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日常》
沈從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張愛玲的上海、三毛的撒哈拉……作家筆下的世界,總是自帶一種現實與夢境相交織的夢幻色彩,使得無數讀者趨之若鶩。而於4月7日已在優酷開播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正是要通過對談、走訪、體驗、觀察等形式,帶你走進馬原、阿來以及《經典藝術名家講壇》第65期嘉賓謝有順等名人作家的「理想國」,5位知名作家和他們各自的一位好朋友,相伴兩天,隨意的走,暢快的聊。他們會一起看看風景,談生死、世道人心、故鄉、青春叛逆等話題,也會駐足觀察,陷入思考。
阿來與謝有順
作家阿來和文學評論家謝有順,是《文學的日常》裡的一組對談朋友。
謝有順說:「平常碎片化的交流並非沒有收穫,但我還是迷戀在鄭重場合、從喚醒角度的交流。我們會隨著語言的自由流動,互相不斷激發出一些新的思路和觀點,互相喚醒、互相敞開。」
當謝有順回憶拍攝《文學的日常》的過程時認為整個過程都比較隨性,交流不乏幽默詼諧,可一旦進入話題討論的階段,阿來會突然變得非常嚴肅「一個作家可以輕鬆、幽默,這可能也是寫作的智慧之一。但在這種智慧之外,我特別想強調,其實作家也要對大問題有尊重之心,能有思考問題的決心和能力。」
謝有順認為作家有時候需要走出書齋,走出單一的冥想,去廣闊世界裡建立起一個更高的、更平等寬容的眼光。「不僅向同行學習、向書本學習,也要向自然萬物學習,向陽光雨露學習」。
他發現阿來對世界充滿了熱情,其中包含了對自然萬物抱有非常平等的、熱愛的眼光。「好幾次跟阿來出去,山路間走著走著,突然就發現他掉隊了,就看見他在路邊草叢中拍一朵小花,他對植物有異乎常人的熱情」。
謝有順
2019年9月12日,《經典藝術名家講壇》第65期嘉賓謝有順「通過文學認識中國」主題講座在成都的龍泉第七中學開講,這位在九十年代中後期一直活躍在中國文壇的批評家,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對文學世界特有的深情體恤及深入思考。
在談到目前的中國處於轉型期,所出現的漠視文化、輕賤文學、諷刺文人的現象,謝有順表示這種情況並不奇怪,但這樣的狀況不會一直存在下去的。
「我對文學的未來懷有信心。當一個社會完成了一定的物質積累的時候,文化的需求又會重新回來。當物質生活豐富了,人們又會追求起一種風雅生活的,甚至會投身於文化,渴望在其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去處——這種人會越來越多。」謝有順堅定的說。
文學不一定要完全「服務於」生活,但一定來源於生活,不管它最終呈現出來的面貌是怎樣的,都是來自於對生活的認知與思考。
《文學的日常》雖然名字與「文學」有關,但其實並未有太多涉及文學的專業性的內容,參與其中的作家,節目裡沒有對其成就或身份進行太多介紹,而對涉及的文學作品,也只是摘取一些片段,這也是這部紀錄片最迷人的地方,他們對每一個讀者和觀眾展現了精神資源。
目前的第一季節目共播出5對,接下來還會呈現類型更豐富的作家的「文學的日常」,聽完作家講日常生活,人們也會對自己的生活重新進行一次反思,我們期待一起走進更多作家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