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媒:臺灣人才西進大陸200萬人,掏空臺灣勞動力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西進浪潮狂襲,掏空臺灣勞動力!據臺灣「中時電子報」8月3日消息,臺灣人大舉西進尋找工作機會,人數不斷攀升,據了解,目前長住大陸的臺灣人口多達200萬,其中多數為勞動人口。以去年勞動人數為1183萬8千人對照,臺灣流失勞動人口逾1成,這波西進浪潮來得又急又猛,令人怵目驚心。《遠見雜誌》新近公布調查, 近年來臺灣人為追求更大舞臺,西進已成不可抵擋的浪潮,不分年齡大小與資歷多寡。
-
專家建議臺灣職場新人第一份工作從大陸開始
中新網12月12日電 對求職者而言,到大陸工作是操之在我的機會,還是不得不然的命運呢?人力資源專家表示,臺灣職場新人不妨思考,第一份工作就從大陸開始。 據「中央社」報導,104人力銀行調查指出,1995至1999年間派往大陸的臺幹(臺籍企業幹部),其中三成一經公司徵詢後長駐當地,二成四是主動爭取,一進公司就被外派的比例僅一成四。換句話說,去不去大陸,由員工自行決定的成分,在當時確實較高。 然而,最近幾年「主客易位」,西進工作漸成趨勢。
-
有多少臺灣年輕人一邊網上罵大陸,一邊私下打聽大陸工作機會?
她說,爸爸是臺幹,在家人鼓勵下,她選擇到大陸工作,並從基層開始,「畢竟外派臺幹的機會已經不多了,寧願務實的一步步築夢」。臺灣媒體人李豔秋評論稱,萬名臺灣年輕人搶818個上海工作,在仇陸恨陸「天然獨」的政治氛圍中,很不尋常,其中信號值得觀察。她說,臺灣年輕人願意把自己丟進上海這個高壓鍋裡,給青春一個焠煉的可能;他們不是草莓,他們要的是機會。
-
有多少臺灣年輕人一邊網上罵大陸,一邊私下打聽大陸工作機會?
她說,爸爸是臺幹,在家人鼓勵下,她選擇到大陸工作,並從基層開始,「畢竟外派臺幹的機會已經不多了,寧願務實的一步步築夢」。臺灣媒體人李豔秋評論稱,萬名臺灣年輕人搶818個上海工作,在仇陸恨陸「天然獨」的政治氛圍中,很不尋常,其中信號值得觀察。她說,臺灣年輕人願意把自己丟進上海這個高壓鍋裡,給青春一個焠煉的可能;他們不是草莓,他們要的是機會。
-
中美科技戰將加速臺灣人才流向大陸!聽這些臺灣學者如何說
近日有臺灣輿論認為,中美科技戰或加速臺灣人才流向大陸,臺灣地區相關人才將成為大陸「爭奪」的對象,而另一方面,大陸對臺灣人才的磁吸效應,並未因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圍堵而吸引力減小,相反高端人才西進大陸可能將更加頻繁。
-
臺媒:疫情加速本地化 臺幹處境尷尬
兩岸今年迄今因為疫情影響,持續封鎖邊境維持隔離,讓臺商與臺幹定位重新翻新。一位臺幹直言,由於兩岸邊境未解封,持續隔離,在陸臺廠加速本土化,曾在大陸撐起一片天的臺幹卻處境尷尬。過去在陸臺商經營多仰賴臺幹,但這幾年在臺廠任職的陸幹漸成氣候,加上為搶進大陸內需市場,臺廠逐步在陸深耕,落實本土化。
-
調查顯示1/3臺灣青年想赴大陸發展 新臺商"登鷺"大顯身手
莊為傑東南網3月30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陳成沛 文/圖)3月29日是臺灣的青年節,昨日,臺灣TVBS《中國進行式》節目公布「臺灣青年西進大陸就業民調」,結果顯示,期待到大陸工作的臺灣年輕人躍躍欲試在對869位20歲至49歲臺灣青壯年的訪問中,有過半數認為,在大陸就業的薪水與發展較臺灣好,其中,20歲至29歲比例甚至高達56%;有將近1/3的20歲至39歲的年輕人會選擇到大陸工作,20歲到29歲族群達到34%。
-
臺灣人眼中的大陸:從鄙夷到豔羨
