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泓炮臺,240毫米口徑的德國巨炮,甲午海戰時曾讓日艦吃盡苦頭

2020-12-21 藍風攝影

去劉公島旅行,這座東泓炮臺是一定別錯過的。雖然島上有好幾座炮臺,但最有名的就是這座東泓炮臺了。東泓炮臺位於劉公島最東端,又稱東風梢或東口炮臺。炮臺設24釐米口徑要塞炮和12釐米口徑速射炮各2門,7.5釐米口逕行營炮6門,小口徑速射炮4門。炮火火力可及劉公島東部海面與南北兩海口,主要與日島、南幫炮臺一起封鎖南口。

1891年,在李鴻章第三次巡閱北洋海軍來到威海時,威海衛海軍基地已規模初具,此時劉公島已有完整的炮臺群和一些臨時性堡壘防禦工事。至今存有東泓、南嘴、迎門洞、旗頂山、公所後、黃島6座炮臺。有各種口徑大炮54門,其中口徑200毫米以上大炮13門。其中,東泓炮臺為劉公島火力最強的炮臺。

東泓炮臺由地上炮位工事和地下掩體兩部分組成。地上炮臺共計14門火炮。其中240毫米口徑大炮,由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製造,炮身長840釐米,有效射程達10公裡,有效射程8公裡,炮口最大仰角22度,俯角5度,可360度全周射擊,是當時非常先進的後膛來複線式大炮。

從正面看,碩大的炮口裡面的膛線清晰可見。東泓炮臺在甲午威海衛戰役中,協同日島、南幫炮臺,發揮其優勢,曾重創日軍的進攻,擊中日艦多艘,後被南岸日軍的炮火摧毀而棄守。

據日本《日清戰爭紀實》中記載,二月十一日上午九時,第三遊擊艦隊十餘艘開進威海灣東口,多炮轟擊東泓,東泓炮臺亦發火炮,火勢頗猛烈,清軍不屈,雖然連日連夜被困,疲憊不堪,但依然奮力抗擊,並且連續擊中日艦天龍、葛城、磐城三艦,天龍艦副艦長中野大尉血肉橫飛,死傷14人,日艦退去。

站在東泓炮臺朝東南方,在海的那邊便是韓國、朝鮮、日本,地理位置比較特殊。甲午戰後,英國強租威海衛,該炮臺也得到了英軍重視和利用,曾將部分北洋時期的坑道和炮位改造利用,以適應當時的形式。

炮臺鑿山建有互相貫通的半地下兵舍11間,每間約22平方米,位於坑道出口,並與之連接,兵舍互相貫通,進出方便,守軍可從兵舍經坑道直達炮位。坑道為拱圈頂,用花崗巖砌成,最高處4米,寬3.2米,內有完好的通氣設備。東泓炮臺建成後,由護軍統領張文宣率領的兵勇駐守。

這是炮臺上的碉堡,在每碉堡下面有兩三處巨大的射孔。

這是東泓炮臺下面的另一處炮臺,炮口對著另一側方向。

除去地面部分的大炮,下面還設有地道和戰壕,這些地道均為磚石結構,兵舍位於地道出口,依山而建,隱蔽堅固,屋內相互貫通,有7個大門,進出方便,甲午中日戰爭,炮臺毀於炮火,現僅存遺址,照片為地面部分。

站在東泓炮臺的最高處,海對面的威海市區清晰可見。甲午戰爭之後,英國租借了威海衛,於是東泓炮臺後來又被英軍使用。

日出東方,一泓碧水,既深又清,炮臺也因此得名東泓。此時此刻,夕陽下的景色美不勝收,讓人留連忘返。

東泓炮臺雖毀於甲午戰火,但地下掩體、兵舍等部分依然保存完好。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經多方論證,按照原炮1:1的比例設計,成功複製了一門240毫米口徑的德國克虜伯大炮,安放在原炮位。地下坑道、兵舍及周邊環境,按照原始風貌進行全面清理修復,基本恢復了東泓炮臺當年規模和風貌。

東泓炮臺,是威海地區28處甲午戰爭遺蹟之一,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與北洋海軍和甲午戰爭有關的文物遺址,早已作為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的展示部分向遊人開放,這些場所將給人留下無窮無盡的歷史反思,成為人們牢記國恥、以史為鑑的鮮活歷史教材。

