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河口研究和治理專家戴澤蘅:一生做好一件事

2020-12-24 全景科學家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錢塘江,故名浙江,以每年八月十八壯觀的「一線潮」聞名於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錢塘江的另一個名字——「羅剎江」。羅剎,惡鬼之名,象徵破壞、不幸、災禍。

壯觀的錢江潮(海寧日報記者 王超英 攝

錢塘江是怎樣從一條噬人的「惡蛟」變成「壯觀天下無」的觀潮旅遊景區的?這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水利與河口治理專家戴澤蘅。

2019年2月4日,戴澤蘅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詳去世,享年99歲。戴澤蘅一生做好了一件事,那就是治理錢塘江。而他的遺願就是將自己的骨灰撒入錢塘江,與這條河流相伴離開。在家人、同事的悼念與回憶中,戴澤蘅的骨灰由家人撒入錢塘江,老先生得償所願,融入到他為之工作和研究的河流中。

戴澤蘅先生(李海靜拍攝)

輓聯「心隨浪湧幾十年同仁同心圍塗治江河口南北得和諧,魂系江流千百歲潮起潮落觀景攬勝錢塘上下享平安」,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緣定錢江

1939年,戴澤蘅取得了中央大學水利系的入學資格。在水利系的學習過程中,他對我國的水利和水文現狀有了清晰的認知。

大學期間,戴澤蘅多次前往不同地區,實地考察,親眼目睹因為水利設施建設落後造成的洪澇災害。滿目瘡痍、民生凋敝的景象讓年少的戴澤蘅揪心不已,堅定了學好水利,為國家治理水患的決心。

1943年中央大學畢業證照片(來源:老科

1946年,戴澤蘅來到錢塘江畔,加入錢塘江管理局。在他前往部門報到的途中,恰逢錢塘江陳家坳段再次決口,戴澤蘅在幫助當地水利部門緊急處理洪災、進行救災的過程中,看到沿岸百姓的悽慘境況,越發清楚地認識到錢塘江治理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從此他結緣錢塘江。此時的他還不知道自己的一生都將會投入到與這條「惡蛟」的戰鬥中去。

錢塘江湧潮衝擊下兩岸灘涂坍塌強烈(來

錢塘江以氣勢磅礴的湧潮聞名古今中外,無數文人墨客都被它深深折服。但在錢塘江大潮背後的卻是潮災頻發的現實,錢塘江的河道複雜,水流湍急,這一環境特徵是錢塘江湧潮、潮災形成的主因,治理難度極大。

戴澤蘅對同事說:「想要治理,必須要有第一手的資料,只有找到錢塘江治理的癥結所在,才能制定相應的治理規劃。」

為了建立錢塘江的水文檔案,他與同事們克服種種困難,實地考察錢塘江。戴澤蘅更是深入一線,跋山涉水,從錢塘江河口一公裡一公裡向上遊河段考察,期間積累了大量的資料。他與同事一起總結、建立了詳細的錢塘江水文路線和水系全圖。

1949年,新中國建立,戴澤蘅成為「陳文港」治理工程處長,開始為今後的治理工作制定規劃。

1949年在海寧海堤工地(前排左起:戴澤

「邊做邊看,隨時修正」1957年,經過他們幾年的考察和規劃,錢塘江治理方案獲得了國家批准。為了徹底解決錢塘江帶來的潮患,在錢正英副部長的提議和支持下正式組建了「錢塘江河口研究站」,戴澤蘅被任命為副站長。這也正式拉開了錢塘江科學研究和治理的序幕。

1957年辦公樓前與同事合影(左一為戴澤

「邊做邊看,隨時修正」,這是戴澤蘅一直堅持的工作原則,也是他的科學追求。

他曾表示,做事前要有一個大體的方向,按照這個方向做基礎工作,工作的過程中「邊做邊看,逐步實施,隨時修正」,這樣就不會出大錯。一個問題還沒有研究清楚之前,不輕易下結論,一定要拿出有科學依據的可靠結論。

戴澤蘅明確表示,河流的綜合治理是動態的過程,不能做到一步到位。隨著河流治理工程的推進,河流水文等自然條件會不斷變化,要放慢步伐,不斷考察,隨時修正。「一點微小的失誤,都可能帶來難以估量的人員和財產損失,要對老百姓負責。」他說。

為了徹底鎖住這條蛟龍,戴澤蘅集思廣益,廣泛與國內外相關單位展開技術交流與合作,開展物理模型研究,最早在國內開展了計算機模擬計算(數學模型計算)等工作。

他還邀請到水力學與河流動力學家林秉南、泥沙運動及河床演變專家錢寧等國內外知名專家到錢塘江從事科學研究工作,陪同他們走訪治理工程的各個項目部,在多方的合作與探討中,力求解決治江難題。