對于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選擇到大陸工作,有臺灣網友如此評論。一場招聘會的信號不久前,臺北一場招聘會引發了兩岸關注。臺商赴大陸投資二三十年,今年首度回臺大舉徵才,上海市臺協本月中旬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舉辦招聘會——「世界的上海、築夢的舞臺」,提供了818個工作崗位,起薪人民幣6000元到8000元(約新臺幣2.7萬至3.6萬元),包含廣達、華碩、富邦華一、南僑等知名臺企都參與。
-
50萬臺灣民眾到大陸工作 學者憂回臺養老無保障
,研究調查發現,四成六的到大陸工作者擔心未來職業生涯發展、擔心無法回任臺灣,學者也憂心受僱大陸企業的西進員工將來回臺養老無保障。 10年數據首度曝光 為了解臺灣人西進工作情況與影響,臺灣「勞委會」委託臺灣大學發展研究所進行《因應貿易自由化兩岸勞動市場變遷之研究》,針對2001年至2010年臺灣人外派大陸的情況進行研究分析,該報告於去年底完成,近日提交臺灣「立法院」。
-
調查顯示近半數西進臺灣人滿意在大陸生活和工作
新華社臺北7月31日電(記者陳君 查文曄)「我該不該去大陸?」——對於新一波臺灣人才西進大陸,臺灣《遠見》雜誌7月31日發布的調查結果給出了建議。調查顯示,在大陸工作的臺灣人相同職級的薪酬平均是臺灣的1.72倍,近半數在大陸就業的臺灣人滿意在大陸的生活,願意繼續留在大陸工作。
-
專家:臺灣年輕人赴大陸念書趨勢擋不住,財金系成大熱門
針對臺生赴陸近況,臺灣中華兩岸事務交流協會南部地區主任黃啟聖接受訪問時表示,他連續八年帶學生參加「華僑港澳臺聯招」考試,親身體驗那擋不住的趨勢,學生西進也不再只是早期以醫學係為主,學生想選理想學校,CP值(性價比)高、海外就學吸引力高,近年的財金科系熱門也是受到大陸龐大市場及就業磁吸效應,西進趨勢擋不住。 。
-
失業臺幹大陸起家 「臺式」雞排勇闖美國
失業臺幹大陸起家 「臺式」雞排勇闖美國 2014-06-19 17:29:16 在五花八門各色臺灣美食匯聚的崑山市黃河路上,鮮黃色「巴弟雞排」門店分外搶眼,鐵桿粉絲們紛紛前來採購愛心大餐,無骨愛心超大雞排、澎湖手工花枝丸、黃金魚丸、地瓜條都是必點美食。 據悉,2009年至今,巴弟雞排已在北京、上海、重慶、廣東、江蘇等14個省市開設500餘家加盟連鎖店,中央工廠集中生產、統一原物料配送,迅速發展成一家全國性的連鎖企業。
-
港媒:臺灣應以「地瓜理論」看待人才西進大勢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香港「中評社」7月18日發表社評指出,臺灣人才西進大陸是出於對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這種「用腳投票」的自然選擇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的。在這方面,不如學學「地瓜理論」,還頗有啟示意義。對大陸有好感的人首度多於反感的人,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另外,據臺灣1111人力銀行公布調查顯示,在有關最想去的地區調查選項中,大陸以62.53%高居第一位。我們認為,從根本上說,臺灣人才西進大陸是出於對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這種「用腳投票」的自然選擇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的。如果蔡英文當局為人才提供了足夠的發展空間和條件,那麼外出打拼又怎麼會成為很多人的首選項呢?