相關焦點

  • 劉公島東泓炮臺:海軍投降了,陸軍不投降,不該被遺忘的護軍統領
    北洋護軍在劉公島上修了六處炮臺,各種口徑大炮54門,其中口徑超過200毫米以上的大炮就有13門。從1887年駐防劉公島以來,張文宣先後修築了東泓、黃島、旗頂山、迎門洞、南嘴、公所後炮臺,加上日島炮臺,一共七門。如今,我們到劉公島旅行,主要看到的是東泓和旗頂山,巨炮龐大威武,雖然是複製品,但也足以震撼。
  • 乘風破浪會有時,東泓炮臺炮聲隆,中國人要發憤圖強
    也許是看了票價優惠的效果,劉公島從2020年12月1日起2020年2月28日,門票免費,只收輪渡錢,這個可以點個讚。倚在渡輪欄杆上,溼潤的海風,迎面吹來,清新中帶點微微的鹹腥味。船尾的水花,匯成滾滾奔流,形成一條望不到邊的白色玉帶。看著蔚藍平靜的大海,傾聽浪花拍打船隻發出的聲音,心裡不禁感到幾分愜意,可又莫名地多了些許惆悵,在風中我仿佛聽見了炮火轟隆的聲音。
  • 國家文物局披露調查確認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始末
    此外,還發現53毫米格魯森炮彈藥筒、120毫米炮彈引信,這兩類武器均不見於「經遠艦」出廠檔案,應屬1894年「甲午海戰」前緊急添置的武器裝備,以加強艉部火力。發現與意義「經遠艦」是中國清朝北洋海軍的重要戰艦之一,由德國伏爾鏗(Vulkan)造船廠建造,1887年1月3日下水,艦長82.4米(水位線)、寬約12米,航速15.5節,主要武器包括克虜伯210毫米口徑火炮2門,150毫米口徑火炮2門。魚雷發射管4具。
  • 劉公島,甲午海戰中居高臨下的旗頂山炮臺,為什麼沒有發揮作用
    劉公島,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的誕生地,也是甲午海戰的決戰場,更是近代中國命運的轉折點。甲午海戰,雖然百年風煙逝去,然而劉公島上殘存的北洋水師遺址、卻如一口口碩大的警鐘,時時警醒著國人:勿忘國殤,發憤圖強。座落在劉公島上最高峰的旗頂山炮臺,就是這樣一口發人深省的「警鐘」。該炮臺在北洋海軍時期稱之為「大頂子炮臺」,英租時期名為「百夫長炮臺」,現稱「旗頂山炮臺」。
  • 甲午海戰中,定遠號和鎮遠號為什麼連一艘日艦都沒有擊沉?
    李三萬摘要: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兩艘主力艦定遠號和鎮遠號,排水量大,裝甲防護厚實,主炮口徑大射程遠,戰鬥力是所有參戰艦艇中最強的,為什麼連一艘日軍艦艇都沒有擊沉?1894年9月17日是甲午海戰爆發的日期,今天正是一百二十五年的幾年日,特發本文以為紀念。
  • 二戰時日本造出艦載巨炮,為何別國不造?不是不能而是沒必要
    經過中日甲午海戰,以及日俄戰爭中的海戰,日本海軍不要說在當時的亞洲無人可敵,即便是放在歐洲,也是令同盟國頭痛的存在。這與日本非常重視海軍裝備建設是分不開的,作為全球工業國家中的後起之秀,日本已經具備了製造堅船利炮的強大能力,日本是當時建造航空母艦最早的國家之一,以傳統的艦艇而論,其艦載武器的製造業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以大和戰列艦為例,艦載的460毫米主炮可以說是當時最大的艦載火炮。
  • 甲午北洋降艦的最後結局
    「濟遠」號防護較強,裝甲甲板由25.4毫米鋼質和50.8毫米鐵質裝甲層複合而成,炮臺裝甲厚254毫米,炮罩及司令塔裝甲厚38.1毫米,可抵禦較大口徑火炮的轟擊。「濟遠」號武備較強,計有克虜伯210毫米炮1門,克虜伯150毫米炮1門,47毫米多管速射炮2門,37毫米單管速射炮9門,另有魚雷發射管4具,還配備兩艘魚雷艇。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 同樣,奧地利海軍以艦首應敵,取得勝利,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軍艦的艦首方向迎彈面積較小,在火炮精度不足、射速不夠快的年代裡,艦首迎敵比舷側迎敵更加安全,一度成為教科書式的作戰理論。於是包括北洋海軍在內的世界各國海軍,比如英國、德國海軍等,都開始發展以艦首迎敵為主、以重甲軍艦和大口徑火炮為主的新型鐵甲軍艦。
  • 甲午遺事|甲午海戰被日艦擊沉的運兵船 百年後被韓國打撈