1980年林秉南致戴澤蘅談到關於國外相關

隨著錢塘江治理工作的不斷展開,需要戴澤蘅處理的問題越來越多,他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有感於自身及治理團隊專業技術的不足,戴澤蘅號召大家學習英語,及時了解國外最新的水利建設技術動態。

從「消滅潮災」發展為「治江圍墾」

進入到八十年代,在戴澤蘅的建議下錢塘江治理開始由「消滅潮災」向「治江與發展共建」的新方向轉型。他們在已經治理好的河段針對江水寬度和走向制訂了相應的圍墾方案並予以實施。

曾經河床會在幾十公裡範圍內劇烈擺動的錢塘江,擺動範圍現在被控制在2公裡至3公裡。

穩定的河口邊圍墾出百餘萬畝的土地,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和清華大學聯合開展的「錢塘江河口治理成效評估」項目結果顯示,這些土地上的工業開發區年產值達到150多億元,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口整治的總投入約50多億元。

戴澤蘅介紹錢塘江河口治理情況(來源:

1982年,戴澤蘅、李光炳兩位錢塘江治理的功臣,合力撰寫了《錢塘江河口河床演變及其治理》。文中詳細地講述了錢塘江治理這一世界級的難題是如何規劃、如何治理、今後應當注意的問題等,引起了國內外廣泛的關注,被學術同行譽為「河口治理成功的典範」。

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海塘修築技術的日益成熟,人類有能力修築足以抵擋潮患災害的更為堅固的海塘,工程技術專家開始轉變思想,提出了「保護錢江潮景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治理理念」。

在整治江道,修築新式海塘,使錢塘江水不再肆虐的同時,他們對古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奇觀也保有足夠的尊重,保護了錢塘江獨特的自然湧潮景觀和魚鱗古海塘這一人文景觀。

治理後,錢塘江大潮形成了更多樣的潮姿,如:回頭潮、一線潮和交叉潮等。

這些變革不僅保護了錢塘江獨特的自然與人文景觀,還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沿岸溼地的保護和開發過程中,他們十分注意保持灘地的動態平衡,以滿足候鳥遷徙、紅樹林生長、重要魚類繁衍生產、生物多樣性等生態系統的健康需求。

這些變革不僅結束了歷史上錢塘江海塘「累修累毀,累毀累修」的狀況,還實現了對潮汐的有效防禦,為實現錢塘江河口的「人水和諧」提供了技術與工程上的有力支撐。

1990年 編纂完成《錢塘江志》(來源:

1990年戴澤蘅編纂完成《錢塘江志》,洋洋灑灑百萬字清晰地講述了從古至今錢塘江水文變化情況,詳細介紹了錢塘江治理過程。該書被選入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成果,也成為水利工作科研人員的必讀書目。

幾十年,彈指一揮間,戴澤蘅見證了錢塘江從一條「惡蛟」被逐漸馴服的過程。曾經令人害怕的錢塘潮災,現如今成為了聞名世界的旅遊景點,每年吸引大量的遊客前來觀賞。在幾代水利人近百年的科研攻關中,錢塘江的治理從早期的單純防禦,到中期防治結合,再到現在的「人水和諧」,凝聚了無數水利人的智慧與艱辛付出。

「我談不上學術泰鬥」

雖然錢塘江的治理取得了豐碩的成就,但是戴澤蘅仍然不滿意。面對治理過程中遺留的一些問題,戴澤蘅決定繼續引進人才,保證梯隊建設,他十分重視各種新技術,新理論的應用。

如今,我國在強潮河口治理研究已居於世界前列。杭州灣跨海大橋、滬杭寧大橋等世紀工程,都離不開戴澤蘅窮其一生的科研成果。

戴澤蘅一生奉獻給祖國水利事業,為新中國水利科學研究、區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組織多次勸說他申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戴老以自己仍未達到標準為由屢次拒絕,將機會讓給了年輕的專家。

面對來自各方的讚美,他謙虛的說:「我談不上學術泰鬥,充其量算是個業務上的組織者和帶頭人。」

縱觀戴澤蘅的一生,他像一棵大樹一樣紮下根去,用無私奉獻和努力拼搏為我國水利與河口治理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他的影響和帶領下,一代代水利人前赴後繼,使得河清海晏,家國平安。

往事不會如流水逝去,錢塘江邊的堤岸記錄著戴澤蘅的工作,中國的水利史也會永遠鐫刻下他的名字。

文: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文獻:

1.《追憶錢塘江河口研究和治理專家戴澤蘅》,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2.親歷錢塘江河口治理開發過程的回憶——戴澤蘅、李光炳訪談錄》,李海靜、王淼,中國科技史雜誌

