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家謝有順加盟《文學的日常》,用文學點亮生活

2020-12-16 經典匯CLATIA藝術網

《文學的日常》

沈從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張愛玲的上海、三毛的撒哈拉……作家筆下的世界,總是自帶一種現實與夢境相交織的夢幻色彩,使得無數讀者趨之若鶩。而於4月7日已在優酷開播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正是要通過對談、走訪、體驗、觀察等形式,帶你走進馬原、阿來以及《經典藝術名家講壇》第65期嘉賓謝有順等名人作家的「理想國」,5位知名作家和他們各自的一位好朋友,相伴兩天,隨意的走,暢快的聊。他們會一起看看風景,談生死、世道人心、故鄉、青春叛逆等話題,也會駐足觀察,陷入思考。

阿來與謝有順

作家阿來和文學評論家謝有順,是《文學的日常》裡的一組對談朋友。

謝有順說:「平常碎片化的交流並非沒有收穫,但我還是迷戀在鄭重場合、從喚醒角度的交流。我們會隨著語言的自由流動,互相不斷激發出一些新的思路和觀點,互相喚醒、互相敞開。」

當謝有順回憶拍攝《文學的日常》的過程時認為整個過程都比較隨性,交流不乏幽默詼諧,可一旦進入話題討論的階段,阿來會突然變得非常嚴肅「一個作家可以輕鬆、幽默,這可能也是寫作的智慧之一。但在這種智慧之外,我特別想強調,其實作家也要對大問題有尊重之心,能有思考問題的決心和能力。」

謝有順認為作家有時候需要走出書齋,走出單一的冥想,去廣闊世界裡建立起一個更高的、更平等寬容的眼光。「不僅向同行學習、向書本學習,也要向自然萬物學習,向陽光雨露學習」。

他發現阿來對世界充滿了熱情,其中包含了對自然萬物抱有非常平等的、熱愛的眼光。「好幾次跟阿來出去,山路間走著走著,突然就發現他掉隊了,就看見他在路邊草叢中拍一朵小花,他對植物有異乎常人的熱情」。

謝有順

2019年9月12日,《經典藝術名家講壇》第65期嘉賓謝有順「通過文學認識中國」主題講座在成都的龍泉第七中學開講,這位在九十年代中後期一直活躍在中國文壇的批評家,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對文學世界特有的深情體恤及深入思考。

在談到目前的中國處於轉型期,所出現的漠視文化、輕賤文學、諷刺文人的現象,謝有順表示這種情況並不奇怪,但這樣的狀況不會一直存在下去的。

「我對文學的未來懷有信心。當一個社會完成了一定的物質積累的時候,文化的需求又會重新回來。當物質生活豐富了,人們又會追求起一種風雅生活的,甚至會投身於文化,渴望在其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去處——這種人會越來越多。」謝有順堅定的說。

文學不一定要完全「服務於」生活,但一定來源於生活,不管它最終呈現出來的面貌是怎樣的,都是來自於對生活的認知與思考。

《文學的日常》雖然名字與「文學」有關,但其實並未有太多涉及文學的專業性的內容,參與其中的作家,節目裡沒有對其成就或身份進行太多介紹,而對涉及的文學作品,也只是摘取一些片段,這也是這部紀錄片最迷人的地方,他們對每一個讀者和觀眾展現了精神資源。

目前的第一季節目共播出5對,接下來還會呈現類型更豐富的作家的「文學的日常」,聽完作家講日常生活,人們也會對自己的生活重新進行一次反思,我們期待一起走進更多作家的日常生活。

