子飯店餐廳青島棧橋王子飯店餐廳青島棧橋王子飯店豪華客房棧橋王子飯店始建於1911年,由著名德國建築師庫爾特·羅克格、裡希特設計,前身為亨利王子飯店(Prince Heinrich Hotel ),被稱為「東亞罕見的旅館
  • 美的青島棧橋公園
    青島棧橋建於是青島的重要標誌性建築和著名景點。青島棧橋長440米,寬8米,他是鋼-混凝土結構。橋的南端建了一個半圓形的防波堤,堤內有兩層八角形民族建築,名為回瀾,其中飛閣回瀾被稱為青島十景之一。棧橋沿線是湛橋公園,離車站不遠,去青島的第一站在這裡,從青島站到棧橋,在棧橋海濱,微風徐徐,海鷗免費飛翔上步行需要十多分鐘,如果你趕上了退潮,你也可以在礁石上散步。感受青島的歷史魅力和美麗的風景,停在棧橋碧海藍天,享受美的的每一刻直到黃昏。
  • 青島棧橋、五四廣場
    青島棧橋、五四廣場青島無疑是一個美麗的海濱城市。但凡一個城市有海濱、河濱,一定建成公共旅遊休閒場所,一定是一道美麗的景觀線。漫步於棧橋海濱,可見青島新月型的城市輪廓。青島棧橋是青島的標誌。1931年由當時的青島政府出資對棧橋進行了重建,橋墩全部為鋼筋混凝土澆築,水泥鋪面,將橋身延長至440米。
  • 青島棧橋、五四廣場
    青島棧橋、五四廣場青島無疑是一個美麗的海濱城市。但凡一個城市有海濱、河濱,一定建成公共旅遊休閒場所,一定是一道美麗的景觀線。走出青島火車站,感覺一點也不現代,倒是一股歐式風情迎面而來。青島站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由德國工程師設計,原建築具有德國文藝復興建築風格。使用了百年以後,1991年被拆除重建。
  • 棧橋看日出,葫蘆島興海灣棧橋和別處不一樣
    看日出,有一萬種看法,有人喜歡在高山之巔,有人喜歡在平原之樓,有人喜歡在海中之輪……而我,喜歡的是在棧橋之邊。有人說,路過的攝影師拍出的風景也不如當地的老百姓,從某種程度上講確實如此。三礁攬勝,是用棧橋將三群巨大的礁石連接起來,由此門通行,可深入海中,登臨最後一礁。甚至有通道能讓遊人在風平浪靜的時候走下棧橋,與海水來一次親密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