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青島市館陶路12號,有一座風格獨特的近代建築,它現為某銀行的分支機構,這裡曾是「朝鮮銀行青島支店」的舊址。作為一家世界動蕩時期登上歷史舞臺的金融分支機構,朝鮮銀行青島支店的興與衰不僅與這座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也為後世留下了生動的歷史篇章……
成立於朝鮮半島的日本海外殖民銀行
1911年9月,朝鮮銀行(簡稱:鮮銀)成立於京城(今韓國首爾),初期總資本為250萬日元,由朝鮮被日本正式吞併之前的中央銀行——韓國銀行改組而來。這家名為「朝鮮」,實際卻為日本所操控的銀行誕生於日韓合併的特殊歷史時期,所以自成立之初,就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以及不可複製的特殊性。雖然銀行由日本派駐半島的軍政機構——朝鮮總督府直接控制和監督,但其總裁卻由日本政府直接任命,並持有該行十分之三的股份,同時還賦予了該行在半島發行貨幣的權力。
朝鮮銀行早期的業務範圍僅限於半島一隅。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西方列強無暇東顧,日本除了藉機佔領了德國在遠東的租借地青島,還迅速在東北亞地區做大做強。朝鮮銀行的業務也越過鴨綠江和黃海,向中國沿海和內地迅速拓展,其發行的朝鮮銀行券(俗稱「老頭票」)也開始通用於「滿洲(今中國東北地區)」。
自1915年起,朝鮮銀行陸續在關外的瀋陽、大連、撫順、長春、哈爾濱等地開設支店(即分行)。1916年11月,朝鮮銀行還取代橫濱正金銀行,獲得了代理「滿洲」國庫業務的特權,並且在「滿洲」的發鈔量也一舉超越正金銀行。「一戰」之後,朝鮮銀行的資本總額也隨金融業務的拓展而迅速膨脹,1923年時,已從初創時期的250萬日元增加到8000萬日元,其在東北亞的分行也達到26家之多。
日據之後落子青島開設支店
1914年11月,日據青島之後,朝鮮銀行也及時跟進籌劃落子青島,開設支店。根據1987年12月在日本出版的《朝鮮銀行史》記載,朝鮮銀行青島支店成立於大正六年(1917年)10月22日,支店長為來自大連支店的片桐篤太郎。主要辦理外匯業務、發行日金流通券,兼營儲蓄和抵押放款等業務。青島守備軍司令本鄉房太郎(1860~1931)也在5天後的10月27日,向陸軍大臣大島健一(1858~1947)呈報了《朝鮮銀行支店設置銀行業開始許可ノ件》。
本鄉在文件中稱,「根據本職監督責任,以及遵守必要的認可和頒布命令上的要求,特此宣布允許朝鮮銀行青島支店設立並開始營業。」(「本職ノ監督上必要ト認メ発スル命令ヲ遵守スベキ條件ヲ以テ朝鮮銀行青島支店設置銀行業開始許可候條此致及報告候也。」)而此前,日本外務省在北京發行的中文報紙《順天時報》也報導,朝鮮銀行預設青島分行的計劃,已在1917年9月17日經朝鮮總督認可,並著手籌備。
成立之初的朝鮮銀行青島支店位於靠近火車站和中山路的河南町一番地(今河南路、湖南路路口),是一幢中式屋頂的兩層商業建築。建築外立面上裝飾著傳統的盤長紋和橡葉託拱五星的徽章。如果不是主入口上方匾額裡的「朝鮮銀行」四個漢字,其簡樸的外觀似乎很難讓人想到這是一家在東北亞權傾一時的大銀行的分支機構。相比較此後幾年,朝鮮銀行相繼斥資在大連、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地建造的分行大樓,早期的青島支店大概也只能用寒酸或簡陋來形容了。約1918年或1919年,支店搬到了位於所澤町(今堂邑路)、市場町一丁目(今市場一路)路口,緊鄰日本郵局的新址。
在整個日據青島時期(1914~1922),朝鮮銀行不遺餘力地代表日本政府通過金融影響或操縱青島,乃至周邊地區的經濟。如在大正7年(1918年)2月5日,由朝鮮銀行青島支店長呈報外務省的一份文件中就提及,河南省計劃向朝鮮銀行青島支店借款70-100萬日元,但雙方在交款地點、利息及貨幣種類等問題存在分歧。同時,青島支店實際上也不想借款給河南,於是就以農曆正月之前籌款會比較困難等藉口予以搪塞。
雖然這筆借款最終因雙方分歧較大沒有成交,但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當時日本出於政治滲透目的,通過日系銀行對中國的影響。1922年1月,根據華盛頓會議的聲明,中國收回青島已成定局。以朝鮮銀行青島支店長常世克己、三井物產株式會社青島支店長飯冢重五郎、江商株式會社青島支店長一宮晃等為代表的日本商人向陸軍大臣田中義一(1864~1929)遞交請願書,要求在青島設立具有租界概念的日本專屬居留地,並認為共同居留地有百害而無一利,同時重申這也代表了全體居留青島日僑的態度。
館陶路上建造分行新樓