相關焦點

  • 文學評論家謝有順加盟《文學的日常》,用文學點亮生活
    而於4月7日已在優酷開播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正是要通過對談、走訪、體驗、觀察等形式,帶你走進馬原、阿來以及《經典藝術名家講壇》第65期嘉賓謝有順等名人作家的「理想國」,5位知名作家和他們各自的一位好朋友,相伴兩天,隨意的走,暢快的聊。他們會一起看看風景,談生死、世道人心、故鄉、青春叛逆等話題,也會駐足觀察,陷入思考。
  • 《文學的日常》:打開文學的另一種方式
    在此之前,打開一本小說可能是打開一個作家的最正確方式,看完《文學的日常》之後,我可能對此觀點不再深信不疑。每個人都需要在一個特定的場景裡,才能更準確地被認知,「場」,可以是小說營造的世界,也可以是真實的生活日常。
  • 大師見大師,《文學的日常》謝有順見阿來,《塵埃落定》命途多舛
    文/馬慶雲海峽衛視出品的紀錄片《文學的日常》,這一周,第四期已經正版視頻平臺上線播映。在這一期當中,當代小說評論界最知名的教授謝有順先生,來到成都,面見中國當代文壇最知名的作家阿來老師。謝有順教授的水平,已經不需介紹。在國內文藝評論界,大量新秀都是謝有順先生的弟子。這位中山大學中文系的教授,也是文藝評論界的一面重要旗幟。他帶給我們的文藝理論批評方式,更是成為不少評論界人士的圭臬。對於阿來老師,更是不需多言了。曾經憑藉《塵埃落定》進入文壇的阿來老師,稍後更是著作頗豐。這些年,阿來老師的小說越寫越「艱澀」,這才是不為讀者寫作的文學家。
  • 資深文學評論家謝有順:「像馬老這樣的作家,今後可能會越來越少」
    包括李敬澤、何向陽、臧永清、潘凱雄、施戰軍、謝有順、李舫等在內的全國十幾位一流文學評論家,各自從自己閱讀、賞析的角度,分析了馬老的文學成就、特色、意義。來自中山大學中文系的謝有順教授,從文學史、語言特色、人物塑造等多個方面,對馬老的作品進行了深入的闡述。
  • 「文學評論」黑土地上盛開的文學之花
    蕭紅的文字,從真實生活出發,不加粉飾,無所顧忌,隨心而至,以嚴峻惡劣的生存環境凸顯出北方人強韌粗獷的生命力。這種充滿「生命力感」的寫作風格,是1930年代中期「東北作家群」的代表風格。「九·一八事變」後,一群文學青年從東北流亡到關內,他們在左翼文學運動推動下自發地開始文學創作,東北文學自此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抽枝發芽。
  • 當代作家該如何用文學書寫「地方性」?阿來謝有順等大咖在蓉展開...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什麼是文學意義上的「地方性」?當代作家該如何用文學書寫「地方性」?9月11日,由四川省作協、中國作協創研部等單位主辦,《當代文壇》雜誌社、阿來工作室承辦的「2020中國文藝理論前沿峰會——地方路徑與文學中國暨四川青年作家研討會」,在成都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十位文學評論家、文學教授,相聚一堂,暢談文學的地方路徑,並對羅偉章、周愷、英布草心等四川作家的作品進行評論。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舉辦「秀峰文學論壇」系列文學活動
    《作為劇中人的劇作者》的主題演講王躍文作了題為《小說虛構》的主題演講笛安作了題為《文學是否為了療愈內心》的主題演講當天上午,邵麗、朱文穎、朱山坡、林森、陳楸帆圍繞話題「文學還有用嗎」,東西、孫頻、王威廉、弋舟、趙柏田圍繞話題「文學影響了我」分別進行了文學對談,給現場讀者帶來了獨特的文學思考和體驗,郜元寶、謝有順分別主持兩場對談。
  • 《文學的日常》:說服作家把自己的生活袒露給讀者
    阿來與謝有順對談文學源自生活,在當下的社會中,文學的生態是怎樣的,作家的日常生活又是什麼樣的?近日,優酷視頻、福建海峽衛視聯合推出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通過作家與朋友兩天的對談、走訪、體驗、觀察,體現作家對時代及生活的認知與解讀。文本背後的作家往往天馬行空,肆意昂揚,鏡頭下的作家呢?
  • 點亮天鵝城·文學的時代擔當論壇召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潘志賢)12月12日至13日,「點亮天鵝城·文學的時代擔當」論壇暨河南思客第六屆年會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召開,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周大新等,和《河南思客》的部分籤約作家代表近50人參加會議。
  • 文學評論家楊揚:中國文脈猶如大江大河奔騰不息
    與此同時,隨著電影、電視等大眾藝術門類熱情加入,電影《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的出現,使得莫言、蘇童的小說,也走入了尋常百姓家。(均資料圖片)製圖:李潔  嘉賓 楊揚(文學評論家)   「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文學對於社會時代生活的介入,是非常積極的。四十年後,對於社會時代生活直接對話的作品,是不是還有那麼多?很多讀者和批評家都感到很難判定。」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文創融入出版文學點亮生活
