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11個月的加固維修,
棧橋重新向人們張開美麗的懷抱。棧橋,一個早已與
青島融為一體的建築,從十九世紀末開建至今已歷百年滄桑,並逐漸演化成青島一個標誌性符號。在棧橋以嶄新面貌迎接世人之際,本報採訪了多位棧橋研究者和相關歷史的見證人,重新梳理了棧橋的往昔與現在,希望給愛青島愛棧橋的您帶來不一樣的棧橋記憶。
身世晚清時期開建,「甲午海戰」導致停工如今的棧橋,坐落在中山路南段,像一柄長劍劈波斬浪,伸入青島灣。橋身的最南端是一個半圓形的防波堤,堤上建有極具民族特色的「回瀾閣」。回瀾閣以黃色琉璃瓦覆蓋,雙層八角 ,閣中有螺旋形樓梯。登閣眺望,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盡收眼底。
眾所周知,歷史上的棧橋經歷了諸多變動才變成如今的樣貌。據1985年出版的《青島文史資料名勝古蹟特輯》中介紹,「棧橋,原是一座鐵木結構專供裝卸軍用物資的小橋,長僅二百米,是清朝光緒十七年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移駐青島時修建的,德國侵佔青島後,將該橋北段改為石砌,南段仍是鐵木橋,共長三百五十米。橋上鋪設輕便鐵軌,專事運輸由歐洲運來的軍需物資。」
而根據現有的史料記載,棧橋始建時間應該是在1892年。1891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山東巡撫張曜的陪同下來當時的膠澳視察,回京後果斷向清廷提議應在青島口一帶設防。同年6月14日,內閣明發上諭:「擬在膠州、煙臺各海口添築炮臺,著照所請。」同時要求登州鎮總兵衙門由登州(今蓬萊)移居青島口。隨後登州鎮總兵章高元在青島口建總兵衙門,是為青島建置的由來。
據《青島勝跡集萃》記載:「(總兵衙門建成)之後,章高元調用旅順船廠的鋼材,在前海搭起了一座鐵木結構、以木鋪面的棧橋,長約200米,專供海軍裝卸軍用物資之用。而德國於1897年侵佔青島後,又對棧橋加以改建,將棧橋北段改為石砌,南段仍為鐵架木面,橋身延長至350米。」
多年來,雖然許多人士關心這座橋的來龍去脈,但是由於有關這座橋的資料十分匱乏,人們一時無法弄清其歷史真相,直到現在的許多書籍中仍採用章高元時期建了「鐵
碼頭」、德軍佔領時建了「石碼頭」的說法。
文史研究者王鐸曾在1999年對當時棧橋的一次修整進行過專門研究,他發現棧橋的黏合劑不是水泥,而是石灰、豆漿與細沙的混合物,而德軍佔領青島之後,建築物應該開始使用水泥了。同時根據一張1897年冬拍攝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當時的棧橋上已經有一條長長的石堤。也就是說,在德國侵佔青島前,當時的棧橋已經是「鐵碼頭加石碼頭」的組合了。
而對於不少資料中介紹棧橋雛形於1893年就建成的說法,專注於研究青島德式建築的袁賓久提出了異議。「在海裡建橋是相當困難的,要考慮天氣、潮汐等諸多因素,一天中能施工的時間不多,即便是放到現在的技術水平,實踐證明僅修復棧橋就要花費近一年的時間,可想而知當時的水平不可能在一年內完成。」袁賓久表示,根據現存史料推測,當時棧橋建造工程應該是始於1892年~1893年,完工於1899年。工程之所以緩慢,究其原因,除了海上施工外,還有就是期間爆發的甲午戰爭。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駐防青島的章高元率部馳援遼東戰場,導致當時青島在建的所有項目全面停工。