1930年,朝鮮銀行為青島支店建造新樓的計劃終於提上了議事日程。日本人選擇了靠近膠濟鐵路和大港的館陶路,佔地1653.34平方米的8號官地,並委託是年來青島執業的日本建築師三井幸次郎(1893~1935)著手設計銀行新樓。三井1914年畢業於人才輩出的日本工手學校 (今工學院大學)建築科,1919~1922年曾任職中國工商有限公司,負責在青島、上海、天津等地的建築設計和施工,1923年獨立執業後,三井曾為青島取引所設計了氣勢不凡的交易大樓,以及日僑聚居區的多處住宅建築。
這座由大倉土木組負責施工的銀行大樓位於館陶路、上海路路口西北側,1932年5月竣工,地上兩層,地下一層,建築面積逾1500平方米,採用鋼筋混凝土澆注的平頂結構。主立面中軸對稱,沿館陶路展開,樓前設置6米退界,形成一處小型前廣場。建築的主立面上採用了當時日式近代建築非常流行的黃褐色釉面磚,屋頂設計為連續的寬簷口,並飾有雕刻細緻的淡色浮雕。大樓面向館陶路的一層設置了5面寬大的拱窗,並以青灰巖雕刻券窗套裝飾,同時加裝極具現代主義風格的鐵藝欄柵。銀行的主入口嵌入正中拱窗,建築師在入口兩側設置青灰巖質網狀刻花石柱、券門套和雨篷強調主入口。一樓為寬敞的營業大廳,八根高7米的雕花方石柱分布廳內,天花板均採用花飾圖案,中央設有採光天窗。一層兩翼及二層則為辦公及其他附屬用房。
相比較十餘年前,中村與資平(1880~1963)等日本建築師為朝鮮銀行在長春、瀋陽、天津等地設計的「辰野式」風格的分行大樓,三井幸次郎的青島支店顯然受到了「包浩斯」等現代主義風格的影響,整個建築風格簡潔明快,體現出現代主義建築的基本特徵,但局部採用的古典主義風格裝飾處理精緻協調,也展現出對西方傳統建築美學的傳承與迎合。
日本戰敗投降退出青島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藉此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8月13日,日本關閉了駐青島總領事館,並開始組織僑民撤離。次日,日軍還自導自演「德縣路事件」,加劇了青島的緊張局勢。8月31日,2萬多名日本僑民全部回國,同時封存日僑開設的工廠、商店。朝鮮銀行青島支店也同日關閉,暫時遷往大連。1938年1月20日,即日本再次佔領青島10天後,朝鮮銀行青島支店宣布復業,積極支持淪陷時期日本企業在青島地區的擴張,並代理日本銀行收解軍款及雜稅。1940年3月13日,青島支店在奉天路(今遼寧路)設立派出所(派出的分支機構)的申請得到了大藏省(相當於財政部)的認可。同年8月12日,派出所開始對外營業。1943年9月4日,大藏大臣(相當於財政部長)同意青島支店在滄口設立出張所(辦事處)。而次年4月10日滄口出張所的開業,大概也成為了朝鮮銀行青島支店在這座城市留下的最後記載……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朝鮮銀行青島支店也隨之停業清盤,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那些在這家銀行的個人存款和債券也隨著灰飛煙滅,永遠地消逝了。
1932年出生於青島的足利吉弘(1932~2014)曾經回憶,就在日本戰敗前一天的8月14日,他的父親還像往常一樣,通過朝鮮銀行青島支店向在日本國內上學的兒子(足利的哥哥)匯款,金額是3萬日元(相當於如今約1500萬日元)。但隨著次日政府宣布投降,朝鮮銀行關閉並凍結資產,匯出的這筆錢無奈地成為了戰爭的犧牲品。足利還認為,當年他的父親曾是山東煤炭行業顯赫一時的經理人,但由於日本戰敗,存在朝鮮銀行青島支店的錢無法支取,他的父親因此失去全部財產。雖然回國後,他曾打算再次創業,但由於日本國內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已是不可能了,最終,他父親只能作為普通老百姓,碌碌無為地度過餘生。
尾聲
抗戰勝利後,朝鮮銀行青島支店由1935年為應對抗戰而成立的中央信託局接管,1947年9月成為中央銀行青島分行駐地。在法幣和金圓券制度先後因無法抑制的通貨膨脹而宣告失敗之後,南京國民政府試圖籌劃銀元幣制改革來進行最後一搏。1949年5月14日,經已南遷廣州的國民政府財政部許可,由中央銀行青島分行暫先發行「中央銀行青島分行銀圓輔幣券」,面額有「伍分、壹角、伍角」三種,擬事後再報請中央銀行追認。但隨著5月27日上海的丟失,第十一綏靖區和美國太平洋艦隊部分機構駐守的青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孤島」。6月2日,青島獲得解放。從館陶路這座大樓內發行的銀圓鋪幣券從開始流通到無奈廢止還不足20天……
青島解放後,中央銀行青島分行被中國人民銀行接管。歷史,也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感謝徐暢、衣琳、孫建銘、李明先生對日文原檔的解讀及提供相關資料。)
[責任編輯:楊凡、徐琳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