3.《錢塘功臣——戴澤蘅》,林波如,浙江人民出版社

4.《專家回望錢塘江60餘載治江歷程》,唐婷,科技日報,2017年4月11期

5.《三代治江人》,詹媛,光明日報,2018年08月25期

相關焦點

  • 東營境內的黃河|近年來,東營市如何研究治理河口難題
    同年,武漢水利電力學院、黃委會水科所、前左水文實驗站等單位編寫的《黃河河口基本情況和基本規律》中提出尾閭流路「大循環」和「小循環」的概念,對後來河口研究產生很大影響。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圍繞改道清水溝和協調黃河防洪與油田開發建設的矛盾問題,先後有數十個單位、數百人次參加河口治理規劃,促進了河口研究工作的廣泛展開。
  • 伊例家:一生專注一件事,只做好醬油
    「專注」是一項難能可貴的能力,能夠在競爭激烈且焦躁的市場環境中「慢」下來,打磨產品,研究細節,考驗的不僅是一個企業的持久戰能力,也包括領導人的格局。 「一生專做一件事,只做好醬油」是伊例家創始人朱賢兵先生對事業的追求。
  • 水利部科技委開展珠江河口演變與治理專題調研
    中國水利網站5月12日訊 (通訊員 王萍 劉晉)近日,水利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開展了變化環境下珠江河口演變與治理專題調研。水利部總工程師、部科技委副主任汪洪帶隊調研。來自水利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長江水利委員會、珠江水利委員會、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等單位專家參加了調研活動。
  • 河海大學承辦2018年河湖、河口演變與治理學術研討會
    中國水利網站11月14日訊(文/唐立模 圖/朱昊) 11月9日-11日,河湖、河口演變與治理學術研討會在河海大學召開。  本次研討會是在「生態河湖建設」大背景下召開的,聚焦河湖、河口水沙運動基本理論,河湖、河口演變,河湖水系連通,河湖水沙調控,河湖、河口綜合治理,河湖、溼地生態保護與修復六方面開展學術研討。
  • 如何把一件事做好?稻盛和夫用一生經驗總結出4點建議
    每天立志要早起,鬧鈴延遲了一次又一次,終歸回到了周公的懷抱;每次立志要減肥,可辦的健身卡都過期了,還不知道健身房大門朝向;每次立志要跑步,跑步裝備買了一大堆,堅持了不到兩天就把它忘得一乾二淨;為什麼做成一件事就這麼難呢
  • 一生做好一件事,「超齡」工程師的40年
    在碧桂園的一處建築工地上,幾臺重型起重機正伸著巨臂,提著龐大的混凝土塊和鋼鐵構件在空中不停地移動,混凝土攪拌車呼呼行駛的聲音也不時傳入耳邊。在一座座正拔地而起的高樓腳下,一位穿著黑棉襖、戴著安全帽的老人正匆匆穿梭其間,並不時詢問和叮囑。
  • 果樹專家馬之勝:幾十年如一日,專心做好一件事
    從事桃樹研究已有30個年頭,先後主持國家及河北省科研課題20餘項,取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6項,培育桃新品種美琳、美陽、美博、美婷、美錦、美帥和美碩等8個,獲得國家專利5項,制定桃樹地方標準4個,出版學術著作17部,發表論文80餘篇。曾獲河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河北省優秀髮明者」等榮譽稱號。 馬之勝與體系專家探討桃樹果實生長情況。
  • 曹娥江上小眾景點,被譽為中國第一河口大閘,景色壯觀而不乏美感
    當然,在紹興水利發展歷程中,還有一件裡程碑事件不得不提,可能很多紹興本地人都不一定了解,那就是在2007年建成的曹娥江大閘,被譽為「中國第一河口大閘」。曹娥江大閘,被譽為「中國第一河口大閘」,景色壯觀而不乏美感如今曹娥江大閘也被打造成了一個觀光景區,位於曹娥江入海口,距離紹興和上虞大約30公裡。在這裡既可以了實地感受下這一重要水利樞紐工程,也可以欣賞到曹娥江與錢塘江交匯的美麗風景。
  • 中外專家研討中印社會治理比較研究
    6月10日由湘潭大學主辦的首屆中印社會治理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湘潭召開。來自印度、美國、日本以及中國社科院、清華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多名專家學者,就中印社會治理問題展開研討與交流。   同時,湘潭大學中印社會治理比較研究中心揭牌。
  • 互花米草在泉州灣河口溼地猛長 相關部門正進行生態治理
    網友反映互花米草在泉州灣河口溼地猛長,溼地管理部門回應: 原為防風護岸引進 正進行生態治理 管理部門正在清理互花米草 泉州網8月31日訊(記者 林福龍 實習生 王泓鑫 文/圖)近日有網民反映:泉州灣一帶河口溼地互花米草繁殖能力極強,生長迅速