在棧橋修建之初,還有一個人的名字不應該被忘記,那就是時任北洋沿海水陸營務處會辦的龔照璵 (音yú)。龔照璵當時兼任旅順船塢工程總辦一職。袁賓久表示,考慮到當時經濟、技術及材料水平,當時的棧橋,應該是晚清繼旅順船廠鐵碼頭、威海劉公島鐵碼頭之後,清廷在中國北方沿海建造的又一座海軍碼頭。建橋所用的鋼結構部件均來自旅順船廠,工程也全部由中國技術人員施工。
功用從「水雷營碼頭」到「李鴻章棧橋」當初為何要在海上建這麼一個建築?因為章高元在青島口建立了總兵衙門後,先後派了四營軍隊移駐青島一帶。而當時的青島沒有港口,連部隊軍需物資都很難從海上運來,所以修建一座人工碼頭的想法便應運而生。
光緒二十年(1894年5月29日),直隸總督李鴻章奏摺:「登州總兵章高元,承辦各臺基址已具,道員龔照璵又於青島前建設大鐵碼頭一座,現擬於鐵碼頭後建造水雷營,緊扼口門……現辦煙臺、膠州兩海口防務,事同一律,宜各設水雷兵營,各制下雷輪船一艘。」
從李鴻章的奏摺可知,在青島的軍事防禦設施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晚清中國北方海防系統的一部分。而在膠澳建造的每座建築也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大鐵碼頭就是專供「下雷輪船」裝卸水雷、上煤運械而建造的海軍專用碼頭。
除了比較公認的軍事用途,民間還流傳著有關其政治用途的一個說法。當時的棧橋還有一個稱呼是「李鴻章棧橋」,因為青島建置是李鴻章建議的,而且當時該橋的很大一部分用途就是為了伺候李鴻章。話說當年直隸總督李鴻章到青島視察,因他的級別太高,按理應該乘坐一艘大型官船才可,但當時青島只是個小漁村,根本沒有停靠大船的地方,無奈之下,打前站的官員只能臨時建個港口,於是便有了後來的棧橋。
由於棧橋所建海域水深較淺,海底坡度平緩,據1903年海圖顯示,其標準吃水僅為2米。建造初衷也是為清軍吃水淺的小船停靠而設計,其橋體承重既小又沒有吊裝設備,使得大型物資難以在此裝卸。1897年,德帝國主義借「巨野教案」強佔膠澳,德軍艦強泊青島灣,海軍軍官也是換乘小艇才在棧橋登陸。
而隨著小港內的「大鮑島碼頭」以及大港深水港建成後,這座「水雷營鐵碼頭」便逐漸失去了實用的功能。
歷史日軍曾在此登陸青島棧橋,這座幾乎與青島同齡的建築,還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辛酸往事。
王鐸曾指出:在19世紀末,清朝總兵章高元於1891年駐防青島時,將這裡視作軍事要塞。在青島灣建築一座海上棧橋的意義在於其重要的軍事目的,即它是當時唯一的一條海上「軍火供給線」。這從客觀上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誰控制了棧橋,誰就扼住了膠州灣的咽喉,誰就擁有了對於青島的「霸主」地位。因此,德軍遠東戰隊從上海趕到青島的第一個攻擊目標,就是青島灣。為了直接有效地佔領這片水域,德軍採用了假作軍事演習的卑鄙伎倆。於是,德軍順利地登上了棧橋,成了青島這片土地的主宰。
這是棧橋經歷的第一次屈辱。
被迫與德國籤訂《膠澳租借條約》後,當局開始進行新的城市規劃,許多物資由海上運來。為了方便運輸,德國人又對棧橋進行了改造,在橋面上鋪設軌道,上面可以跑軲轆馬(專門裝貨物的車子)。1901年10月7日,小港碼頭建成,運輸物資均由小港碼頭承擔,棧橋的運輸功能也慢慢減弱,日後變成了遊覽名勝。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歐洲各國都把精力用於歐洲主戰場,德國無力顧及遠離本土的膠澳殖民地,便向中國政府表示願意歸還青島,而根據1898年中德《膠澳租界條約》,德國並不受損失。日本獲悉後,極為不滿並公然進行幹涉,強迫中國政府立即停止此事。袁世凱為爭取日本對他恢復帝制的支持,便放棄了收回膠州灣的擬議。
