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國際公認的世界工廠是中國,儘管很多媒體熱炒中國的地位有可能會被印度,越南等國取代,不過暫時來看,這種可能性不大。撇開這個話題,倒是有一個問題引起筆者極大的興趣,就是在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之前,扮演這一角色的又是哪一個國家?
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世界工廠。顧名思義,世界工廠要滿足世界範圍的產品需求,工業門類要齊全,規模要足夠大,總量處於世界前列才有資格成為世界工廠;在生產能力上,主要工業產品要處於世界領先水平;還有就是出口總額,出口越多,全球市場份額也就越大。
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在2010年超過美國,首次位居世界第一,目前中國製造業增加值達4萬億美元,是美國1.8倍,歐盟的1.5倍,日本的4倍;中國主要的工業產品包括鋼鐵,汽車,水泥,手機,空調,電腦等幾十種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從出口來看,中國是在2007年首次超過德國,成為世界出口冠軍。事實上,早在2001年,日本通產省在一份文件中首次提及中國是世界工廠。
那麼在此之前,也就是2000年以前,世界工廠是哪個國家?在上世紀80,90年代,日本是一個始終無法繞開的國家。從80年代開始,日本製造的競爭力就已經超過美國,代表性的產業包括汽車製造,家用電器和半導體產業。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面對日本汽車的激烈競爭開始節節敗退,日本著名家用電器品牌索尼,松下充斥了世界各地,就連美國引以為傲的半導體產業,也逐漸跌下龍頭寶座,讓位於日本的NEC,東芝及富士通。在90年代初期,日本工業達到頂峰,1995年,日本製造業增加值已經達到1.28萬億美元。
從美國的數據來看,1997年美國製造業增加值為13800億美元。美國和日本製造業的規模已經非常接近,不過隨著金融泡沫的破滅,日本製造業競爭力也開始一路走低,與美國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就出口數據來看,1995年,日本出口總額為4430億美元,而美國為5830億美元,即使在日本製造的巔峰時期,出口數據也沒有能超過美國。
儘管80,90年代,日本產品風靡世界各地,但是從數據來看,日本還沒有達到世界工廠的規模,這也意味著從二戰後,美國世界製造中心的地位一直維持到了2010年左右,直至中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