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皇軍第五師團第21旅團,之所以在日俄戰爭中獲得了『鋼軍』的稱號,那是因為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崑崙關,我應該承認,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國更強的軍隊。」——日軍第五師團第21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臨死前的日記
崑崙關戰役之時間:1939年12月4日——1939年12月31日
地點:廣西南部之賓陽縣
交戰雙方:中國軍隊 日軍
兵力配備:
中國軍隊 第三十一軍、第四十六軍、第五軍、廣西教導總隊獨立步兵1-4團
第二十六、第三十七、第三十五、第三十八集團軍、空軍第三大隊
總兵力達30萬之眾,實際參戰部隊約6萬人。
其中,中國第一支機械化武裝部隊,號稱「鋼軍」的第5軍為主力,
指揮官——杜聿明。
日軍 第21軍之一部、第五師團、近衛混成旅團、第18師團之一旅團、海
軍陸戰隊、空軍兵員總數約10萬人,實際參戰總兵力4.5萬人。
其中,日俄戰爭中獲得「鋼軍」稱號的第五師團第21旅團為主力,
指揮官——中村正雄。
戰役梗概:
1939年11月24日,日軍第五師團第21旅團在空軍掩護下,攻佔南寧。隨後,北犯桂南要隘崑崙關。12月4日,日軍進佔崑崙關,中日雙方軍隊處於對峙狀態。
1939年12月18日,國民革命軍第5軍對崑崙關日軍發起攻擊。鄭洞國榮譽第一師與日軍展開白刃戰,首先佔領仙女山。當晚,各部乘勝夜襲,相繼佔領老毛嶺、萬福村、441等高地,最後攻佔崑崙關。19日午後,日軍在飛機掩護下進行反撲,崑崙關失守。雙方展開反覆爭奪。27日,為崑崙關爭奪戰最激烈之一日,中國空軍第三大隊出動6架飛機支援陸軍戰鬥。雙方傷亡甚重。30日,中國增援部隊到達,遂向日軍發起更為猛烈的進攻,相繼攻佔同興、界首及其東南各高地,打破日軍崑崙關防線。31日拂曉,杜聿明指揮所推進至大墳嶺,中國軍隊向日軍猛攻。至8時,第159師佔領653西南高地;11時,新編第22師攻入崑崙關。31日,日軍被迫向九塘方面退卻。至此,崑崙關戰役以中國軍隊的勝利宣告結束。
戰果:
日軍,第21旅團班長以上軍官死亡達85%以上,士兵死亡4000餘人。旅團長中村正雄於12月24日在崑崙關關南5公裡之九塘,被鄭洞國師第三團炮擊擊斃。
中國軍隊,傷亡亦達萬人以上。
評價:
1939年12月爆發於廣西境內的崑崙關戰役,是中國國民政府發動反攻的決策與日本侵略軍當局發動「一號作戰」計劃硬碰硬的結果,實為整個桂南會戰的核心戰役。
中國軍隊抗擊日軍,全殲其一個精銳旅團,並基本消滅其全部指揮官,尚無二例。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