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唐伊
敦煌,寓意盛大輝煌,這裡是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匯點,是中華民族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堡。這裡是敦煌人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有他們信仰的守望和不容割捨的情懷。這裡不僅有舉世聞名的莫高窟、有著名的鳴沙山、月牙泉,還有高山、大漠、溼地,有不畏風沙的紅柳和千年不朽的胡楊……
敦煌民歌由來已久,藏經洞出土的大批敦煌遺書中保存了唐代的「歌辭」。任半塘先生編輯的《敦煌歌辭總編》中所記載的歌辭總共有1300餘首,其中就有大批的敦煌民歌,這種民歌在唐代稱之為「俚曲小調」。敦煌遺書中現存的俚曲小調中有《五更轉》《十二時》《白髮篇》《十思德》等各種寫本。
敦煌民歌是勤勞樸實的敦煌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作的,生活氣息濃厚,曲調優美動聽,歌詞朗朗上口。敦煌民歌以歌唱愛情主要題材,也有神話故事、歷史傳說、社會生活等方面,許多作品以歌頌愛情為主,久演不衰,為研究千百年來敦煌社會風貌、風土人情、鄉俗民規、婚喪嫁娶,提供了生動、豐富、詳實的資料。
敦煌名歌主要流傳於敦煌市五鎮四鄉,五鎮即沙州鎮、莫高鎮、七裡鎮、肅州鎮、轉渠口鎮;四鄉即楊家橋鄉、郭家堡鄉、黃渠鄉、南湖鄉及周邊地區。敦煌民歌流傳下來的作品主要有《鬧王哥》《繡荷包》《等郎君》《送大哥》《放風箏》《擔水》等。
敦煌民歌的發展主要從清代開始。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川陝總督嶽鈡琪見敦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宜於墾荒。於是奏請清知府,移甘肅56州縣移民2405戶來敦煌屯墾,移民來敦煌後興修水利,新開墾良田12萬畝,使荒蕪百年的敦煌變為平疇沃野,樹木繁茂的綠洲耕區。甘肅56州縣2405戶移民的到來也帶來了青海花兒、隴東道情、陝西秦腔、眉戶等地方特色鮮明的戲曲、歌曲和民間小調,移民在生產生活中,這些戲曲、歌曲和民間小調融合薈萃、交流碰撞,形成了獨特的敦煌民歌。
敦煌民歌流傳最為廣泛是在清代至民國時期。現在,敦煌一些民間自樂班還在旅遊景點、賓館飯店為中外遊客演唱敦煌民歌,很受中外遊客的喜愛。敦煌民歌已成為傳播敦煌民間文化、宣傳敦煌新的媒介,敦煌民歌的演唱已成為宣傳敦煌的重要平臺。
在敦煌,提起傳唱敦煌民歌的藝人當中,最有名的當屬現年58歲的陳正清和她66歲的姐姐陳秀芳。姐弟倆從記事起就跟隨父親唱民歌,這一唱就是40年,2012年,姐弟倆同時被評選為敦煌民歌省級傳承人。一直以來,敦煌曲子戲和民歌是不分的,敦煌曲子戲的各種調,就來自敦煌民歌。
靠著父親教的幾十部戲和六七十個敦煌民歌的調子,陳正清和姐姐在敦煌當地每年的曲子戲民歌大賽中都能夠獲獎。陳正清的《八調神仙》《老換少》中的「背弓調」都能夠給他帶來不小的喝彩聲;姐姐陳秀芳的《鬧書館》《誇閨女》在自樂班的聚會中都是經典的保留節目,還常常在市上的演出中獲得獎勵。敦煌民歌給了他們積極向上的追求,如今,姐弟倆在勞作之餘研究民歌和參加各種演出,忙得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