1914年8月27日,日本第二艦隊到達青島海域,封鎖了青島海面。隨後,日軍從陸路和水路進攻青島。當時水路方面是從嶗山灣完成登陸,不過最終佔領青島後,日軍也效仿德軍在棧橋上舉行了閱兵儀式。
1922年12月,中國收回青島後,中國的水軍也在此閱兵,以顯示中國主權的收回。
到了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戰爭開始。次年1月10日,大批日軍從沙子口登陸再次佔領青島,次日一撥日軍又開始從棧橋登陸 。一個時期,棧橋作為軍用碼頭,不準中國人進入。
年過八旬的青島文史專家魯海就是那段歷史的見證者和親歷者。1937年底,得知日本人要來了,年幼的魯海跟著家人搬到其父親工作的青島國際俱樂部(現中山路1號)內避難,由於那是外國人開設的場所,相對比較安全。「我們住在俱樂部後面的一棟小樓上,1938年1月11日早上,我從家裡的窗戶上看到,對面海面上停著幾艘日本軍艦,艦上的日本兵坐著交通艇從棧橋登陸,他們排著隊,一走上太平路就分成了三隊,分別向東、向西和沿著中山路向北走。」魯海回憶道,日本侵略者的到來,讓這座城市變得無比壓抑,馬路上幾乎一個人都沒有。隨後發生得一幕,讓魯海至今仍記憶深刻。幾個登陸的日本兵在棧橋附近圍住一個身穿黑色棉袍、戴禮帽的中年男子。魯海聽不清這個男子和日本兵當時的對話,只記得那個中國人最後絕望地喊著向周圍的人求助,希望有個人能告訴這些日本兵他是好人。然而悲劇還是發生了,這個人最後倒在了日本兵的刺刀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投降。不久後,美國的軍艦又駛抵青島,美國海軍從大港和棧橋兩處登陸,上岸後美國兵也相當霸道,中國人當時很少敢上棧橋。一直到1949年5月27日,美國駐軍才全部從青島撤出。從此,棧橋又重新變成觀光旅遊勝地。
爭議棧橋到底有多長?如今,當遊客走上棧橋,導遊們會如此介紹說棧橋總長440米,橋面寬8米……這440米數據,其實來源於1933年的資料記載。由於棧橋常年受到海潮浪湧甚至颱風的侵襲,1931年9月當時的青島市政府決定重修棧橋。此事由德國信利洋行以25.8萬元承包,橋頭東西兩側建了棧橋公園,修了花廊 ,建了座椅,全橋進行了延長,北端是堤壩式,南端是橋式,兩側各有一處上下船的臺階。
而時任青島市市長的胡若愚響應當時政府的號召,提議在西式建築繁多的青島建設一批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景點,這其中就有回瀾閣的設想,只不過最終將這個設想變成現實的,是後來的繼任者—沈鴻烈。
首先建成的是棧橋最南端的防波堤,以緩解海水衝擊,在能工巧匠的攻克下,一座雙層飛簷八角亭閣在防浪堤上建起,後來取名回瀾閣。回瀾閣亭身為彩色琉璃瓦,亭頂為金黃琉璃瓦覆蓋,亭內為二層環形廳堂,24根紅漆柱子及閣心的螺旋樓梯,這一設計在當時的中國可謂匠心獨具。
1933年檔案中記載,加上新建的防浪堤,棧橋全長440米,這一數字也被用在很多介紹青島風景的書籍中。然而這一數字,卻屢屢被研究棧橋的學者們所質疑。
王鐸對棧橋長度專門研究後發現,自 1933年後,有關棧橋長度的記載曾發生多次變動,1933年記載棧橋長度為440米、1947年為425.317米,到1999年棧橋再次修復加固時,他和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實地測量,發現棧橋總長為394.38米。對於棧橋長度數據的不斷變化,王鐸分析認為是測量起始點不同造成的。