  • 一個人一生只用做好一件事情就夠了
    一個多月過去了,李記的門口的人越來越多,我也好奇過去排隊買了一碗,發現和以前的沒有什麼兩樣,還是以前的味道。我笑著問老闆:「能告訴我有什麼秘訣嗎?」老闆說:「其實我和王記的老闆是師兄弟,王記的豆腐做的好,我確實比不上,但我的豆腐湯加入了好幾種骨頭,調料,再熬了12個小時,這點師兄又做不到了。」我還是不解,同門師兄為什麼做豆腐區別這麼大。
  • 甘多平:一輩子能把一件事做好就足夠了
    近年來,他與安徽農業大學等地學者開展合作,圍繞青磚茶的生產工序、技藝等進行系列研究。  他將研究成果體現在了生產過程中,也體現在規範化、專業化的標準制定之中,完善了青磚茶、米磚茶的多項地方及行業標準。「有了明確的標準,才能更好地保障茶葉品質。」
  • 杭州研究「城市風道」 欲從錢塘江引風吹走灰霾
    有專家認為,原本夏天清涼的東南風可以長驅直入,經過錢塘江上還能夾帶一些涼潤的江風,順江堤、魚塘、農田和比較低矮的建築群,一路向老城區和西湖吹去。但隨著這些年杭州城市規模的擴大,特別是錢江新城、濱江區和蕭山北部新城的建設,大批高層建築成排成片地矗立在錢塘江兩岸,正好阻擋在風向杭州主城區吹去的行經路線上,於是大部分東南風被遮擋住了。
  • 錢塘江或迎三年來最大湧潮
    當天,鹽官觀潮景區迎來首個觀潮小高峰,景區加大安保力度,做好防疫措施,井然有序地組織遊客進行觀潮。景區採取提前預約的方式對入園遊客數進行限流,準備進入景區的遊客需要出示綠碼、領取健康手環、通過安檢才能進入。中午十二點,潮水像一堵巨大水牆,從水天相接處呼嘯而來,潮頭拍打著堤岸,引得觀潮遊客連連驚呼。
  • 用一輩子做好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無論哪一門學科,越是冷門,越需要默默無聞的付出和堅定如初的熱情。(據12月22日《人民日報》)七十年,這是一個數字,也是一個時間段,更是一個人的一生。窮其一生,一心只做一件事,開始這件事可能是因為熱血與激情,而堅持這件事則需要足夠的耐力與信念。吳梅筠,用其一生的經歷向我們詮釋了什麼叫做堅持與奉獻,叫人感動,更令人敬佩!
  • 探索長江河口治理新模式
    活動中各方表示,聯合工作站的組建成立,將進一步防範化解長江太倉段楊林河口水域風險,加強涉水各單位之間的合作共建;進一步使業務工作開展有場所、有隊伍、有機制;進一步加強各單位的優勢互補、資源互享,通過共商共建的形式共同解決長江楊林河口治理過程的難點和痛點,提升綜合治理能力。
  • 樊錦詩《我心歸處是敦煌》:一生專注一件事,一世專愛一個人
    我不怕知識淵博,著述等身的人,因為這些憑著個人努力,都可以做到,我怕專注的人,他們一生只做一件事,全神貫注,矢志不渝。樊錦詩,就是一個這樣專注的人,所以我對於她的專注,仰慕和欽佩。《我心歸處是敦煌》是樊錦詩口述,顧春芳撰寫。這本書主要講述:「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的一生經歷,以及她的事業守護敦煌莫高窟。
  • 權威解答丨為什麼今年的錢塘江大潮是近三年來最大?
    9月25日,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採訪到了浙江省錢塘江流域中心的相關專家。「錢江潮要好看,主要受河口形狀、河口沙坎、天文潮、潮差,以及風向風力等因素影響。」浙江省錢塘江湧潮研究會會長徐有成說,杭州灣口呈喇叭形狀是錢江潮形成的主要原因,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湧入時,由於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
  • 一件事,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
    一件事,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 ——記1995——2000屆省委駐單樓鄉扶貧工作組 ★王清來 今年五一期間,1996屆省委駐豐縣單樓鄉扶貧工作組的陳國金帶著全家人來到豐縣「走親戚」——看望當年扶貧對象
  • 旅遊:河口潮汐的變化
    例如在高緯度地區風浪的影響較大,特別是增減水對河口水文引起了重大的變化,而且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而在低中緯度地區潮汐因素比高緯度明顯,地處中、低緯度的國家往往把潮汐作為河口水文的重要海洋因素來研究,我國的情況就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