-
中美科技戰將加速臺灣人才流向大陸!聽聽這些臺灣學者如何說
近日有臺灣輿論認為,中美科技戰或加速臺灣人才流向大陸,臺灣地區相關人才將成為大陸「爭奪」的對象,而另一方面,大陸對臺灣人才的磁吸效應,並未因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圍堵而吸引力減小,相反高端人才西進大陸可能將更加頻繁。
-
中美科技戰將加速臺灣人才流向大陸!聽這些臺灣學者如何說
,相反高端人才西進大陸可能將更加頻繁。臺灣人愛赴大陸的就業意願不改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各國景氣低迷拖累了就業表現,而中國大陸是全球少數在今年GDP仍可望正成長的大規模經濟體,受到外界關注,後疫情時代臺灣人赴大陸的就業意願會呈現怎樣的趨勢呢?據中評社報導,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分析認為,到海外就業的臺灣人,赴大陸人數仍然最多,但趨勢不再是過去常見的產業類別。
-
有多少臺灣人邊網上罵大陸 邊打聽大陸工作機會?
對于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選擇到大陸工作,有臺灣網友如此評論。 一場「欲罷不能」的招聘會 不久前,臺北一場招聘會引發了兩岸關注。 去年畢業、在臺灣大眾銀行擔任業務襄理四個多月的陳奕任說—— 臺灣年輕人選擇到大陸就業,就是抱定離開舒適圈,會更加努力。 念基督書院英語系今年即將畢業的李書庭說—— 畢竟外派臺幹的機會已經不多了,寧願務實的一步步築夢。
-
臺灣人眼中的大陸:從鄙夷到豔羨
對于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選擇到大陸工作,有臺灣網友如此評論。一場招聘會的信號不久前,臺北一場招聘會引發了兩岸關注。臺商赴大陸投資二三十年,今年首度回臺大舉徵才,上海市臺協本月中旬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舉辦招聘會——「世界的上海、築夢的舞臺」,提供了818個工作崗位,起薪人民幣6000元到8000元(約新臺幣2.7萬至3.6萬元),包含廣達、華碩、富邦華一、南僑等知名臺企都參與。
-
調查顯示近半數西進臺灣人滿意在大陸生活和工作
新華社臺北7月31日電(記者陳君 查文曄)「我該不該去大陸?」——對於新一波臺灣人才西進大陸,臺灣《遠見》雜誌7月31日發布的調查結果給出了建議。調查顯示,在大陸工作的臺灣人相同職級的薪酬平均是臺灣的1.72倍,近半數在大陸就業的臺灣人滿意在大陸的生活,願意繼續留在大陸工作。
-
大陸銀行來了臺灣年輕人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兩周的大陸銀行實習體驗之後,21歲的臺灣清華大學經濟學系四年級生李宛庭打算畢業後,西進大陸求職。「大陸金融業充滿活力,職場氣氛活潑上進,令人嚮往。」此次實習中,她所在的交通銀行提供「一對一」的教學觀摩,並通過觀看客戶金融服務方面方案競賽的直播,了解大陸企業發展狀況及可獲得的金融服務,「收穫很實在」。 李宛庭直言,到大陸求職志在必行,「或許有資訊獲得或思鄉的困難,但一定有辦法克服。」 臺灣東吳大學國貿學系二年級學生張舒評同在交通銀行福建省分行實習,兩周之後,她已「有點離不開」支付寶和微信支付。
-
從「臺幹」到「陸幹」再到「自己幹」,14年他是這樣幹的
「我在大陸發展14年,從『臺幹』到『陸幹』再到『自己幹』,這3種身份給了我不同觀察大陸的視角,也讓我有了更多的體會。」說起自己「登陸」多年來的發展歷程,廈門北站臺灣青年雙創基地主任劉柏萱風趣地回答道。臺幹:「大陸的青年人都在努力向上走」2006年,劉柏萱被臺灣公司派駐廈門工作,這是他第一次來到大陸。「當時我的身份是『臺幹』,我經歷兩年的時間,讓自己能夠習慣在廈門的生活,對大陸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當時從臺北到廈門,這一下子的落差讓我很難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