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柵欄(Dàshílànr),老北京最著名的商業街,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的西側,起源於明朝永樂年間。別看從頭到尾全長只有275米,卻是清朝最繁華、最時髦的一條街。老北京有句順口溜叫「看玩意上天橋,買東西到大柵欄。」
大柵欄內雲集著眾多有著百年歷史的老字號,內聯升鞋店、馬聚源帽店、瑞蚨祥絲綢店、張一元茶葉店、同仁堂中藥店等等,還有北京第一家電影院。不過逛大柵欄千萬別叫錯了名字,不能按照字本身的發音念,大柵欄有老北京獨特的叫法:Dàshílànr(發音同「大石爛兒」)。
關於為什麼會有這麼個相差很遠又奇怪的發音,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記載,但曾有語言專家猜想:「大柵(shi)欄」是大市場裡有柵(zha)欄兒的簡便說法。老北京說話愛捲舌,圖省事,通常都是嘴都沒動,舌頭在嘴裡溜一圈就說完了。
而大柵欄確實是個大市場,大柵欄街原稱廊房四條,明代孝宗弘治元年時,北京有「宵禁」的規定,為了防止盜賊,很多地方都建有柵欄。而廊房四條裡的柵欄建得比其他地方都大,樣式也好看,所以「大柵欄」就成為這條胡同的名字。大市場柵(zha)欄兒,就被老北京讀成了「Dàshílànr」。
大柵欄1號是創始於清光緒二十二年 (公元1896年)的「祥義號」,創業老闆出自當時浙江杭州著名的絲綢商賈世家馮氏家族傳人馮保義,以及慈禧手下的太監總管「小德張」(本名張祥齋)。因創辦人身份顯赫,加上這家綢緞店的做工質量皆上乘,製衣業務深入朝廷,引得京城的達官顯貴也紛紛來此定做服裝。清末民初,祥義號一躍成為了北京綢布業「八大祥」之一。
中華老字號「瑞蚨祥」大家都不陌生,瑞蚨祥創始人是孟傳珊(字鴻升),是孟子的後裔,他在濟南經營土布時字號就叫瑞蚨祥。後來經營品種多了,店也開到了上海、青島、天津等地。再後來僅25歲的掌門人孟雒川把目光投向了京城最繁華的商業區——大柵欄,從此瑞蚨祥在京城最繁華的地方扎了根。
始建於公元 1853年(清鹹豐三年)的「內聯升」大家也不會陌生,尤其是手工布鞋愛好者,如今這裡的特色當屬「千層底」,據說每平方寸會用麻繩納81-100針,針碼分布均勻,完全手工,可見技術之精湛。當年內聯升可是京城響噹噹的牌子,除了做工好,名字也取得好,「內」指「大內」,「聯升」指穿了這裡的靴子可聯升三級,所以是達官貴人們追捧的對象,老北京有個說法,「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恆」。
老字號同仁堂更是人盡皆知,創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自1723年開始供奉御藥,歷經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風雨歷程中,歷代同仁堂始終恪守著「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所以至今都是大家信任的品牌,不僅300年屹立不倒,還享譽海內外。
大觀樓,北京第一家電影院,中國首部電影《定軍山》就是在這裡上映的。這裡還上映過蝴蝶主演的《孟姜女》、《絕代佳人》;周璇主演的《西廂記》、《三星伴月》等那個時代的大片,放映時簡直就是萬人空巷。
如今大柵欄裡還有郭德綱「德雲社」在廣德樓的售票處,不過廣德樓不在這條街上,在前門大街的東側。在郭德綱沒火之前,他就一直在廣德樓說相聲,那時候經常一場演出只有幾個觀眾,小娘子那時候剛好愛聽相聲,幾乎每周都去聽,票價也很便宜,一個人20元,而且那時候郭德綱肯定回回都出場,他經常說單口,他的徒弟曹雲金和何雲偉在那個時候就經常把我樂得前仰後合。後來慢慢他們火了,加了天橋的場次,票價也漲到了一個月40元。
如今街上能看到的書店也不多了,即便有,很多地方也建得好像網紅打卡地,根本不是為了讓人看書,而是拍照的。我在大柵欄裡還看見了一家樸樸素素的新華書店,一對母女正從裡面走出。今天是「世界讀書日」,但希望我們大家不是僅在今天讀書,讀書是一種力量,會幫助我們去實現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