2012年11月,袁賓久和相關工作人員用GPS測量棧橋尺寸,這一次他選擇從引堤和透空橋的連接處向兩端測量。「棧橋北端的起點和南端的防浪堤的終點會因為測量時間和測量人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是兩段橋的連接處確是不動的。」其測量的長度為引堤長度為216米,寬8米,透空橋長147.3米,寬7.9至11.5米,回瀾閣島堤長27.2米,棧橋總長度為390.5米。
棧橋究竟有多長?正如社科院專家魯仁所說的那樣,青島棧橋的長度顯然已不能僅僅用傳統的長度標準去丈量,它應該被賦予新的、有生命力的解釋,作為一條見證和象徵青島市對外經濟、科技、文化交流的友誼之橋、開放之橋,青島「棧橋」有多長?每個人心中都可以有自己的考量。
文化文人墨客的靈感之地棧橋,這座見證青島歷史的建築,也在文人學者筆觸中被見證著。
清末學部副大臣兼京師大學堂總監勞乃宣,在1912年移居青島。他在1915寫的七律《海濱步歌》中這樣描寫:「斯須轉足登棧橋,直到滄波漸深處,雲開月出萬家明,水天一白疑將曙。」
詩人臧克家則在《老舍永在》一文中這樣介紹青島和棧橋:「青島是我久居之地。這海濱勝地的風景是動人的,特別是夏季,綠樹紅樓,一塵不染,海上清晨看旭日,傍晚棧橋乘涼,彩霞滿天,漁歌遍地,清風徐來,微有秋意。」
蕭軍、蕭紅1934年來到青島。這年中秋,中共青島地下市委遭到破壞,組織緊急找到二蕭,帶二人來到棧橋,讓他們立即離開青島。兩人於棧橋乘船去了上海,為此蕭軍在晚年還寫了《棧橋風雨之夜》一詩,以紀念那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青島解放後,棧橋成了全國聞名的景點,很多文人墨客到這尋找靈感,一些電影也來這裡取景,曾經有一部電影《海魂》便是在這裡拍攝的,講述了一位酒家侍女與海軍的浪漫愛情故事。
著名作家陳伯吹重遊青島棧橋,他寫道:「青島還是依舊比藍寶石還透明,青島的山上和山腰裡依舊是綠林掩映的紅瓦頂,青島馬路依舊是微有坡度而且彎曲有致,青島的棧橋依舊是像長臂一樣伸到海裡,真是說不盡的山海風光。」
插曲江青的「棧橋事件」提起上世紀 70年代的棧橋,老一輩的青島人都知曉有一個所謂的「棧橋事件」。據楊銀祿所著的《我給江青當秘書》一書中記載,1971年8月5日下午,江青到達青島,入住青島市委接待處。第二天一早,她就提出要到魯迅公園、棧橋和浴場遊玩。由於沒有提前準備,工作人員再三勸說,希望其為了安全考慮暫時不要到這些地方去。江青根本不聽勸阻,執意非去不可。
到了棧橋,有幾個群眾發現了「微服出巡」的江青,高喊:「向江青同志學習!向江青同志致敬!毛主席萬歲!」群眾聽到口號聲,紛紛上前,將江青圍住,鼓掌、歡迎。
被人簇擁的江青高興地手舞足蹈,一會兒招手,一會兒問好,並拉著長長的聲音回應:「向同志們學習!向同志們致敬!我代表毛主席向你們問好!」江青的這些舉動使圍觀的群眾越來越多,並引發了交通堵塞。警備區的領導怕出現意外,調來數百名安保人員搭成人牆,好不容易才把江青從人山人海之中的棧橋裡弄了出來。
回到住地,江青還興奮地問身邊的人,當天這麼多群眾,是有組織的,還是自發的?工作人員表示,事先沒有做任何準備,群眾應該是自發的。江青聽後非常高興。
然而一個月後,「林彪反革命集團」垮臺了。江青為了表示和他們劃清界限,把遊覽棧橋時群眾圍觀說成是「林彪指使人精心策劃」,妄圖在人多的時候謀害她的「棧橋事件」。
年輕的青島人早已不知道所謂的「棧橋事件」,上了年紀的老青島,也只是在茶餘飯後回想起以往,把它當成了聊天的段子而已。
如今的棧橋,已經是當之無愧的最能代表青島的建築,每天絡繹不絕的遊客在這裡拍照遊覽,青島人無不感到自豪。文/記者 景毅 實習生 孫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