    在風靡網絡的3D動畫《一禪小和尚》中,調皮機靈的一禪小和尚和師父上演了一個個有趣溫情的故事,用小和尚的視角看世界,用老和尚的話語闡述人生道理,讓人一邊流淚,一邊微笑。  如今,讀者還可以和一禪小和尚進行「紙上互動」。人民文學出版社聯手一禪小和尚推出《每日一禪:一禪語錄輕手帳》,近日在各電商平臺與實體書店上架。
  • 【京聲京視】尋路文學世界 引領詩意棲居——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
    由優酷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出品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於今年4月首播。該片以文學為內核,通過對談、走訪、體驗、觀察等形式,帶領觀眾走進馬原、馬家輝、麥家、阿來、小白5位文學作家的日常生活,探尋他們對於生死倫常、世道人心、故鄉親情、青春叛逆等社會話題的認知和解讀,用作家的視角問診時代、關照當下,用文學的燭火照亮生活、啟迪日常。
  • 專訪|謝有順:文學,比穿越劇更能抵達廣闊時空
    寫作者要努力保持一種開放性、敏銳性南方+:今年4月,紀錄片《文學的日常》第四集推出後,您與作家好友阿來(《塵埃落定》《雲中記》作者)以對談方式,分享了有關文學的話題。那這是您第一次參與紀錄片拍攝麼?謝有順:我極少在鏡頭前露面,表達觀點更多的是在大學課堂上和文章、書籍當中。
  • 內蒙古文學:用文字點燃光輝歲月(文學新地理⒄) - 人民日報海外版...
    ●新世紀以來的內蒙古文學一直以高亢、明亮的書寫面向現實,褒揚平民英雄,用文學點亮人心  ●新世紀以來的內蒙古作家,在講述傳統故事的同時,關注現代化進程中凸顯出來的民族、地域共同體面臨的深層次問題  ●蒙古語創作中尤以詩歌創作的成就最高    內蒙古的文學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
  • 「他一生都在捍衛文學的偉大價值」,著名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去世
    「他一生都在捍衛文學的偉大價值」,著名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去世金羊網  作者:何晶  2019-10-15 美國著名文學批評家、耶魯大學教授哈羅德
  • 文學評論不能淪為邊緣的「圈子遊戲」
    熱情介入大眾生活,才能對新現象持續發聲 書評人宗城發現,一些評論者或是文學期刊來稿,幾乎很少涉獵網絡文學,也不關心漫畫、流行樂、同人,有的評論文章談及網絡文學領域作品,往往先入為主地認為不算文學;還有文學評論期刊號召關注90後、00後,但圈定的範圍仍多是權威期刊作者等幾張熟面孔,更多其他領域的作者往往被忽視
  • 擺脫「青春文學」標籤的80後女作家 張悅然破「繭」而出
    如果要整體評論國內文學過去這一年,我的感受是,寧可把話說得含混一些,不要太絕對。2016年的國內當代文學,從出版數量、質量、新作藝術突破度,不能說是很豐盛的『大年』,但也不能輕易說其是貧乏的『小年』。我覺得就是,在過去的基礎上,2016年的文學在穩步向前走。」
  • 文學聚焦:網絡文學為類型文學發展提速
    網絡文學為類型文學發展提速(文學聚焦)  馬 季  ●類型文學在網絡上形成了自己的生態系統,類似於文學流派的各種「流」與「文」,都擁有自己的固定粉絲群。  ●所謂「硬核技術流」,是指客觀、冷靜地觀察描寫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質,不管是現實題材還是幻想題材,都以追尋事物的客觀真實為目的。
  • 古代文學:古代文學的——文化性格(上)
    因而,我們如果要進一步了解和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就必須深人分析和概括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文化性格。我們認為中國古代文學在自己綿延數千年發展的歷程中,形成了如下一些最基本的文化性格:其一,中國古代文學是詩化的文學。如果要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中國古代文學最顯著的文化性格,那麼「詩化」這兩個字是非常恰當的。
  • 專家齊聚中山大學探討魯迅文學
    原標題:專家齊聚中大探討魯迅文學   5月16、17日,紀念魯迅來穗90周年研討會在中山大學中文堂舉行。本次研討會由中國現代文學館主辦,中山大學承辦,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彭玉平、《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執行主編傅光明、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魯迅博物館研究員陳潔、《新文學史料》主編郭娟等省內外共計70位學者、專家參會。   90年前,魯迅來到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任教,擔任中國文學主任兼教務主任,為當時尚處於新文學邊緣地帶的廣州帶來了新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