    早晨5點30分,太陽剛剛升起半個小時,濟遠艦桅盤上的瞭望兵發現了幾縷煤煙。  7點鐘,濟遠和廣乙達到豐島附近,確認前方正是三艘日艦,編隊進入戰備狀態。  7點45分,在朝鮮豐島海面,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吉野、浪速及秋津洲三艦不宣而戰,吉野艦射出鋼鐵榴彈。  「豐島海戰」由此爆發,中日甲午戰爭由此開始。
  • 聚焦戰列艦:日本大和號沉沒終結大艦巨炮時代[圖]【2】
    原標題:聚焦戰列艦:日本大和號沉沒終結大艦巨炮時代[圖]   19世紀初,典型的風帆戰列艦配備有兩層或三層火炮甲板,裝有50門以上甚至上百門各種口徑的火炮。其中,最常見的是裝有74門火炮的船型,排水量達1630噸,船員700名,可進行越洋海戰。而這種軍艦之所以被叫做「戰列艦」,是因為軍艦在作戰時,必須始終排成縱列,在通過敵艦附近時側舷齊射。
  • 口徑即正義,射程即真理:戰列艦炮塔發展歷程(上)!
    儘管海戰雙方都沒能將對方的鐵甲艦擊沉,但「莫尼特」號鐵甲艦旋轉炮臺可360度射擊的優勢非常明顯。「莫尼特」號鐵甲艦滿載排水量1000噸,中間為圓柱體機械齒輪旋轉炮臺,需要先將彈藥從下層的彈藥庫提上來再以前裝方式進行裝填。彈藥裝填時為了保護射手會將炮臺背面面向敵方,裝填完成後再調轉炮口進行射擊。
  • 甲午海戰為何一敗塗地:解析甲午之戰前中日雙方陸海軍軍力對比
    305毫米,保護的鐵甲也厚,都在305mm以上,這樣還能保持14.5節的航速。 兩艘裝甲巡洋艦來遠經遠,也是德國廠出來的姊妹艦,總噸位達2900噸,都配備了14門火炮,主炮210mm大口徑火炮,但是航速只有16節偏慢,可能是裝備過厚裝甲的原因。
  • 俄軍也有火力不足恐懼症 — 兩款口徑超200毫米巨炮重新服役
    文 | 武備君在歷史上有很多「最強大炮」,例如二戰時,德國的重型古斯塔夫巨炮,口徑達到了驚人的800毫米。
  • 奇妙的火藥粉末變革:讓戰列艦巨炮成為海洋霸主,24公裡命中
    ,主炮實際口徑已經達到了接近大和號的標準:450毫米。 艦炮射程逐漸增加,讓戰列艦巨炮成為海洋霸主 在戰列艦由鐵甲艦進入前無畏艦時代,艦炮的威力和射程都有了不小的提升,前無畏艦的「開篇」,1892年君權級戰列艦,MkⅡ型主炮口徑達到了343毫米,倍徑也達到了30倍,發射彈丸的重量為562.5公斤(約1240磅重),在914米的距離上能擊穿711毫米裝甲
  • 大而無當,黃海海戰中日本三景艦320毫米巨炮之殤
    為了對付北洋水師的「定遠」、「鎮遠」兩艘大型鐵甲艦,日本海軍建造了裝備320毫米主炮的「松島」、「橋立」和「嚴島」三艘海防艦。因為這三艘海防艦是以日本古代和歌中常出現的「日本三景」命名,所以也習慣上把它們稱為三景艦。
  • 大艦巨炮時代巔峰之作:二戰十大戰列艦(上)
    先後參加了進攻馬紹爾群島作戰、馬裡亞那海戰、雷伊泰灣海戰、硫磺島戰役、衝繩島戰役。密蘇裡號是依阿華級戰列艦的第三艘,該艦服役後不久,即因1945年9月2日作為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籤字地點而非常出名。話說生的早不如生的巧,就是說的這位。密蘇裡號戰列艦:誰說老子沒戰績,日本投降靠我滴!
  • 二戰重武器之最:32米巨炮史上最長,270米戰列艦比大和號還長!
    二戰重武器之最:32米巨炮史上最長,270米戰列艦比大和號還長! 克虜伯兵工廠於1942年初,終於製成了這門超重型巨炮,它被用克虜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前綴名命名,炮管長達32米,口徑高達800mm,火炮在戰鬥狀態的全長達53米,高12米,全重1488噸。
  • 甲午海戰:黃海大東溝海戰戰後中國軍艦照片分析
    「來遠」艦受損情況照片甲照片:海大東溝海戰倖存的中國軍艦中,裝甲巡洋艦「來遠」的傷情極為駭人。該艦在海戰中曾參加對日本軍艦「赤城」的追擊,後中彈燃起大火,當該艦於戰後平安返回旅順時,中外目擊者都被震驚,為如此重傷的軍艦還能繼續航行而驚嘆。
  • 中日甲午海戰:世界蒸汽動力裝甲戰艦的首次大規模海戰
    1894年7月,日本海軍與中國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在黃海的豐島海域附近遭遇,日艦吉野號首先向北洋水師艦隊突然開炮,挑起了中日甲午海戰的戰火。甲午海戰爆發戰前在清政府洋務派大臣李鴻章的主持下,北洋海軍於1885年向德國訂購了世界上較先進的7335噸級鋼鐵裝甲艦「定遠」號「鎮遠」號和和排水量2300噸的「濟遠」號,這在當時是遠東地區威力最大的戰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